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普度寺

(北京市東城區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普度寺(Pudu Temple),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普慶前巷35號,原址為元太乙神壇,明代為南城的洪慶宮舊址一部,原名為皇城東苑,又名“小南城”,佔地近一萬平方米,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清初為攝政王多爾袞的府邸,王邸廢除後,由康熙皇帝下令改建為瑪哈噶喇廟,系圍繞於紫禁城的皇家寺廟之一。 [1]  [3]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改建瑪哈噶喇廟。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瑪哈噶喇廟賜名普度寺。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殿及大殿,其大殿題曰“慈濟殿”,高宗御書。 [3] 
1984年5月24日,普度寺內的普度寺大殿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6-7]  。2013年5月3日,普度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普度寺
外文名
Pudu Temple
地理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普慶前巷35號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713-3-01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普度寺歷史沿革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皇帝下令將舊睿親王府改建成瑪哈噶喇廟。
清乾隆四十年(1755年),又重新擴建寺。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瑪哈噶喇廟賜名普度寺。
清末至民國年間,普度寺為軍隊或其他機構使用,只有山門、正殿、方丈院等保存較好,其餘部分或拆或改,失去原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中間部分為小學使用,周邊進入居民,新建了大量平房。
2002一2003年,政府投資遷出小學和住在寺界以內的居民,全面修復了台基、正殿、山門和方丈院北房,其餘房屋基址在取得考古資料後回填保護,進行綠化,成為居住小區內的公共活動場所。
2007年5月16日,北京税務博物館在普度寺開放,是中國第一家省級税務部門籌建的專業性博物館。
2009年,北京税務博物館因原址普度寺文物保護需要暫停展覽撤出。 [3]  [1] 
2011年5月8日,北京三品美術館入駐普度寺。 [5] 

普度寺建築格局

普度寺結構

普度寺原來規模宏大,全寺建於磚砌高台上,平均高約3米,周圍建宇牆,此台即是明重華宮寢宮部分的基座,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殿及大殿。 [3]  [4] 
山門殿經過重新翻修,其山門殿的頂瓦為了顯現新舊對比,故意修成一半為新修過的綠色,一半為未修過的黃色,以顯示新舊瓦片的歷史對比,山門殿內現有清代帝王與多爾襲等將軍像。
山門殿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大式硬山頂,綠琉璃瓦,調大脊,安吻獸,牆體刷紅。正面明間闢白石拱門,兩次間為裝飾性白石拱窗,石雕仿木菱花扇;背面出廊,金步明間裝板門,兩次間白石券窗同正面。建築形制為佛寺山門,屋頂琉璃等級高於正殿,可能是王府改為佛寺後,對外觀進行了改動。
普度寺大殿名為“慈濟殿”,殿內原有乾隆題額“覺海慈航”。大殿高大雄偉,為磚木結構,建造在平面呈“凸”字形的漢白玉石須彌座高台之上,黃琉璃筒瓦綠剪邊殿頂;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三間,中五間前出廈,抱廈三間為綠琉璃瓦黃剪邊,四周繞以36根檐柱,出檐用三層橡子,山牆與檐牆青磚順砌,牆下部用綠色六邊形琉璃瓦組成幾何形花紋。整個大殿形式古拙特異,窗標低矮,其建築結構形式罕見。 [3] 

普度寺特點

普度寺全殿外加周圍廊。主殿單檐歇山頂,調大脊,安吻獸,削割瓦綠琉璃剪邊;抱廈捲棚歇山頂,綠琉璃瓦黃剪邊。全殿廊內砌磚牆,正面、山面開大支窗,下肩飾六方綠琉璃磚。 [3] 

普度寺文物遺存

石墩 石墩
普度寺山門殿室內彩畫保存良好,為金龍和璽式,等級甚高,應是睿親王府時期遺物。普度寺內發現有一對文物石墩,被園林專家設計為可以噴泉的水井,擺放在寺外園林之中。修繕時還意外發現一結構造型罕見的明代構築物,該構築物位於殿內,距地面0.4米,被沒有夯實的回填土掩埋着,由12塊刻石、磚券、坑內圖形等組成,“史籍並已記載,名稱、用途均為歷史之謎”。 [3] 

普度寺文物價值

普度寺起於皇太孫宮,經歷過明英宗和多爾袞的風雲故事,定型於康乾盛世的喇嘛廟,經歷興盛敗落,是研究當時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依據。 [5] 

普度寺保護措施

1984年5月24日,普度寺內的普度寺大殿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6-7] 
2013年5月3日,普度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普度寺旅遊信息

普度寺地理位置

普度寺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普慶前巷35號。

普度寺交通指引

北京市內乘坐84路、104路、106路、108路、110路、111路、116路、128路、夜10路內環、夜10路外環、夜18路、夜21路路公交車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