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怡

(高麗王朝武臣政權領袖)

鎖定
崔怡(?—1249年),高麗王朝武臣政權領袖,崔氏家族第二代獨裁者。原名本貫牛峯,於1219年接替其父崔忠獻而掌權,任內設立“政房”,強化崔氏家族的統治。1231年遭遇蒙古入侵,高麗戰敗,向蒙古稱臣。崔怡為了躲避蒙古壓迫,乃利用蒙古人不習水戰及四處征伐而無法專顧高麗的特點,於1232年挾持高麗高宗遷都於江華島,並下令重雕高麗大藏經以祈禱擊退蒙古。1234年受封晉陽侯,後升為晉陽公,官拜中書令,1249年去世,傳位於庶次子崔沆諡號匡烈
本    名
崔怡
別    名
崔瑀(曾用名)
所處時代
高麗王朝
逝世日期
己酉年(1249年)十一月初五日
主要成就
遷都江華島,抗擊蒙古人
信    仰
佛教
諡    號
匡烈
爵    位
晉陽侯→晉陽公

崔怡人物生平

崔怡子承父業

崔怡(原名崔瑀)是崔忠獻與宋氏所生之長子,有胞弟崔珦。目前尚未發現關於他出生年的史料,他首次登場的記錄是高麗神宗在位期間的泰和二年(1202年)十二月陪同父親崔忠獻檢閲負責平定慶州叛亂的金陟侯所部軍隊。 [1]  高麗熙宗時已官至將軍。泰和八年(1208年)曾有高麗熙宗兩次臨幸梨峴崔怡府邸的記載。大安三年(1211年)十二月,崔忠獻廢熙宗,崔怡受父親派遣,與平章事任濡一起去漢南公私邸,迎漢南公王貞入宮繼位,是為高麗康宗。到高麗高宗時,崔怡已累升至樞密院副使,並擁有相當數量的私兵 [2]  ,可以説他已成為崔忠獻的接班人。
貞祐七年(1219年)秋,崔忠獻病重,秘密對崔怡説:“我的病恐怕好不了了,只是擔心會有蕭牆之禍,你就別再來我府上了。”崔怡遂稱病不出,派他的女婿金若先將軍伺候崔忠獻。原來,崔忠獻的一些親信如崔俊文、池允深、柳松節、金德明害怕自己在崔忠獻病死後會被崔怡清算,便把賭注押在崔怡的弟弟寶城伯崔珦身上。於是他們派人假借崔忠獻之口催促崔怡去探病,打算趁機除掉他。差使來了很多次,崔怡愈發懷疑而沒有動身,恰在此時金德明投靠崔怡,將其陰謀和盤托出,崔怡方才知曉真相。隨後崔俊文、池允深親自登門請求崔怡去探病,被崔怡扣押,接着崔怡派人抓捕柳松節,將此三人流放,途中殺死了崔俊文。後來崔怡又將崔珦放逐到洪州。 [3] 

崔怡內政統治

崔忠獻死後,崔怡便順理成章地繼承了其父的地位,執掌了高麗的政權。為了收買人心,崔怡把父親積累的金銀珍玩獻給國王高宗,翌年又將崔忠獻生前掠奪的土地人民各還原主,還貶謫了鄭邦輔、文惟弼等一批貪官污吏,整頓了吏治,使崔忠獻統治時期的貪瀆之風有所收斂。 [4-5]  貞祐九年(1221年)五月,高宗欲封崔怡為晉陽侯,崔怡固辭不受。同年十二月,高宗拜崔怡為參知政事、吏兵部尚書、判御史台事,並在由李奎報起草的麻制中表彰了崔怡掌權兩年來的善政。 [6]  貞祐十年(1222年)任樞密院使、吏兵部尚書、上將軍。 [7] 
崔怡與武臣政權之前的首腦不同,他頗具文臣氣質,本身也是一位書法家。他崇尚中華文化,曾提出要讓高麗的文物禮樂“一遵華制”,並厚待來高麗的宋朝人。 [8]  他當政後,延續父親崔忠獻制定的懷柔文臣的方針,規定錄用和晉升官吏時必須首先考慮文臣,其門客“多當代名儒” [9]  ,籠絡了李奎報崔滋等一批文人學士來為崔氏政權服務。從乙酉年(1225年)開始,百官就在崔怡府上獻上政事簿冊,交給崔怡過目,六品以下的官員匍匐地上,不敢抬頭看崔怡一眼。此後崔怡便在私邸裏設立“政房”,揀選一些文士來充任,官名採取蒙古語名稱“必闍赤”,用來決定人事,國王僅能畫押而已。 [10] 
崔怡當政後,內亂時有發生。貞祐十一年(1223年),上將軍崔愈恭、吳壽祺等企圖殺光文臣,事泄後被崔怡貶謫,翌年崔愈恭等謀殺崔怡,崔怡得知後將他們全部殺死,並牽連許多人被流放海島。 [11]  丁亥年(1227年)春,有個叫周演之(崔山甫)的術士對崔怡説:“當今國王有失去王位的面相,您卻有王侯的面相,這是命中註定的,豈能避開嗎?”崔怡把這話説給自己的心腹將軍金希磾聽,金希磾找到周演之求證此事,周演之大吃一驚,趕緊對崔怡説:“前幾天我給您秘密説的那番話泄露出去了,恐怕會大禍臨頭啊!”崔怡很不高興,認為周演之侮辱了自己。正好這時有人對崔怡説:“前段時間您不是生病了嗎?上將軍盧之正、大將軍琴輝、金希磾在周演之家聚會,想要殺害您,然後奉迎前王(高麗熙宗)復位。”崔怡經過調查後將周演之、金希磾等涉事者一律處死,並轉移安置熙宗於江華島(後改喬桐島)。 [12]  庚寅年(1230年)夏,被崔怡發配到洪州的崔珦勾結柳松節等餘孽作亂,崔怡派蔡松年等帶兵平定叛亂,殺死柳松節,崔珦則死於獄中。 [13]  此時崔怡愈發多疑,製造不少冤案。比如有個叫文大淳的人被某僧誣告謀反,崔怡聽信其言,不經任何審問就將文大淳等五人處死,朝野都覺得他們冤枉 [14]  ;又如國學博士金挺立、白良弼與學錄廉守臧、直學景瑜有隙,向崔怡控告白、景二人“譏謗時政”,崔怡大怒,將二人下獄併發配海島。 [15] 

