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暗絲隆頭魚

鎖定
暗絲隆頭魚(學名:Cirrhilabrus scottorum ),是斯氏絲隆頭魚的俗稱,又名暗絲鰭鸚鯛。身體大部呈藍綠色,頸部有密集的黑斑,中部有着明亮的橙黃色斑點。成體體長可達13釐米,壽命長達三到五年。棲息於淺海熱帶珊瑚礁地區。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人工飼養條件下易於成活,成魚需要充足的水體,雄魚之間以及該種同該屬其他物種之間易於爭鬥。在野外廣泛分佈於熱帶太平洋的島嶼、珊瑚礁附近。
中文名
暗絲隆頭魚
拉丁學名
Cirrhilabrus scottorum
別    名
暗絲鰭鸚鯛(中文)
Scott's wrasse(英文)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鱸形目
隆頭魚科
絲隆頭魚屬
斯氏絲隆頭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隆頭魚亞目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種
[1] 
分佈區域
太平洋
命名者及年代
Randall & Pyle, 1989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中文學名
斯氏絲隆頭魚

暗絲隆頭魚物種學史

詞源:scottorum,以紀念鳥類學家彼得爵士的夫人菲利帕·斯科特(Philippa Scott)(1918-2010)的名字命名。 [3] 

暗絲隆頭魚形態特徵

斯氏絲隆頭魚
斯氏絲隆頭魚(3張)
身體大部分呈綠色,背部呈明亮的藍綠色,其餘藍綠色的部分較暗;身體下部四分之一處為淺紅色;眼眶後的頭部和身體前上半部分有黑色斑點;吻部呈黃綠色。最大體長13cm(公) [4] 
斯氏絲隆頭魚的不同標本在顏色上可能會有很大差異。通常在中部有一個大斑點,且呈紅色,橙色,甚至是深藍色。鰭的末端是黃色或粉紅色。雄性和雌性在顏色斑紋上非常相似,儘管雄性在求偶季體色會更加鮮豔以吸引雌性。顏色也可能因狀態而異。雄性體型較大,腹鰭細長,尾鰭較尖。 [5] 

暗絲隆頭魚棲息環境

深度3~40m深的熱帶珊瑚礁海域。 [4] 

暗絲隆頭魚生活習性

在外礁區比隱蔽的瀉湖礁更常見。通常形成小型魚羣以捕食浮游生物。這類魚羣主要由雌魚和幼魚組成。求偶期雄魚活躍,經常將鰭豎起並快速遊動。 [4] 
斯氏絲隆頭魚適應力強、易於照料,但成年個體更適合用大型水族箱單獨飼養。另外,它們很容易跳缸,因此飼養時需配備遮擋物。 [5] 
食性:人工飼養條件下,適合投餵鮮活的或者冷凍的小蝦、烏賊、貝類以及各種碎魚塊。人工製成的片狀和顆粒狀飼料也能夠適應。由於新陳代謝速率較高,投餵時應“少食多次”,幼魚至少一天三次、成魚一天兩次。另外,可以嘗試將飼料(尤其是血蟲)浸泡在適當濃度的大蒜溶液裏,以期提高魚體對諸如小瓜蟲等寄生蟲所引起的“白點病”等各類疾病的抵抗能力。 [5] 
羣遊性:斯氏絲隆頭魚通常對其他魚類或底層無脊椎動物沒有攻擊性。。不建議與體型較大且領地意識較強的神仙魚,如刺蓋魚屬刺蝶魚屬魚類混養,否則它們在攝食方面會趨於劣勢。也不能與鰻魚,鯊魚,鰩魚或石斑魚飼養它們,因為這些魚會捕食它們。 [5] 
攻擊性:在無法準確判斷魚體性別的情況下建議單獨飼養。除非水體容量較大,否則兩條雄魚相遇很容易爭鬥。它們也可以同該屬的其他魚類混養,但它們攻擊性較強,會欺凌其他種類的絲隆頭魚。有規律性的投餵有助於減少它們的攻擊性。 [5] 
壽命:平均壽命為3-5年。 [5] 

暗絲隆頭魚繁殖方式

人工飼養狀態下尚不明確。 [5] 

暗絲隆頭魚分佈範圍

太平洋:從大堡礁到皮特凱恩羣島。 [4] 
斯氏絲隆頭魚分佈圖 斯氏絲隆頭魚分佈圖 [6]

暗絲隆頭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無危(LC)。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