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景谷鄉

鎖定
景谷鄉 [1]  位於景谷縣城以北,距縣城41公里,東與鳳山鄉接壤,南與威遠鎮相連,西與民樂鎮接壤,北與鎮沅縣振泰鄉毗鄰。全鄉國土面積263.5平方公里,最低海拔1280米,最高海拔2227米。
中文名
景谷鎮
外文名
Ging Gu Xiang
別    名
小景谷
行政區類別
雲南省普洱市景谷縣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地理位置
位於景谷縣城以北,距縣城41公里
面    積
263.5 km²
政府駐地
景谷鄉街
電話區號
0879
郵政區碼
666411
氣候條件
日照夏秋多,冬春少,年均氣温20.1℃,屬於中亞熱帶、亞熱帶氣候
人口數量
17085人(2006年)
著名景點
大石寺
無量水庫
難搭橋
芒玉峽谷
車牌代碼
雲J
名    族
傣族、彝族、漢族

景谷鄉景谷鄉簡介

日照夏秋多,冬春少,年均氣温20.1℃,屬於中亞熱帶、亞熱帶氣候;年均 降雨量1588.3毫米;土壤多為赤紅壤、沙壤土等,盛產茶葉,適宜種植水稻、玉米、小麥、蔬菜、烤煙、油菜、馬鈴薯、經濟林果等。
2006年末,全鄉總人口17085人,其中農業人口16145人,佔總人口的95%。人口密度為64人/平方公里。居住着漢、彝、傣、哈尼等10種民族,少數民族1910人,佔總人口的11%。景谷鄉轄9個村民委員會,95個村民小組。全鄉總耕地面積:17170畝,其中水田:13432畝,旱地:3738畝。
鄉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4%,有於清代修建于山頂巨石之上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的道教聖地大石寺、數百年曆史的古茶樹林園及風光旖旎的景谷河水庫。

景谷鄉人文歷史

茶馬古道重鎮
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思茅設立總茶店,此後思茅就成為了普洱茶的集散之地。100多年前,當景谷鄉人紀襄廷為改變家鄉貧窮面貌而推廣茶葉種植種下第一棵茶
古石鬥 古石鬥
樹時,他也許也沒把握種茶是否真能改變家鄉貧窮與落後的窘況?當他與同鄉紀仁壽在景谷街創辦“恆豐源”茶莊的時候,他也許也沒想過他的“恆豐源”茶莊除了經營茶葉生意外,還能帶來什麼?100年過去了,當你從現在堆滿茶葉、飄着茶香的景谷街穿過,來到他的墓地尋根探古時,就會深深的感受到,小景谷茶市的繁榮,百姓的幸福與這個前清進士紀襄廷是這樣的聯繫緊密。而在紀襄廷大力推廣種茶的同時,另一個景谷鄉人李文相,創辦了私營茶葉加工作坊,用優質曬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制壓月餅形團茶,又名谷茶。團茶運銷下關,下關商人仿製成“碗形茶”,經過昆明、昭通運到四川的宜賓、沱江一帶銷售。茶商大作廣告“沱江水,下關茶,香高味醇品質佳。”該茶暢銷無餘,並被譽為“沱茶”。李文相的私營茶葉加工作坊團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雛形,也打通了景谷鄉茶葉的銷路。
景谷河兩岸的茶葉可以大規模採摘之後,民國元年(1912)紀襄廷與本家紀仁壽在小景谷街創辦了“恆豐源”茶莊,並在昆明南正街設立分號,銷售普洱茶。“恆豐源”茶莊依託景谷河兩岸茶園出產的優質普洱茶,生意日益紅火。繼“恆豐源”茶莊後,經營茶葉生意的茶莊在景谷
滿山綠茶 滿山綠茶
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除了本地人康韶音、楊茂興、董大老爺開的美利康、振興祥、董家茶鋪外,景東土豪梁星樓也到景谷街開設“同裕昌”號茶莊,隨之先後有四川、昆明、大理、巍山、新平、鎮沅、普洱等地茶商到景谷鄉開設茶莊多達二十七家,並有好幾家在昆明設有分號,可見當時的茶葉市場是何等的繁榮。紀襄廷的墓誌碑上這樣記錄:“昔日的窮鄉僻壤之地區,一變而為商賈雲集之市鎮,國計民生,日以富裕,地方文化日以發展”。民國26年即1937年,是景谷鄉茶葉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根據史料記載,是景谷鄉茶市產銷最旺的頂峯。而也就是這一年,景谷街一場大火,“恆豐源”茶莊被燒燬庫存茶葉1000多擔。情繫鄉鄰的紀襄廷紀相公,在這一年撒手人寰。紀襄廷去世後,人們為他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墳墓,有龍、獅、麒麟等吉祥物精美雕飾。
從紀襄廷為改變鄉鄰貧窮落後面貌而種下第一棵茶至今,10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如今的景谷鄉家家户户種茶、經營茶,靠茶致富,李記谷莊、昌泰恆豐源、馨茗等現代化的普洱茶加工廠出現在小景谷街上。景谷鄉在歲月中經歷了跌宕起伏,恆豐源、美利康、振興祥、董家茶鋪等茶號也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永遠不變的是景谷鄉茶葉“香高味醇品質佳”的美譽,景谷鄉茶葉仍然繼續着其“衣食萬姓”的不朽傳奇。舊時可通川藏的古道、連接古道的古橋,如今在景谷鄉的崇山峻嶺間時隱時現,而紀家村後的紀襄廷墓旁,大片茶樹也陪伴着這個“純孝性成”的紀相公,微風吹過,嬌翠欲滴的茶葉迎風搖擺,空氣種瀰漫着茶香,時光彷彿又回到了紀襄廷躬耕茶葉的光緒年間。