崔怡外患不斷

崔怡執政時期,高麗的外患逐漸嚴重。貞祐十一年(1223年),倭寇侵犯金州(今韓國慶尚南道金海市),是高麗史上首次出現日本海盜侵犯的記錄,此後倭寇頻頻入侵,崔怡在丁亥年(1227年)派樸寅出使日本,請求鎌倉幕府禁絕倭寇,得到允諾,並收穫良好效果,崔怡對樸寅大加賞賜。 [16-17] 
最大的外患來自北方的蒙古,在崔怡上台前夕,蒙古透過協助高麗剿滅入侵契丹人而與高麗結為兄弟之國。貞祐九年(1221年)八月,蒙古使臣著古與來到高麗,傳達成吉思汗之弟鐵木哥斡赤斤要求高麗贈送獺皮、細綢、細苧等諸多物件的命令。 [18]  崔怡命大臣崔珙負責接待蒙古使臣,卻遭到蒙古使臣的凌辱,最後著古與等在金希磾的勸解下才稍微息怒。 [19]  其後這可、喜速不花等蒙古使臣陸續來高麗,面對不可一世的蒙古使臣及強大的蒙古帝國,崔怡被迫接受其要求,向蒙古饋贈“國贐”。同時,崔怡在東北面的宜州、和州、鐵關等地修築城堡,加固開京羅城,防備蒙古入侵。乙酉年(1225年)正月,蒙古使臣著古與在離開高麗時被殺,兩國遂斷絕往來六年之久。
辛卯年(1231年)八月,蒙古元帥撒禮塔以清算著古與等被殺之事為名入侵高麗,在鐵州、平州製造大屠殺,崔怡出動三軍迎戰,又徵兵諸道、收編草寇,但無法抵禦蒙古兵的南下。蒙古兵長驅直入,於十二月兵臨開京,崔怡對此無可奈何,他讓私兵保衞自家,讓老弱兵守城,自然無濟於事。 [20-21]  高麗“君臣思所以捍禦之計,倉惶罔知所圖,但把膝環顧,長太息而已”。 [22]  崔怡先派御史閔曦、內侍郎中宋國瞻去犒勞蒙古兵,再派淮安公王侹去蒙古軍營請降,在接受了蒙古苛刻的進貢要求及都旦等72名達魯花赤被設置於高麗後,撒禮塔撤兵,接着高麗派趙叔昌、薛慎去蒙古奉表稱臣。第一次高麗蒙古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崔怡避蒙遷都

由於高麗難以完成蒙古人提出的進貢要求,又不堪達魯花赤的壓迫,所以崔怡打算繼續與蒙古對抗。壬辰年(1232年)四月,高麗四品以上官員開會商議與蒙古決裂以後的對策,大部分官員都主張堅守開京,只有鄭畝、大集成要求遷都避亂。 [23]  然而崔怡在第一次高麗蒙古戰爭時,就有意遷都江華島 [24]  ,此次更是打定了這個主意,為此召集宰樞兩府在他府上開會,兩府官員都畏縮不敢言。唯獨參知政事俞升旦表達了不同意見,説:“以小事大天經地義,用禮儀來服事他們,用信義來和他們交往,他們又有什麼藉口來騷擾我們呢?放棄城郭宗社,逃竄到海島躲起來,苟延殘喘,讓邊民丁壯全部死於鋒鏑,老弱被俘虜為奴隸,不是治國的長久之策。”崔怡不聽。 [25]  其後一名叫金世衝的夜別抄指揮闖進房間內,質問崔怡説:“松京自太祖以來守了二百多年,城池堅固,兵食充足,本應該戮力同心,死守社稷,除了這裏還能遷都到哪兒?”崔怡反問守城之策,金世衝無法回覆,大集成趁機呵斥道:“金世衝效法兒女之言,要壞了大事,請把他斬首示眾!”金鉉甫也這樣鼓動,崔怡乃下令處斬金世衝,此後無人敢反對遷都。 [26]  崔怡率領親族同黨先搬到城南敬天寺,對隨從者施以重賞。 [27]  他還在開京張榜公佈遷都之事,如果拖延的話,都以軍法論處,又派使者到各道,督促民眾進入山城或海島,做好全面抵抗蒙古的準備,同時派兩領軍隊到江華島營建宮闕。七月六日,國王高宗及崔怡等百官離開開京,次日抵達江華島,與之同行的還有開京百姓。當時正值雨季,一路上哭聲震天。 [28]  就在崔怡緊鑼密鼓地籌備遷都期間,也派人殺死蒙古在高麗所置的達魯花赤。 [29]  遷都之際,御史台皂隸李通聯絡開京周邊的草賊和城中奴隸造反,被崔怡派兵擊敗,因此得以順利遷都。 [30] 
遷都江華島後不久,撒禮塔再率大軍征討高麗,卻於壬辰年(1232年)十二月在處仁城被高麗僧人金允侯射死,蒙古兵撤退,加上其後因蒙古忙於征討東真國(東夏)和滅金,故高麗外患有所減輕。然而內亂卻接踵而至,在癸巳年(1233年)高麗的東京(慶州)和西京(平壤)相繼爆發叛亂。崔怡派李子晟平定了崔山、李儒等在東京發動的叛亂,又派家兵3000人由北界兵馬使閔曦率領來討伐畢賢甫、洪福源等在西京發動的叛亂,將當地民眾遷徙到海島,西京遂被夷為平地。畢賢甫被腰斬於江華島,洪福源則逃入蒙古,崔怡為了討好洪福源,避免招惹蒙古,封其在高麗的父親洪大純為大將軍,其弟洪百壽為郎將,並不斷贈送賄賂。 [31] 
甲午年(1234年),高麗高宗以遷都之功,重提崔怡封侯之事,百官都登門祝賀,崔怡卻藉口迎詔禮物不備而推辭,於是州郡紛紛向他饋贈禮物,終於在十月二十五日接受了晉陽侯的冊封。 [32]  高宗在冊封教書中稱讚崔怡:“擁立予一人,定策佐命,是則朕之帶礪不忘之功也;當獷俗之往來也,料敵制變,知幾如神,尋率民遷都,完保我社稷,至於翦滅叛逆,復振朝綱,是則三韓之功也;天下所同苦者,達旦統軍撒裏打(撒禮塔)也,由卿奇算所及,斃於一箭,使萬國同悦,是則天下之功也。噫!於朕、於三韓、於天下有此奇偉不常之功烈,求之古今,無有儔匹。而朕若重違卿志,持而不斷,則非特三韓也,天下其謂朕何?” [33]  翌年,崔怡的外孫女即金若先之女嫁給太子王倎(後來的高麗元宗),隨即生下太孫王諶(後來的高麗忠烈王),崔氏政權進一步鞏固。

