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景洪秋海棠

鎖定
景洪秋海棠(Begonia discreta Craib)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屬多年生無莖小草本植物。根狀莖塊狀,周圍生出纖維狀之根。葉均基生,具長柄;葉片兩側略不相等,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略偏斜,心形,邊緣淺齒,兩面均帶紅綠色,掌狀條脈,小脈不明顯,葉柄柔弱,托葉早落。花葶高可達7釐米,有稜,花白色,呈二歧聚傘狀,花梗細弱,無毛;苞片早落;花絲基部合生,花葯長約1毫米,藥隔不伸出;雌花:花被片類似雄花的花被片,蒴果下垂,果梗細弱,無毛,輪廓倒長卵球形,種子極多數。9-10月開花。10月開始結果。
分佈於中國雲南。泰國也有分佈。生於海拔800米的灌叢下。
(概述圖為同系植物蘭嶼秋海棠)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景洪秋海棠
拉丁學名
Begonia discreta Craib [7]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葫蘆目
秋海棠科
秋海棠屬
景洪秋海棠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

景洪秋海棠形態特徵

景洪秋海棠 景洪秋海棠
多年生 [2]  無莖小草本。根狀莖塊狀,直徑約7毫米,周圍生出纖維狀之根。
葉均基生,具長柄;葉片兩側略不相等,輪廓長圓形、長圓狀卵形,或近方形,長4.5-13釐米,寬3.5-9釐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略偏斜,心形,邊緣有不等大遠離的淺齒,上面散生極疏帶褐色短毛或近無毛,下面沿脈有散生帶褐色疏毛,兩面均帶紅綠色,掌狀7(-9)條脈,中部以上呈羽狀,小脈不明顯,上面下陷,下面突起;葉柄長3-8.5釐米,柔弱,近上部或近頂端稍被極疏之毛;托葉早落。
花葶高3.5-7釐米,有稜,近無毛;花白色,2-4朵,呈二歧聚傘狀,花梗長5-10毫米,細弱,近無毛;苞片早落;雄花:花被片4,外面2枚近橢圓形,長約11毫米,寬約7毫米,外面微被較長毛,內面2枚,長圓倒披針形,長約10毫米,寬約2.5毫米,無毛;雄蕊約12,花絲基部合生,小部分離生,花葯長約1毫米,藥隔不伸出;雌花:花被片類似雄花的花被片,但稍小,幾無毛;子房3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花柱3,長約2毫米,約1/2之下部合生,柱頭半新月形,不扭曲。
蒴果下垂,果梗長約1.1釐米,細弱,無毛,輪廓倒長卵球形,長約6毫米,直徑約5毫米,無毛,具不等3翅,大的斜三角形,長約7毫米,寬約5毫米,無毛,有縱紋,其餘2翅極窄;種子極多數。花期9-10月。果期10月開始。 [3] 

景洪秋海棠生長環境

冬暖夏涼的温度:在温暖的環境下生長迅速,莖葉茂盛,花色鮮豔。生長適温為19-24℃,冬季温度不低於10℃,否則葉片易受凍,但根莖較耐寒。
半陰半陽的光照:秋海棠對光照的反映是敏感的。一般適合在晨光和散射光下生長,在強光下易造成葉片灼傷。適宜的光照強度,根莖類為200-300lx。另外對光週期反應也十分明顯。在短日照和夜間温度21℃的條件下,花期明顯推遲。
疏鬆肥沃的土壤:野生種排水好,腐葉土層的林下或岩石縫隙中,這對根部生長和發育極為有利。盆栽秋海棠的常用堆肥土、腐葉土和炭土。鹼性或粘重,易板結的土壤作為盆栽用途,不利於新根生長、導致莖葉矮小,色彩暗淡,易引起萎黃病。適合生長在pH值6.5-7.5的中性土壤。 [4] 

景洪秋海棠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雲南(景洪南線河)。泰國也有分佈。生於海拔800米的灌叢下。 [3] 

景洪秋海棠繁殖方法

景洪秋海棠播種

景洪秋海棠 景洪秋海棠
四季均可播種,一般在8-9月或11月間,春播生長良好。播種用土為腐葉土或泥炭土加上壤土和沙,配合比例為1:1,並加入適量過磷酸鈣。播種後置半蔭處,維持20℃-25℃,保持土壤濕潤,一週後開始發芽,3-4周基本出齊,發芽後逐漸增加光照,當真葉長出1-2片時,即可分苗,株行距2釐米,然後再移植一次後,定植於12釐米-15釐米的盆中。

景洪秋海棠扦插

主要是葉插,自春至夏均可進行。温度20℃-22℃,要求水分充足,一般2-3周即生根,當根羣充分發生後,即應連葉片移栽於相適應的盆中。冬花類秋海棠也可用剛發生的新芽進行扦插。鬚根類均可在春季分株繁殖,球根類也用塊莖分割法繁殖,即3-4月塊莖萌發前,將塊莖頂部切割成數塊,每塊留一個芽,切口用草木灰塗拌,待分割塊莖萌芽後,即可上盆。

