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晉楚爭霸

鎖定
晉楚爭霸,歷史事件。截至公元前506年吳破楚入郢之戰前,晉楚之間13場直接戰爭中,晉國11勝2敗。 [1-2] 
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回到晉國,在秦國援助下,成為國君,即晉文公。晉文公信用功臣,改革內政,實行免債薄賦,救貧濟弱,減輕關税,便利交通,促進商業,寬恤農業等發展生產的政策;堅持舉用賢能,論功行賞的用人政策;擴充加強軍隊。全國建上、中、下三軍,各軍設將佐二人,中軍將最尊指揮全軍,稱為中軍元帥(後世元帥、將軍之名始於此)。這些改革使晉國財富充裕,國力強盛,為爭霸奠定了基礎。
晉楚爭霸主要三次大戰:前632年城濮之戰晉勝,前597年邲之戰楚勝,前575年鄢陵之戰晉勝。 [3]  鄢陵之戰時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前557年晉國在湛阪之戰再次擊敗楚國。 [4]  前546年弭兵之會後,晉楚大體平分霸權,晉國總體上佔優勢。
前627年崤之戰後,秦國立即釋放所俘楚將,與楚國結盟對抗晉國。 [5]  此後晉國在北兼併狄戎之國,在西攻阻秦國 [66]  ,在東制服齊國 [62]  ,同時南下壓制楚國。 [2]  [6]  [65] 
晉悼公時,晉國全面實施大戰略計劃,焦夷之戰後晉悼公三駕疲楚,楚國最終無力應戰;前575年鄢陵之戰後,晉國為了繼續打擊楚國,繼續扶助南方的同姓吳國來控楚。 [7-8]  前563年,晉、吳國君首次接洽,從“北—東北—東”三方形成對楚國的包圍網,給予楚國以極大的震撼與威脅。 [9-10] 
前506年,晉國率19國諸候聯軍侵楚後 [11]  ,吳楚決戰楚軍大敗,吳軍攻佔了楚國都城 [1]  晉國大戰略計劃實施成功,亦為晉楚爭霸的餘波所致。
中文名
晉楚爭霸
歷史時期
春秋戰國
參與方
晉國楚國
歷史人物
重耳
主要戰役
城濮之戰 邲之戰 鄢陵之戰 湛阪之戰
意    義
晉國鞏固了霸業,楚國被削弱了霸權

晉楚爭霸進京勤王

晉軍裝備
晉軍裝備(2張)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二年),晉文公親自率兵勤王,因為王弟太叔子帶勾結狄國軍隊趕走了周襄王,勤王安周是求取霸業最好的捷徑。晉文公很快打敗狄軍,活捉太叔子帶,護送周襄王回洛邑,立下了安定周王室的頭功,被視為齊桓公再世,在諸侯中建立了威望。

晉楚爭霸城濮之戰

公元前632年,晉楚爆發城濮之戰,晉國擊敗楚國取代齊國成為霸主。
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
據《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晉楚城濮之戰,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雙方兵力只能據參戰兵車數來估計。一種計算是引《司馬法》的説法,每車甲士3人步兵2人;另一説法據孫詒讓周禮正義》卷54認為《周禮》所説軍隊編制: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就是兵車一乘。具體地説就是每車甲士二伍十人,步三伍十五人,甲士中最勇者三人居車上,為甲首;餘七人在車的左右,步卒跟在車後。這樣每車甲士、徒兵共25人或30人。後一説法比較符合春秋時的實際情況。《詩經·魯頌·閟宮》載“公車千乘……公徒三萬”,也是這個比例。據此城濮之戰晉國出動兵車七百乘,兵力估計為二萬左右。楚國聯合陳國蔡國,出動兵車一千四五百乘,兵力估計為四萬左右。 [12] 
城濮之戰中,兵力居於劣勢的晉軍,擊敗楚國和陳蔡聯軍,取得勝利的原因:
城濮之戰-晉軍馬披虎皮猛衝楚軍 城濮之戰-晉軍馬披虎皮猛衝楚軍
①戰爭之前,晉國採取了整頓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等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為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②晉國在外交上開展了一系列靈活巧妙的鬥爭,擴大了自己的同盟軍,孤立了楚國。例如晉先打下楚的盟國曹國衞國,然後暗地裏答應曹、衞復國,只要他們與楚絕交。曹、衞果然與楚絕交,使楚陷於孤立。又如晉利用齊國、秦國同楚的矛盾,同齊、秦建立聯盟,陷楚於不利的境地。
③ “退避三舍”不僅使晉軍贏得政治上的主動,在軍事上也使處於劣勢的晉軍避開了在不利條件下同楚決戰,保存力量,待機破敵。在決戰中晉軍避開敵人最強的中軍,選擇比較薄弱的楚軍左右兩翼衝擊:首先擊潰以陳蔡聯軍為主的楚右師;又偽裝敗逃,造成敵人的錯覺,然後出其不意地擊潰楚將子西率領的楚軍左師。使自己在局部上佔據優勢,再從局部的優勢轉變為全局的優勢。 [13] 

晉楚爭霸穎北之戰

公元前599年,晉楚爆發穎北之戰,晉軍擊敗楚軍。
周定王八年,即前599年,楚莊王伐鄭,晉國士會率領晉軍救鄭,擊敗了楚莊王率領的楚軍。 [14] 
《左傳·宣公十年》“楚子伐鄭。晉士會救鄭,逐楚師於穎北。諸侯之師戍鄭。”

晉楚爭霸邲之戰

公元前597年,晉楚爆發邲之戰,參見《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

晉楚爭霸歷史背景

城濮之戰後,楚國北上受阻,轉而向東發展。
公元前627年崤之戰後,秦國立即將其在攻鄀之戰中所俘楚將鬥克釋放(參見秦楚鄀之戰),與楚國結盟,共同抗晉。(詳參見詞條晉秦爭霸戰爭 [5]  晉國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 [15]  所以,楚國雖未參加崤之戰,但卻是崤之戰的最大受益者。楚莊王即位,穩定政局,發展生產,為爭霸奠定了基礎;接着率兵北上,以“勤王”名義擊敗陸渾戎後,趁機在周王畿的直轄區耀武揚威,並向周使詢問象徵王權的九鼎之輕重,流露了覬覦天下的野心。 [16] 

晉楚爭霸戰爭過程

晉、楚為爭奪鄭國大戰於邲。晉軍將帥對和戰問題爭論不休,步調不一,遲疑不進,在楚軍的突然進攻下,主帥荀林父不知所措,下令先撤退到黃河者有賞(《左傳·宣公十二年》原文:“桓子不知所為,鼓于軍中曰:「先濟者有賞。」”),致使中、下諸軍爭舟渡河,自相砍殺;僅上軍在士會隨季)的率領下殿後而不敗。(詳參見詞條邲之戰

晉楚爭霸戰爭影響

邲之戰的失敗,雖使晉國在與楚國的爭霸中暫處下風,但並未損害晉國元氣,所以晉國仍然有力量與楚對抗;而從楚軍先鋒連尹襄老戰死、楚莊王弟弟谷臣被晉軍生俘的戰況來看,即便是晉軍非常有限的反擊,也使楚軍在此戰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17] 
在邲之戰中,楚莊王利用晉軍顧忌秦軍側後偷襲、內部分歧、指揮無力等弱點,適時出擊,戰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佔了上風。 [3]  邲之戰後,楚莊王飲馬黃河,雄視北方。魯、宋、鄭、陳諸小國又相繼依附楚國,楚莊王一時稱霸中原。

