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普通燕鷗

鎖定
普通燕鷗(學名:Sterna hirundo)是鷗科、燕鷗屬下的一種遷徙夏候鳥。體型略小,約35釐米。頭頂部黑色,背、肩和翅上覆羽鼠灰色或藍灰色。頸、腰、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外側尾羽延長,外側黑色。下體白色,胸、腹沾葡萄灰褐色。初級飛羽暗灰色,外側羽緣沾銀灰黑色。尾呈深叉狀。
普通燕鷗常呈小羣活動,棲息於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澤地帶,頻繁地飛翔於水域和沼澤上空,以小魚、蝦等小型動物為食。主要分佈於歐洲、亞洲和北美洲,中國則分佈於河北、湖北、陝西、福建等省區。保護等級為無危。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普通燕鷗
拉丁學名
Sterna hirundo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鷗形目
鷗科
燕鷗屬
普通燕鷗
亞    種
4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年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普通燕鷗形態特徵

普通燕鷗
普通燕鷗(5張)
普通燕鷗是一種遷徙夏候鳥。夏羽從前額經眼到後枕的整個頭頂部,黑色,背、肩和翅上覆羽鼠灰色或藍灰色。頸、腰、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外側尾羽延長,外側黑色。在翅摺合時長度達到尾尖。尾呈深叉狀。眼以下的頰部、嘴基、頸側、頦、喉和下體白色,胸、腹沾葡萄灰褐色。初級飛羽暗灰色,外側羽緣沾銀灰黑色,羽軸白色,內側具寬闊的白緣、由外向內漸次變小。第1枚初級飛羽外側黑色。次級飛羽灰色,內側和羽端白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前額白色。頭頂前部白色而具黑色縱紋。
幼鳥和冬羽相似。但翅和上體具白色羽緣和黑色亞端斑,下嘴基部紅色。
虹膜暗褐色,嘴和腳東北亞種黑色,中亞亞種嘴橙紅色,西藏亞種橙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00-122克,♀92-110克;體長♂327-375毫米,♀310-354毫米;嘴峯♂33-36毫米,♀28-35毫米;翅♂258-271毫米,♀260-271毫米;尾♂111-164毫米,♀118-160毫米;跗蹠♂19-21毫米,♀20-21毫米。(注:♂雄性;♀雌性) [3]  [4] 
普通燕鷗 普通燕鷗

普通燕鷗棲息環境

普通燕鷗棲息於平原、草地、荒漠中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澤地帶,也出現於河口、海岸和沿海、沼澤與水塘。 [3] 

普通燕鷗生活習性

普通燕鷗常呈小羣活動,頻繁地飛翔於水域和沼澤上空。飛行輕快而敏捷,兩翅煽動緩慢而輕微,並不時的在空中翱翔和滑翔,窺視水中獵物,如發現獵物,則急衝直下,捕獲後又返回空中。有時也飄浮於水面。
主要以小魚、蝦、甲殼類、昆蟲等小型動物為食,也常在水面或飛行中捕食飛行的昆蟲。 [3] 

普通燕鷗分佈範圍

中國繁殖於新疆、青海、甘肅、四川、陝西、西藏、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等省;遷經河北、湖北、陝西、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島和台灣。中國之外繁殖於歐洲,往東到西伯利亞和遠東,橫渡太平洋到北美,往南到阿富汗、中亞;越冬於非洲、印度、馬來西亞、新幾內亞、日本和美國南部。 [3] 

普通燕鷗繁殖方式

普通燕鷗的繁殖期為5-7月。常成羣在一起營巢繁殖。有時也見單獨成對繁殖或與其它鷗在一起繁殖。通常營巢於湖泊、河流和島嶼岸邊以及沼澤地與草地上。巢多置於水域岸邊平坦的沙地與沙石地上。也在沼澤中高出的土堆上或飄浮的蘆葦或其它植物堆上營巢。巢甚簡陋,主要為沙石地上的淺坑,內墊有少許枯草和羽毛。有時沒有任何內墊物。巢的大小為外徑23-25釐米,內徑12-16釐米、巢深3-4釐米。
年產一窩。每窩產卵2-5枚,通常3枚。一天產一枚或間隔一天產一枚卵。卵的顏色為赭褐色,灰綠色或橄欖綠色,被有大小不等的褐色或黑色斑點和斑紋。卵的大小為37-44×28-33毫米,卵重16-20克。第一枚卵產出後親鳥即開始坐巢孵化。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20-24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身體即披滿沙棕色絨羽,當天即能行走和離巢。離巢後多分散隱蔽於附近草叢中,由親鳥餵食,大約1個月左右即能飛翔。 [3] 

普通燕鷗亞種分化

普通燕鷗(4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Sterna hirundo hirundo
Linnaeus,1758
Sterna hirundolon gipennis
Nordmann,1835
Sterna hirundo tibetana
H. Saunders,1876
普通燕鷗中亞亞種
Sterna hirundo minussensis
Sushkin,1925
參考資料: [5] 

普通燕鷗保護現狀

普通燕鷗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2] 

普通燕鷗種羣現狀

普通燕鷗種羣數量較多,全球至少有250000對,其中北美洲東部有35000對,歐洲有140000對(M.Gochfeld&J.Burger,1996)。據亞洲水禽和濕地研究局在業洲南部進行的隆冬水鳥調查資料,1990年統計到6279只,其中西南亞184只,南亞1871只,東南亞3552只,東亞672只;1993年統計到16889只,其中西南亞2376只,南亞6336只。東南亞8085只,東亞92只。中國國的數量較少,1990年統計到672只,1993年僅統計到92只。繁殖季節在內蒙古的數量較多,為常見種或優勢種、由於棲息地被破壞、人類捕殺、石油泄漏等原因,該種鳥的種羣數量在20世紀末有下降趨勢。應注意保護。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