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普勞特假説

鎖定
早在1815年,曾積極宣揚原子論的蘇格蘭化學家湯姆遜,在他主編的《哲學年鑑》上發表了英國化學家普勞特的文章,指出各種氣體的密度精確地是氫氣密度的整數倍。由此他推測氫原子可能是各種元素的元粒子。這就是普勞特關於元素的氫母質假説。
中文名
普勞特假説
簡    介
該假説是非常站得住腳
意    義
氫原子是四個"氫元粒子"
普勞特假説
這一概念積極奮鬥了幾年之久

目錄

普勞特假説理論簡介

湯姆遜認為"該假説是非常站得住腳的"。他為使原子量的數值符合這一概念積極奮鬥了幾年之久。他總試圖讓實驗結果去符合他預先想好了的結論,這種治學作風曾受到貝採裏烏斯的嚴厲批評。貝採裏烏斯在1826年發表的原子量與湯姆遜基於普勞特假説的臆斷值有明顯的差別。當時歐洲大陸接受貝採裏烏斯的原子量,而英國的化學家則接受湯姆遜的數值。

普勞特假説意義

1859年,曾反對貝採裏烏斯電化二元論的杜馬發表文章支持普勞特假説。他説元素的原子量是氫原子量四分之一的整數倍。這就是説,氫原子是四個"氫元粒子"的牢固結合體,在化學反應中這些"氫元粒子"總是不分開。其它元素的原子也是"氫元粒子"的牢固結合體,其數目多數是4的整數倍,即普勞特所説的"氫的整數倍"。比利時化學家斯達廣泛使用當時已經發展起來的各種製備純物質的方法,用二十五年時間精確測定的原子量否定了杜馬的結論。但普勞特假説依然引起人們的興趣。興趣歸興趣,當時誰也想不到,大約半個世紀後科學家發現了同位素,普勞特假説重新煥發了異彩,人們似乎再度發現了"元粒子"——氕原子核(質子)。由此我們看到科學與偽科學相伴而生,在比較與鬥爭中看到了真理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