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是以城市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傍晚前出版的综合性报纸,内容涵盖当日新闻、社会文化资讯及民生服务信息,强调贴近性、可读性和副刊特色,代表刊物包括《羊城晚报》《北京晚报》等 [2]。其注重短小生动的报道形式,常设置生活服务类版面和经济新闻平民化板块,如金华晚报通过民生咨询台解答市民日常问题 [3] [5]。
该报种起源于17世纪欧洲,1616年德国《法兰克福晚报》为最早先驱 [2] [4]。中国首份中文晚报为1865年更名的《中外新报》,20世纪30年代《大晚报》成为重要代表。20世纪50-60年代全国形成13家晚报群体,80年代恢复发展至40余家,《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发行量逾160万份 [2] [5]。全球发展呈现多样性,如意大利《晚邮报》、日本三大报晚刊等。部分晚报因传媒技术革新转型为按小时更新的“时报”模式 [2]。
- 中文名
- 晚报
- 外文名
- Evening Newspapers
- 创刊时间
- 每日下午两点
- 拼 音
- wǎn bào
- 注 音
- ㄨㄢˇ ㄅㄠˋ
- 词 义
- 下午出版的报纸
词语示例
播报编辑
发展历史
播报编辑
在北京有北京晚报,法制晚报;许多姜促渗大城市都有以城市名命名的晚报。
18世纪30年代,美国波士顿曾出现受欢迎的《晚邮报》,而费城出版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以其在1776年7月6日最先刊登独立宣言而著称。19~20世纪,晚报普遍出版,并获得日益广泛的读者。米兰出版的《晚邮报》(意大利),在意大利同时期出版的报纸中销路最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两度出现创办晚报的热潮。第1次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先后创办《羊城晚报》、《北京晚报》、《天津晚报》等,连同1946年创刊、上海解放后继续出版的《新民报晚刊》( 1958年改名 《新民晚报》)共有13家。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全部被迫停刊。
第2次热潮出现在80年代初期。到1988年11阿狱月,全国已有晚报40家,其中发行量在160万份以上的有上海《新民晚报》和广州《羊城晚报》。
特点介绍
播报编辑
③ 晚报送到读者手中已在傍晚,读者阅读心理与读晨报有所不同,所以晚报注意生动活泼,短小精悍,有人情味和可读性,重视读者共同兴趣。
④ 注意新闻时间性,体现“报晚信息早”的特色。
与早报
播报编辑
早报,也叫晨报,是早上发行的,一般稿件截至于前一天下午4点之前,排版之后稿件在凌晨2点之前印出来,5点左右各报刊点可得到最新的早报,有什么重大新闻出了新进展可以及时进行改动处理。
前景
播报编辑
各地晚报
播报编辑
法制晚报
《法制晚报》的前身是《北京法制报》,由北京青年报社斥资打造。办一张“离你最近的报纸”是《法制晚报》的办报理念。《法制晚报》努力创新,在做足特色上下功夫;在形式上力求创新;在内容上努力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报道市民身边的人和事,强调服务性和可读性。
重庆晚报
重庆时报
《重庆时报》是由重庆市总工会主管主办的一份综合类都市生活日报。融新闻性可读性、服务性、实用性于一体。奉行“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的办报理念,以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为办报宗旨。创刊来,《重庆时报》日发行量已突破38.7万份,据央视专项调查,日平均阅读率32.01%,比第二名高出10.7%个百分点,雄居重庆第一。
《重庆时报》聚集了一批国内报业精英,现有员工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