崔怡江華時代

據《高麗史》記載,崔怡於壬寅年(1242年)十月晉爵為晉陽公,其後改名為“怡”,但這可能與史實不符。據《東國李相國集》中的李奎報詩注,崔怡在丙申年(1236年)十一月還是“晉陽侯” [34]  ,但立於戊戌年(1238年)的月南寺址真覺國師碑文和同年鑄造的福泉寺飯子(金鼓)上的銘文中均稱他為“晉陽公” [35-36]  ,而且己亥年(1239年)他為《南明證道歌》所作後序的落款也是“中書令晉陽公崔怡” [37]  ,可知最晚在戊戌年(1238年),崔怡就已晉爵為公,或許改名為“怡”也在此時。而且月南寺址真覺國師碑文顯示崔怡的官位在戊戌年(1238年)時已經是門下侍中,到己亥年(1239年)更成為中書令,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官之首。
撒禮塔死後,蒙古於乙未年(1235年)第三次入侵高麗,戰爭持續三年,雖然高麗遭到慘重破壞,卻因蒙古兵不習水戰而無法橫渡江華天塹,故高麗得以苟延殘喘。在此期間,崔怡下令設立大藏都監,重雕在第二次高麗蒙古戰爭期間被蒙古兵燒燬的高麗大藏經,這就是後來的“八萬大藏經”;又命令用金屬活字刊行《詳定禮文》二十八本,以保存高麗的典章制度。 [38]  丁未年(1247年),蒙古第四次入侵高麗,因大汗貴由去世而撤兵。
在高麗面臨着頻繁的內憂外患、無數百姓在死亡線上掙扎呻吟的同時,崔怡卻在江華島過着窮奢極欲的生活。遷都江華島後,崔怡徵發都房及四領軍為自己營建豪華的宅邸,從開京、安養運輸松柏等樹木到江華島,許多人在途中被淹死或凍死,沿途州縣民眾紛紛棄家躲進山裏,有人在昇平門匿名張榜寫道:“人與柏孰重?”崔怡用軍民的血汗為自己營建了廣袤數十里的園林。 [39]  乙巳年(1245年)五月,崔怡大擺筵席,宴請高官,場面宏大,耗費鉅萬,動員八坊廂工人1350餘名。 [40]  後人批評道:“八坊廂者,國朝之太平盛事也。今蒙兵侵擾,竄入海島,社稷僅存,實君臣同憂、若涉淵冰之日也。而怡乃盜竊國柄,妄矜侈大,略無畏忌,罪固不容誅矣!” [41] 

崔怡晚年風波

崔怡晚年,逐漸為後嗣問題擔憂。他妻妾成羣,先後娶了鄭氏(鄭叔瞻之女)、大氏(大集成之女)兩位夫人,妾室在三十人以上。然而兩位夫人都沒給他生下兒子,反倒是妾室瑞蓮房生了萬宗、萬全兩名庶子。崔怡起初並未考慮將他們作為接班人,而是器重其女婿金若先,因此流放此二子出家為僧。 [42] 
大約在戊戌年(1238年)左右,金若先因與崔怡女兒關係不和,導致被崔怡女兒勾結她的私通奴隸向父親誣告,崔怡遂殺了金若先,後來崔怡知道這是誣陷,殺了和他女兒私通的奴隸,並終身拒絕與這個女兒見面。 [43]  癸卯年(1243年),有人向崔怡誣陷金若先的兒子金偫(金敉)聚集無賴之徒,圖謀不軌,崔怡聽説後大怒,將金偫削髮流放河東,和金偫接近的將軍金正曦等35人被丟到江裏淹死。 [44]  此後他開始將接班人的目光投向自己的庶子,其時萬宗、萬全因在地方作惡多端而被崔怡的親信樸暄告狀,崔怡將此二子召還,其後又指責樸暄離間他父子而將其流放。 [45]  崔怡選定了次子萬全,將其姓名改為崔沆,於丁未年(1247年)正式讓崔沆走上前台。
做好身後安排後,崔怡也即將走完他的一生。己酉年(1249年)十一月初五日,崔怡去世,享年約七十歲,結束了對高麗三十年的鐵腕統治。死後諡號匡烈,配享高麗康宗廟庭,最後的結銜是“推誠衞社同德佐理匡闢翼戴相遷智陪柱天制亂帝賚天縱應變濟文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中書令上柱國、上將軍、監修國史、判御史台事、晉陽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户、食實封一千户”。 [46]  其孫崔竩倒台後,崔怡的牌位與畫像被逐出太廟 [47]  ,但在中統三年(1262年)再次作為遷都功臣而圖形壁上。 [48] 

