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普通秧雞

鎖定
普通秧雞,是鶴形目秧雞科一種鳥類。普通秧雞成鳥額、頭頂至枕部黑色,帶褐色羽緣,頭側石板灰色,貫眼紋黑褐色,眉紋淡灰色;上體羽毛橄欖褐色,帶黑色中央條紋,翼和尾黑褐色,翼緣棕白色;下體頦、喉乳白色,下喉、前頸至胸為石板藍灰色,脅和尾下覆羽黑色,帶白橫斑;虹膜紅褐色,喙橘紅色,非繁殖期喙峯角褐色,腳肉褐色。 [5] 
普通秧雞分佈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在中國繁殖於北方多地,越冬於東南至西南地區。普通秧雞棲息於開闊平原至低山丘陵的濕地或稻田。性隱秘,常單獨或成小羣活動於濱水草叢中,晨昏活躍。善奔跑,亦能游泳和潛水,飛行時兩腳垂於體下。夜間和晨昏覓食,主食蠕蟲、昆蟲、軟體動物以及甲殼類和小魚,兼食植物果實和農作物。繁殖期在5-7月,一雄一雌制,營巢於水岸邊的蘆葦或草叢中。窩卵數6-9枚,由雌雄親鳥輪流孵化,孵化期19-20天。 [5] 
普通秧雞是秧雞類野外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是主要的狩獵禽之一,已被列人《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應引起公眾廣泛和高度重視,減少野外捕獵,不要亂捕濫獵。 [6]  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無危(LC)。 [7] 
中文名
普通秧雞
拉丁學名
Rallus indicus
外文名
Eastern Water Rai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鶴形目
秧雞科
秧雞屬
普通秧雞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Blyth, 1849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普通秧雞動物學史

Rallus aquaticusRallus indicus在1990,1993後被鳥類學家西布利和夢露(Sibley and Monroe)歸類為同一物種"普通秧雞"(Rallus aquaticus)。2014年,研究把原普通秧雞分為了兩個物種,其中把之前的“R. aquaticus indicus”亞種,也就是主要分佈在遠東和中南半島的亞種獨立為一個物種。而普通秧雞的學名改為“Rallus indicus”。“Rallus aquaticus”的中文標準名稱定為“西方秧雞”。這二個獨立物種,即西方秧雞(Rallus aquaticus)和普通秧雞(Rallus indicu)。 [1]  [4] 

普通秧雞形態特徵

普通秧雞成鳥兩性相似。額、頭頂至後頸黑褐色,羽緣橄欖褐色;背、肩、腰、尾上覆羽橄欖褐色,綴以黑色縱紋。眉紋灰白色,穿眼紋暗褐色。飛羽暗褐色,初級飛羽上無白色橫紋。外側翅上覆羽橄欖褐色,羽端微具白色斑紋或端斑。頦白色,頭側至胸石板灰色,兩脅和尾下覆羽黑褐色有白色橫紋。腹中央灰黑色,有淡褐色的羽端斑紋。雌鳥體羽顏色較暗,頦和喉均為白色,頭側和頸側的灰色面積較小。 [2] 
幼鳥上體較暗,頭和下體皮黃色或白色,其上有褐色至黑色條紋,兩脅皮黃有暗褐色至黑色條紋,尾下覆羽皮黃色。 [2] 
虹膜紅褐色。嘴幾近紅色,嘴峯角褐色,先端灰綠色,腳肉褐色。 [2] 
大小量度:體重♂85-195克,♀92-115克;體長♂254-290毫米,♀228-295毫米;嘴峯♂35-43毫米,♀34-44毫米;翅♂122-136毫米,♀120-126毫米;尾♂51-62毫米,♀60-70毫米;跗蹠♂38-43毫米,♀36-43毫米。(注:♂雄性;♀雌性) [2] 

普通秧雞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平原、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沼澤、水塘、河流、湖泊等水域岸邊及其附近灌叢、草地、沼澤地帶、林緣和及水稻田中,也可生活在農田的排水溝、小塊濕地、碎石坑或森林、垃圾堆和花園中。性甚隱秘。常單獨或成小羣於夜間或晨昏活動,白天多匿藏在茂密的草叢或灌叢下,僅在晨昏和夜間覓食時才到開闊、空曠的地方來。在爛泥地覓食。在水草中穿行靈活自如,適應於稠密蘆葦沼澤地和半水生的生活環境。海拔高度上限可達2,000米。 [2]  [1] 

普通秧雞生活習性

普通秧雞性畏人,常單獨行動,見人迅速逃匿。在遷飛和越冬時,行動輕快敏捷,能在茂密的草叢中快速奔跑。也善游泳和潛水,但飛行的時候不多,被迫飛行時也是緊貼地面低空飛行,且飛不多遠又落入草叢中。飛行快速,飛行時兩腳懸垂於身體下面。 [2] 
雜食性,動物性食物有小魚、甲殼類動物、蚯蚓、螞蟥、軟體動物、蝦、蜘蛛、陸生和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其中包括革翅目、蜻蜓目、襀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和直翅目等,也吃被殺死或腐爛的小型脊椎動物;植物性食物有嫩枝、根、種子、漿果和果實,秋冬季節吃的植物性食物比例較多。在旱地或水邊的泥地中覓食,也在淺水中涉水,吃水面和水中的食物,有時邊游泳邊取食,很少潛水取食,能跳起捕食植物上的昆蟲。 [2] 

普通秧雞分佈範圍

普通秧雞世界

留鳥:中國。
繁殖地:日本、朝鮮、韓國、蒙古、俄羅斯(東亞區)和泰國。
非繁殖地:孟加拉、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中國(台灣和香港)和越南。 [1] 

普通秧雞中國

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台灣、香港。 [2] 
普通秧雞分佈圖 普通秧雞分佈圖 [1]

普通秧雞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一雌一雄制。通常營巢於湖泊、水塘或河流岸邊地上草叢或蘆葦叢中,也在沼澤地上營巢。特別喜歡在蘆葦沼澤地上營巢。巢由枯草莖和草葉構成,甚為隱蔽。巢的形狀為盤狀,大小為外徑16-25釐米,內徑13-19釐米,巢深7-8釐米;每窩產卵6-9枚,偶爾有少至5枚和多至10枚的。卵的顏色為淡赭色或淡棕色,其上被有紅褐色斑;卵的大小為32-39×24-27毫米,平均為35.4-25.8毫米。通常一天產卵一枚。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孵化期19-20天。 [2] 

普通秧雞保護現狀

普通秧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ver 3.1——無危(LC)。 [1] 

普通秧雞種羣現狀

由於2014年的物種重新分類,普通秧雞的全球總量尚未統計。趨勢論證:總體數量趨勢未知。 [1]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1] 
參考資料
  • 1.    Rallus indicus  .The IUCN Red List.2021-03-01[引用日期2022-06-21]
  • 2.    趙正階.《中國鳥類志》上卷 (非雀形目):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6月:423-424
  • 3.    Brown-cheeked Rail Rallus indicus Blyth, 1849  .BioLib.cz[引用日期2022-06-21]
  • 4.    主編 鄭光美.中國鳥類分類與分佈名錄(第三版):科學出版社,2017年12月:57頁
  • 5.    趙欣如,趙碧清主編;央美陽光繪,鳥類圖鑑,青島出版社,2019.03,第115頁
  • 6.    李軍德,黃璐琦,李春義主編,中國藥用動物原色圖典 下,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2,第923頁
  • 7.    普通秧雞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引用日期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