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晉楚爭霸戰爭

鎖定
晉楚爭霸戰爭,是指在春秋中期,晉、楚兩國為爭奪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權進行的戰爭。截至前506年,吳破楚入郢之戰前,晉楚之間13場直接戰爭中,晉國11勝2敗。 [1] 
其主要戰役有前632年城濮之戰晉勝,前597年邲之戰楚勝,前575年鄢陵之戰晉勝,並稱晉楚三大戰役。鄢陵之戰時晉國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楚國的盟軍鄭將唐苟為保護鄭成公敗逃而戰死。 [2]  此後還有前557年的湛阪之戰,晉國再次擊敗楚國,並第三次攻入楚國本土,迫使楚國參加弭兵之會
雖然晉國在城濮之戰穎北之戰鄢陵之戰湛阪之戰等戰役中先後擊敗楚國,並在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焦夷之戰湛阪之戰多次攻入楚國本土,迫使楚國不斷退卻, [3]  但晉國因國內六卿專權,互相爭鬥,不得已對外罷兵。同時中原各國連經戰火之苦,疲睏不堪,公元前546年,由宋國出面促成晉、楚之間的弭兵大會,與會各國(共晉、楚、宋、魯、衞、陳、鄭、曹、許、蔡等十四國參加)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形成了表面的平分霸權,實際晉國佔優勢的形勢。 [4] 
前506年2月,晉國正卿範獻子士鞅召集各諸侯國會盟於召陵,在有周王室大臣參加的中原18國諸侯會盟上宣佈:前546年,晉楚雙方曾經簽署的弭兵之會的盟書從此作廢,只有晉國是中原的合法霸主。前506年3月,晉國率領諸候聯軍,攻破楚國的楚方城(即楚長城),再次侵入楚國境內。 [5-6]  晉國撤軍後,吳國出兵攻打楚國,經過吳破楚入郢之戰柏舉之戰,吳軍攻佔了楚國郢都 [1] 
名    稱
晉楚爭霸戰爭
參戰方
晉國、楚國
結    果
形勢上兩強並霸中原
目    的
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權