崔怡軼事典故

崔怡君臣問疾

丙戌年(1226年),崔怡得了浮腫,從宰樞兩府到官屬小吏都爭相為他祈禱,紛紛設立齋戒,寫禱祝文,造成開京的紙價為之昂貴。閤門祗候林靖的妻子是醫家的女兒,給崔怡貼引毒膏後病情好轉,高宗立刻提拔林靖為工部郎中。從此事足以看出崔怡權勢之大。 [49] 

崔怡迷信木郎

東京(慶州)人崇拜一種叫“木郎”(又作豆豆裏、豆豆乙)的偶像。辛卯年(1231年)蒙古第一次入侵高麗時,東京馳奏:“有木郎言:‘我已到敵營,元帥某某人也。我等五人慾與交戰,期以十月十八日。若送兵鞍馬,我等便當報捷。’”據説“木郎”還專門寄了首詩給崔怡,內容是“壽夭災祥非一貫,人人居此未曾知。除災致福是難事,天上人間舍我誰?”崔怡竟信以為真,私自準備障泥鞍馬,派內侍金之席送到“木郎”顯靈之地東京王家藪,但並未應驗。 [57] 

崔怡宴樂驚雷

崔怡崇尚奢華,熱衷宴會享樂,常常聚集高官飲酒無度,夜夜笙歌,即便在江華島也過着這樣的奢靡生活。他曾在丙午年(1246年)設六個桌案,陳列七寶,用極其豐盛奢侈的飲食來招待高宗,崔怡自鳴得意道:“還會有像今天這樣的歡宴嗎?”有一次他邀請宰樞兩府大臣及諸將軍宴會,並召集伶人演奏唐樂,就在極盡歡樂之時,突然天上打雷閃電,崔怡感到害怕,急忙中止宴會。 [50] 

崔怡精通書法

崔怡在歷代武臣政權首腦中以精通書法著稱,據説他“於真、行、草無所不兼,草則如迅鶻飛空,輕風捲霧;真、行則如陣馬齊首,步驟閒舒,無不中規,然中有奔逸薾雲之氣,少放則自亦不能遽遏也”,李奎報贊其字曰:“朝日排雲兮不足況其明麗,鸞騰鳳翥兮未足比其聯翩,妍莫妍兮中有強,強莫強兮還有妍,氣骨風流,惟公兼焉,天符神契,得乎自然。” [51]  泰和六年(1206年),高麗熙宗讓他在宣慶殿屏風上寫《洪範》,在大觀殿屏風上寫《無逸》,以迎接金朝冊封使。 [52]  此外大觀殿匾額也是出自他的手筆,不過其書法作品皆已失傳。

崔怡家族成員

  • 父親崔忠獻
  • 母親:宋氏
  • 胞弟:崔珦
  • 正妻:鄭氏(?—1231年)、大氏(?—1251年)
  • 妾室:瑞蓮房、安心等數十人
  • 兒子:崔萬宗、崔沆(萬全)
  • 女兒:崔氏(嫁金若先)、崔氏(嫁宋㥠)、崔氏(嫁權施)
  • 養子:崔峘(原名任峘) [53] 

崔怡歷史評價

  • 李奎報:遷都自古上天難,一旦移來似轉丸。不是清河(清河為崔氏郡望,此處指崔怡)謀太早,三韓曾已化胡蠻。 [56] 
  • 東國通鑑》:怡乃盜竊國柄,妄矜侈大,略無畏忌,罪固不容誅矣! [41] 
  • 《(新編)韓國史》:就算是因為崔怡的抗爭才使高麗得以維持下去,也無法予以肯定評價。對於蒙古軍到來就歡呼雀躍的當時陸地居民們而言,高麗是毫無意義的存在。 [54] 
  • 朝鮮通史》:蒙古達魯花赤的駐留直接威脅到當時高麗執政者崔氏的統治基礎。假如高麗王室和蒙古勢力相結合,崔氏的私人政治體系就不能存在。儘管如此,崔怡竟連抵抗侵略者的意志和勇氣也沒有。崔怡於達魯花赤還沒有全部配備到開京以下各主要都市之前,即一二三二年七月,決定遷都江華島。……崔氏一派對人民只做了這樣一類事情,就是命令他們到山城或海島避難。有時為了鎮壓陸地上的人民,還動員過他們自己的軍隊。他對侵略軍既不和又不戰,只是設法尋找對維持自己政權有利的條件,崔氏一派的兩班們就是以這種十分模糊的態度,在江華島——首都(稱江都)豪華地虛度了三十年的歲月。 [55] 