晉楚爭霸破沈之戰

晉楚爭霸歷史背景

晉國為解除後顧之憂,邲之戰後,東進、北進擊滅潞氏、甲氏、留籲、鐸辰等諸狄小國,將疆土擴展至太行山以東黃河北岸。因晉國插手干涉,齊國與周邊魯國、衞國等諸侯國之間的領土糾紛 [18]  ,並出兵幫助衞國攻打齊國 [19]  ,導致齊國與楚國聯盟。 [20]  晉國以武力迫使齊國就範結盟(詳見前589年的晉齊鞌之戰),打破了齊、楚聯盟,鞏固了其東側。 [21] 

晉楚爭霸戰爭過程

公元前583年,發生了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
在公元前585年,晉楚繞角之役時,由於楚軍連夜潰逃,晉軍繼續追擊。 [22] 
583年,晉國欒書帥軍進攻與楚國結盟的蔡國,進而侵犯楚國本土,作戰中俘虜了楚國大夫申驪。楚軍敗退,晉國乘勝追擊,進攻楚國的盟國沈國,俘獲了沈國國君揖初。 [22] 
《左傳·成公八年》記載:“晉欒書侵蔡,遂侵楚獲申驪。楚師之還也,晉侵沈,獲沈子揖初,從知、範、韓也。”

晉楚爭霸戰爭意義

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晉國軍隊不僅擊敗了楚軍,攻破了楚國的盟國蔡國沈國(兩國皆與楚國毗鄰),而且侵入楚國本土,俘獲了楚國大夫申驪,俘獲沈國國君揖初,這是晉文公時期也從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標誌着晉國在晉楚爭霸中已完全佔據了上風。

晉楚爭霸鄢陵之戰

前575年,晉楚爆發鄢陵之戰,參見《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晉軍擊敗楚鄭兩國聯軍,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鄭將唐苟為保護鄭成公敗逃而戰死。

晉楚爭霸歷史背景

前578年(周簡王八年)晉秦爭霸戰爭中,以晉國為首的諸侯聯軍在秦地麻隧擊敗秦國(參見麻隧之戰 [66]  。晉國在取得麻隧之戰的勝利後,完成了“秦、狄、齊”三強服晉的部署,中原諸國實為晉國之屬國(參見晉秦爭霸戰爭和晉齊鞌之戰 [62]  ;晉國解除了南下對楚國作戰時,秦國趁機自西出擊和齊國從東偷襲同時有狄人襲擾的後顧之憂。 [65]  而楚國未按盟約援秦,陷入被動(前627年崤之戰後,秦國與楚國結盟對抗晉國) [5]  。前575年,楚國割汝陰之地(今河南省郟縣葉縣一帶)給鄭國,誘使鄭國背叛晉國,與楚國結盟。 [23] 

晉楚爭霸戰爭過程

鄢陵之戰 鄢陵之戰
據《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公元前575年春,楚共王遣公子成赴鄭,割汝陰之地給鄭國,誘使鄭國背叛晉國與楚國結盟。 [23]  同年夏,鄭子罕率兵攻宋。當鄭伐宋不久,晉國準備興師伐鄭,一方面出動四軍,一方面派人前往衞、齊、魯乞師,準備協同作戰。鄭成公聞訊,向楚國求救。楚共王決定出兵救鄭,以司馬子反、令尹子重、右尹子革統領三軍,會同蠻軍,與晉軍戰於鄭地鄢陵。楚軍於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六月二十九,欲趁晉軍不備,利用晨霧掩護,突然迫近晉軍營壘佈陣,在援晉的齊、魯、宋、衞聯軍到達之前速戰速決。
晉軍因營前有泥沼,加之楚軍逼近,兵車無法出營列陣,處於不利地位。 [64] 
兩軍對陣,晉先攻楚之左、右軍,後攻中軍。晉將魏錡射中楚共王目,楚共王召來養由基,給他兩支箭,令其射魏錡。養由基一箭射中了魏錡的頸項,魏錡伏於弓套而死,養由基攜另一支箭向楚共王覆命。戰鬥從晨至暮,楚軍受挫敗走,楚王子公子筏被俘,鄭將唐苟為保護鄭成公敗逃而戰死 [63]  ,但雙方勝負未定。楚共王決定次日再戰。楚派軍吏視察傷員,補充步兵與車兵,修理盔甲武器,清理戰車馬匹,命令次日雞鳴時吃飯,整裝待命,投入戰鬥。晉也通告全軍作好準備,次日再戰,並故意放鬆對楚俘的看守,讓他們逃回楚營,報告晉軍備戰情況。楚共王得知晉軍已有準備後,立即召見子反討論對策,子反當晚醉酒,不能應召入見。楚共王無奈,引軍夜遁。楚軍退至瑕時,子反為子重所逼,畏罪自殺。 [24] 
鄢陵之戰晉楚爭霸戰爭中繼城濮之戰、邲之戰後第三次、也是兩國最後一次主力軍隊的會戰。鄢陵之戰標誌着楚國對中原的爭奪走向頹勢。晉國藉此戰完全控制霸業(晉悼公獨霸中原)。
史實
鄢陵之戰,是春秋中期,繼城濮之戰、邲之戰之後,晉楚爭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兩國軍隊主力會戰,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公元前575年春,楚共王遣公子成赴鄭,割汝陰之地(今河南省郟縣、葉縣一帶)給鄭國,誘使鄭國背叛晉國,與楚國結盟。 [23]  唆使鄭國進攻晉國的盟友宋國。
五月,晉厲公與齊魯衞等國相約伐鄭,楚共王領兵救鄭,兩軍相遇於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軍採用以往的策略,在黎明時突然逼近晉軍營壘,晉軍營前有大片泥沼。晉軍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隊應戰。由楚逃晉的苗賁皇獻計晉厲公。他認為楚中軍兵力強大,左、右軍分別為鄭軍和蠻兵,隊列不整。應首先改變晉軍中、下軍嚴整的軍容,誘使楚左、右軍進攻中軍,這時,晉中軍先分兵進擊楚左、右軍,俟其陷入包圍時,再由上、下軍配合中軍聚而殲之,然後集中上、中、下軍與新軍共擊楚精鋭的中軍王卒。晉厲公聽從了苗賁皇的計謀。楚共王見晉軍兵力薄弱,遂率中軍進攻,遭到抗擊。共王傷目,中軍後退,晉軍乘勢猛攻楚左、右軍。追擊中晉下軍將軍韓厥數次幾乎生擒楚王。激戰自晨至暮,楚軍傷亡慘重,只得暫時收兵,在夜間補充士兵,準備雞鳴再戰。後因主帥子反醉酒,不能商議軍機,楚軍夜遁。子反因貽誤軍機自殺。直到戰爭結束,魯、衞兩國都未發一兵一卒,晉軍在回師的時候,齊國的盟軍方才趕到。
鄢陵之戰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鄭將唐苟為保護鄭成公敗逃而戰死。 [63]  (詳參見詞條鄢陵之戰