景谷鄉人文地理

景谷鄉地處景谷縣北部,位於景谷河上游,鄉政府駐地距縣城41公里
紀襄廷之墓 紀襄廷之墓
,東與鳳山鄉相連,南與威遠鎮接壤,西與民樂鎮毗鄰,北與鎮沅縣振泰鄉接界。全鄉總面積263.5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委員會、9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558户、17085人,其中農業人口4027户、16145人,佔總人口的94.5%,境內居住着漢、傣、彝、拉祜、回等1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12.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人。“大石寺”位於景谷鄉文山村委會海孜自然村,距離鄉政府20公里,海拔2227米,是全鄉最高峯。“大石寺”史傳始建於滿清道光年間,具體年限失考,續建於咸豐10年的文革前,巖高坡陡,有陝西華山之險;石寺凌雲,有廈門鼓浪嶼日光巖之奇,在此登高放眼,羣山低矮,藍天接頂,雲飛下界,松濤有聲,景色迷人。“大石寺”包括“三皇宮”、“天生寺”、“祖孫殿”、“楊四將軍廟”、“玉皇閣”等五個宮廟殿閣,此外還有“摸子洞”、“積米洞”、“一洞天”、“鵲橋石”等奇景。歷代騷人韻土,登臨觀賞,刻石題詞,讚歎這不可多得的天工奇觀,是人們閒暇度假的旅遊之地。
景谷鄉境內美麗的無量湖水庫,距離鄉集鎮5公里,始建於1982年,於199
碑刻 碑刻
1年投入使用,水庫匯水面積 322平方公里,庫容量5670萬立方米,它是集發電、灌溉、淡水養殖、旅遊觀光於為一體的綜合利用水庫,是全市庫容量最大的水庫。自水庫投入使用以來,隨着交通條件的不斷完善,來此觀光度假的人們絡繹不絕,庫區內天然資源得天獨厚,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生態植被豐富,地形起伏多變,小道縱橫,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自然環境優美,森林科目齊、種類多,形式千姿百態,水庫區內島嶼眾多,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水庫邊設有餐飲、娛樂等,具有獨具地方特色的“牛薩撇”、“牛薩撇”、“燒魚”、“醃魚”、“手抓糯米飯”等特色小吃,還可以參加陀螺賽、撒火把、潑水、跳笙等民族特色娛樂活動,是人們休閒度假、領略自然風光的最佳去處。景谷鄉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茶葉已成為景谷鄉的骨幹產業。景谷鄉人民據記載,清朝光緒年間,現紀家村人紀蘘廷從雙江引進茶種試種示範後倡導羣眾發展種植,數年後,茶葉面積逐步擴大,形成了濃郁的茶文化。

