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普陀寺

鎖定
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峯下,毗鄰廈門大學 [1]  ,面臨碧澄海港,該寺佔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270萬平方米。始建於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 [2-3]  寺內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華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
南普陀寺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等。兩旁有鐘鼓樓、禪堂、客堂、庫房,另有閩南佛學院,佛教養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後近年新建“太虛大師紀念塔”。整座寺院氣勢宏偉,錯落有序。
南普陀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4]  、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6]  、廈門八大風景區之一 [7] 
中文名
南普陀寺
地理位置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515號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 08:00-17:00 [21]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25.8萬平方米 [3] 
著名景點
天王殿
大雄寶殿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官方電話
0592-2086586 [22] 
現任住持
則悟法師

南普陀寺歷史沿革

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
治平間(1064~1067)改今名。北宋時由僧人文翠改建,稱為無盡巖。
元至元間(1264~1294)被廢寺。
明洪武間(1368~1398),僧覺光復建。
明末清初,普照寺毀於兵亂。
南普陀寺風光
南普陀寺風光(14張)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收復台灣後駐廈門,就普照寺舊址復建殿宇,並增建大悲閣,闢為觀音菩薩道場,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相類比,改稱為“南普陀寺”。聘請臨濟宗三十五世傳人慧日法師為開山第一代祖師。
光緒二十一年(1895),已建成“三殿七堂”,具備中等禪寺規模,居廈門島上諸佛寺的首位。
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戰爆發,南普陀寺一度被駐軍佔住。時戰火日迫廈門。閩南佛學院遭日機轟炸,寺中住僧和學院師生紛紛避入內地或出國。 [8] 
1958年,廈門市對佛教寺院進行合併,各寺僧眾集居南普陀寺。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寺中宗教設施受到嚴重破壞,寺院住僧遭受猛烈衝擊,紛紛離散,另謀生路。
1980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撥亂反正”,全面落實宗教政策,南普陀寺再次發展興盛起來。
1982年,南普陀寺成立管理委員會。
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9] 
1988年,妙湛和尚升座,妥善安置十年流散來歸的僧眾,重整禪林法規,主持翻修擴建寺宇,復辦閩南佛學院
1993年以來,建造了大禪堂、班首察、慈善大樓等建築,以白石築成東西兩山門,1000多米石構圍牆將全寺環抱,形成氣勢宏偉、佈局嚴謹的寺院整體。
1994年12月,成立南普陀寺慈善基金會,是為中國大陸佛教寺院創辦的慈善機構之首。 [4] 
1998年5月27日至6月4日,南普陀寺啓建50年來規模最大的水陸大法會。 [10] 
2005年,南普陀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認定為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 

南普陀寺建築格局

南普陀寺匾額
南普陀寺匾額(2張)
南普陀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規模宏大,氣勢莊嚴,中軸線主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 、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其中,天王殿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立有怒目環視的四大天王,殿後有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迴廊,迴護三殿兩側,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11] 
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閩南佛殿的特點,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無一根鐵釘,構造極其精巧;殿內正中奉祀觀音菩薩,其餘各面為48臂觀音,造型優美、姿態多樣;又因閩南信眾均崇奉觀音菩薩,所以此殿香火異常鼎盛。
天王殿前有廣場,廣場前為長寬均約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約百米長七八十米寬的蓮花池。蓮花池外圍蓋有琉璃瓦頂的矮牆,東西設對稱重檐牌坊式山門,題額為“鷺島名山”,系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樸初所題。
寺內所有建築,一律採用古代宮殿式的重檐飛脊大屋蓋,飾以杏黃琉瓦,使之統一協調。再以石構圍牆將全寺建築羣環抱起來,如散珠承盤,形成一個整體。藏經閣是中軸線上的最高層建築,為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一層為法堂,是僧人講經説法的地方,二層為玉佛 殿,內供28尊緬甸玉佛,並藏有數萬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經書及一些珍貴的文物。 [11] 

南普陀寺主要建築

南普陀寺天王殿

天王殿 天王殿
民國十四年(1925),會泉法師住南普陀方丈時重建,屹立於寺院中軸線最前端,歇山式重檐飛脊,軒昂宏偉。為歇山頂重檐躥角式單層磚石、木構建築,闊為五間,前有紅漆大門,後無牆。
天王殿供奉彌勒菩薩韋馱四大天王,兩隻威武的大石獅雄踞門廊東西兩側,跨門進殿,兩側四大天王怒目環視。正中彌勒菩薩坦腹露胸,殿後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 [12] 