崔怡影視形象

參考資料
  • 1.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忠獻》:慶州反, 忠獻會文武三品以上於其第, 議之, 皆曰, “遣使諭之, 然後可出兵.” 乃遣兵部郞中宋孝成, 刑部員外郞樸仁碩諭之, 賊不從. 忠獻以大將軍金陟侯等為兵馬使, 往討之. 陟侯等引兵發, 忠獻與子怡·晉材, 登路傍樓觀之, 大陳兵衞, 以示威武. 加守太傅叅知政事吏·兵部尙書判御史台事.
  • 2.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忠獻》:怡兵自選地橋, 至崇仁門, 用旗鼔習戰……忠獻父子擁兵數萬以自衞, 怡耀兵於宣義門外.
  • 3.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高宗六年, 忠獻有疾, 密謂怡曰, “病將不瘳, 恐有蕭墻之患, 汝勿復來.” 怡遂稱疾不就, 令其女壻將軍金若先侍疾. 忠獻婢桐花貌美, 里人多通, 忠獻亦私之. 一日, 戱曰, “汝以誰為夫耶?” 婢以興海貢生崔俊文對. 忠獻卽召俊文, 留於家奴, 使之補隊正, 至大將軍, 日見寵任, 請謁者, 皆附之. 俊文於忠獻家側, 大營私第, 交結勇士, 與上將軍池允深·將軍柳松節·郞將金德明, 為忠獻羽翼. 及忠獻病, 四人謀曰, “公棄世, 吾輩必為怡所虀粉. 季子珦, 膽氣過人, 可屬大事.” 因瞯怡候疾, 欲除之, 遣人報怡曰, “令公病篤, 欲見公.” 報至再三, 怡愈疑不至. 德明反, 以其謀告怡, 怡慰諭留之. 俄而俊文·允深等至曰, “公疾革, 宜速往候.” 怡卽捕二人, 幷松節, 分配遠島, 道殺俊文.
  • 4.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忠獻死, 怡以其所畜金銀珍玩, 獻王. 明年, 又以忠獻佔奪公私田民, 各還其主, 且多拔寒士, 以收人望.
  • 5.    《高麗史》卷二二,世家第二二,《高宗世家一》:七年 春正月 乙未 貶鄭邦輔為安東副使, 文惟弼為安西副使, 於是, 瀆貨之風稍息.
  • 6.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卷三四,〈李延壽為守大尉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吏部事、金義元為中書侍郞平章事判兵部事、崔瑀為金紫光祿大夫參知政事吏兵部尚書判御史台事、史洪紀為金紫光祿大夫知門下省事吏部尚書判工部事教書麻制各一道〉:某官崔某,蓋代功名,軒天量宇。橫一柱而撐柱王室,繄朕倚以為安。闢大爐而陶冶生民,舉國無不受賜。比來世習之奢靡,莫有禁條之防閒。編户齊民,或飾牙條而緣履;富商大賈,有將文繡以被牆。及卿弼亮之初,㦖世因循之弊,斟酌折衷而以禮為界,沿革有度而以法為堤。雖至飲酺之間,一從簡約之制。不待參辰之改次,易俗移風;復分涇渭之混流,揚清激濁。家藏金冗者擯抑而不用,節礪冰壺者拔擢而特褒。開東閣而迎賢,杜西園之成市。公道所啓,人才易求。邊民之板蕩也,侮嫚百狀而爾實沮懲;鄰使之往來也,徵詰萬端而乃能扼制。國有所急,卿輒敢當。抑又失火生於宮闕之傍,嚴城蕩為煨燼之末。國之防也縱難暫曠,役莫巨也猶重改營。卿乃竭私帑而充其費焉,驅門客而任其勞也。咄嗟而就,宏壯則加。顧功烈非言可宣,雖以重賞而難報。然爵位唯朕所有,豈因自因歉而不頒。肆霈優恩,俾參大政。天官是九流所關也,使之總柄;夏部是七兵所出也,亦以委權。更加風憲之威,申以階資之峻。茲循物議,非出予私,可特授云云。
  • 7.    崔瑀:《西河集》後序。
  • 8.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又奏, “本朝文物禮樂, 請一遵華制, 其自宋來投者, 許於台省·政曹, 隨材擢用.”
  • 9.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怡門客多當代名儒, 分為三番, 遞宿書房.
  • 10.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十二年, 百官詣怡第, 上政簿, 怡坐廳事受之, 六品以下官, 再拜堂下, 伏地不敢仰視. 怡自此, 置政房於私第, 選文士屬之, 號曰必闍赤. 擬百官銓注, 書批目以進, 王但下之而已.
  • 11.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上將軍崔愈恭, 嘗與樞密副使吳壽祺·將軍金季鳳·郞將高壽謙等, 邀宴重房諸將於其家, 謀欲盡殺文臣, 以報私怨. 事覺, 貶壽祺為白翎鎭將, 尋遣人殺之, 愈恭為巨濟縣令, 季鳳為溟州副使, 配壽謙海島. 明年, 愈恭與季鳳及大將軍李克仁, 謀殺怡, 怡知之, 殺愈恭·克仁·季鳳·散員樸希道·李公允等, 流其黨五十餘人於島. 又鞫其黨, 辭連樞密副使金仲龜, 上將軍鹹延壽·李茂功, 大將軍樸文備, 皆流遠島.