晉楚爭霸戰爭結果

鄢陵之戰使晉國鞏固了霸業,楚國削弱了霸權。晉軍創造的攻弱避堅的戰術,成為古代戰爭中著名的範例。

晉楚爭霸晉悼公三駕疲楚

公元前572年,年僅14歲的晉悼公派韓厥、荀偃率軍攻入楚國焦夷及陳國(詳參見晉楚焦夷之戰)。為繼續消耗拖垮楚軍,實行分軍輪番疲楚的戰略,以達到調動楚軍疲於奔命的目的。 [25] 
《左傳》記載晉悼公(前586年-前558年)時晉“三駕而楚不敢與爭”。晉楚爭奪的鄭國,之前因楚共王割讓汝陰之地給鄭國,而與楚國結盟,此時感嘆晉國強於楚國,不得不完全倒向晉國一邊。 [26] 
史料《左傳·襄公九年》
“知武子曰:「許之盟而還師,以敝楚人。吾三分四軍,與諸侯之鋭以逆來者,於我未病,楚不能矣,猶愈於戰。暴骨以逞,不可以爭。大勞未艾。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諸侯皆不欲戰,乃許鄭成。十一月己亥,同盟於戲,鄭服也。...三駕而楚不能與爭。” [3] 
疲楚策略:楚懾於晉勢正盛,與晉爭奪對宋、鄭、陳等國控制權的過程中,採取了晉來則退,晉去則進的策略。為此,晉於悼公十年冬,在以武力服鄭後,依照卿士荀罃的建議,將晉上、中、下、新四軍分作上、下、新三軍,每軍均配合一定的諸侯軍隊,輪番南下作戰,要求速進速退,不求取勝,旨在疲勞楚軍。悼公十一年、十二年利用其較楚近於鄭的有利條件,三度發兵會同諸侯之師攻打叛服無常的鄭國,使楚軍為救鄭而疲於奔命。
馮夢龍《智囊全集》兵智·未戰先勝
【原文】
魯襄時,晉、楚爭鄭。襄公九年,晉悼公帥諸侯之師圍鄭①,鄭人恐,乃行成②。荀偃曰:“遂圍之,以待楚人之救也,而與之戰。不然,無成。”(邊批:亦是。)荀罌曰:“許之盟而還師以敝楚:吾三分四軍③,與諸侯之鋭,以逆來者,於我未病,楚不能矣。猶愈於戰,暴骨以逞,不可以爭。大勞未艾④。君子勞心,伍員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乃許鄭成,後三駕⑤鄭,而楚卒道敝,不能爭,晉終得鄭。
【白話譯文】
春秋魯襄公時期,晉楚兩國爭奪鄭國。襄公九年,晉悼公聯合其他諸侯的軍隊一起圍攻鄭國,鄭國人感到害怕,於是派遣使者前去求和。荀偃説:“應該繼續圍攻鄭國,等到楚國救鄭的時候,就可以迎戰楚軍;如果和鄭國議和,就不會得到實際的利益。”(邊批:也對。)荀罌卻説:“不可,應該和鄭國結盟引兵而歸,這樣楚國就會出兵討伐鄭國。先讓楚軍疲憊不堪,再將我國的軍隊分成三部分,聯合其他諸侯的軍隊輪流迎戰楚軍。那麼在我們的軍隊還沒有疲憊之前,楚軍就早已疲憊沒有能力作戰了,比和楚國交戰要好得多。假如和楚國交戰,必然會傷亡慘重,因此應該以不戰為上策。所謂聰明的人靠智慧取勝,愚笨的人靠蠻力克敵,這就是先王克敵制勝的道理啊。”羣臣都表示贊成,於是接受鄭國的求和。後來晉國三次出兵討伐鄭國,但楚國軍隊由於長途行軍而精疲力竭,根本沒有辦法作戰。鄭國大夫們説:“不順從晉國,國家幾乎滅亡。楚國比晉國弱,而晉國並不急於爭奪我國。如果晉國急於爭奪我國,楚國會避開他們的。怎麼才能讓晉軍出死力攻打我們,楚國就不敢抵擋,然後才能夠堅決依附晉國。” [26]  因此最後終於由晉國取得了鄭國。 [27] 

晉楚爭霸湛阪之戰

晉楚爭霸戰爭過程

湛阪之戰示意圖 湛阪之戰示意圖
公元前557年,晉楚之間發生湛阪之戰,參見《左傳·襄公十六年》記載。晉軍攻掠到楚國國內,攻佔了楚方城外圍諸城邑後,轉而進攻楚國的盟國許國
晉平公元年(公元前557年),晉聯合諸侯攻許 (都葉,今河南省葉縣葉邑鎮),駐軍函氏(許地,今葉縣北)。晉將中行偃和和欒桓子率晉軍攻楚,楚國王子公子格率楚軍迎戰,兩軍戰於湛阪(今平頂山市區湛河以北、西高皇舊村以北至北環路一帶擂鼓台及落鳧山南伸之慢坡),楚師大敗南逃。晉軍追擊至楚國方城(方城,一説是山名,今桐柏山;一説是楚長城,今河南方城至泌陽間。方城之內為楚國腹地),侵取方城之外的領土,攻取諸城邑後,然後回軍再次討伐許國,凱旋而歸。 [4] 
《左傳·襄公十六年》“晉荀偃欒黶帥師伐楚,以報宋揚梁之役。楚公子格帥師及晉師戰於湛阪,楚師敗績。晉師遂侵方城之外,復伐許而還。”

晉楚爭霸戰爭意義

湛阪之戰的象徵意義絕對不可小視:晉國軍隊侵入楚國本土,這是晉文公時期也從沒有發生過的事情,這也是繼前583年的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前572年焦夷之戰後,晉國軍隊第三次侵入楚國本土,可見楚國此時的戰略退縮到了何等地步。因此,此後一段時間,晉國基本很少考慮來自楚國的威脅,而主要任務就轉變為如何穩定中原局勢、維持國家霸業了。 [28] 

晉楚爭霸談判-弭兵之會

晉楚爭霸五次主要戰爭中,雖然晉國城濮之戰穎北之戰鄢陵之戰湛阪之戰等戰役中先後擊敗楚國,並先後在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焦夷之戰湛阪之戰等戰役中攻入楚國本土,迫使楚國不斷退卻 [4]  ;但中原各國連經戰火之苦,疲睏不堪。公元前546年,由宋國出面促成晉、楚之間的弭兵大會,與會中原各國(共晉、楚、宋、魯、衞、陳、鄭、曹、許、蔡等十四國參加)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平分霸權。 [29] 
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奔走於晉、楚等國之間,取得包括齊、秦在內的各諸侯國的同意,在宋都舉行有14個國家參加的弭兵大會。會議作了“晉、楚之從交相見”(《左傳·襄公二十七年》)的決議,即原來晉、楚各自的屬國,變成晉、楚雙方共同的歸附國,對晉、楚同樣要盡義務。 [30]  晉楚兩大國雖然犧牲中小國家的利益,互相瓜分霸權,形成了表面的均勢,但各國也得以免去連年征戰之苦。弭兵之會(公元前546年)後,晉楚表面大體對中原各小國平分霸權 [31-32]  ;大國中稱霸東方的齊國依舊朝晉,稱霸西部的秦國與楚國仍為盟國 [33-34]  ,晉國總體上佔優勢。 [35] 

晉楚爭霸廢盟侵楚

晉楚第二次弭兵之會(前546年)後,兩國及中原地區大體維持了約40年的和平。
公元前506年,晉楚爆發了晉破楚方城之戰。晉國率領中原18國諸侯聯軍,攻破楚國的楚方城(即楚長城)的戰爭。 [11]  [36]  (詳參見晉破楚方城之戰