景谷鄉資源環境

鄉境內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水資源、茶葉資源、石材資源等,全鄉地形
水庫風光 水庫風光
以山區半山區為主,最高海拔2277米,最低1247米,平均海拔1759米,年平均氣温17.5℃,年降雨量1600毫米,林業用地總面積22164公頃,活立木蓄積量21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2%。景谷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鄉境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生態環境良好,主要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的道教聖地“大石寺”、全市庫容量最大的景谷河水庫、數百年曆史的古茶樹羣落以及部分茶馬古道遺蹟等自然、人文景觀,具有發展旅遊產業的獨特優勢。
景谷鄉四季氣温平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温17.5度。 景谷鄉有着悠久的種植、生產及經營茶葉的歷史。相傳神農氏嘗百草中毒之後,經思茅到達景谷大石寺腳下的原始森林中毒性發作,無奈隨手抓一把綠葉嚼嚥下去,突然感覺全身舒服,精神煥發。神農氏發現這種野生的樹葉能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便號令當地百姓移植栽培,這種野生的樹葉來食用,以保安康,並把它命名為“茶”
景谷鄉種植茶葉歷史悠久卻是不爭的事實。據史載,早在咸豐年間,景谷鎮(今景谷鄉)的民眾就在文筆山、苦竹山、馬鹿山等地種茶自食自用。清朝光緒末年,景谷鄉紀家村的前清進士紀襄廷(名紀肇猷),棄官還鄉,潛心研讀《茶經》。經考察,以景谷的氣候,土質之宜於種茶,並向外選購種籽,先於陶家園試種百株,復於塘房山續種數十萬株,精心培植,數年之後蔚然成林,可供採摘。並以栽出者資為觀摩,廣範倡導,資助開荒恢復老茶園和新植茶園。使景谷荒山變為茶山、景谷河兩岸形成茶區,如今存活在文筆山、苦竹山的栽培型古茶園面積約1500畝,散生於箐邊雜樹林中。絕大多數直徑有碗口粗細樹齡約二百年。歷史上茶農一直在採摘利用,加工,銷售。
景谷鄉的古樹生茶具有茶香高揚、水甜柔,甘醇順滑,回甘綿長的特點。與易武高山茶品相近似。這種特性既與其葉種、當地的土地環境、氣候有關。更與其製作方法有關。景谷鄉人制茶與其它茶區的製茶最大區別在於揉捻較輕,茶葉的內含的苦澀味物質揉出較小,這種獨特的工藝極大地保存了茶葉內含的茶多酚、兒茶素、氨基酸、糖類物質和咖啡鹼等有效物質。既保持了雲南大葉種茶的高香,甘甜、韻長、氣足、耐泡

景谷鄉農村經濟

2006年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8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78元,比去年增加103元,增長5.8%。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4919畝,總產609.6萬公斤,人均產糧378公斤。
肥豬 肥豬
全鄉茶葉產業迅速發展,現已成為景谷鄉的骨幹產業,老茶園的管理得到加強,大葉種古樹茶的資源優勢得以發揮,茶葉面積不斷增加,據統計:全鄉共有茶園面積29679畝,其中:老樹茶16679畝,野生茶4500畝,新式茶園8500畝,全處新種植茶葉2500畝,基中新式茶園1500畝,茶樹林種植1000畝。全鄉茶葉採摘19100餘畝,產量98萬公斤,實現產值2934萬元。全鄉烤煙種植面積291.3畝,由於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嚴重,致使119畝烤煙受災,106畝絕收,造成產量損失326擔,全年共完成煙葉收購717.2擔,產值34.6萬元。2006年末全鄉生豬存欄12618頭,家禽存欄43415只,大牲畜存欄2789頭,山羊存欄2534只。豬、、禽類存欄數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長,實現畜牧業總收入774.31萬元,比去年增長22.41萬元,增長率為97.23%;肥豬出欄8862頭,牛出欄305頭,山羊出欄748只,家禽出欄24126只;肉類總產量648噸,禽蛋產量13.5噸。

