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智實

鎖定
智實,男,公元601-638。唐代僧,陝西人,俗姓邵。十一歲於大總持寺出家,學涅盤、攝論、俱舍、毗曇等。武德元年(618),三大法師慧乘、道宗、辯相及僧眾二十餘人赴京師弘義宮法會。
本    名
智實
所處時代
唐代
出生地
陝西
出生日期
601年
逝世日期
638年

目錄

智實人物介紹

(601~638)唐代僧。雍州萬年(陝西)人。智實列於下座,因被命對論,始為吉藏所識。武德七年,法雅集千僧為軍,欲出戰突厥,智實極力諫止,帝怒而褫其法服。貞觀初年(627),法雅遭罪被誅,智實始被允返寺。貞觀十一年,帝下詔置道教於佛家之上,智實不屈,遭罪受杖,後隱居於渭陽三原,敬奉者極多,翌年示寂,世壽三十八。(《續高僧傳》卷二十五)p5031

智實簡介

貞觀十二年,皇太子在弘文殿召集三教學者,有紀國寺僧慧淨講《法華經》,道士蔡子晃講《道德經》,並就《法華經》“序品第一”問題展開爭議。稍後,又有太子中舍辛請作《齊物論》,從“心存道術”的立場出發,倡道釋齊一玄同之論、論雲:“一音演説,各隨類解。蠕動眾生,皆有佛性。然則佛陀之與大覺,語從俗異;智慧之與般若,義本玄同。習智覺若非勝因,唸佛慧豈登妙果?”這裏的“大覺”、“智慧”言佛教。從更高的境界上説:“諸行無常,觸類緣起,後心有待,資氣涉求,然則我淨受於燻修,慧定成於繕克。”佛教般若以“諸行無常”、“觸類緣起”等理論,誘導修持者入於淨慧,是資借氣力勤求慧覺。智實已開慧能南宗禪之風,從慧悟境界上突破般若空宗由觀入定的修持方法,是唐初走出般若煩瑣哲學的正路,對後世般若學有着重大的啓迪與影響。辛諝亦以其理趣“誕傲自矜”,有釋子與之對論者,“必碎之於地,謂僧中之無人也”。針對辛諝之説之行,慧淨著論抗爭。認為佛法“萬善所以兼修”、“一音所以齊應”,不止於《老子》的“絕聖棄智”、“抱一守慈”,老子之道只是“冷然獨善,義無兼濟”,所以佛道二教優劣無可倫比。至於説到道釋齊一玄同,強生分別則為“頑空”,慧淨聲稱:“竊以逍遙一也,鵬躊不可齊乎九萬;榮枯同也,椿茵不可齊乎八千。”以道教擬同於佛教,猶以爝火侔於日月。説到莊子無待逍遙的境界,慧淨強調:“莊生所以絕其有封,非謂未始無物。”所以道釋優劣深淺不可不分,分而後知其是非,則舍道從佛便齊一玄同了。若言修持之法,則新故相傳,“假燻修以成淨,美惡更代,非繕克而難功。是則生滅破於斷常,因果顯乎中觀。斯實莊釋玄同,東西理會,而吾子去彼取此,得無謬乎?”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