晉楚爭霸歷史背景

公元前509年,與楚國毗鄰的蔡國國君蔡昭侯,被楚國扣留三年。蔡昭侯回到蔡國後,就前往晉國,以他的兒子公子元和大夫的兒子作為人質,請求晉國出兵攻打楚國。 [37-38]  (詳見《左傳·定公三年》)
公元前506年2月,晉國正卿範獻子士鞅發動諸侯,在有周王大臣參加的中原十八國諸侯會於召陵(參見召陵之盟皋鼬之盟),準備討伐楚國,為蔡昭侯伸張正義。士鞅與齊國夏、魯、宋、蔡、衞、陳、鄭、許、曹、苔、邾、頓、胡、滕、薛、杞、小邾國君,共18路諸侯同聚昭陵,共商伐楚之事。這是春秋時代,以一國之力發起的最大規模的諸侯會盟。這次會盟中,士鞅將楚國的貪婪醜陋行徑公之於眾,並宣佈:
公元前546年,晉楚雙方曾經簽署的弭兵之會的盟書從此作廢,只有晉國是中原的合法霸主。 [39]  (詳見《左傳·定公四年》)

晉楚爭霸戰役過程

公元前506年3月,晉國率領諸候聯軍,攻破楚國的楚方城(即楚長城 [36]  ,再次侵入楚國境內。 [11]  [40] 
楚國的盟國沈國,與楚國毗鄰並結盟,沒來參加召陵會盟。晉國指使蔡國攻打沈國,蔡國滅掉了沈國。 [41] 
晉國率諸侯聯軍侵入楚國境內後,5月,晉國與其它18路諸侯國,再次共同在皋鼬會盟,商討繼續伐楚之事。 [42]  晉大夫荀寅因為向蔡國索賄不成,就建議説:“不能伐楚。因為,此時晉國國內發生水災和瘟疫;再者,晉東北邊境又有中山之患。我們自從在楚方城那次戰役以來,楚國一直不能得志,再打只不過是勞兵傷財。”執政大夫範鞅從其議,辭謝了蔡侯。 [43]  因盟主晉國臨時改變主張,轉而攻打中山國,繼續攻楚未能實現。 [36] 

晉楚爭霸戰役影響

公元前506年同年冬,原楚屬國蔡、唐自願助吳國攻打楚國。吳王闔閭伍子胥為謀主,大軍事家、齊國人孫武為將軍,統帥數萬大軍攻楚。孫武等認為楚國已完全孤立,實力亦大有削弱,遂與蔡、唐聯合進攻,發動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戰”的戰略決戰,僅10天即攻入楚都城。(詳參見吳破楚入郢之戰 [1] 

晉楚爭霸戰況統計

春秋晉楚主要戰事-山西博物院和湖北博物館表格 春秋晉楚主要戰事-山西博物院和湖北博物館表格
截至公元前506年,吳破楚入郢之戰前,晉楚之間共有13場直接戰爭,其中晉國獲勝11場,楚國僅在楚莊王時期獲勝2場。在楚莊王時期的4次晉楚戰爭中,另外2場晉國獲勝。 [28] 
楚國獲勝2場為:邲之戰北林之戰 [46]  皆在楚莊王時期;楚莊王時期的柳棼之戰穎北之戰皆敗給晉國。 [3] 
此外,在前584年的鄭楚汜之戰中,由於晉國出兵救援鄭國,導致楚國在汜之戰中大敗。 [47]  楚國鄖公鍾儀被俘,鄭國將戰俘鍾儀獻給晉國,給後世留下“楚客”、“南冠客”和“楚囚”等典故。 [48] 

晉楚爭霸晉楚爭霸的餘波

吳國、晉國皆為姬姓之國。吳國開國之君“吳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 [49-50]  ;晉國開國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邑姜之子(邑姜為齊太公呂尚即姜子牙之女,今山西太原晉祠因紀念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而興建),傳説周成王“桐葉封弟”。 [51] 
前584年,晉景公時,晉國開始實行扶助吳國,聯吳制楚的大戰略。晉景公派遣楚國叛逃到晉國的大夫巫臣出使吳國, [52]  並派出成建制的晉軍到吳國,教授吳軍“車戰步戰”等陸戰之法,使用馬匹、戰車、弓箭及各種戰陣戰術等。 [7]  [8] 
晉悼公(前586年-前558年)時,晉國全面實施大戰略計劃,鄢陵之戰後晉悼公三駕疲楚,楚國最終無力應戰,暗合於孫武之“不戰而屈人之兵”。 [53] 
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楚國大敗後,晉國為了繼續打擊楚國,在楚國後背插上一刀,繼續扶助南方新興的吳國來抗衡楚國。 [7]  [9] 
晉悼公時,前563年春,晉國和吳國的國君首次會盟,從“北—東北—東”三個方向,形成對楚國的戰略包圍勢態,給予楚國以極大的震撼與威脅。 [10]  宋國吳國之間的逼陽國佔據要衝 ,晉國為鞏固霸權,從三面圍困楚國,晉悼公以逼陽親楚為理由,率領諸侯聯軍攻滅逼陽國,將所得土地贈與宋國,使晉、宋、吳三國國土相連。(參見逼陽之戰 [54]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二月,晉國召集有周王室大臣參加的中原18國諸侯先後會於召陵和皋鼬,準備攻楚。(參見召陵之盟和皋鼬之盟)晉國召集的18國有齊國、魯國、宋國、蔡國、衞國、陳國、鄭國、許國、曹國、苔國、邾國、頓國、胡國、滕國、薛國、杞國、小邾國等,共同商計伐楚國之事。這是春秋時代,以一國之力發起的最大規模的諸侯會盟。 [1]  [55] 
前506年3月,盟主晉國率領諸候聯軍,攻破了楚國方城(即楚長城 [36]  ,侵入了楚國境內。 [11]  [40] 
因盟主晉國臨時改變主張,轉而攻打中山國,最終末能達成一致意見。 [36]  原楚屬國、唐自願助吳國攻楚。吳王闔閭的重臣伍子胥孫武等認為楚已完全孤立,實力亦大有削弱,吳國遂與蔡、唐聯合進攻,發動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戰”的戰略決戰,吳楚之戰決戰開始後,吳軍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擊敗楚軍主力後,尾隨追擊,五戰五勝,僅10天即攻入楚都城。 [1] 
公元前506年,吳軍在伍子胥和兵聖孫武率領下多次大敗楚軍,攻入楚國都城郢,楚國向秦國求救, [56]  申包胥哭秦庭,感動秦哀公。秦國發兵救援楚國,幫助楚國復國。 [57]  (詳見吳破楚入郢之戰柏舉之戰秦救楚之戰等吳楚戰爭系列。)晉國的大戰略計劃最終成功實施,亦為晉楚爭霸的餘波結果。

晉楚爭霸晉楚大戰

考古出土的《清華簡·系年》記載了三家分晉期間的兩次晉楚大戰,分別為晉楚黃池赤岸方城之戰晉楚武陽之戰 [67]  [61] 
前425年至前424年,晉楚黃池赤岸方城之戰發生,晉軍與楚軍作戰,從黃池到赤岸又向南打到楚方城(即楚長城),最終楚軍大多丟棄帳幕,連夜逃遁。 [67] 
前400年,晉楚爆發了晉楚武陽之戰,晉國的韓取和魏擊率晉軍包圍並攻打楚國的武陽,楚悼王派魯陽公率領楚軍救援,與晉軍大戰於武陽城下,楚軍主將魯陽公和平夜悼武君、陽城桓定君、三執珪之君、右尹昭等貴族將領全部陣亡,楚軍殘部丟棄帳幕車馬驚慌潰逃。 [61]  應楚國請求助戰的齊國軍隊一千乘,在奔赴武陽的路上收到楚軍慘敗逃竄的消息後,撤軍回國。 [68]  楚國丟掉了很多城邑,曾被楚國兼併的陳國乘機復國。 [69] 