景谷鄉農村科技

景谷鄉黨委、政府歷來重視農村科技的推廣,堅持科技行,大力普及推廣農業實用技術,以科技創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景谷鄉組織多層次、全方
茶苗基地 茶苗基地
位的農業科技培訓,認真抓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培養一批覺悟高、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提高當地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農業生產綜合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取得實效。2006年,景谷鄉被列為省級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實施鄉鎮之一。項目實施為2個村委會、2項產業的技術培訓。項目實施以來,景谷鄉嚴格按照《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管理辦法》和《雲南省景谷縣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實施方案》的規定和要求,以農民對農業科技需求為導向,以“圍繞主導產業,培訓專業農民,進村辦班指導,發展‘一村一品’”為思路,結合各村委會實際,以特色區域產業為主,認真舉辦“村級班”,並深入村組進行技術指導。培訓期間,分別對2個村委會進行了生豬飼養管理技術和脱毒馬鈴薯優質高產栽培管理技術培訓,共舉辦定點培訓班13次26天,深入村組現場指導31次,發放景谷縣農業技術教育鄉土試用教材《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種植業養殖業實用技術》100本,累計培訓人數為154人,其中骨幹農民或核心學員100名,並對骨幹農民或核心學員進行登記造冊,發放培訓卡。
全鄉通過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的實施,引導農民學科學、用科學,全面提高了農民科學種養水平和發展種養能力,不斷提高生產技能,為全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全鄉人民的生活水平打下了堅實基礎。

景谷鄉基層組織

景谷鄉共有9個村民委員會,全鄉共有1個基層團委,6個機關黨支部和9個村黨支部,全鄉共有黨員總數477人,鄉黨委政府及各單位共有黨員138人,其中:男黨員1
黨委政府大門 黨委政府大門
18人,女黨員20人;農村黨員339人,其中:男黨員299人,女黨員40人。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黨建工作,始終把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來抓,緊緊抓住村級兩委換屆的機遇,以保持共產黨先進性教育,不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在第三屆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中,實現了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的目標,進一步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通過鄉黨委、政府長期不斷的組織活動及學習,全鄉黨員幹部的思想作風有了極大的轉變。

景谷鄉文化教育

全鄉共建有幼兒園1所、小學校6所、初級中學校1所,其中幼兒園在園教師5人,在園小朋友90人;小學校在校教師122人,在校學生1295人;初級中學在校教師58人,在校學生66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全面實現了普九教育。
鄉圖書室 鄉圖書室
景谷鄉幾年來,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改善辦學條件。鄉中心小學教學樓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使用,投入8.4萬元修繕文山村海孜小學校舍,投入0.9萬元修繕鄉中學的校舍及籃球場,投入3萬元建起中學的足球運動場。到目前為止,校點佈局趨於合理,教育基礎設施得到加強,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鄉黨委、政府強化學校內部管理,深入開展教育政風行風教育活動,狠抓教育、教師隊伍作風建設,教師愛崗敬業意識明顯增強,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對農業人口獨生子女實行“三免費”、“兩基”、“兩全”、“普實”工作得到鞏固和提高。
全鄉建有文化站1個,藏書1000餘冊,職工1人,建有村級文化活動室9個,村級黨員活動室9個,全鄉有線電視覆蓋率為28.24%。文化站院內建有一個門球場,擁有了這樣一個集健身與娛樂的活動場所,老年人們既能在健身的同時又豐富了他們的晚年生活。政府還組織老年人到各鄉鎮進行門球比賽。

景谷鄉人口衞生

2006年末,全鄉有農户數4026户,全鄉總人口17085人,其中
街道 街道
有農業人口16145人,農業人口中男性8437人,女性7708人,勞動力10173人。隨着社會事業不斷進步,全鄉醫療衞生條件也在不斷改善,服務質量、醫療水平進一步提高,地方病和傳染病防治工作有效開展,處理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能力不斷提高,農村初級衞生保健工作得到強化。投入6萬元,完成團山村、文召村兩個村級標準衞生室項目建設。景谷鄉為了保障人民羣眾的健康和安全,在加強健康教育、提高計劃免疫、強化公共衞生意識、整頓和規範醫療衞生市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鄉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已全面展開,全鄉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口12736人,參合率達80%以上,享受低保人數636人,羣眾的健康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景谷鄉認真貫徹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和農業人口獨生子女家庭獎勵政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積極推行優生優育,提高人口質量。2006年農業人口獨生子女年齡在0-14歲新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23户,發放“獎、優、免、補”資金3.3萬元,計劃生育率綜合節育率分別達97.25%和87.8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9%。