南普陀寺大悲殿

大悲殿 大悲殿
大悲殿始建於明代,原為木結構,民國十九年(1930年)太虛法師重修,八角形三層飛檐躥角式亭閣單層建築。1962年,主體改用鋼筋水泥,保持木構斗拱作裝飾用。殿宇高20米,屹立在石砌台基上,八角三層飛檐。殿內祀奉觀音菩薩,正面為雙手觀音,其餘三面為48臂觀音。殿內的穹形藻井全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根鐵釘,別緻美觀,為國內同類建築之精華。 [10] 
大悲殿是寺院的另一主殿,奉千手觀音。清初施琅始建,稱大悲閣 為南普陀改稱之由來。殿立於大雄寶殿後石砌多角形高台上,中隔兩段石階近三十級。主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造型巧妙,結構嚴密,俗稱蜘蛛結網。閩南信眾崇奉觀音菩薩,香火鼎盛。 [12] 

南普陀寺藏經閣

藏經閣建於民國25年(1936年),為二層小樓,樓下為法堂,樓上為玉佛寶殿。藏經閣位於中軸主體建築最高層,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上層藏經,下層法堂。閣樓上下層,三面台廊迴護,圈以白石雕欄。
閣內藏着大量佛教典籍和文物字畫,如明版《大藏經》、影印宋《磧砂藏經》、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血書的《妙法蓮華經》、弘一法師手稿《佛説阿彌陀經》等,以及唐代銅佛、宋代銅鐘、明代名匠石叟所造的如意觀音和觀音施甘露像、明代著名藝術家何朝宗創作的白瓷觀音像和28尊緬甸玉佛,還有現代著名書法家、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等人的墨寶。 [10] 

南普陀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建於民國15年(1926年),為歇山頂重檐躥角式單層磚石、木構建築,闊為八間,綠瓦石柱,雕樑畫棟,集中體現閩南古建築的傳統工藝。殿前兩座報恩塔是由妙湛法師監製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主體中心,崇宏雄偉,殿前石庭平舒寬展,正中寶鼎香爐巍立,兩側白石寶塔高矗,更顯廣庭崇殿的莊嚴肅穆。大殿兩側羅漢堂朝拱主殿。主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12]  大殿是寺院僧眾早晚課誦和法會朝拜參修的殿堂,也是佛門鐘磬長鳴、法燈不滅的心臟。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副對聯 "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夏島對太武以增輝。"這副對聯將寺廟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説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説寺廟在唐朝就有了; [11] 

南普陀寺其它建築

南普陀寺主殿雙側迴廊內外,原分佈着僧眾修持生活的堂院樓舍,如鐘鼓樓、客堂、五觀堂(齋堂)、職事堂(庫房)、僧舍樓房、學院院舍等建築。八十年代以來,舊有堂院大都翻修一新,還新建多座樓堂。如東側的海會樓、普照樓;西側的方丈樓、學院教學樓、僧舍樓、太虛圖書館、佛教協會辦公樓和西側外的上客堂兩座接待樓。一九九二年還在西側般若池畔,新建一座恢宏雄偉的大禪堂。堂高三層,呈八角形重檐飛脊,覆以黃瓦皇冠式大屋蓋,周圍白石雕欄,造型新穎,結構精巧嚴密,既顯其富麗堂皇,又不失其莊嚴肅穆。寺前新建兩方石塔,如倚天雙劍,高插藍天。造型仿自泰緬佛塔,為閩南所僅見。