  • 12.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森溪縣人崔山甫, 曉陰陽術數, 剃髮為僧, 住金剛寺, 與侄倉正光孝等, 奪掠為事. 光孝盜宰人牛, 縣官捕之, 光孝逃, 山甫亦變姓名, 曰周演之. 後至京, 以佔術惑人, 怡與語稱賞, 日益親信, 事皆諮之. 聲勢日盛, 能禍福人, 人皆畏之, 爭賂遺, 遂致鉅富. 以術僧道一為弟子, 與相密謀, 自言, “察聲觀色, 能辨人貧富壽夭.” 多引婦人之美者, 淫焉. 醜聲流聞, 畏威莫有言者. 一日, 演之密白怡, “今王有失位相, 公有王侯相, 命之所在, 其可避乎?” 怡以語腹心將軍金希磾, 希磾問演之曰, “果有此説乎?” 演之愕然, 詣怡謂曰, “前日密語洩, 恐禍及.” 怡謂, “演之侮己.” 會有人譖怡曰, “頃者公有疾, 上將軍盧之正, 大將軍琴輝·金希磾, 會演之家, 謀欲害公, 奉熙宗復位.” 怡信之, 流演之於南海, 之正及輝, 亦配諸州. 籍演之家, 得熙宗與演之書, 有“誓同生死父事之”語. 怡卽遣將軍曹時著等, 遷熙宗於江華, 又遷於喬桐, 沈演之於海, 夷其族. 捕道一鞫之乃服. 又捕之正·輝·希磾及中郞將牙允偉, 別將申作楨, 並沈於海, 妻子兄弟, 分配遠地, 又沈希磾子三人.
  • 13.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後珦聚羣不逞作亂, 召其州副使柳文櫃·判官全兩才·法曹李宗等. 兩才病不就, 文櫃·宗至, 珦卽面縛, 懸於樹, 尋殺之. 又率其眾, 至兩才所, 引出斬之, 登客舍門樓, 擊錚鼓呼噪, 州人皆會, 震慄失措. 珦以書, 召在貶前將軍柳松節於南海, 金壽迎於禮山, 又召樸文榟, 傳檄旁近州郡, 令發兵為援. 使家僮發倉粟給軍, 有一卒殺其僮, 於是, 州中洶洶. 國家聞變, 遣兵馬使蔡松年, 知兵馬事王猷, 副使金毅烈, 率十領兵討之.珦與數十人, 逃上北山, 州人引兵圍之, 珦曰, “吾兄累年不召, 又不請州官護待, 州官蔑視, 不聽吾言, 以故蓄憤. 嘗詣神祠, 三擲杯珓, 得吉卜, 乃聽左右言, 輕躁作亂, 雖悔何及?” 日沒, 珦從者皆亡去, 珦不知所之, 墜巖崖, 匿石窟. 追兵至, 自剄佯死, 兵執而囚之, 死獄中. 按察使全懿, 獲壽迎·文榟, 又移文, 捕松節等, 皆殺之.
  • 14.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有文大淳者, 嘗流紫燕島, 有僧犯罪, 亦配是島. 與大淳相惡, 密遣人譖怡曰, “大淳等潛謀作亂, 發近邑兵, 將赴京.” 怡遣郞將李蕢執大淳等五人, 不問而殺之, 朝野稱寃.
  • 15.    .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國學博士金挺立·白良弼, 惡學錄廉守臧, 直學景瑜, 譖以譏謗時政. 怡怒囚街衢獄, 尋配守臧於神草島, 瑜於巨濟.
  • 16.    《高麗史》卷二二,世家第二二,《高宗世家一》:是歲, 遣及第樸寅, 聘於日本. 時倭賊侵掠州縣, 國家患之, 遣寅賫牒, 諭以歷世和好, 不宜來侵. 日本推檢賊倭, 誅之, 侵掠稍息.
  • 17.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及第樸寅聘日本, 齎和親牒還, 怡給銀甁五事·段子六十匹·布五百匹·米豆幷五十石·鞍馬·琴以賞之.
  • 18.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甲子 王迎詔於大觀殿, 蒙古·東眞二十一人, 皆欲上殿傳命, 我國欲只許上價一人上殿. 往復未決, 日將昃, 乃許八人升殿, 傳蒙古皇太弟鈞旨, 索獺皮一萬領, 細紬三千匹, 細苧二千匹, 綿子一萬觔, 龍團墨一千丁, 筆二百管·紙十萬張, 紫草五觔, 葒花·藍筍·硃紅, 各五十觔, 雌黃·光漆·桐油, 各十觔. 著古與等傳旨訖, 將下殿, 各出懷中物, 投王前, 皆年前所與麤紬布也, 遂不赴宴, 又出元帥札刺及蒲黑帶書各一通, 皆徵求獺皮·綿紬·綿子等物.
  • 19.    《高麗史》卷一〇三,列傳第一六,《諸臣傳·金希磾》:高宗八年, 蒙古使著古與等, 怒館待不滿意, 或射或擊. 館伴郞中崔珙等, 走出門, 卽下鑰, 蒙古使不得出. 希磾開門入諭, 怒得解. 東北面兵馬使,
  • 20.    《高麗史》卷二三,世家第二三,《高宗世家二》:九月 乙酉 宰相會崔瑀第, 議出三軍, 以御蒙兵, 以大將軍蔡松年為北界兵馬使, 又徵諸道兵.
  • 21.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是年, 蒙古大擧入侵, 王遣三軍御之. 馬山草賊魁, 自降詣怡曰, “請以精兵五千助擊.” 怡大喜, 賞賜甚厚, 造戎冠金環子, 許着慰之. 怡又遣人, 往廣州冠嶽山草賊屯所, 誘致賊魁五人, 精鋭五十人, 厚賞以充右軍. 忠州奴軍賊魁, 令史池光守·僧牛本來, 怡褒賞, 以光守補校尉, 牛本為忠州大院寺主, 加三重. 蒙古兵至禮成江, 京都洶懼. 怡與若先以家兵自衞, 守城者皆老弱.
  • 22.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卷二五,〈辛卯十二月日君臣盟告文〉。
  • 23.    《高麗史》卷二三,世家第二三,《高宗世家二》:癸卯 四品以上又會議, 皆曰城守拒敵, 唯宰樞鄭畝·太集成等曰, 宜徙都避亂.
  • 24.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昇天府副使尹繗, 錄事樸文檥, 潛置家屬於江華, 乃説怡曰, “江華可以避亂.” 怡信之, 使人往審之, 中道為蒙古兵所拘.