晉楚爭霸當代評析

現代史家一般認為,在兩百多年的晉楚爭霸中,晉國的國力在大多數時間都比楚國強,在前575年鄢陵之戰之後更是一直都比楚國強,因此總能夠在晉楚爭霸中獲得主動權。 [58]  楚莊王時楚國趁秦晉交惡開戰時期(參見晉秦爭霸戰爭等),雖在前597年邲之戰中獲勝,得以稱霸中原,但短短14年之後,晉軍便攻掠楚國本土,俘獲楚大夫申驪而走 [59]  ,使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氣勢最終只是曇花一現;隨後,晉國在前575年鄢陵之戰中再次擊敗楚國和鄭國聯軍,在前557年的湛阪之戰中再次攻入楚國本土,此後一直保持霸業。 [4]  [60] 
公元前506年,晉國再次率領諸候聯軍, [36]  攻入楚國境內。 [11]  [40]  到春秋末期,晉國對楚國已佔絕對優勢(詳參見詞條晉楚黃池赤岸方城之戰晉楚武陽之戰),此時發生了“三家分晉”(前403年),中國歷史完全進入戰國時期。 [61] 
晉國在前597年邲之戰中失利之後,處境並不理想,齊國、秦國、楚國三個大國都與其存在矛盾,北方又有狄、戎侵襲不斷,然而晉國最終卻成功將三個大國全部壓制住,同時不斷向北兼併狄、戎之國,最終實現了晉悼公獨霸中原。 [6] 
即使到晉悼公病逝之後,晉國依然強勢,這一時期秦國只能專心經營西戎、不敢輕舉妄動(詳見詞條晉秦爭霸戰爭 [66]  , 齊國則在挑戰晉國霸權的戰爭中被打得一敗塗地(詳見詞條鞌之戰 [19]  [62]  ,楚國則被晉國逐步壓制不能與之爭鋒。 [65]  [3]  [6]  故而,史家認為:在春秋時代的大部分時間當中,所謂霸業者都是靠晉國來維持,是同根同源同宗的周王室名符其實的有力拱衞者。 [2] 
參考資料
  • 1.    《左傳·定公四年》“【經】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陳侯吳卒。三月,公會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衞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子、頓子、鬍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國夏於召陵,侵楚。夏四月庚辰,蔡公孫姓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五月,公及諸侯盟於皋鼬。杞伯成卒於會。六月,葬陳惠公。許遷於容城。秋七月,至自會。劉卷卒。葬杞悼公。楚人圍蔡。晉士鞅、衞孔圍帥師伐鮮虞。葬劉文公。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於柏舉,楚師敗績。楚囊瓦出奔鄭。庚辰,吳入郢。”
  • 2.    鈕先鍾《歷史與戰略:中西軍事史新論》在春秋時代的大部分時間當中,所謂霸業者都是靠晉國來維持。由於有晉國這樣一個超級強國的存在(梁惠王説“晉國天下莫強焉”),所以北面可以阻止狄人的南侵,南面可以阻止楚人的北上,而西面也可以阻止秦人的東進(在那個時代秦經常是晉的同盟國而且只能以“遂霸西戎”為滿足)。
  • 3.    《左傳》
  • 4.    《左傳·襄公十六年》“晉荀偃、欒黶帥師伐楚,以報宋揚梁之役。楚公子格 帥師及晉師戰於湛阪,楚師敗績。晉師遂侵方城之外,復伐許而還。”
  • 5.    《左傳·文公十四年》“初,鬥克囚於秦,秦有餚之敗,而使歸求成,成而不得志。”
  • 6.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然則五霸之目,究以誰當之?曰齊一而晉四也。終晉之霸,由文襄至昭頃,凡十君,然實止四世。文公垂老而得國,急於求霸,旣有成矣,而圍鄭之役,見欺於秦,此其所深恨也。幸襄公眞肖子足以繼霸,自靈以後而始衰成公,以邲之敗幾失霸,至景公而復振,至厲公而又衰,中興於悼,其規模赫然有先公風,平公以後至昭頃,則無譏矣。故文也襄也景也悼也。”
  • 7.    《左傳·成公七年》巫臣請使於吳,晉侯許之。吳子壽夢説之。乃通吳於晉。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置其子狐庸焉,使為行人於吳。吳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
  • 8.    柏楊《中國人史綱》“早在本世紀(前六)初期,太湖之北的吳部落酋長吳壽夢,就建立吳王國,自封為第一任國王,定都梅里(江蘇錫山)。不過他的王國十分落後,作戰時軍隊仍停留在赤身露體的階段。巫臣發現吳王國在地緣政治上的無比價值,於是他向晉國政府獻出“聯吳制楚”的戰略,晉政府接受,派遣巫臣的兒子巫狐庸率領一個軍事顧問團,去教吳王國加強政府的組織和訓練他們的軍隊現代化——如何使用馬匹、戰車、弓箭及各種戰術。從此吳王國不但阻止了楚王國的東進,更成為楚王國背後的致命敵人,楚王國第一次面臨本土有被攻破可能的威脅。”
  • 9.    《左傳·成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高無咎、宋華元、衞孫林父、鄭公子、邾人會吳於鍾離。”
  • 10.    《左傳·襄公十年》“【經】十年春,公會晉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於柤。夏,五月甲午,遂滅逼陽。公至自會。……【傳】十年春,會於柤,會吳子壽夢也。”
  • 11.    《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四年》“三月,公會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衞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子、頓子、鬍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國夏於召陵,侵楚。於召陵先行會禮,入楚境,故書侵。”
  • 12.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車七百乘,革顯、革引、鞅、革半。…魯巳,晉師陳於莘北,胥臣以下軍之佐當陳、蔡。子玉以若敖六卒將中軍,曰:「今日必無晉矣。」子西將左,子上將右。”
  • 13.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陳、蔡奔,楚右師潰。狐毛設二旆而退之。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楚師馳之。原軫、郤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楚師敗績。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
  • 14.    《左傳·宣公十年》“楚子伐鄭。晉士會救鄭,逐楚師於穎北。諸侯之師戍鄭。”
  • 15.    《左傳·襄公十一年》“楚子囊乞旅於秦,秦右大夫詹帥師從楚子,將以伐鄭。鄭伯逆之。丙子,伐宋。”
  • 16.    《史記·楚世家》:八年,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鈎之喙,足以為九鼎。”王孫滿曰:“嗚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桀有亂德,鼎遷於殷,載祀六百。殷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必重;其奸回昏亂,雖大必輕。昔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王乃歸。
  • 17.    《左傳·宣公十二年》“射連尹襄老,獲之,遂載其屍。射公子谷臣,囚之。以二者還。”
  • 18.    《左傳·成公元年》“聞齊將出楚師,夏,盟於赤棘。”
  • 19.    《左傳·宣公十八年》“十八年春,晉侯、衞大子臧伐齊,至於陽穀。齊侯會晉侯盟於繒,以公子強為質於晉。晉師還,蔡朝、南郭偃逃歸。”
  • 20.    《左傳·成公元年》“冬,臧宣叔令修賦、繕完、具守備,曰:「齊、楚結好,我新與晉盟,晉、楚爭盟,齊師必至。雖晉人伐齊,楚必救之,是齊、楚同我也。知難而有備,乃可以逞。」”