晉楚爭霸戰爭戰爭背景

晉國、楚國分別位於中原地區南北,各自側後均有一些較為落後的部族和小國,具有廣闊的開拓地域。晉國一開始位於今山西南部,春秋初期因公族內爭,發展不大。至曲沃武公時統一全晉。其子獻公繼位後,擴一軍為二軍,開始向外擴展,先後擊滅、征服霍、魏、耿、虢、虞等小國,成為北方強國。晉文公執政後,擴二軍為三軍,並因平王子帶之亂有功,獲得黃河北岸戰略要地南陽(今河南沁陽以南温縣、孟縣地區),建立了晉南下擴張的基地。晉國境內城鎮密佈,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坐擁華夏文明起源地的河東鹽池,鐵、銅、煤等礦產資源豐富。晉國鼎盛時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北部、西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古一部分的廣大地區。 [7]  楚國一開始在湖北中西部,在春秋擴展至越章(大別山南、長江以北地區)及鄂(今湖北鄂城)。鄂位於長江中游,銅礦資源豐富,是楚國東方戰略要地和重要的兵工基地。春秋初期的楚國,實力不斷增強,楚君熊通自尊為王(楚莊王)。至成王時(公元前671—前626年),國都由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遷郢(今湖北江陵,一説在今湖北宜城東南),已佔有江漢流域及其以南廣大地區,吞併了權、羅、盧、佔、鄧、申、息等小國。當楚國北向中原擴展時,受到中原霸主齊桓公之遏制。因雙方均無必勝把握,遂訂立召陵之盟,各自退兵。楚北上受阻,遂轉向東方,相繼吞併了弦、黃、英等小國。齊桓公死後,齊霸業衰落。楚再度向中原擴展勢力。此時,宋襄公亦企圖繼齊稱霸,但在泓(今河南拓城西北)被楚擊敗(參見泓水之戰)。於是,中原各小國相繼附楚。楚國也直接面對另外三個大國的勢力範圍,即東方之齊國、西方之秦國及北方之晉國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聯合陳、蔡、鄭、許四國攻宋。晉文公於次年率軍援宋,在城濮之戰中擊敗楚軍,遏止並擊退了楚軍北進中原的勢頭,並使大部分小國叛楚附晉。晉文公被周王封為侯伯,成為中原霸主(參見城濮之戰晉文公圖霸中原之戰)。楚雖在城濮之戰中嚴重受挫,但其元氣未傷,實力猶存,仍為南方霸主。
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晉在崤山(今河南陝縣東南)設伏,全殲越晉境滅滑回國的秦軍(參見崤之戰),導致秦、晉聯盟破裂。崤之戰後,秦立即將其在攻鄀之戰中所俘楚將鬥克釋放,與結好,共同抗晉。秦國與楚國結盟對抗晉國,晉國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所以,楚國雖未參加崤之戰,但卻是崤之戰的最大受益者(參見晉秦爭霸戰爭崤之戰)。楚乘機與秦、巴聯合,在秦支持下擊滅庸國,懾服百濮,鞏固了其左翼;同時乘晉忙於對秦作戰,無力南顧之機,東向擊滅江、六、蓼及舒蓼等各國,“並國二十六,開地千里”(《韓非子·有度》),並與吳、越結盟,鞏固了其右翼。此後,楚再向中原擴展勢力,相繼進攻宋、鄭、陳等國。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圍鄭,晉來援,雙方大戰於邲(今河南滎陽東北),因晉軍將領內部不合,楚軍趁機進攻並獲勝(參見邲之戰)。此戰,晉國國力雖未受到實質影響,但因連年與秦國作戰,其北部又不斷遭受狄族襲擾,致使其在以後相當時期內無力控制中原各國。於是,楚又在與晉的較量中略佔上風。
晉國為解除後顧之憂,鄴之戰後,東進、北進擊滅潞氏、甲氏、留籲、鐸辰等諸狄小國,將疆土擴展至太行山以東黃河北岸,並以武力迫使齊國結盟,鞏固了其左翼。同時,面對秦國與楚國結盟,晉國多線作戰的不利局勢,晉國採取聯吳制楚戰略,派申公巫臣至吳通好,並傳授其車戰戰法,扶助其攻楚。周簡王八年(前578年),晉集中兵力,並聯合齊、魯、宋、衞、鄭、曹、邾、滕等國攻秦,楚國不敢來救援,在麻隧(今陝西涇陽北)大敗秦軍,使秦暫時無力東進(參見晉秦爭霸戰爭麻隧之戰)。十一年,晉軍攻鄭時與援鄭楚軍遭遇,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重創楚軍(參見鄢陵之戰),從而又佔據了中原爭霸戰爭中的優勢地位。鄢陵之戰後,晉國發生權力之爭,內耗嚴重,國力急劇下降。經晉悼公整治,有所好轉,但面對秦楚結盟,優勢並不十分明顯。晉國針對楚國不諳兵法的弱點,實施“三駕”(三次起兵)戰法,即採用將晉四軍編為三個作戰單元,輪流與楚周旋的疲敵戰術,最終以此拖垮楚軍,不戰而勝。周靈王九年至十年(前563—前562年),晉三次攻鄭。第一、二次俟楚軍來援時撤回。第三次楚無力來援。鄭遂與晉結盟,並在較長時間內未再叛晉。
前557年的湛阪之戰,晉國再次擊敗楚國,並第三次攻入楚國本土,迫使楚國參加弭兵之會 [3]  此時,晉、楚均已認識到,在晉國同時要面對秦楚兩國聯盟的情況下,雙方大體均勢,不可能以絕對武力獨霸中原。此後十數年間,晉、楚均很少再向中原用兵。
秦聯楚制晉及晉聯吳制楚戰略的實施,使晉、楚均處於兩面作戰的狀態。作戰重心亦逐漸轉移至秦、晉和吳、楚之間。同時晉也因國內六卿專權,互相爭鬥,不得已對外罷兵。晉、楚兩國急於擺脱不利處境,至二十六年(前546年),在向戌的倡導下,在宋國舉行了“弭兵之會”。雙方訂立盟約規定,除秦、齊兩大國外,原依附於晉、楚兩強任何一方之小國皆應向另一方朝聘。即中原各國要接受晉、楚兩國共同控制。這樣,晉楚爭霸戰爭,遂以兩強表面並霸中原,晉國總體佔優勢而告終。 [8] 

