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智光大師

(明朝佛學大師)

鎖定
智光大師,字無隱,明朝武定州人,即今天的惠民縣一帶人。智光本姓王,父親叫王全,母親董氏。智光是他的梵語名的漢語意義。他出生在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幼年時,聰明異常,閲讀書目,過目不忘。
本    名
智光大師
無隱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山東惠民縣一帶
出生日期
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

智光大師少年出家

15歲時,他辭別父母,離家到大都,進入法雲寺,皈依佛門,拜天竺高僧薩訶咱釋哩為師。洪武二年(1369年),薩訶咱釋哩帶領智光等高徒前往五台山修行。洪武七年(1374年),薩訶咱釋哩帶領智光等12名高徒到南京的鐘山寺院,朱元璋特地在皇宮召見他和他的弟子們,給予高度評價。從九年開始,智光追隨師父到浙江普陀山、天目山等地,足跡遍江南名山,再到安徽宣城的水西寺,廬山的東林寺,兩年後回到鐘山,得到朱元璋的接見和眾多賞賜。智光奉朱元璋之命翻譯師父的《四眾弟子菩薩戒》,“詞簡理明,眾所推服”,表現出了極高的語言天賦,由此得到朱元璋的器重。

智光大師出使西域

智光共3次出使西域,最遠到達今天的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一帶,是明朝初年溝通中西文化的重要使者。
洪武十七年(1384年),智光奉命率徒弟惠辯等出使西域。這個時期,印度的佛教已經衰敗,尼泊爾地區成了佛學的又一個聖地,西藏的學者多到此處深造。智光的學問折服了當地的高僧,他傳金剛壇場四十二會,人們把他奉為聖人。這次遠行的成果非常豐碩,尼八剌(尼泊爾)、西番烏斯藏(西藏)等好幾個部族、番國,都派使者攜帶禮品跟隨智光朝覲明朝,史載他們:“上表貢方物、馬匹、鑌鐵劍及金塔、佛經之屬,賀明年正旦。”《明史》在西域傳中記載説:“尼八剌國,在諸藏之西,去中國絕遠。其王皆僧為之。洪武十七年,太祖命僧智光齎璽書、彩幣往,並使其鄰境地湧塔國。智光精釋典,負才辨,宣揚天子德意。其王馬達納羅摩遣使隨入朝,貢金塔、佛經及名馬方物。二十年達京師。帝喜,賜銀印、玉圖書、誥敕、符驗及幡幢、彩幣。”
在第一次取得極大成功的基礎上,朱元璋接着就派智光再次出使西域,目的地仍然是尼泊爾。西域各方國依舊派使者攜帶禮品跟隨智光朝覲明朝。
1402年,明成祖朱棣奪取侄兒朱允炆的皇帝位僅兩個月,就命智光第三次出使西域。智光攜帶朱棣皇帝的詔書和白金、彩幣等禮品,前往烏斯藏、思達藏、朵思藏、靈藏、尼八剌等處。智光此次出使,歷時三年多,除卻宗教原因外,還有宣示朱棣的皇權的政治目的。智光不辱使命,他精通西域各部的經書,在西藏各地遍講佛法,宣傳聖化並收取弟子。其中,哈立麻法王不僅誠心歸附明王朝,而且不遠萬里親自到南京朝覲朱棣,這是在政治上對朱棣的極大支持。朱棣對智光的表現非常滿意,封他為右善世。

智光大師晚年生活

智光受封為右善世後,在南京繼續潛心研究和翻譯佛經。永樂十五年(1417年),智光奉詔到北京,居住在崇國寺,受到永樂皇帝的召見,並賜予他國師冠、金絲袈裟、禪衣等物品。明仁宗繼位後,鑑於智光“克光揚於佛道,式敬事於朝廷”,特“賜號圓融妙慧淨覺弘濟輔國光範衍教灌頂廣善大國師”,賜以金印、冠服、傘蓋、幡幢、車馬以及供器、法樂器等,讓他居住在能仁寺。
宣宗繼位後,仍然特別關注智光。宣德三年(1428年),皇帝奉太皇太后諭旨,動用國庫儲備,在京城西北金朝清水院舊址修建大覺寺,以便讓智光移居這裏頤養天年,並命禮部度百餘名僧人從他習法。智光用自己的積蓄和化緣的錢物,僱工在寺旁立一石塔,以備壽終後收葬骨殖。
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繼位,加封他為“西天佛子”,這是漢僧中無人享受過的稱號,並同時賞賜玉印、寶冠、金織袈裟、儀仗車馬、法器之類。同年農曆六月十三日,智光圓寂於大覺寺,享年88歲。智光的火化儀式在明英宗的親自安排下進行的隆重熱烈。儀式完成後,得到無數的晶瑩舍利,如同珍珠,人們遵照智光的遺願,把骨殖的主體埋在他自造的塔中。其弟子和信徒,分配其餘骨和牙、發等舍利,在另外五處建塔保存,其中,他的上首弟子在五台山普恩寺建塔。
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年),皇帝懷念智光的功業,命人繪像,並在他的遺像上寫了讚詞:“託生東齊,習法西竺;立志堅剛,秉戒專篤;行熟毗尼,悟徹般若;澄明自然,恬澹瀟灑;事我祖宗,越歷四朝;使車萬里,有績有勞;攄瀝精虔,敷陳秘妙;玉音褒揚,日星垂耀;壽康圓寂,智炳幾先;靈消曠海,月皎中天!”《明史》評價他説:“歷事六朝,寵錫冠羣僧,與淵然輩淡泊自甘,不失戒行。” 天順四年(1460年),英宗又追封智光為“大通法王”,在此之前,只有藏族僧人才受封法王,從智光開始,漢僧也有資格得此類封號。

智光大師研究佛法

智光是一位禪宗禪師,他不求名譽地位,淡泊寧靜,潛心研究佛法,與元末明初的禪僧中流行的浮華作風迥然不同。元朝末年,厚待僧人,寺院富裕,培養了大批的翰墨高僧,他們和世俗的官員們相互酬和,浮名虛妄。進入明朝後,朱元璋不像蒙古貴族那樣寬容,他要求這些僧人要為皇權統治服務,或出使,或為僧官,或還俗做地方長官。智光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他潛心佛法,從梵文佛經翻譯出有關戒律的著作,出使歸來後,對於皇上的賞賜從不張揚,謹守本分。朱元璋興起胡惟庸大案,殺掉的人員數以萬計,僧人也深陷其中,有64人被殺。其中的幾位高僧,都和智光熟悉。智光倖免於難,就是因為他未結交權貴。智光為人謙遜,從不用皇帝恩賜的儀仗出入。宣德皇帝曾經派宦官問他,為什麼不用儀仗,智光回答説,自己平生只知道持經守戒,沒有什麼功勞,只能珍藏和保護這些賞賜,如果使用了就增加了自己的過失。
智光對印度文化的研究相當精深,他在翻譯了師父的《四眾弟子菩薩戒》後,還講授過《心經》《仁王護國經》《大白傘蓋經》等等,他用藏語講課,培養了一大批學生,其藏族弟子則用梵語教授宮中的內侍們誦讀經典。史載,明成祖朱棣與他“論三藏之説。領會深奧。大悦之。”
智光有弟子數千人,其中著名的有幾十人。晚年,他的修行愈發高深精妙,對於探究學問者,智光總是不厭其煩,深得眾僧佩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