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景洪溪蟹

鎖定
景洪溪蟹,Potamon chinghungense (Dai et al.,1975),為溪蟹科溪蟹屬的一種動物。
中文名
景洪溪蟹
拉丁學名
Potamon chinghungense (Dai et al.,1975)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甲殼動物亞門
軟甲綱
亞    綱
真軟甲亞綱
十足目
亞    目
短尾亞目
溪蟹科
溪蟹屬
景洪溪蟹

景洪溪蟹形態特徵

觀察標本:1♂2♀♀,雲南景洪團山寨,1963,12,9;1♂,雲南景洪團山,1964,10,9;3♂♂(2幼),雲南猛喇,1956,4,25;1♂1♀,雲南景洪團山,1964,10,9;1♂1♀,雲南景洪團山,1984,5;5♂♂3♀♀(2抱卵,1幼),景洪團山,1975,4;1♂1♀,雲南景洪團山,1964,12,9;2♂♂(1幼)3♀♀(3幼),雲南景洪勐養,1992,12,31;1♂2♀♀,雲南雙江,1957;1♂,雲南,?,7,20。
形態描述:頭胸甲較隆,表面前半部尤以前鰓區具細皺襞及顆粒,分區明顯。頸溝較寬,胃、心區之間的H形溝稍細而深。額稍彎向下方,中部稍凹。額後葉突出圓鈍,眼後隆脊較鋒鋭,眼後區凹陷,背眼緣埂起,外眼窩角三角形,稍彎向內方,其外側緣具不明顯的顆粒齒5—6枚,與前鰓齒之間有V形缺刻相隔,前側緣具細鋸齒及顆粒齒20—21枚。第三顎足長節的寬度約當長度的1.2倍,坐節表面中部具一縱溝,長度約當寬度的1.6倍,外肢末端約抵長節基部的1/3有短鞭。
螫足明顯的不對稱,腕節背面外側具疣狀顆粒,內緣具一列疣狀顆粒,內末角具鋭刺,刺上偶有1—2枚小刺,基部具一附屬小刺。大螯掌部表面具分散的疣狀顆粒,長度約當高度的1.3倍,約當可動指長的1.2倍,可動指背面的基半部具分散的疣狀顆粒,兩指內緣具大小不等的三角形齒,合擾時幾無空隙。步足粗壯,末對步足前節的長度約當寬度的1.8—1.9倍,短於指節。
雄性腹部三角形,第六節基部的寬度約當長度的2.8倍,尾節基部的寬度約當長度的1.1倍。胸部腹甲溝稍深,胸甲縫間隔溝窄,第七八節的中縱縫稍長。第一腹肢扁平,粗壯,約抵或不甚抵達腹鎖突,末第二節約當末節長的3.4倍,末節趨尖,腹葉小於背葉,末端稍彎向腹外方,第二腹肢溝在末節稍偏於腹面,腹肢孔位於末端。第二腹肢明顯長於第一腹肢,末第二節約當末節長的1.1倍,末節彎曲成鈎環狀。雌性腹部卵圓形,第六節基部的寬度約當長度的2.6倍,尾節半圓形,寬度約當長度的1.9倍,長於第六節。生殖孔近圓形,開口朝向內方,外末角略具隆起的邊緣,有時隆起十分顯著。
雄性頭胸甲長32.5—41.3mm,寬40.6—54.7mm;雌性長33.5—34.3mm,寬42.8—43.6mm。 [1] 

景洪溪蟹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
雲南(景洪)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