南普陀寺文化交流

南普陀寺文化

藝文集粹
南普陀寺的殿堂、樓院、門廊等石柱上,均鐫有出自文人高士撰書的楹聯。聯文中或託景物以抒懷,或寓撣機以寄悟,巧對佳聯,各得其妙。還有許多古今詩人墨客留下的詩詞吟詠,其中有不少佳作,不僅格調清新,意境高越,還賦有時事記實的內涵,令後人在吟味中獲得史疑佐證的契機。如宋人尉滕翔在詠無盡巖的詩句中,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無盡巖下還是波浪翻滾的大海,以及山中野寺荒寂的情景,反證了所謂鷺島全面開發前的中唐,即有人獻地五十餘畝以建昔照寺殿堂的誤傳。又如晚明與重興普照寺詩僧黨光和尚同時的鷺島名士池顯方,在題《五老山》詩的起句中,即以“十年古剎幾殘灰,重見天花散講台” ,點出覺光大師重建普照寺的史實。
文物珍藏
南普陀寺自1985年恢復叢林管理制度以來,在妙湛方丈的主持下,重整清規,嚴肅戎行。全寺 200 多位住眾和學僧,均能自覺遵守叢林規戒律儀,除堅持日常早晚課誦和參禪修學外,還啓建各種定期或不定期的普利法會:創設宣弘佛法的通俗講座和經書流通處,組織慈善基金會,舉辦各項慈善公益事業。 [13] 
學院傳燈
閩南佛學院1925年創辦至1937年停辦前的十多年間,一度由當代中國佛教領袖太虛大師擔任院長,將佛院作為他改革中國僧教育的實驗園地,成為中外知名的佛教高等學府,培育出一批出色的佛教俊才。現尚健在的這些當年學僧,大都成為名山長老或佛學大師。如當代中外知名的經論大師印順長老,曾任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會長的竺摩法師,皆出自當年學院門下。 [14] 
1985學院正式復辦。在院長妙湛和尚的主持下,教育設施、教學素質以至學院規模均有較大的提高和發展,成為全國僧教育的重點學院。復辦後學院分設男女兩個院部。女院設在萬石蓮寺(現設在金榜山紫竹林寺),兩部各設預科、本科兩個班級、現有來自21個省市的在院男女學僧250多名。至1992年已有三局本科生畢業,共男女學僧194名,分赴各地擔任寺院主持或職事有的到各佛學院任教、或佛教會任職。

南普陀寺交流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南昔陀寺一度成為海內外佛教交流的中心。中國知名的一代高僧太虛、弘一、虛雲、圓瑛諸大師,均曾來寺傳經弘教,中國各地知名法師,如常惺、大醒、芝峯、蕙庭等相繼來閩南佛學院擔任教席,此外有來自全國十多個省市的學僧來院就學。
與此同時,有些原在南普陀寺供職的職僧和法師,紛紛出國弘教。其中如轉道,轉岸、瑞等諸大師,民國初年即往新加坡創建寺院,開闢閩南漢僧南渡傳教的基地;大虛大師在南寺方丈任內,受首任方丈會泉和尚的資助,前往西歐多個國家進行考察訪問。退居住持轉逢和尚,曾行腳遠赴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朝聖、求法,後又經西藏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傳教。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退居方丈性願法師南渡菲律賓傳教、成為菲島第一代開山祖師,此後,前往新馬傳教的還有廣洽、廣義、廣淨諸師。另外還有一批閩南佛學早年的教師和學僧,如演培,印順、竺摩諸法師。他們在東南亞各國廣弘佛法,深得海內外佛教界人士的推崇。
改革開放以來,諸方來寺視察朝參、訪問的高憎大德和佛教界知名居士,絡繹不絕。其中有中國內外佛教界領袖人物,如班禪大師、中國佛協會長趙樸初、新加坡佛教總會歷任會長宏船、常凱、妙燈等法師,菲律賓佛教總會會長瑞令法師、學者南懷瑾,還有日本、美國、朝鮮、泰國等友好國家的僧團組織、佛教團體或個人也相繼來寺考察。
南普陀寺方丈妙湛和尚和誠信、見性、了法、道黌諸法師,曾分別應邀前往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以至美國等地考察、訪問交流,另外還有佛學院一些教師和畢業學僧,應聘前往香港、新加坡、美國等漢傳佛教寺院住錫傳教。 [15] 

