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普顏不花

鎖定
普顏不花(?一1367),又譯巴布哈,字希古。《元史》本傳稱為“蒙古人”,《嘉靖青州府志》稱其為“益都人”。至正五年(1345),普顏不花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歷任河南行省員外郎、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江西廉訪副使、益都路達魯花赤、山東廉訪使、中書參政知事。至正十九年(1359),普顏不花被授以山東宣慰使,轉知樞密院事,總管山東行省軍政事務,守衞益都。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經略山東,攻打益都,普顏不花力戰數日,獨力難撐,不屈而死。 [1] 
別    名
巴布哈
希古
所處時代
元朝
民族族羣
蒙古族
出生地
益都(今山東省青州市) [1] 
逝世日期
1367年
本    名
普顏不花
籍    貫
溧陽(今江蘇省溧陽市) [2] 

目錄

普顏不花人物生平

普顏不花先祖來自高昌回鶻王國(今吐魯番),後投奔蒙古成吉思汗被重用,屢立功勳,所以有史家把普顏不花列入蒙古狀元。
普顏不花為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右榜狀元。元時社會依尊卑順序將各民族人等分為四等,計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在蒙古遊牧部落眼裏,金人統治區的漢人是被他們征服的,當列入賤民。南宋統治區的南人是長江以南矢盡援絕、罷戰投降的賊,因“不識順逆,屢梗王師”令人生厭,所以列入最末等。色目人來自中亞和西域,膚色長相地域特徵特別,外貌與漢人迥異。他們幫着蒙古人打天下,還有金銀財寶進貢,蒙古人很喜歡,就讓他坐了老二的交椅。普顏不花的先祖正是色目人。
按元制,進士分左右兩榜,蒙古、色目人為右榜,漢人、南人為左榜。根據《普氏家乘》記載,普顏不花的祖父沙裏的威擔任溧陽達魯花赤(溧陽的最高軍政長官),在楊莊沙漲村置地建房,安置家小,從此紮根溧陽,子孫繁衍。普顏不花父母都在溧陽,普顏不花在遺書中曾寫道:“吾家居溧,已閲數世,不必仍還高昌……”。可見普顏不花家族已經融入溧陽。
古時考進士要填表,類似我們今天的考生檔案,表中有一欄是籍貫。元時籍貫指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普顏不花當然得填蒙古。按現在通行填法,其祖父沙裏的威工作、生活都在溧陽,當填溧陽無疑。撇開籍貫之爭,普顏不花三代在溧,自然是從溧陽走出去的狀元郎。
普顏不花“倜儻有大志” (《元史》),兒時即天資聰慧,熟讀四書五經。考中童子科後,進入元代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深造,既學蒙漢文字又習騎射。
至正5年,普顏不花參加元代第九次科舉考試,榮登右榜狀元,“授翰林修撰,調河南行省員外郎(相當於省部級副職)。十一年,遷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轉正了)。十六年,除江西廉訪副使(職能相當於省政法副職)。”(《元史》)
元狀元分文武兩科,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普顏不花雖為文科狀元,然迫於時世,更多展示的卻是領兵作戰才能,血液中的剽悍善戰基因屢屢被喚醒,造就了一員儒將。1351年10月,湖北羅田布商徐壽輝在湖北浠水稱帝,國號“天完”。天完軍在攻克湖北黃岡後,兵分兩路進攻元軍。江西行省平章政事(議軍國大事的省長級官員)道童不諳軍務,倉惶無措。時任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的普顏不花遂推薦江西臨川官員章伯顏暫署江西左丞,專門負責指揮調派軍隊。章伯顏到任後,普顏不花與其詳細制定了防禦天完軍方案,嚴陣以待。2月,天完軍兵臨今江西九江城下,平章政事禿堅裏不花倉惶逃回行省駐地南昌(道童曾逃跑,禿氏可能臨時接任,看來平章政事官兒實在難當,唯有跑路),普顏不花臨危受命前往九江救援。在石頭渡口,兩軍交鋒,儘管普顏不花力戰,但元軍戰鬥力實在太差,普顏不花只得退守南昌。