  • 25.    《高麗史》卷一〇二,列傳第一五,《諸臣傳·俞升旦》:蒙古大擧侵及京畿, 崔怡會宰樞, 議遷都江華. 時昇平旣久, 京都户至十萬, 金碧相望, 人情安土重遷. 然畏怡, 無敢發一言者, 升旦獨曰, “以小事大, 義也, 事之以禮, 交之以信, 彼亦何名而困我哉? 棄城郭, 捐宗社, 竄伏海島, 苟延歲月, 使邊氓丁壯盡於鋒鏑, 老弱係為奴虜, 非為國長計也.” 怡不聽.
  • 26.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怡欲遷都江華, 會宰樞其第議之, 皆畏縮不敢言. 夜別抄指揮金世衝, 排門入詰曰, “松京自太祖以來, 歷代持守, 凡二百餘年. 城堅而兵食足, 固當戮力, 死守社稷. 舍此, 將安都乎?” 怡問守城策, 世衝不能對, 集成謂怡曰, “世衝効兒女之言, 欲沮大議, 請斬之, 以示中外.” 金鉉甫希集成意, 亦言之, 遂引世衝斬之.
  • 27.    李齊賢:《櫟翁稗説》前集:(崔瑀)率族黨先至城南敬天寺宿焉,是日從而往者皆賞以不次,高王不獲已,遂行。
  • 28.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令有司刻日發遣五部人户. 牓曰, “不及期登途者, 以軍法論.” 又遣使諸道, 徙民山城·海島. 發二領軍, 營宮闕於江華, 遂遷都. 時霖雨彌旬, 泥濘沒脛, 人馬僵仆. 達官及良家婦女, 至有跣足負戴, 鰥寡孤獨, 失所號哭者, 不可勝計.
  • 29.    《元史》卷二○八,列傳第九五,《外夷傳一·高麗》:六月,皞盡殺朝廷所置達魯花赤七十二人以叛,遂率王京及諸州縣民竄海島。
  • 30.    《高麗史》卷一〇三,列傳第一六,《諸臣傳·李子晟》:明年, 遷都江華, 御史台皂隷李通, 乘開京虛, 嘯聚畿縣草賊及城中奴隷以反. 逐留守·兵馬使, 遂作三軍, 移牒諸寺, 招集僧徒, 掠取公私錢穀. 王以子晟為後軍陣主, 樞密副使趙廉卿為中軍陣主, 上將軍崔瑾為右軍陣主, 討之. 賊聞三軍自江華來, 拒於江, 三軍與戰於昇天府東郊, 大敗之. 別將李甫·鄭福綏, 率夜別抄, 先至開城, 賊閉門城守. 甫綏曰, “吾等已破官軍而還, 可速開門.” 門者信之卽開. 甫·福綏等斬守門者, 引兵至通家, 斬之. 子晟等繼至, 賊魁計窮逃匿, 悉捕餘黨, 誅之.
  • 31.    《高麗史》卷一三〇,列傳第四三,《叛逆傳·洪福源》:二十年, 福源為西京郞將, 與畢賢甫, 殺宣諭使大將軍鄭毅·樸祿全, 據城反. 崔怡遣家兵三千, 與北界兵馬使閔曦討之, 獲賢甫送京, 腰斬於市. 福源逃入元, 於是, 擒其父大純及女·子弟百壽, 悉徙餘民於海島, 西京遂為丘墟. 福源在元, 為東京惣管, 領高麗軍民, 凡降附四十餘城民, 皆屬焉. 讒構本國, 隨兵往來, 怡患之, 欲悦其心, 官大純為大將軍, 百壽時為僧, 發之為郞將. 以張暐為福源女壻, 賄賂不絕, 福源感之, 讒構稍弛.
  • 32.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二十一年, 王論怡遷都功, 欲封侯立府, 百官皆賀於第, 怡辭以迎詔禮物不備. 於是, 州郡爭致饋遺, 遂封為晉陽侯.
  • 33.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卷三三,〈晉陽侯封冊教書〉。
  • 34.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卷一八,〈十一月日夜直內省卧吟不覺至累首〉:晉陽侯亦不許,故不得再上表。
  • 35.    月南寺址真覺國師碑  .韓國國立文化財研究所
  • 36.    福泉寺飯子  .韓國國立文化財研究所
  • 37.    崔怡:《南明證道歌》後序。
  • 38.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卷一一,〈新序詳定禮文跋尾(代晉陽公行)〉。
  • 39.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怡營私第, 役都房及四領軍, 輸舊京材木. 又多取松栢, 植園中, 悉以船輸, 人多溺死者, 其園林延袤數十里. 怡於西山, 發民私藏冰, 民甚厭苦. 又安養山去江華數日程, 怡使門客將軍樸承賁等, 取其栢樹植之. 時方沍寒, 役徒有凍死者, 沿路郡縣, 棄家登山以避之. 有人牓昇平門雲, “人與栢孰重?”
  • 40.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五月, 宴宗室司空以上及宰樞, 結綵棚為山, 張繡幕羅幃, 中結鞦韆, 飾以文繡彩花. 設大盆四, 盛冰峯, 盆皆銀扣貝鈿, 大尊四, 揷名花十餘品, 眩奪人目. 陳伎樂百戱, 八坊廂工人一千三百五十餘人, 皆盛飾, 入庭奏樂, 絃歌鼔吹, 轟震天地. 怡給八坊廂, 白金各三斤, 又給伶官·兩部伎女·才人金帛, 其費鉅萬.
  • 41.    《東國通鑑》卷三三。
  • 42.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沆》:怡無適子, 嬖妓瑞蓮房, 生二男萬宗·萬全. 初怡欲傳兵柄於若先, 恐二男為亂, 皆送松廣社, 剃髮並授禪師.