晉楚爭霸戰爭主要戰役

晉楚爭霸戰爭城濮之戰

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晉楚之間的發生的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第一次戰略決戰。在這場戰爭中,楚軍在兵力上佔有優勢,但是由於晉軍善於“伐謀”、“伐交”,並在戰役指導上採取了正確的揚長避短、後發制人的方針,從而最終擊敗了驕狂自恃的楚軍,“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晉楚爭霸戰爭穎北之戰

元前599年,晉楚爆發穎北之戰
周定王八年,即前599年,楚莊王伐鄭,晉國士會率領晉軍救鄭,擊敗了楚莊王率領的楚軍。 [9] 
《左傳·宣公十年》“楚子伐鄭。晉士會救鄭,逐楚師於穎北。諸侯之師戍鄭。”

晉楚爭霸戰爭邲之戰

前597年,發生在晉楚兩國間的邲之戰,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由於前627年崤之戰後,秦國與楚國結盟對抗晉國。晉國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所以,楚國雖未參加崤之戰,但卻是崤之戰的最大受益者。在邲之戰作戰中,楚軍利用晉軍顧忌秦軍背後偷襲、內部分歧、指揮無力發生內訌等弱點,適時出擊,戰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佔了上風。至於楚莊王本人,也由於此役的勝利,而無可爭辯地擠入史所稱道的“春秋五霸”位置。

晉楚爭霸戰爭攻楚破沈之戰

前583年,發生了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
在前585年,晉楚繞角之役時,由於楚軍連夜潰逃,晉軍繼續追擊。 [10] 
583年,晉國欒書帥軍進攻與楚國結盟的蔡國,進而侵犯楚國本土,作戰中俘虜了楚國大夫申驪。楚軍敗退,晉國乘勝追擊,進攻楚國的盟國沈國,俘獲了沈國國君揖初。 [11] 
《左傳·成公八年》記載:“晉欒書侵蔡,遂侵楚獲申驪。楚師之還也,晉侵沈,獲沈子揖初,從知、範、韓也。”

晉楚爭霸戰爭鄢陵之戰

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六月),晉國和楚鄭兩國聯軍在鄢陵地區(今河南鄢陵西南),爆發了鄢陵之戰
是役,晉軍善察戰機,巧妙指揮,擊敗同自己爭霸中原的老對手——楚國,晉國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鄭將唐苟為保護鄭成公敗逃而戰死。 [2]  晉國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區的優勢地位。這場戰爭後,晉、楚兩國都逐漸失去以武力爭霸中原的強大勢頭,中原戰場開始沉寂下來。
從這層意義上説,鄢陵之戰堪稱為當時晉楚爭霸的最後一場大戰。

晉楚爭霸戰爭湛阪之戰

前557年,晉楚之間發生湛阪之戰,晉軍攻掠到楚國國內,攻佔了楚國楚方城(方城之內為楚國腹地)外圍諸城邑後,轉而進攻楚國的盟國許國。
晉將中行偃率晉軍攻楚,楚公子格率楚軍迎戰,兩軍戰於湛阪,楚師大敗南逃。晉軍追擊至楚國方城(方城,一説是山名,今桐柏山;一説是楚長城,今河南方城至泌陽間。方城之內為楚國腹地),侵取方城之外的領土,攻取諸城邑後,然後回軍再次討伐許國,凱旋而歸。 [12] 
《左傳》記載的湛阪之戰:“晉荀偃、欒□帥師伐楚,以報宋揚梁之役。楚公子格帥師及晉師戰於湛阪,楚師敗績。晉師遂侵方城之外,復伐許而還。”《左傳·襄公十六年》 [4] 
晉勝楚後,又多次同吳國會盟,使楚腹背受敵,再無力與晉擾爭。晉也因國內六卿專權,互相爭鬥,不得已對外罷兵。
湛阪之戰的象徵意義絕對不可小視:晉國軍隊侵入楚國本土,這是晉文公時期也從沒有發生過的事情,這也是繼前583年的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前573年焦夷之戰後,晉國軍隊第三次侵入楚國本土,可見楚國此時的戰略退縮到了何等地步。因此,此後一段時間,晉國基本很少考慮來自楚國的威脅,而主要任務就轉變為如何穩定中原局勢、維持國家霸業了。 [13] 
湛阪之戰後,因兩國實力都很強大,誰也制服不了誰,最終晉、楚達成妥協,戰爭以形勢上兩強並霸中原而告終,晉國佔據優勢。 [14] 