  • 21.    《史記·齊太公世家》六年春,晉使郤克於齊,齊使夫人帷中而觀之。郤克上,夫人笑之。郤克曰:“不是報,不復涉河!”歸,請伐齊,晉侯弗許。齊使至晉,郤克執齊使者四人河內,殺之。八年。晉伐齊,齊以公子彊質晉,晉兵去。十年春,齊伐魯、衞。魯、衞大夫如晉請師,皆因郤克。晉使郤克以車八百乘為中軍將,士燮將上軍,欒書將下軍,以救魯、衞,伐齊。六月壬申,與齊侯兵合靡笄下。癸酉,陳於鞍。逄醜父為齊頃公右。頃公曰:“馳之,破晉軍會食。”射傷郤克,流血至履。克欲還入壁,其御曰:“我始入,再傷,不敢言疾,恐懼士卒,原子忍之。”遂復戰。戰,齊急,醜父恐齊侯得,乃易處,頃公為右,車絓於木而止。晉小將韓厥伏齊侯車前,曰“寡君使臣救魯、衞”,戲之。醜父使頃公下取飲,因得亡,脱去,入其軍。晉郤克欲殺醜父。醜父曰:“代君死而見僇,後人臣無忠其君者矣。”克舍之,醜父遂得亡歸齊。於是晉軍追齊至馬陵。齊侯請以寶器謝,不聽;必得笑克者蕭桐叔子,令齊東畝。對曰:“叔子,齊君母。齊君母亦猶晉君母,子安置之?且子以義伐而以暴為後,其可乎?”於是乃許,令反魯、衞之侵地。   十一年,晉初置六卿,賞鞍之功。齊頃公朝晉,欲尊王晉景公,晉景公不敢受,乃歸。
  • 22.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繞角之役,晉將遁矣,析公曰:『楚師輕窕,易震盪也。若多鼓鈞聲,以夜 軍之,楚師必遁。』晉人從之,楚師宵潰。晉遂侵蔡,襲沈,獲其君;敗申、 息之師於桑隧,獲申麗而還。鄭於是不敢南面。”
  • 23.    《左傳·成公十六年》“【傳】十六年春,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陰之田求成於鄭。鄭叛晉,子駟從楚子盟於武城。”
  • 24.    《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師還,及瑕,王使謂子反曰:「先大夫之覆師徒者,君不在。子無以為過,不穀之罪也。」子反再拜稽首曰:「君賜臣死,死且不朽。臣之卒實奔,臣之罪也。」子重複謂子反曰:「初隕師徒者,而亦聞之矣!盍圖之?」對曰:「雖微先大夫有之,大夫命側,側敢不義?側亡君師,敢忘其死。」王使止之,弗及而卒。
  • 25.    《左傳·襄公元年》“夏五月,晉韓厥、荀偃帥諸侯之師伐鄭,入其郛,敗其 徒兵於洧上。於是東諸侯之師次於鄫,以待晉師。晉師自鄭以鄫之師侵楚焦夷 及陳,晉侯、衞侯次於戚,以為之援。”
  • 26.    《左傳·襄公十一年》“鄭人患晉、楚之故,諸大夫曰:「不從晉,國幾亡。楚弱於晉,晉不吾疾也。晉疾,楚將闢之。何為而使晉師致死於我,楚弗敢敵,而後可固與也。」子展曰:「與宋為惡,諸侯必至,吾從之盟。楚師至,吾又從之,則晉怒甚矣。晉能驟來,楚將不能,吾乃固與晉。」大夫説之,使疆埸之司惡於宋。宋向戌侵鄭,大獲。子展曰:「師而伐宋可矣。若我伐宋,諸侯之伐我必疾,吾乃聽命焉,且告於楚。楚師至,吾又與之盟,而重賂晉師,乃免矣。」夏,鄭子展侵宋。”
  • 27.    馮夢龍《智囊全集》
  • 28.    《大國上卿:晉國諸卿家族史》
  • 29.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宋向戌善於趙文子,又善於令尹子木,欲弭諸侯之兵以為名。如晉,告趙孟。趙孟謀於諸大夫,韓宣子曰:“兵,民之殘也,財用之蠹,小國之大災也。將或弭之,雖曰不可,必將許之。弗許,楚將許之,以召諸侯,則我失為盟主矣。”晉人許之。如楚,楚亦許之。如齊,齊人難之。陳文子曰:「晉、楚許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許,則固攜吾民矣!將焉用之?」齊人許之。告於秦,秦亦許之。皆告於小國,為會於宋。”
  • 30.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經】二十有七春,齊侯使慶封聘。夏,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屈建、蔡公孫歸生、衞石惡、陳孔奐、鄭良霄、許人、曹人於宋。”
  • 31.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宋向戌曰:「我一人之為,非為楚也。飢寒之不恤,誰能恤楚?姑歸而息民,待其立君而為之備。」宋公遂反。
  • 32.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蔡侯之如晉也,鄭伯使遊吉如楚。
  • 33.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
  • 34.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子木謂向戌:「請晉、楚之從交相見也。」庚午,向戌復於趙孟。趙孟曰:「晉、楚、齊、秦,匹也。晉之不能於齊,猶楚之不能於秦也。楚君若能使秦君辱於敝邑,寡君敢不固請於齊?」壬申,左師復言於子木。”
  • 35.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夏。齊侯、陳侯、蔡侯、北燕伯、杞伯、鬍子、沈子、白狄朝於晉,宋之盟故也。”
  • 36.    《清華簡·系年》“景平王即世,昭王即位。許人亂,許公佗出奔晉,晉人羅城汝陽,居許公佗於容城。晉與吳會為一,以伐楚,門方城。遂盟諸侯於卲陵,伐中山。”
  • 37.    《左傳·定公三年》:蔡人聞之,固請而獻佩於子常。子常朝,見蔡侯之徒,命有司曰:“蔡君之久也,官不共也。明日,禮不畢,將死。”蔡侯歸,及漢,執玉而沈,曰“餘所有濟漢而南者,有若大川。”蔡侯如晉,以其子元與其大夫之子為質焉,而請伐楚。
  • 38.    《史記·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蔡侯知之,乃獻其裘於子常;子常受之,乃言歸蔡侯。蔡侯歸而之晉,請與晉伐楚。
  • 39.    《左傳·定公四年》“【經】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陳侯吳卒。三月,公會劉子 、晉侯、宋公、蔡侯、衞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子、頓子、 鬍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國夏於召陵,侵楚。夏四月庚辰,蔡公 孫姓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五月,公及諸侯盟於皋鼬。杞伯成卒於會 。六月,葬陳惠公。許遷於容城。秋七月,至自會。劉卷卒。葬杞悼公。楚人 圍蔡。晉士鞅、衞孔圍帥師伐鮮虞。葬劉文公。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 及楚人戰於柏舉,楚師敗績。楚囊瓦出奔鄭。庚辰,吳入郢。【傳】四年春三 月,劉文公合諸侯於召陵,謀伐楚也。   晉荀寅求貨於蔡侯,弗得。言於範獻子曰:「國家方危,諸侯方貳,將以 襲敵,不亦難乎!水潦方降,疾瘧方起,中山不服,棄盟取怨,無損於楚,而 失中山,不如辭蔡侯。吾自方城以來,楚未可以得志,只取勤焉。」乃辭蔡侯 。   晉人假羽旄於鄭,鄭人與之。明日,或旆以會。晉於是乎失諸侯。將會, 衞子行敬子言於靈公曰:「會同難,嘖有煩言,莫之治也。其使祝佗從!」公 曰:「善。」乃使子魚。子魚辭,曰:「臣展四體,以率舊職,猶懼不給而煩 刑書,若又共二,徼大罪也。且夫祝,社稷之常隸也。社稷不動,祝不出竟, 官之制也。君以軍行,祓社釁鼓,祝奉以從,於是乎出竟。若嘉好之事,君行 師從,卿行旅從,臣無事焉。」公曰:「行也。」及皋鼬,將長蔡於衞。衞侯 使祝佗私於萇弘曰:「聞諸道路,不知信否。若聞蔡將先衞,信乎?」萇弘曰 :「信。蔡叔,康叔之兄也,先衞,不亦可乎?」子魚曰:「以先王觀之,則 尚德也。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 天下,於周為睦。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 ,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 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於周。是使之職事於魯,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 田倍敦,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 禽》,而封於少皞之虛。