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暑熱症

鎖定
暑熱症是嬰幼兒時期一種特有的季節性疾病,臨牀以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尿、少汗或汗閉為特徵。多見於3歲以內的嬰幼兒,5歲以上者少見。我國南方氣候炎熱地區多見。發病集中在6~8月,並與氣温升高、氣候炎熱關係密切,氣温愈高發病癒多,且隨氣温升高而病情加重。秋涼以後症狀多能自行消退。本病若無其他合併症,預後良好。
外文名
summer fever
就診科室
兒科
多發羣體
3歲以內的嬰幼兒
常見病因
內因為體質虛弱,外因為暑氣炎熱
常見症狀
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尿、少汗或汗閉
中文名
暑熱症

暑熱症病因

暑熱症發病的病因,內因為體質虛弱,外因為暑氣炎熱。本病好發於3歲以內的嬰幼兒,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其發病與臟腑的發育、功能的健全情況及個人體質強弱有着密切的關係。倘若小兒先天稟賦薄弱,腎氣不足,如胎怯兒;或者後天調護失宜,脾胃虛弱;或病後體虛,如泄瀉、麻疹等致氣陰兩虛者,由於體質虛弱,不能耐受暑氣燻蒸而發生本病。

暑熱症臨牀表現

臨牀以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尿、少汗或汗閉為特徵。疾病初起,暑傷肺胃,實證為重,可見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尿,納食如常,舌紅,脈數等症;疾病日久,肺胃及腎,真陽不足,形成上盛下虛證時以虛證為主,除暑熱症的典型表現外,還可見面色蒼白,下肢清冷,大便稀溏等症。
1.發熱
多數患兒表現為暑季漸漸起病,隨着氣温上升而體温隨之上升,可在38~40℃之間,並隨着氣温升降而波動,發熱期可達1~3個月,隨着入秋氣候轉為涼爽,體温自然下降至正常。
2.口渴,多飲,多尿
患兒口渴逐漸明顯,飲水日益增加,24h可飲水2000~3000ml,甚至更多。小便清長,次數頻繁,每日可達20~30次,或隨飲隨尿。
3.少汗或汗閉
患兒雖有高熱,但汗出不多,僅在起病時頭部稍有汗出,甚或無汗。
4.其他症狀
病初一般情況良好。發熱持續不退時可伴食慾減退,形體消瘦,面色少華,或伴倦怠乏力,煩躁不安,但很少發生驚厥。
5.實驗室檢查
除部分患兒周圍血象可呈淋巴細胞比例增高外,其他檢查在正常範圍。

暑熱症辨證施治

1.治則
本病治療以清暑泄熱,益氣生津為基本法則。清暑泄熱重在清肺胃、泄內熱,宜用辛涼輕暑之品,不可過用苦寒;益氣生津應當養肺胃、助中氣,需選用甘潤之品,不可多用滋膩,以防礙滯;也不可純用峻補氣陽,以免助熱。上盛下虛者病位在心腎,治應温腎陽、清心火,温下清上,並佐以潛陽。
2.證治分類
(1)暑傷肺胃證
證候:盛夏期間長期發熱,氣温越高,身熱越高,皮膚灼熱,少汗或無汗,口渴欲飲,小便頻數,煩躁,口唇乾燥,舌質稍紅,苔薄黃,脈數。
治法: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方藥:王氏清暑益氣湯加減。常用藥:西瓜翠衣、荷梗解暑清熱,北沙蔘或西洋參、石斛、脈動益氣生津,知母、竹葉、黃連清熱瀉火,粳米、甘草益胃和中。胃熱亢盛,高熱煩渴引飲用白虎加人蔘湯;煩渴欲嘔,舌紅苔少為暑氣內擾,用竹葉石膏湯。
(2)上盛下虛證
證候:發熱日久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飲,尿多清長,甚至頻數無度,少汗或無汗,精神萎靡或虛煩不安,面色蒼白,下肢清冷,大便稀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數無力。
治法:温補腎陽,清心護陰。
方藥:温下清上湯加減。常用藥:附子下温腎陽,黃連上清心火,龍齒、磁石潛浮越之陽,補骨脂、菟絲子、覆盆子、桑螵蛸、益智仁温腎固澀,石斛、蛤粉清熱護陰。腎陰陽俱虧者,用白虎加人蔘湯合金匱腎氣丸加減。
3.中成藥
(1)生脈飲口服液用於暑傷肺胃證。
(2)健兒清解液用於暑傷肺胃證熱重納差者。
(3)藿香正氣液用於暑濕傷脾證。
4.針灸療法
取足三里、中脘、大椎、風池、合谷等穴,視病情行補瀉手法。如下元不足者加用腎俞,針後加艾條灸。每穴2~3分鐘,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
5.推拿療法
推三關,退六腑,分陰陽,推脾土,清天河水,揉內庭、解溪、足三里、陰陵泉,摩氣海、關元。每日1次,7日為一療程。用於暑傷肺胃證。
6.調護
(1)採用空調、冰塊等降低病室温度,室温保持在26~28℃為宜。
(2)飲食宜清淡,注意營養物質的補充,少喝白開水,可用西瓜汁、金銀花露等茶飲,或以蠶繭、紅棗、烏梅煎湯代茶飲。
(3)高熱時可適當採用物理降温。常用温水沐浴,幫助發汗降温。
(4)注意皮膚清潔,防止合併症。

暑熱症預防

1.保持居室空氣流動,清潔涼爽。有條件者室內安裝空調或易地避暑。
2.加強鍛鍊,預防各種感染性疾病。病後要注意調理,及時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