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暖狹温性

鎖定
暖狹温性指恆温動物的體温偏離正常範圍的變化現象。有時對恆温動物以外的內温性動物也使用此詞。另外,動物的體温因身體部位之不同而有差異的現象
中文名
暖狹温性
適用於
恆温動物或內温性動物的體温變化
領    域
恆温動物或內温性動物

暖狹温性恆温動物的體温

每隨個體的活動和其他生理狀態而在正常範圍內進行變化,但小形的鳥類和小形的哺乳類,諸如蜂鳥類、蝙蝠類、鼠類等,在休息狀態下有時體温可降低數度(℃)。體温比正常體温降低10℃以上所謂低體温(Hypothermia)時,個體將陷入麻痹狀態(torpor),但由於種的不同,而這種狀態每有日週期性的出現。對小動物來説,為維持其恆温所付出的力量是很多的,每天須有與體重相等的食物量是不乏其例的。低體温可認為是減少能量消耗的一種適應;季節性的低温麻痹主要見於小形哺乳類的冬眠,它是對寒冷和食物缺乏的一種適應。局部異温性顯著地出現於寒冷的環境中,外界温度越低,身體內部與其裸露的末梢部位同的體温温差越大,哺乳類的四肢、尾、耳、眼、鼻,鳥類的足、翼、喙、眼等部位較之被有絨毛或羽毛和皮下脂肪的胸腹部的保温差得多,因而趨向於極度的低温狀態。據記載,體温為38-41℃,而足部温度僅為6℃的銀鷗,它並不拘泥於這種很大的體温差,而各部位的細胞可分別在不同的體温下進行正常的生活活動。特別是在神經細胞方面,同一軸突,而存在着30-40℃的温差。狐狸和馴鹿,其足部組織中脂肪的融點,末梢部位可比體內低30℃以上。

暖狹温性適應性

長期生活在極端温度環境中的生物,通過氣候馴化或進化變異,在形態結構、生理生化和行為方式等各個方面表現出明顯的適應性。動物對極端低温的適應:形態結構方面:內温動物出現貝格曼規律和阿倫規律的變化,增加毛皮厚度和皮下脂肪等隔熱性能;生理生化方面:內温動物增加了逆流熱交換,生活在温帶及寒帶地區的小型鳥獸則依靠增加基礎代謝和非擅抖性產熱,北方小內温動物有局部異温性,允許有機體局部體温降低以減少熱散失;行為方式方面:遷徙、冬眠、冬睡、滯育、集羣、活動位置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