景谷鄉社會保障

景谷鄉黨委、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工作,大力動員社會力量關心弱勢羣體的生產生活,積極開展“助老愛心行動”、農村特困羣眾生活救助工作。隨着社會各項事業發
合作醫療培訓會 合作醫療培訓會
展,景谷鄉社會救助、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在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人民羣眾的關心、支持下,按照有關文件精神指示,2006年景谷鄉各項社會保障事業得到落實。全鄉共有五保孤寡老人118人,納入五保供養人98人;農村特困户56户,享受撫卹金60人。全年發放救濟糧款7080元,疾病救濟款5000元,恢復生產生活救濟款5000元,納入五保供養款70560元,享受低保金7800元,撫卹金89092元,義務兵優待金12208元。2006年內各項民政事業支出共計196740元。

景谷鄉新農村建設

2006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展以來,景谷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關於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嚴格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目標,結合本鄉實際,加強領導,統籌兼顧,協調發展,不斷推進我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制定了景谷鄉新農村建設規劃,成立了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本着培養新農民、樹立新風尚、建設新農村、因地制宜抓好試點推進整體的工作方針,認真組織廣大領導、黨員、幹部、羣眾學習新農村建設偉大構想的深刻內涵、重大意義、實施步驟和工作措施,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緊迫性和和自覺性,動員廣大黨員幹部羣眾積極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充分調動發揮幹部羣眾在新農村中的積極性和主體作用,結合景谷鄉資源、環境、經濟條件,按照政府引導,尊重民意,突出重點,量力而行的要求,硬化了麻利林、紀家村、兩個村民小組的村內道路。集鎮綠化、亮化工作順利完成,水、電、電話通達率達100%,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通過以上工程的實施,我鄉新農村建設的號角已經吹響,新農村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為我鄉下一步新農村建設更好更快的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景谷鄉扶貧開發

景谷鄉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全面開展項目扶貧開發工作,全鄉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在開展此項工作中,緊緊圍繞“鞏固温飽奔小康”這一目標。全鄉2006年完成第二期茅草房、杈杈房改造125户,已實現“鞏固温飽奔小康”項目1個,第二期茅草房、杈杈房改造和“鞏固温飽奔小康”項目已通過上級部門的驗收。2007年上半年來進行茅草房、杈杈房改造72户,已完成實施“整村推進”項目1個。申報“十一五”期間“整村推進”項目12個,其中,已得到上級部門批准並在今年已經實施2個。省級新農村示範點紀家村建設工程正在有序實施中,縣級新農村示範點團山村麻利林建設工程已完成並通過上級部門驗收。
全鄉農村救災救濟、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貧困家庭教育救助等工作都得到順利開展。2006年共發放救災、救濟資金、物資等共22.5萬元,貧困羣眾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全鄉糧、肉、蛋禽、蔬菜、時鮮瓜果等市場供應充足,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景谷鄉招商引資

景谷鄉認真貫徹落實縣委、政府招商引資政策,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建立和完善項目儲備,利用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推進產業發展。2006年,新建茶葉加工企業一家,擴建、改建兩家。其中,馨茗茶廠投資280萬元建成茶葉加工廠,昌泰茶葉有限公司投資400萬元完成茶葉加工廠改建,李記谷莊茶葉有限公司實施廠房擴建工程。通過招商引資,鄉鎮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和再就業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全年實現鄉鎮企業營業收入6426萬元,同比增長15%。景谷鄉是有名的茶之鄉,有着良好的資源環境,要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我鄉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立足資源優勢,充分挖掘茶葉、林業等資源潛力的同時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進一步開發旅遊業,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加快景谷鄉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讓全鄉經濟騰飛起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