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普彤塔寺

鎖定
普彤塔寺,位於河北南宮市,南宮,西漢初置縣,因西周“八士”之一“南宮适”曾隱居此地,取名南宮縣,已有2000多年曆史,現為南宮市。普彤寺、普彤塔始建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坐落於冀州,即現代的河北省石家莊兩百里的南宮市。普彤寺是河北乃至全國最早的寺廟,它比號稱“中國第一寺”的洛陽白馬寺的建寺時間還早一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河北省南宮市有座舉世聞名的佛塔———普彤塔(見圖),它坐落在南宮市普彤寺內,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落成,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比河南洛陽白馬寺塔還早建一年。
中文名
普彤塔寺
榮    譽
中國第一寺
位    置
河北南宮市

普彤塔寺簡介

普彤塔位於河北南宮,始建於東漢,後期各朝屢有修復。塔,寺,均免費對遊人開放。
普彤塔寺 普彤塔寺

普彤塔寺人文歷史

據《後漢書》記載:“世傳明帝夜寐南宮,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羣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譴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象焉。”《高僧傳》卷一記載:“明帝劉莊永平中,譴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西域天竺尋求佛法。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攝摩騰、竺法蘭,邀二人來中國……”相傳,建佛塔選址南宮城內,是因漢明帝劉莊隨其父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殺曾在南宮駐蹕並在大風亭下,對灶燎衣、吃飯歇息。劉秀言此地是風水寶地。攝摩騰和竺法蘭在回洛陽途中,明帝劉莊命其在南宮大風亭附近修建佛塔。

普彤塔寺建築特點

此塔為八角實心磚塔,共9級,塔高33米,底層直徑5米,塔身每級出檐,檐下翹置斗拱。塔的須彌座正南面,有一門洞,直至塔心,塔心下有一磚井,磚井東、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3尊,這種佛龕營造方式,實屬罕見。在風雨剝蝕的漫長歲月中,普彤塔經過魏(三國)、唐、宋等各朝的重修、維修。明嘉靖十五年維修時籌集資金甚多,動工規模較大,按明代建築風格修塔一新。1966年邢台地震,塔頂震掉銅佛3尊,均為紅銅質菩薩像,最大的一尊是觀音菩薩,高41釐米,重8.25公斤,觀音菩薩安詳地坐於“海天佛國”(東海小島普陀山)海岸,手扶佛經、口唸經語、衣着佛珠、一足蹬着海岸,足下蹬蓮,一足伸向海水,水中生蓮一株,海水波濤滾滾,上浮海馬、魚、海螺等海生動物和佛經、元寶等物,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莊嚴形象栩栩如生。背部刻有銘文:“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摩騰建竺法蘭大耳三藏公至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重建……”
塔名取“普彤”二字源自於佛經《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解釋:“普以周普為義”。佛學“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眾生。“彤”為硃色。東漢時,娘娘住的皇宮塗硃色,叫“彤庭”,因為塔後普彤寺內供奉着菩薩,塔身及寺均為硃色,故取“彤”字,所以塔取名“普彤塔”。

普彤塔寺八次修葺

歷經滄桑,風雨侵蝕,在漫長的歲月裏,經過了八次較大的修葺。 [1] 
第一次在魏(三國)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正月初五日,海和尚修,並以大鐵鋦子連合上層裂檐(後海和尚住普彤寺,卒於魏景初三年)。
第二次在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大耳禪師主持修。(當時大耳禪師己住普彤寺,曾建浮屠並着有經文——見縣誌,圓寂後火化於蒼巖山)
第三次在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正月修,鐵指禪師主持。修完即離去。
第四次在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七月十五日,青江、青海二人主持修。此次重修募緣人賈世保等八眾 人籌集資金甚多,動工規模較大,按明代建築風格修塔一新,塔貌亦留明代色彩,並增置“仰蓮鑽首”塔剎,四枚聲音各異的角鈴,第七層正面置小玉碑一座,盲窗內各置石蓮盤。本邑銅匠崔通鑄佛四十四尊。
第五次在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三月修、塔、寺修葺一新,光緒十一年立重修普彤塔、寺碑,今尚存。
第六次在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正月,縣長黃容惠主持修。為防大水衝基,在塔底層增寬圍牆,並修了彌勒殿。置刻石一塊,記載了建塔和這次修塔。
第七次1982年李建勳、劉明沐主辦,申請河北省政府撥款並燒磚備料;後於1984年由文教局主辦,維修塔基一、二層。這次維修用水泥包角,失去了文物的原韻。
第八次維修1992年,文化局主辦,申請省政府撥款,歷經年餘,對三至八層進行了統修,並對上四層進行了落架維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