景洪秋海棠栽培技術

景洪秋海棠遮陰

秋海棠應於温室中栽培,適當遮陰。因為温室環境可以使植物得到更好的保護,例如雨水落在植株上。若秋海棠葉片過濕的話很容易傳染細菌性斑點病,該病是一種嚴重病害。

景洪秋海棠通風

正確的生長空間佈置也是生產出健康植株的關鍵因素,空間過密會導致葉柄過長、株形鬆散,植病性減弱,葉片也更容易傳染細菌性斑點病;而擺放過稀的話,植物澆水後很容易失水,在通風較好室尤其如此。

景洪秋海棠水肥

適度的水分:莖葉柔嫩、多汁、含有豐富的水分。由於自然生長與濕度較大的林下或溝谷地帶。因此,提供了一個濕潤的生態環境對秋海棠的生長極為有利,特別是盆栽秋海棠,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較高的空氣濕度。如温度高,水分供應不足,莖葉易凋萎倒伏,直接影響生長,嚴重時莖葉皺縮死亡。相反,供水過量,盆內出現積水,易於因其根部腐爛。觀葉類秋海棠夏季正值莖葉生長旺盛期,除供給足量水分歪,每天噴霧數次,模擬相對濕度較高的林下生態環境,相對濕度保持在56%-60%。這樣,莖葉生長繁茂,色澤鮮豔,嬌嫩。冬季秋海棠生長緩慢,供水相應減少。
為了節約用水,鼓勵採用滴灌或其他地下灌溉的方式進行觀葉秋海棠澆水、施肥等工作,這樣以減少細菌性葉斑病等病害的發生,另外在澆水時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
泥炭為主的商業基質由於透氣性和持水性都比較好,很適合秋海棠的生長,生產者一定要採用潔的基質進行秋海棠的生產。肥料的比例以N:P:K為3:1:2或2:1:2為好,再補充微量元素即可。記肥料濃度不可過高,否則積累在根系周圍很容易燒根。 [4] 

景洪秋海棠病蟲防治

景洪秋海棠葉斑病

細菌性病害由斑點病菌引起的葉斑病症狀: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該種菌所侵染,但是許多生產者對之沒有足夠的重視,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病症,因為葉片邊緣壞死和葉片斑點是最常見的,幾乎所有類型的秋海棠都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
控制方法:控制該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開始扦插繁殖之初就盡力避免感染病菌,發現病株後就及時集中銷燬;此外要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這樣也會抑制病情的發生和擴散;稍微降料的濃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發生。
漆斑菌引起的秋海棠葉斑病症狀:病症一般出現在秋海棠葉片邊緣、葉尖和破損葉片的葉脈上。壞死區域呈現黑褐色,然後是水漬狀。診斷方法是下部的葉片經常會不規則形狀的孢子羣,中央呈黑色,但邊緣為白色。
控制方法:噴灑殺真菌藥劑、減少植株受傷和將肥料儘量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水平都可以減少該病生。

景洪秋海棠灰黴病

真菌病害,由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黴病症狀:秋海棠葉片灰黴病經常發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莖處與基質接觸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潤的病斑很快會擴散到整個葉整個植株,受害區域呈現壞死斑點,逐漸由褐色轉變為黑色。當夜間温度較低、白天温度較高而且濕高時,病原孢子生長加快,受害的葉片上會長出灰綠色的黴狀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温度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擴散成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環節,而降低灰髮生和擴散的重要方式是促進葉片加快乾燥、降低温室內的空氣濕度。

景洪秋海棠根腐病

腐黴菌引起的秋海棠根腐病症狀:感染這種病菌後,扦插苗的根系弱、葉片發黃。診斷方法是莖部和根系出現黑色的糊狀物,從插條的基部可以一直蔓延到莖和葉片的部。根部和莖段的腐爛經常是成片發生,而通過栽植牀,很容易將病菌傳染給健康的插條。
控制方法:首先從源頭上控制,即從繁殖之初就使用無菌材料,對上盆基質和栽植牀進行消毒處在栽種前後用殺真菌藥劑進行處理可以很好地防治由腐黴菌引起的根腐病。另外儘量減少水的灌溉量以減少根腐病的發生,促進根的長勢。

景洪秋海棠猝倒病

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猝倒病症狀:發病後有褐色的黴狀物附着在病上。黴狀物可以從盆土延伸到植株上。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是由於植物根莖部長出的黴狀物。立枯絲顏色常為紅褐色,外形似蜘蛛網。
控制方法: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猝倒病可以用噴灑不同的殺菌劑來控制,大部分用土壤灌溉的方法。

景洪秋海棠枯萎病

由白絹病病菌引起的南方枯萎病症狀:白絹病病菌可以侵染植株的一部分,但是在葉片和莖部最容易觀察到。最初,莖段與介質接觸的地方有水漬狀病斑,另一個症狀葉片表面或基質上長出扇圓形的黴狀物,起初是白色的,以後隨着發育變成黑褐色。尤其是在温暖的若植株受了感染,則很容易導致插條的腐爛。
控制方法:所有受到感染的植株及容器均應儘快移出種植區域並將植株銷燬。 [5] 

景洪秋海棠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