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晨報副刊

鎖定
《晨報副刊》是“五四”時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前身為北京《晨鐘報》和《晨報》第 7版。 [2]  1921年10月12日改版獨立發行,孫伏園主編,初名《晨報副鐫》,1925年4月1日起刊名改為《晨報副刊》,至1928年6月5日第2314號終刊。 [1]  該刊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成為宣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提倡新文學的園地,在思想界和文藝界有着廣泛影響。1925年後被“新月派”控制。 [3] 
中文名
晨報副刊
創刊時間
1921年
停刊時間
1928年6月5日

目錄

晨報副刊簡介

《晨報副刊》前身為《晨鐘報》和《晨報》第7版。1921年10月12日改版獨立發行,定名《晨報副鐫》,每日一刊,孫伏園主編。晨報社發行。出版地北京。改版後,該刊改變了消閒性、低級趣味的特點,增加了介紹“新修養、新知識、新思想”的“自由論壇”和“譯叢”兩欄。其間插登《文學旬刊》(參見《文學旬刊》)。民國十四年(1925)四月一日起刊名改為《晨報副刊》,又增插《藝林旬刊》、《新少年旬刊》。同年十月一日起由徐志摩接手主編,改為插登《國際》週刊、《社會》週週刊、《家庭》週刊、《詩鐫》週刊、《劇刊》週刊。民國十七年(1928)五月三十ー日終刊,共出2309期(包括旬刊、週刊),另有晨報四、五、六、七週年(1922-1925)紀念增刊各1期。
該刊無創刊詞,為綜合性副刊,文學方面(包括4期紀念增刊)有研究、評論、小説、劇曲、詩歌、散文、遊記等作品,譯文佔有一定比例。魯迅發表了文學創作、著述、譯文多篇,最著名的為小説《阿Q正傳》(筆名“巴人”)連載。冰心發表了詩集《繁星》、《春水》等作品。文學方面除編者外還有胡適、陳大悲、曹配言、馮淑蘭、仲密、汪靜之、俞平伯、傅東華、周作人、趙景深、常惠、槐壽、一星、余上沅、春台、前人、許欽文、孫席珍、蒲伯英、盧隱、甘蟄仙、荊生、林玉堂、品今、楊敬慈、李小峯、戴昭然、林蘭、郭沫若郁達夫、蹇先艾、王統照、黎錦明、休芸芸、金滿成、於成澤、許君遠、熊佛西、沈從文聞一多、劉大傑、饒孟侃、焦菊隱、魯彥、湯鶴逸、朱大枬、畢樹棠、胡也頻、張鳴琦、桐葉、李健吾、璇若、許延年、張琲、壬秋、鶴西、姜公偉、蕭君、靜嫺、王玖等主要撰稿人。 [1] 

晨報副刊主要欄目

《晨報副刊》設有“自由論壇”和“譯叢”兩個欄目,一改舊式報紙副刊的消閒性質,以全新的面目展現於讀者面前。它宣傳新思想、新文化,介紹和宣傳俄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就,傳播馬克思主義,倡導和扶持新文學,出版各種有意義的紀念專號,在五四時期的進步報刊中獨具特色,銷行頗廣。
《晨報副刊》的“自由論壇”專欄,經常發表論述新思潮、以及青年問題、勞動問題,婦女和家庭問題、社會改造問題的論文,也有評論國內外重要事件的文章。中國進步思想界的先驅李大釗(守常)的許多有影響的重要論文,就是在該欄目中發表的,它的開篇之作,即為李大釗的著名論文《戰後之世界潮流——有血的社會革命和無血的社會革命》。論文指出:“在這回世界大戰的烈焰中間,突然由俄國衝出一派滾滾的潮流……這種社會草命的潮流,雖然發軔於德、俄,蔓延於中歐,將來必至瀰漫於全世界”。其後李大釗又連續發表了《勞動與教育問題》、《青年與農村》、《現代青年活動的方向》、《現在與將來》、《大亞細亞主義與新亞細亞主義》、《新舊思想之激戰》等多篇論文,指明青年運動的方向;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給予摧殘新思潮的頑固守舊勢力以迎頭痛擊,引導《晨報副刊》與《新青年》、《每週評論》等一起同舊思想展開激戰,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五四前夜,這些論文在思想界和青年中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思想輿論方面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了重要準備。
1919年5月1日,《晨報副刊》首次推出“勞動節紀念”專號,發表李大釗《“五一節”May Day雜感》等文章,開中國報紙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先例。此後,《晨報副刊》“五一”、“五四”發刊紀念專號,幾成慣例,體現了該刊對於勞工運動和青年學生運動的關注。1922年1月17日,湖南勞工會主任幹事黃愛、龐人銓被軍閥趙恆惕屠殺於長沙瀏陽門外,《晨報副刊》為此發表了由李大釗、蔡元培作序的《黃龐流血記》,指出“這是為勞動階級第一次流血”。
1919年5月5日,馬克思誕辰101週年紀念日,《晨報副刊》在李大釗的具體幫助下,創闢“馬克思研究”專欄。從5月5日至11月11日的6個月間,共發表馬克思的《勞動與資本》(現譯《僱傭勞動與資本》)、考茨基的《馬氏資本論釋義》(現譯《馬克思的經濟學説》)和河上肇的《馬克思唯物史觀》等5篇論著。同年8月7日,《晨報副刊》還以《新共產黨宣言》為題全文刊載了《第三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的譯文。在當時,除了李大釗負責編輯的《新青年》6卷5號的“馬克思研究”專號外,如此集中刊載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論著及文章的刊物,只有《晨報副刊》,從而奠定了它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初期傳播史上的重要地位,
從1921年夏起,《晨報》和副刊開始大量刊載介紹,報道俄國革命和建設的文章和通訊,特別是瞿秋白所寫的一系列內容新穎、感受真切的旅俄通訊,是中國人第一次向本國人民所作的關於社會主義俄國各方面情況的全面報道,因而發生了廣泛的影響。它對於中國人民瞭解蘇維埃俄國的真實情況,回擊反動統治階級對其所進行的種種誣衊和欺騙宣傳,起了很大作用。
《晨報副刊》對當時正在興起的新文學運動也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該刊自1921年12月4日起連載魯迅的著名小説《阿Q正傳》,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外,許地山、謝冰心、胡愈之、鄭振鐸、王統照、林語堂、曹靖華、梁實秋等許多現代作家的作品和譯文,均曾在該刊發表,不少外國名著也被介紹或譯諸報端。
《晨報副刊》作為一種兼收幷蓄的綜合性副刊,五四以後,在用大量篇幅刊載介紹和討論社會主義的文章的同時,梁啓超、胡適、周作人、江亢虎等人的文章和講演錄亦雜然並陳,並曾大量刊登美、英資產階級學者杜威、羅素的講演錄。五四時期,《晨報副刊》在宣傳新思潮和新文化、介紹和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思想、傳播馬克思主義方面,起了相當作用。 [4] 
參考資料
  • 1.    《晨報副刊》創刊號--文史  .中國作家網.2018-05-17[引用日期2022-11-13]
  • 2.    楊哲.文學百科辭典.北京:知識出版社,1991:132
  • 3.    王宗華.中國現代史辭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611-612
  • 4.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人物註釋集.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