  • 43.    《高麗史》卷一〇一,列傳第一四,《諸臣傳·金若先》 :初若先聚怡府中諸娘於望月樓牧丹房, 縱淫. 其妻妬訴怡曰, “吾其棄家為尼.” 怡卽流若先所私娘及媒者於島, 壞樓房. 妻嘗與奴通, 若先知之, 妻以他事訴怡, 怡殺若先. 怡久之知誣妄, 殺其奴, 遂䟽其女, 終身不見.
  • 44.    《高麗史》卷一〇一,列傳第一四,《諸臣傳·金敉》:有人譖敉於怡, 怡召責之曰, “汝集無賴徒, 欲何為乎?” 髡其首, 流河東. 執其所親將軍金正暉, 平虜鎭副使孫仲秀, 茶房安琦等三十五人, 投之江.
  • 45.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沆》:刑部尙書樸暄, 言於怡曰, “今北兵, 連年入寇, 民心疑貳. 撫以恩信, 猶恐生變, 今兩禪師門徒, 割剝民產, 斂怨實多. 南方騷擾, 若北兵猝至, 恐相應為變矣.” 怡聞之猶豫, 會慶尙道巡問使宋國瞻, 亦寄書言之. 怡謂暄曰, “若之何?” 暄曰, “公若召還兩禪師, 令巡問·按察使, 囚其無賴僧徒, 以慰民心, 可無變矣.” 怡然之, 卽遣御史吳贊, 行首周永珪於雙峯·斷俗, 發錢穀, 悉還其主, 焚契券, 囚門徒之為惡者, 中外相慶. 萬宗·萬全詣京, 與其妹宋㥠妻, 泣訴怡曰, “尊公在時, 侵逼尙爾, 百歲之後, 吾兄弟不知死所矣.” 怡乃悔之, 反謂暄離閒父子, 流黑山島, 貶國瞻東京副留守, 悉釋其門徒.
  • 46.    金龍善編.《高麗墓誌銘集成》:翰林大學校亞細亞文化研究所,1993年:第387—388頁
  • 47.    《高麗史》卷二四,世家第二四,《高宗世家三》:乙亥 都兵馬宰樞所奏, “……若崔忠獻罪盈惡稔, 崔怡專權擅命, 宜削去圖畵, 罷廟庭配享.” 從之.
  • 48.    《高麗史》卷二五,世家第二五,《元宗世家一》:冬十月 己未 重營彌勒寺及功臣堂. 初, 自太祖以來功臣, 皆圖形壁上, 每歲十月, 為張佛寺, 以資冥福, 頃因遷都久廢, 至是, 王命重營設齋. 以壬辰年遷都功臣崔怡, 戊午年衞社功臣樞密院使金仁俊, 上將軍樸希實·李仁桓·金承俊·樸松庇, 樞密院使柳璥, 將軍金大材·金用材·金碩材·車松祐, 上將軍林衍, 將軍李公柱, 大將軍金洪就等, 並圖形壁上.
  • 49.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十三年, 怡患瘇, 自兩府至掾吏, 爭祈禱, 設齋作䟽, 都下為之紙貴. 諸醫不能理, 閤門祗候林靖妻, 本醫家女, 貼引毒膏有効. 王特除靖工部郞中, 以慰怡意.
  • 50.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三十三年, 怡享王, 設六案, 陳七寶器, 膳饌極豐侈. 怡自誇詡曰, “復有如今日者乎?” 怡好燕樂, 聚飮無度. 或宴三品以上於其第, 或宴宰樞及文武四品以上, 歌吹連日, 或至夜分而罷. 嘗會宰樞及諸將軍等四十六人宴, 酒酣, 御史中丞將軍林宰, 執巵作倡優舞, 見者鄙之. 又燕兩府及諸將軍極歡, 使伶人奏唐樂, 天忽雷電, 怡懼止之.
  • 51.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卷一一,〈東國諸賢書訣評論序並贊〉。
  • 52.    《高麗史》卷二一,世家第二一,《熙宗世家》:夏四月 甲子 金遣大理卿移刺光祖, 小府監馬黯來冊王. 宣慶·大觀兩殿倚屛, 久為塵汚, 王命忠獻子將軍瑀, 書洪範於宣慶殿, 無逸於大觀殿, 以迎北使.
  • 53.    《高麗史》卷一二九,列傳第四二,《叛逆傳·崔怡》:大卿任景純子峘善書, 怡愛之, 養以為子, 改姓崔, 授將軍. 峘性貪鄙, 恃勢恣橫. 怡嘗以私織全幅黃綾, 粧康安殿後壁障子, 令峘寫無逸篇, 王見而嘉之, 賞賜甚多.
  • 54.    國史編纂委員會.《(新編)韓國史·卷18·高麗武臣政權》:國史編纂委員會,1993年:第96頁
  • 55.    朝鮮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著,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譯.《朝鮮通史》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34—135頁
  • 56.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卷十八,《望海因追慶遷都》:遷都自古上天難,一旦移來似轉丸。不是清河謀太早,三韓曾已化胡蠻。
  • 57.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二十一:王家藪,在府南十里,州人祀木郎之地。木郎俗稱豆豆裏,自鼻荊之後,俗事豆豆裏甚盛。高宗十八年,蒙古元帥撒禮塔來討著古與之死。東京馳奏:“有木郎言:‘我已到敵營,元帥某某人也。我等五人慾與交戰,期以十月十八日。若送兵鞍馬,我等便當報捷。’” 因以詩寄崔瑀,曰:“壽夭災祥非一貫,人人居此未曾知。除災致福是難事,天上人間舍我誰?” 瑀信之,私備畫韂鞍馬,遣內侍金之席送之,其後無驗。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