南普陀寺佛事活動

五老峯上俯瞰全寺 五老峯上俯瞰全寺
1998年5月27日至6月4日,南普陀寺啓建50年來規模最大的水陸大法會。9月5日,在南普陀寺的盂蘭盆法會上,聖輝法師發起對長江、嫩江、松花江等災區捐獻救濟。 [4] 
2015年11月26日,農曆十月十五,凌晨4時30分,廈門南普陀寺水陸普度大齋勝會請靈儀式隆重舉行。儀式由南普陀寺方丈則悟大和尚主法,大眾先於大雄寶殿高唱《寶鼎贊》,再至天王殿前正式請靈,後到往生堂誦經迴向。儀式莊重殊勝,目的是為了召請四生六道一切孤魂等眾,共赴法會,同沾甘露法味,永脱輪迴之苦;並請諸佛菩薩蒞臨壇場,愍念眾生,慈悲垂護,證盟功德。 [16] 
2015年12月2日,農曆十月二十一日,廈門南普陀寺歷時七天的“乙未年法界聖凡水陸空普度大齋勝會”功德圓滿,隆重舉行了壯觀盛大的送聖儀式。禮請南普陀寺方丈則悟大和尚、首座了法法師、首座兼監院界象法師、副寺兼維那圓滿法師以及本次水陸法會副表聞諦法師主法,與會僧俗大眾、護法居士、義工近四千人共赴道場,同沾法喜。 [17] 
2018年7月15日,來自海峽兩岸的領導嘉賓、高僧大德和兩岸青年營員共400多人齊聚南普陀寺,舉行“2018年廈門、台灣青年中華傳統文化體驗營暨第四屆海峽兩岸青年禪文化體驗營”開營。 [18] 

南普陀寺歷任方丈

第一任:會泉法師(1924年)
第二任:太虛法師(1927年)
第三任:太虛法師(1930年)
第四任:常惺法師(1933年)
第五任:會泉法師(1936年)
第六任:覺斌法師(1939年)
第七任:廣心法師(1946年)
第八任:妙湛法師(1989年)
第九任:聖輝法師(1996年)
第十任:聖輝法師(2000年)
第十一任:聖輝法師(2003年)
第十二任:則悟法師(2005年)
第十三任:則悟法師(2008年)
第十四任:則悟法師(2011年)
第十五任:則悟法師(2014年10月~至今) [19] 
注:性願法師、塊然法師、會覺法師、慈舟法師、二埋法師等高僧曾先後代理南普陀寺方丈一職。

南普陀寺旅遊貼士

南普陀寺位置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515號(近廈門大學)。

南普陀寺交通

在市內坐45路、87路、1路、29路、47路等到達。 [11] 

南普陀寺開放時間

外山門:3:00~20:00;內山門:3:00~18:00。

南普陀寺景點美食

廈門南普陀素餅榮獲過《中國名點》金鼎獎,是廈門著名特產。有甜、鹹各種口味餡料。南普陀寺的素齋獨具特色,素齋因南普陀寺而聞名,素齋又為南普陀寺吸引了更多的信眾和遊客,素齋變成了南普陀寺的一寶。
南普陀寺的素菜以其清純素雅的獨特風味馳名中外。廚師烹調製作嚴守素菜素料素做的工藝革除素菜仿製葷腥模樣的傳統,以素菜素名而獨樹一幟,既講究色、香、味,又講究形、神、器,一道菜一個雅名,神韻高雅,詩情畫意。南普陀的素菜中有“彩花迎賓”、“南海金蓮”、“絲雨菰雲”、“香泥藏珍”、“五老如意” “雪映銀浪”、“梵宮玉笏”、“白璧青雲”、“白果香滷”等等,紅黃藍綠,五彩繽紛。其中以“半月沉江”這道菜尤為有趣。
1962年11月24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詩人郭沫若偕同夫人於立羣來到南普陀參觀,並在南普陀品嚐素菜。郭老看過菜單,就把菜名排列起來,編成韻律詩句,邊吃邊打起拍子唱了起來,真可謂是興趣盎然。在端上當歸香菇冬筍麪筋湯時,郭老看到那一半香菇為黑色,一半面筋為白色,宛如半輪明月沉入江底,欣然把這道菜命名為“半月沉江”,並在飯後題詩時把這道菜名嵌進詩句,郭老在詩中寫道:“我自舟山來,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題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峯入眼窩。三懷通大道,五老意如何?”從此,“半月沉江”這道素菜身價百倍,善做素菜的南普陀寺的廚師曾到新加坡、香港等地去作訪問表演,南普陀的素菜更是揚名中外,真是“勿道山家禪味淡,也知塵俗世情濃”。 [20] 

南普陀寺所獲榮譽

2022年12月29日,入選首屆全國宗教界先進集體名單。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