普顏不花料定徐壽輝不日必攻南昌,於是他挑起守城重擔,設定守城大計,與道童(看看沒有生命危險又回來了)、章伯顏分門把守迎敵。三月,天完軍包圍南昌,普顏不花建議在城中各處設置廂官、巷長,晝夜堅守,有功者必給重賞,無功者也不加罪,一時軍民振奮。如此堅守兩月餘,未能找出良計突圍。某天深夜,正當天完軍熟睡之機,突然軍營外鼓聲大震,接着闖進數千名面塗青色、頭扎黃布、身着黃衣的“怪人”,天完軍以為神兵降臨,紛紛敗退。原來這是普顏不花與章伯顏設計夜襲大營。元軍能守住南昌,普顏不花功不可沒,“蘄黃徐壽輝來寇,普顏不花戰守之功為多。”(《元史》)
公元1358年,朱元璋的軍隊攻佔南京,建立政權,勢力推進到浙東、皖南地區。此時,在江南一帶勢力最強的陳友諒軍已攻佔南昌、安慶等地。元順帝無奈,下詔令時任中書參知政事(宰相副手)的普顏不花與治書侍御史李國鳳一同經略江南,解決困局。
普顏不花與李國鳳分兵兩路抗敵,普顏不花率兵進入福建。行至建寧時,陳友諒派部將鄧克明圍攻建寧,普顏不花立即做好迎戰準備。平章政事阿魯温沙等官員見圍兵眾多,遂乘夜色棄城潛逃(福建的平章政事也得了跑路傳染病,看來這個遊牧民族比較推崇打不贏就跑的游擊戰術)。此時,李國鳳所在的延平亦被天完軍圍困。普顏不花急派人請求李國風堅守城池,牽制天完軍。令人遺憾的是,李國鳳未作努力抵抗,延平隨即被天完軍攻陷,李國鳳兵敗逃走。面對孤城建寧,普顏不花憤慨地對守城將士道:“我承製來此,去將何之?誓與此城同存亡耳。”(《元史》)於是,命將士再加築各城門,分兵把守,並不時激勵官兵,誓與建寧共存亡,並親自指揮戰鬥。經過64天奮戰,最終擊退圍兵。
普顏不花因守建寧有功,授山東宣慰使,再轉知樞密院事、平章山東行省,守禦青州。然而此時的元朝統治已經風雨飄搖,氣數將盡。普顏不花面臨的是一座即將傾圮的大廈,豈一繩所能維!
1367年10月,朱元璋在基本平定南方後命徐達為統帥,開始北伐。11月,明軍兵臨青州城下,普顏不花捍城力戰數日,青州仍被攻陷。平章政事保保出城投降,普顏不花回府,告其母曰:“兒忠孝不能兩全,有二弟,當為終養。”言罷,拜母,趨官舍,端坐堂上。徐達早聞普顏不花賢名,派人招降再三,普顏不花不往,繼而面縛之,普顏不花慷慨陳詞:“我元朝進士,官至極品,臣各為其主。”後不屈而死。
當普顏不花離開家後,其妻阿魯真召集家人告之曰:“我夫受國恩,我亦封齊國夫人,今事至此,唯有死耳。”(《元史》) 家人莫不嘆息泣下。稍許,普顏不花兩個弟弟的妻子各抱幼子及婢妾,投到院中南井而死。等到阿魯真欲投井時,南井填咽不可容,遂抱子投舍之北井。其女、妾女及孫女,皆隨其投井溺亡。
明太祖朱元璋編修《元史》時,把昔日的對手普顏不花列入“忠義”章節。嘉其忠,命其家人扶柩以歸。遂卜葬於潤州(今鎮江)之華蓋山。後人有祭文讚頌道:“烈烈英豪,忠節天褒。招魂海曲,埋骨江皋……”清光緒年間溧陽郡廩生史致旬撰文説:“臣殉其國,妻殉其夫,婢妾殉其主,兩間忠義,萃於一門,予讀公傳,未嘗不嘆公之忠烈,足以感發世人也!公歿已數百年,而聞公之風者,無不為之動容。”
普顏不花在青州城失陷前安排兩弟帶了母親等人逃離,有一封遺書交給先行回溧陽的長子,《普氏家乘》中收錄了這封遺書。“爾還裏(溧陽)後,明兵日逼,益都危險。人無固志,城罕堅城,萬無完理。爾父幼讀聖賢書,常佩孔、孟取義成仁之訓,兼受國家厚恩,義不偷生。爾母素懷烈性,誓與我偕存亡。但願太夫人得脱於難,則我兩人含笑地下矣!”遺書還告誡子孫後代勤儉以持家,忠厚以待物,廉潔以治身。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普顏不花鐵骨錚錚,忠義英烈,他的後代家族以此為榮,明朝姓氏漢化時取其第一字為姓,普顏不花遂為溧陽普姓始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