晉楚爭霸戰爭戰況統計

截至前506年,吳破楚入郢之戰前,晉楚之間共有13場直接戰爭,其中晉國獲勝11場,楚國僅在楚莊王時期獲勝2場。在楚莊王時期的4次晉楚戰爭中,另外2場晉國獲勝。 [1]  [13] 
春秋晉楚主要戰事-山西博物院和湖北博物館表格 春秋晉楚主要戰事-山西博物院和湖北博物館表格
4場大戰分別為:城濮之戰邲之戰鄢陵之戰湛阪之戰,晉國勝3;其餘9場小戰,晉國勝8。
晉國獲勝11場為:城濮之戰、方城之役 [15]  柳棼之戰穎北之戰晉楚繞角之役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鄢陵之戰彭城之役焦夷之戰湛阪之戰、晉破楚方城之戰。 [12]  [13] 
楚國獲勝2場為:邲之戰北林之戰 [17]  皆在楚莊王時期;楚莊王時期的柳棼之戰穎北之戰皆敗給晉國。 [4] 
此外,在前584年的鄭楚汜之戰中,由於晉國出兵救援鄭國,導致楚國在汜之戰中大敗。 [18]  楚國鄖公鍾儀被俘,鄭國將戰俘鍾儀獻給晉國,給後世留下“楚客”、“南冠客”和“楚囚”等典故。 [19] 

