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晉祠大米

鎖定
晉祠大米,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1-2] 
晉祠大米產於太原晉祠鎮一帶,這種大米,顆粒長,個頭大,外形晶瑩飽滿,呈半透明狀,米色微褐,做出飯來顆粒分明,香氣撲鼻。吃到嘴裏,味香甜,有韌性、粘性,有咬頭。晉祠大米所以質地優良,是由於水上關係。生產這種大米的稻田,用晉祠難老泉水澆地,這種水,水温低,含有明礬等礦物質,加之晉祠附近村莊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有利於水稻生長。
2010年03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晉祠大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2] 
中文名
晉祠大米
產地名稱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
品質特點
粒大飽滿,性軟而韌,味香而甜
地理標誌
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農業部公告第1364號
批准時間
2010年03月25日

晉祠大米產品特點

晉祠大米外在感觀

晉祠大米顆粒大而飽滿,質色稍褐而透明,性軟而韌,做出飯來顆粒分明,香氣撲鼻。吃起來清香爽口,味香甜,有韌性、粘性,有咬頭,做飯時即使連蒸幾次,仍然粒粒分明。 [2] 
晉祠大米 晉祠大米

晉祠大米內在品質

晉祠大米營養價值高,富含有豐富的對人體有利的元素,其蛋白質8.99克/100克比普通大米7.4克/100克高1.59克/100克;磷0.15克/100克比普通大米0.11克/100克高0.04克/100克;硒0.4毫克/100克比普通大米0.0223毫克/100克高0.3777毫克/100克;維生素B10.16毫克/100克比普通大米0.0011毫克/100克高0.1589毫克/100克。 [2] 

晉祠大米等級分類

晉祠大米分為三個等級,為一級大米,二級大米、三級大米。 [2] 

晉祠大米產地環境

晉祠大米土壤地貌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位於太原盆地的西部邊緣,北為晉陽湖,西為山前衝洪積扇,東為汾河1級階地。地貌類型為沖積平原,地形平坦開闊,東側較高,西側相對較低,屬井水灌溉區。產地土壤的pH值在7.0-7.8之間,能排能灌,土壤90%為褐土或潮土,是晉祠大米生長的獨特土壤條件。 [2] 

晉祠大米水文情況

晉源區境內只有汾河,地下水為孔隙潛水,地下水位埋深0.8-2.8米,水位標高770.53—771.92米,地下水流向自北向南,自西向東,以層流形式運移。地下水的補給主要以天然降水為主,同時接受西部山前洪積扇地下水的側向補給。地下水量充沛,水質不軟水,無色、無臭、無味。水利設施、天然水系和優質的地下水資源,為晉祠大米生產及特色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 

晉祠大米氣候情況

晉源區屬乾旱半乾旱地區,四季分明,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少雨、秋季涼爽多雲、冬季寒冷少雪,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多集中於7、8、9三個月份,年平均氣温6.9℃,年平均日照時數2792.4小時,無霜期186天左右,初霜期出現於9月下旬,從水稻始穗期—齊穗期—成熟期晝夜温差較大,温度分別為20—29℃、16—28℃、9—26℃,非常適應水稻的生長。 [2] 
晉祠大米 晉祠大米

晉祠大米歷史淵源

晉祠大米的栽培歷史已有1400多年有栽培歷史,是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生產的獨特品種,因其顆粒大而飽滿,質色稍褐而透明,性軟而韌,做出飯來顆粒分明,香氣撲鼻。吃起來清香爽口,味香甜,有韌性、粘性,有咬頭,做飯時即使連蒸幾次,仍然粒粒分明,互不粘連,素有“七蒸不爛”之説等特點。
宋代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用“神哉叔虞廟,地勝出佳泉。千家溉禾稻,滿目江鄉田。”描繪晉祠稻田當年生產的盛大景象;北宋詩人歐陽修也有“晉水今人幷州裏,稻花漠漠澆平田”的詩句盛讚晉水之美,稻米之佳等。
清代,晉祠大米曾長期作為“貢品”,古人曾這樣描述:“米潔白纖長,味殊精美”而美其名曰。清代許榮用“晉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楹聯描述晉祠大米。 [2] 
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於環境、水源、土質等原因,晉祠大米種植逐漸淡出省城市民的視線。進入21世紀,晉源區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先後恢復試種晉祠水稻,產量逐漸增長,2015年畝產量最高已達650餘千克。 [3] 

晉祠大米生產情況

2010年,晉祠大米無公害水稻種植面積達2000公頃,年產大米3750噸左右。 [2] 
2017年,晉源區共有5個村種植晉祠大米,總面積達2000餘畝。 [4] 
2018年,晉源區王郭村、北大寺村、長巷村、花塔村等村相繼恢復種植晉祠大米,恢復種植面積已達130多公頃,每公頃產量達9000千克。 [5] 
晉祠大米 晉祠大米

