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智力三元論

鎖定
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斯騰伯格(Sternberg,1985)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試圖説明更為廣泛的智力行為。斯騰伯格認為,最大多數的智力理論是不完備的,它們只從某個特定的角度解釋智力。一個完備的智力理論必須説明智力的三個方面,即智力的內在成分,這些智力成分與經驗的關係,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這三個方面構成了智力成分亞理論、智力經驗亞理論、智力情境亞理論。 [1] 
中文名
智力三元論
外文名
triarchic theory of
貢    獻
將智力概念擴大,貼近生活實際

智力三元論智力的三個方面

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論,即一個完備的智力理論必須説明智力的內在成分、這些智力成分與經驗的關係、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即智力成分亞理論、智力經驗亞理論、智力情境亞理論。 [1] 

智力三元論詳細理論

智力三元論智力成分亞理論

智力包括三種成分(component )及相應的三種過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識獲得成分。元成分(metacomponent)是用於計劃、控制和決策的高級執行過程,如確定問題的性質,選擇解題步驟,調整解題思路,分配心理資源等;操作成分(performance component)表現在任務的執行過程,是接收刺激,將信息保持在短時記憶中,並進行比較,它負責執行元成分的決策;知識獲得成分(knowledge-acquisition component )是指獲取和保存新信息的過程,負責接收新刺激,做出判斷與反應,以及對新信息的編碼與存儲。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決定人們問題解決時所使用的策略。 [1] 

智力三元論智力經驗亞理論

智力包括兩種能力,一種是處理新任務和新環境時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種是信息加工過程自動化的能力。新任務是個體以前從未遇到過的問題,新情境是一種新異的、富於挑戰性的環境。當遇到新問題時,有的人能應對自如,有的人則不知所措。在任務、情境和個體三者存在相互作用。信息加工過程自動化的能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成分,人們在進行復雜任務的操作時,需要運動許多操作化的過程。只有許多操作自動化後,複雜任務才容易完成,如果個體不能有效地將一些自動化的操作運用於複雜問題的解決中,就會導致信息加工過程的中斷,甚至使問題解決失敗。斯騰伯格認為,應對新異性的能力和自動化的能力是完成複雜任務時兩個緊密相連的方面。當個體初次遇到某個任務或某一情境時,應對新異性的能力就開始了,在多次實踐後,人們積累了關於任務或情境的經驗,自動化的能力才開始作用。 [1] 

智力三元論智力情境亞理論

智力是指獲得與情景擬合的心理活動。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現為有目的地適應環境、塑造環境和選擇新環境的能力,這些能力統稱作情境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一般來説,個體總是努力適應他所處的環境,力圖在個體及環境之間達到一種和諧。當和諧的程度低於個體的滿意度時,就是不適應。當個體在一種情境中感到不適應或不願意適應時,他會選擇能夠達到另一種和諧環境。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重新塑造環境以提高個體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程度,而不是適應現存的環境。 [1] 

智力三元論意義

智力的成分亞理論是三元智力理論中最早形成和最為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動的內部機制 。根據這種理論編制的能力測驗,能測量出人們是怎樣解決問題的,因而對深入瞭解能力的實質,促進能力的訓練與培養,都有重要意義。 [1] 
參考資料
  • 1.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