晉楚爭霸戰爭戰爭點評

晉楚戰爭,受西周“允當則歸”、“知難而退”(《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以及“以禮為固,以仁為勝”(《司馬法·仁本》)等軍事思想的影響,在戰爭指導上,對實力雄厚之大國,實施有限目標作戰;對中等國家,只欲征服,不求消滅;對弱小無助之國,則力求兼併以增強自身實力。致使晉楚爭霸均不以尋求對方主力進行決戰為手段,而是不斷向中間各國進攻。即使兩強正面相遇,也儘量避免交戰。雙方發生直接衝突時亦很少全力以赴。中間大部分諸侯國(如宋、魯、齊、魯、宋、衞、鄭、曹、邾、滕等國)以晉國為盟主,楚國附近的鄭國、陳國等國則採取“居大國之間而從於強令”(《左傳·文公十七年》)的方針,晉來附晉,楚來附楚,而在與—方結盟時,又不忘暗中通好於另一方。終致晉、楚均未能獨自控制中原各國。此戰,晉、秦楚聯盟力避兩面作戰並努力置敵於兩面受敵的戰略指導,對後世軍事學術具有很大影響。
參考資料
  • 1.    《左傳·定公四年》“【經】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陳侯吳卒。三月,公會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衞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子、頓子、鬍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國夏於召陵,侵楚。夏四月庚辰,蔡公孫姓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五月,公及諸侯盟於皋鼬。杞伯成卒於會。六月,葬陳惠公。許遷於容城。秋七月,至自會。劉卷卒。葬杞悼公。楚人圍蔡。晉士鞅、衞孔圍帥師伐鮮虞。葬劉文公。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於柏舉,楚師敗績。楚囊瓦出奔鄭。庚辰,吳入郢。”
  • 2.    《左傳·成公十六年》“【經】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夏四月辛未,滕子卒。鄭公子喜帥師侵宋。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晉侯使欒□來乞師。甲午晦,晉侯及楚子、鄭伯戰於鄢陵。楚子、鄭師敗績。楚殺其大夫公子側。...【傳】十六年春,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陰之田求成於鄭。鄭叛晉,子駟從楚子盟於武城。...”
  • 3.    鈕先鍾《歷史與戰略:中西軍事史新論》在春秋時代的大部分時間當中,所謂霸業者都是靠晉國來維持。由於有晉國這樣一個超級強國的存在(梁惠王説“晉國天下莫強焉”),所以北面可以阻止狄人的南侵,南面可以阻止楚人的北上,而西面也可以阻止秦人的東進(在那個時代秦經常是晉的同盟國而且只能以“遂霸西戎”為滿足)。
  • 4.    《左傳》
  • 5.    《清華簡·系年》“景平王即世,昭王即位。許人亂,許公佗出奔晉,晉人羅城汝陽,居許公佗於容城。晉與吳會為一,以伐楚,門方城。遂盟諸侯於卲陵,伐中山。”
  • 6.    清華簡《系年》與吳人入郢新探——中新網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0-12-17]
  • 7.    《晉國六百年研究》-晉國之脈
  • 8.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宋向戌曰:「我一人之為,非為楚也。飢寒之不恤,誰能恤楚?姑歸而息民,待其立君而為之備。」宋公遂反。”《
  • 9.    《左傳·宣公十年》“楚子伐鄭。晉士會救鄭,逐楚師於穎北。諸侯之師戍鄭。”
  • 10.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繞角之役,晉將遁矣,析公曰:『楚師輕窕,易震盪也。若多鼓鈞聲,以夜 軍之,楚師必遁。』晉人從之,楚師宵潰。晉遂侵蔡,襲沈,獲其君;敗申、 息之師於桑隧,獲申麗而還。鄭於是不敢南面。”
  • 11.    《左傳·成公八年》 原文: “晉欒書侵蔡,遂侵楚獲申驪。楚師之還也,晉侵沈,獲沈子揖初,從知、範 、韓也。”
  • 12.    《左傳·襄公十六年》“晉荀偃、欒□帥師伐楚,以報宋揚梁之役。楚公子格 帥師及晉師戰於湛阪,楚師敗績。晉師遂侵方城之外,復伐許而還。”
  • 13.    《大國上卿:晉國諸卿家族史》
  • 14.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宋向戌善於趙文子,又善於令尹子木,欲弭諸侯之兵以為名。如晉,告趙孟。趙孟謀於諸大夫,韓宣子曰:“兵,民之殘也,財用之蠹,小國之大災也。將或弭之,雖曰不可,必將許之。弗許,楚將許之,以召諸侯,則我失為盟主矣。”晉人許之。如楚,楚亦許之。如齊,齊人難之。陳文子曰:「晉、楚許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許,則固攜吾民矣!將焉用之?」齊人許之。告於秦,秦亦許之。皆告於小國,為會於宋。”
  • 15.    《左傳·文公三年》“楚師圍江。晉先僕伐楚以救江。冬,晉以江故告於周。王叔桓公、晉陽處父伐楚以救江,門於方城,遇息公子朱而還。”
  • 16.    《左傳·襄公元年》“夏五月,晉韓厥、荀偃帥諸侯之師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於洧上。於是東諸侯之師次於鄫,以待晉師。晉師自鄭以鄫之師侵楚焦夷及陳,晉侯、衞侯次於戚,以為之援。”
  • 17.    《左傳·宣公十二年》“【經】十有二年春,葬陳靈公。楚子圍鄭。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於邲,晉師敗績。秋七月。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滅蕭。晉人、宋人、衞人、曹人同盟於清丘。宋師伐陳。衞人救陳。”
  • 18.    《左傳·成公七年》 “秋,楚公子嬰齊帥師伐鄭。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 秋,楚子重伐鄭,師於汜。諸侯救鄭。鄭共仲、侯羽軍楚師,囚鄖公鍾儀,獻諸晉。”
  • 19.    《左傳·成公九年》 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問其族,對曰:“泠人也。”公曰:“能樂乎?”對曰:“先父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對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問之,對曰:“其為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於嬰齊而夕於側也。不知其他。”公語範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君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公従之,重為之禮,使歸求成。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