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呂,殷民七族 ,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終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 及圃田之北竟,取於有閻之土,以共王職。取於相土之東都,以會王之東蒐。 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誥》,而封於殷虛。皆啓以商政,疆以周索。 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 ,而封於夏虛,啓以夏政,疆以戎索。三者皆叔也,而有令德,故昭之以分物 。不然,文、武、成康、之伯猶多,而不獲是分也,唯不尚年也。管蔡啓商, 惎間王室。王於是乎殺管叔而蔡蔡叔,以車七乘,徒七十人。其子蔡仲,改行 帥德,周公舉之,以為己卿士。見諸王而命之以蔡,其命書雲:『王曰:胡! 無若爾考之違王命也。』若之何其使蔡先衞也?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為大宰 ,康叔為司寇,聃季為司空,五叔無官,豈尚年哉!曹,文之昭也;晉,武之 穆也。曹為伯甸,非尚年也。今將尚之,是反先王也。晉文公為踐土之盟,衞 成公不在,夷叔,其母弟也,猶先蔡。其載書雲:『王若曰,晉重、魯申、衞 武、蔡甲午、鄭捷、齊潘、宋王臣、莒期。』藏在周府,可覆視也。吾子欲覆 文、武之略,而不正其德,將如之何?」萇弘説,告劉子,與範獻子謀之,乃 長衞侯於盟。   反自召陵,鄭子大叔未至而卒。晉趙簡子為之臨,甚哀,曰:「黃父之會 ,夫子語我九言,曰:『無始亂,無怙富,無恃寵,無違同,無敖禮,無驕能 ,無復怒,無謀非德,無犯非義。』」”
  • 40.    清華簡《系年》與吳人入郢新探  .中新網[引用日期2019-10-18]
  • 41.    《左傳·定公四年》“沈人不會於召陵,晉人使蔡伐之。夏,蔡滅沈。”
  • 42.    《左傳·定公四年》“【經】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陳侯吳卒。三月,公會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衞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子、頓子、鬍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國夏於召陵,侵楚。夏四月庚辰,蔡公孫姓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五月,公及諸侯盟於皋鼬。”
  • 43.    《左傳·定公四年》:晉荀寅求貨於蔡侯,弗得。言於範獻子曰:“國家方危,諸侯方貳,將以襲敵,不亦難乎!水潦方降,疾瘧方起,中山不服,棄盟取怨,無損於楚,而失中山,不如辭蔡侯。吾自方城以來,楚未可以得志,只取勤焉。”乃辭蔡侯。
  • 44.    《左傳·文公三年》“楚師圍江。晉先僕伐楚以救江。冬,晉以江故告於周。王叔桓公、晉陽處父伐楚以救江,門於方城,遇息公子朱而還。”
  • 45.    《左傳·襄公元年》“夏五月,晉韓厥、荀偃帥諸侯之師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於洧上。於是東諸侯之師次於鄫,以待晉師。晉師自鄭以鄫之師侵楚焦夷及陳,晉侯、衞侯次於戚,以為之援。”
  • 46.    《左傳·宣公十二年》“【經】十有二年春,葬陳靈公。楚子圍鄭。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於邲,晉師敗績。秋七月。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滅蕭。晉人、宋人、衞人、曹人同盟於清丘。宋師伐陳。衞人救陳。”
  • 47.    《左傳·成公七年》 “秋,楚公子嬰齊帥師伐鄭。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 秋,楚子重伐鄭,師於汜。諸侯救鄭。鄭共仲、侯羽軍楚師,囚鄖公鍾儀,獻諸晉。”
  • 48.    《左傳·成公九年》 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問其族,對曰:“泠人也。”公曰:“能樂乎?”對曰:“先父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對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問之,對曰:“其為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於嬰齊而夕於側也。不知其他。”公語範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君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公従之,重為之禮,使歸求成。
  • 49.    《史記·吳太伯世家》“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餎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 50.    《國語·吳語》『吳王夫差既退於黃池,乃使王孫茍告勞於周,曰:“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吾先君闔廬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以與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舉。天舍其衷,楚師敗績,王去其國,遂至於郢。王總其百執事,以奉其社稷之祭。其父子、昆弟不相能,夫概王作亂,是以復歸於吳。今齊侯壬不鑑於楚。又不承共王命,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夫差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遵汶伐博,簦笠相望於艾陵。天舍其衷,齊師還。夫差豈敢自多,文、武實舍其衷。歸不稔於歲,餘沿江泝淮,闕溝深水,出於商、魯之間,以徹於兄弟之國。夫差克有成事,敢使茍告於下執事。”周王答曰:“茍,伯父令女來,明紹享餘一人,若餘嘉之。昔周室逢天之降禍,遭民之不祥,餘心豈忘憂恤,不唯下土之不康靖。今伯父曰:‘戮力同德。’伯父若能然,餘一人兼受而介福。伯父多歷年以沒元身,伯父秉德已侈大哉!”』
  • 51.    《史記·晉世家》:「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與叔虞母會時,夢天謂武王曰:“餘命女生子,名虞,餘與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 52.    《史記·晉世家》:十六年,楚將子反怨巫臣,滅其族。巫臣怒,遺子反書曰:“必令子罷於奔命!”乃請使吳,令其子為吳行人,教吳乘車用兵。吳晉始通,約伐楚。
  • 53.    《左傳·襄公九年》“知武子曰:「許之盟而還師,以敝楚人。吾三分四軍,與諸侯之鋭以逆來者,於我未病,楚不能矣,猶愈於戰。暴骨以逞,不可以爭。大勞未艾。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諸侯皆不欲戰,乃許鄭成。十一月己亥,同盟於戲,鄭服也。...三駕而楚不能與爭。”
