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暈核

鎖定
暈核,具有暈結構的原子核 [1] 
中文名
暈核
屬    性
具有暈結構的原子核
所謂暈結構,就是一個原子核的最後一個或兩個,甚至幾個中子或者質子填充在s,p軌道或可能的d軌道,結合能較低(有的非常低)、空間分佈較遠離核心,使得整個原子核的半徑系統給出的A1/3規律大許多。1985年日本核物理學家谷畑勇夫利用高能重離子彈核的碎裂反應產生了11Li,14Be,17B等,並通過對它們的相互作用截面的測量,推出它們的核半徑非常大,如11Li的核半徑與由208個核子組成的鉛核的大小相當。暈核的判據理論上還沒有定量的標準。實驗上一般是通過測量其相互作用截面,或測量核子在核內的動量分佈並結合不確定度關係推得是否具有暈結構。可以説,暈結構是原子核的一種特殊結構形態。經過20年的研究,發現存在單中子(質子)暈核、雙中子暈核。理論還預言了巨中子暈核,即由四個甚至六個中子組成的暈結構的存在。實驗上還發現某些核的激發態也有暈的結構,稱為激發態暈核。 [1] 
參考資料
  • 1.    暈核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