晉祠大米產品榮譽

2010年03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晉祠大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2] 

晉祠大米地理標誌

晉祠大米地域保護範圍

晉祠大米產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東與汾河為界、南與清徐相接、西與古交接壤、北與萬柏林相連。晉祠大米產地位於東經112°25′54″-112°28′16″,北緯37°38′57″-37°45′11″之間,土地總面積288平方千米,地域範圍包括晉源區晉祠鎮的王郭村、小站、小站營、南大寺、北大寺、長巷、晉祠、南張、新莊、東莊、三家村、萬花堡、五府營、古城營、東街、南街、西街、龐家寨、南瓦窯、北瓦窯、北莊頭,共21個行政村。 [1-2] 

晉祠大米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晉祠大米適宜種植於能排能灌的褐土或潮土,其產地主要規劃在晉祠鎮所轄範圍內的王郭村、小站、小站營、南大寺、北大寺、長巷、晉祠、南張、新莊、東莊、三家村、萬花堡、五府營、古城營、東街、南街、西街、龐家寨、南瓦窯、北瓦窯、北莊頭,共21個行政村,產地環境質量符合《無公害水稻產地環境條件》(NY5116—2002)的要求。
晉祠大米
晉祠大米(6張)
(2)品種選擇:晉祠大米選用抗病蟲、抗寒、抗倒伏、中晚熟等特性的品種,主要以晉稻7號、晉稻8號、晉稻9號為主,並引進遼粳371、吉粳81、吉粳88和秋田小町4個新品種進行試種,通過種植從中篩選優質、高產、高效的適宜晉祠本地種植的主推品種。
(3)生產過程管理,包括農業投入品的特殊使用規定:晉祠大米在生產過程中嚴格執行晉祠大米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六項管理制度,即:無公害農產品投入品管理制度,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無公害農產品技術服務體系管理制度,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培訓制度,無公害農產品檔案管理制度,無公害農產品“十户聯保”制度。
在農業投入品方面採取了四監管:一是市場監管。進一步加大對投入品的監管力度搞好源頭控制,在投入品的管理上,堅持經營許可證制度,禁限用投入品定期公開制度,農業執法大隊要給經營生資業户把禁限用投入品清單張貼上牆,讓生產者明明白白的使用。二是執法監管。由農業執法大隊對農資市場、龍頭企業、基地農户進行全面檢查監管。三是技術監管。由技術部門對生產者進行培訓,對生產的投入進行具體指導和服務。四是網絡監管。由農產品質量安全辦公室對生產過程、基地、企業、生資業户、投入品清單等建立電子檔案,實行數字化管理。
嚴格控制種子來源;種子生產單位必需具備種子生產許可證;經營單位必需具備營業執照、種子經營許可證、種子質量合格證;從國外或外省市進口的種子必需有檢疫證明;設有專門的種子倉庫和保管人員,保管人員應核對種子的數量、品種和相關證件後,方可入庫;種子應有詳細的進庫、出庫記錄;過期的種子應及時清理。
農藥使用嚴格按照國家頒佈的《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和《農藥安全使用標準》執行;在生產中不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國家明文規定不得使用的農藥;設有專門的農藥倉庫和保管人員;保管人員核對農藥的數量、品種和“三證”後,方可入庫;儘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積極使用生物農藥;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或有關技術部門的病蟲情報,指導用藥,做到適期防治,對病下藥,並注意農藥的交替使用,以利於提高藥效;嚴格掌握農藥使用的安全間隔期;安全合理使用農藥;及時做好農藥使用的田間檔案記錄。
嚴格執行肥料合理使用準則;根據植物生長需要平衡施肥,施用經過無害化處理的無公害肥及配合施用配比合理的無機複合肥。施肥原則:以無公害肥為主,輔以其它肥料;以多元複合肥為主,單元素肥料為輔;以施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儘量限制化肥施用;最後一次追施化肥在收穫前30天進行;及時做好肥料使用的田間檔案記錄;肥料按種類不同分開堆放於乾燥、陰涼的倉庫等場所;避免因環境因素造成肥力損失和環境污染;外來肥料必須是“三證”(產品登記證、生產許可證、質量標準檢驗合格證)俱全的產品。
(4)生產記錄要求:設立專門的記錄員負責農時操作記錄;農藥使用記錄檔案應完整、真實,並按作物分別記錄使用的農藥名稱,包括通用名和商品名、登記證號、劑型、防治對象、時間、施用量、次數、安全間隔期;肥料使用記錄檔案應完整、真實,內容包括肥料名稱、登記證號、類型、施用量、施用方法、次數等;及時做好各類農時操作記錄、產量記錄和產品銷售記錄;記錄需妥善保存1年,以利可追溯性檢查。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