  • 54.    《左傳·襄公十年》 “晉荀偃、士□請伐逼陽,而封宋向戌焉。荀罃曰:「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固請。丙寅,圍之,弗克。孟氏 之臣秦堇父輦重如役。逼陽人啓門,諸侯之士門焉。縣門發,郰人紇抉之以出門者。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 左執之,右拔戟,以成一隊。孟獻子曰:「《詩》所謂『有力如虎』者也。」主人縣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絕之。隊則又縣 之,蘇而覆上者三。主人辭焉乃退,帶其斷以徇于軍三日。   諸侯之師久於逼陽,荀偃、士□請於荀罃曰:「水潦將降,懼不能歸,請班師。」知伯怒,投之以機,出於其間,曰: 「女成二事而後告餘。餘恐亂命,以不女違。女既勤君而興諸侯,牽帥老夫以至於此,既無武守,而又欲易餘罪,曰:『是 實班師,不然克矣』。餘贏老也,可重任乎?七日不克,必爾乎取之!」五月庚寅,荀偃、士□帥卒攻逼陽,親受矢石。甲 午,滅之。書曰「遂滅逼陽」,言自會也。以與向戌,向戌辭曰:「君若猶辱鎮撫宋國,而以逼陽光啓寡君,羣臣安矣,其 何貺如之?若專賜臣,是臣興諸侯以自封也,其何罪大焉?敢以死請。」乃予宋公。   宋公享晉侯於楚丘,請以《桑林》。荀罃辭。荀偃、士□曰:「諸侯宋、魯,於是觀禮。魯有禘樂,賓祭用之。宋以《 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舞,師題以旌夏,晉侯懼而退入於房。去旌,卒享而還。及着雍,疾。卜,桑林見。荀偃、士□ 欲奔請禱焉。荀罃不可,曰:「我辭禮矣,彼則以之。猶有鬼神,於彼加之。」晉侯有間,以逼陽子歸,獻於武宮,謂之夷 俘。逼陽妘姓也。使周內史選其族嗣,納諸霍人,禮也。”
  • 55.    《國語·吳語》『吳王夫差既退於黃池,乃使王孫茍告勞於周,曰:“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吾先君闔廬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以與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舉。天舍其衷,楚師敗績,王去其國,遂至於郢。王總其百執事,以奉其社稷之祭。其父子、昆弟不相能,夫概王作亂,是以復歸於吳。今齊侯壬不鑑於楚。又不承共王命,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夫差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遵汶伐博,簦笠相望於艾陵。天舍其衷,齊師還。夫差豈敢自多,文、武實舍其衷。歸不稔於歲,餘沿江泝淮,闕溝深水,出於商、魯之間,以徹於兄弟之國。夫差克有成事,敢使茍告於下執事。”周王答曰:“茍,伯父令女來,明紹享餘一人,若餘嘉之。昔周室逢天之降禍,遭民之不祥,餘心豈忘憂恤,不唯下土之不康靖。今伯父曰:‘戮力同德。’伯父若能然,餘一人兼受而介福。伯父多歷年以沒元身,伯父秉德已侈大哉!”』
  • 56.    《左傳·定公四年》“十一月庚午,二師陳於柏舉。闔廬之弟夫概王,晨請於闔廬曰:「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後大師繼之,必克。」弗許。夫概王曰:「所謂『臣義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謂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屬五千,先擊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子常奔鄭。史皇以其乘廣死。吳從楚師,及清發,將擊之。夫□王曰:「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半濟而後可擊也。」從之。又敗之。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敗諸雍澨五戰及郢。”
  • 57.    《史記·楚世家》“ 昭王之出郢也,使申鮑胥請救於秦。秦以車五百乘救楚,楚亦收餘散兵,與秦擊吳。十一年六月,敗吳於稷。會吳王弟夫概見吳王兵傷敗,乃亡歸,自立為王。闔閭聞之,引兵去楚,歸擊夫概。”
  • 58.    《孟子·梁惠王》「...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
  • 59.    《左傳·成公八年》 “晉欒書侵蔡,遂侵楚獲申驪。楚師之還也,晉侵沈,獲沈子揖初,從知、範、韓也。”
  • 60.    《國語》
  • 61.    清華簡《系年》:“楚簡王立七年,...魏斯、趙浣、韓啓章率師救赤岸,楚人舍圍而還,與晉師戰於長城。楚師無功,多棄旃幕,宵遁。楚以與晉固為怨。...楚聲桓王立四年,...晉人圍津、長陵,克之。王命平夜武君率師侵晉,逾(降)郜,止灷阝公涉澗以歸,以復長陵之師。厭(?)年,韓取、魏擊率師圍武陽,以復郜之師。魯陽公率師救武陽,與晉師戰於武陽之城下,楚師大敗,魯陽公、平夜悼武君、陽城桓定君,三執珪之君與右尹昭之竢死焉,楚人盡棄其旃幕車兵,犬逸而還。陳人焉反而入王子定於陳。楚邦以多亡城。...”
  • 62.    《左傳·成公二年》“【經】二年春,齊侯伐我北鄙。夏四月丙戌,衞孫良夫帥師及齊師戰於新築,衞師敗績。六月癸酉,季孫行父、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帥師會晉郤克、衞孫良夫、曹公子首及齊侯戰於鞍,齊師敗績。…秋七月,晉師及齊國佐盟於爰婁,使齊人歸我汶陽之田。…”
  • 63.    《左傳·成公十六年》“晉韓厥從鄭伯,其御杜溷羅曰:「速從之!其御屢顧,不在馬,可及也。」韓厥曰:「不可以再辱國君。」乃止。郤至從鄭伯,其右茀翰胡曰:「諜輅之,餘從之乘而俘以下。」郤至曰:「傷國君有刑。」亦止。石首曰:「衞懿公唯不去其旗,是以敗於熒。」乃旌於弢中。唐苟謂石首曰:「子在君側,敗者壹大。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請止。」乃死。 楚師薄於險,叔山冉謂養由基曰:「雖君有命,為國故,子必射!」乃射。再發,盡殪。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車,折軾。晉師乃止。囚楚公子伐。”
  • 64.    《左傳·成公十六年》“甲午晦,楚晨壓晉軍而陳。軍吏患之。範□趨進,曰:「塞井夷灶,陳于軍中,而疏行首。晉、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執戈逐之,曰:「國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欒書曰:「楚師輕窕,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郤至曰:「楚有六間,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惡。王卒以舊。鄭陳而不整。蠻軍而不陳。陳不違晦,在陳而囂,合而加囂,各顧其後,莫有鬥心。舊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 65.    《左傳·成公十六年》“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戰也,有故。秦、狄、齊、楚皆強,不盡力,子孫將弱。今三強服矣,敵楚而已。唯聖人能外內無患,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盍釋楚以為外懼乎?」”
  • 66.    《左傳·成公十三年》“秦桓公既與晉厲公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與楚,欲道以伐晉,諸侯是以睦於晉。晉欒書將中軍,荀庚佐之。士燮將上軍,郤錡佐之。韓厥將下軍,荀罃佐之。趙旃將新軍,郤至佐之。郤毅御戎,欒金鹹為右。孟獻子曰:「晉帥乘和,師必有大功。」五月丁亥,晉師以諸侯之師及秦師戰於麻隧。秦師敗績,獲秦成差及不更女父。曹宣公卒於師。師遂濟涇,及侯麗而還。迓晉侯於新楚。”
  • 67.    《清華簡·系年》“楚簡王立七年,宋悼公朝於楚,告以宋司城[立皮]之約(弱?)公室。王命莫敖陽為率師以定公室,城黃池,城雍丘。晉魏斯、趙浣、韓啓章率師圍黃池,[之童]迵而歸之於楚。二年,王命莫敖陽為率師侵晉,拕(奪)宜陽,圍赤岸,以復黃池之師。魏斯、趙浣、韓啓章率師救赤岸,楚人舍圍而還,與晉師戰於長城。楚師無功,多棄旃幕,宵遁。”
  • 68.    《清華簡·系年》“楚師將救武陽,王命平夜悼武君李(使)人於齊陳淏求師。陳疾目率車千乘,以從楚師於武陽。甲戌,晉楚以戰。丙子,齊師至巖,遂還。”
  • 69.    《清華簡·系年》“陳人焉反而入王子定於陳。楚邦以多亡城。”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