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景雲銅鐘

鎖定
景雲銅鐘是唐代為景龍觀所鑄之青銅鐘,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名鍾”,世界名鍾之一,收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1] 
該鐘原名“景龍觀鍾”,開元年間改景龍觀為迎祥觀,故又稱“迎祥觀鍾”。後曾懸掛於西安鐘樓。因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今稱之為“景雲銅鐘”或“景雲鍾”。 [2] 
中文名
景雲銅鐘
別    名
景雲鍾
原    名
景龍觀鍾
收藏地
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鑄成時間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
文物級別
國家一級文物

景雲銅鐘流傳歷史

唐景雲二年(711年),唐睿宗李旦巡遊周至,夜宿行宮,夢見霞光滿天,祥雲繚繞,以為吉兆,遂下令鑄鐘以志。鍾起初是被懸掛在剛落成不久的唐景龍觀(唐長安城崇仁坊西南隅,今西安下馬陵一帶)“行三重樓以憑觀”的鐘樓上的,因此,稱這口鐘為“景雲鍾”,亦稱“景龍觀鍾”。
景雲鍾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景雲鍾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2]
宋敏求撰《長安志》注:“本長寧公主(唐中宗第四女)宅,估價木石2000石。公主隨夫為外官,遂奏請(中宗)為景龍觀。”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唐長安鐘樓舊址上建了一座鐘樓,以保存這口富有神話色彩的“景雲鍾”,作為報時用。據説每天撞擊報時的時候,全城都能聽到清亮悦耳的猶如鳳凰鳴叫的鐘聲。
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擴建西安城,將鐘樓遷往今天西安鐘樓的位置。據負責遷移鐘樓任務的陝西巡撫龔懋賢所撰《鐘樓碑》記載,當鐘樓移建工程完結之時,把景龍觀的大鐘搬來懸掛起來,卻怎麼也敲它不響,只好又把它送回原處。 [3] 
民國初年,景雲鍾曾在西安亮寶樓展出,後長期存放於此,供人蔘觀。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將景雲鍾拆卸外運,埋於鄉下避難。建國初,人民政府才將景雲鍾迎回古城,受技術條件限制,於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只能建一小亭,暫時存放景雲鍾。在1964年於日本舉辦的世界名鍾展覽中,景雲鍾憑外形和聲音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績,被推選為世界名鍾。 [4]  2000年底,國家郵政總局發行的第一套《中國古鐘》紀念郵票中就選用了景雲鐘的形象。 [1]  [3] 

景雲銅鐘文物造型

景雲鍾拓片 景雲鍾拓片 [5]
鍾高247釐米,腹圍486釐米,口徑165釐米,重6噸。鍾用銅錫合金鑄成,鑄造時分為5段,共26塊鑄模,鐘體可見鑄模痕跡。鐘形上鋭下侈,口為六角弧形。鐘身有可調節音律的“蒲牢”形鍾乳32枚,鐘聲純美優雅,清脆洪亮。鐘身周圍鑄有紋飾,自上而下分為3層,每層用蔓草紋帶分為6格,共18格。格內分別鑄有飛天、翔鶴、走獅、騰龍、朱雀、獨角獨腿牛等圖案,四角各有4朵祥雲,顯得生動別緻。 [6] 

景雲銅鐘文物銘文

鐘身正面有駢體銘文一段,共292字,分為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字體為稍參篆隸的楷書。此銘文由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並書寫,內容是宣揚道教教義,闡述景龍觀的來歷、鐘的製作經過以及對鐘的讚揚,是李旦傳世極少的珍貴書跡,故此銘文為研究書法史者所珍視。 [3] 
  • 銘文原文
景雲鍾銘文 景雲鍾銘文 [7]
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韜秘,控碧落而崇因,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鍾虡。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被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觀,召廣鯨工,遠微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侯,飛廉扇炭,屏翳管爐,翥鶴呈恣,蹲熊髮狀,角而不震,侈而克楊,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恆流鳷鵲之闈,聾俗聽而鹹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鈎式啓,寶字攸鑄。其銘曰:紫辰御歷,青元樹音,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陳,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七廟,傍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
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鑄成。 [8] 
  • 譯文
原來天地間一切真質的東西,都是一種太乙混然之氣凝結而成,包括無窮無盡的太空。道家的教義,祖藏奧秘,其主旨在於倡導天地間萬事萬物的“因應變化於無為。 ”雖大道是無為,而對萬事萬物,卻主張務必寬貸。眾妙門的教化,也在於消滅禍於無形。 [9] 

景雲銅鐘文物價值

景雲鍾為存世唯一由皇帝撰文書寫、監工鑄造的青銅大鐘。鑄工技巧嫺熟,雕工精細,紋飾精美,線條流暢,鐘聲清晰宏亮,音質優美,顯示了唐代高超的冶鑄技術。號稱“天下第一名鍾”,已被中國政府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