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司馬紹

(東晉第二位皇帝)

鎖定
司馬紹 (299年~325年),字道畿,河內郡温縣 (今河南省温縣) 人,生於琅琊國 (今山東省臨沂市)。東晉第二位皇帝,晉元帝司馬睿的長子 [1]  ,晉簡文帝司馬昱異母兄,母為宮人荀氏。
司馬紹為人孝悌,文韜武略,聰明果斷。永昌元年 (322年) 正式即位。在位期間,憑藉弱勢之中央,成功制衡權臣世家,推動南方社會安定發展。太寧二年 (324年),平定王敦之亂,停止追究王敦黨羽,全力重用丞相王導,保持與江東士族和諧關係,穩定東晉的局勢,對安定國家大局和鞏固皇室權威影響深遠。
太寧三年 (325年) 病逝,年僅二十七歲,諡號明皇帝,廟號肅宗 [2]  ,葬於武平陵
全    名
司馬紹
別    名
晉明帝
道畿
諡    號
明皇帝
封    號
晉王太子、皇太子(即位前) [7]  [10] 
廟    號
肅祖(一説肅宗) [23] 
年    號
太寧(323年)
所處時代
東晉十六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琅琊國開陽縣(位於今山東省臨沂市)
出生日期
299年
逝世日期
325年10月18日
逝世地
建康宮東堂(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 [23] 
陵    墓
武平陵 [24] 
在位時間
323年 至 325年
前    任
晉中宗元皇帝司馬睿 [9]  [14] 
繼    任
晉顯宗成皇帝司馬衍
主要成就
平定“王敦之亂
本    名
司馬紹
籍    貫
河內郡温縣(位於今河南省焦作市温縣)

司馬紹生平經歷

司馬紹早年經歷

司馬紹年少聰明,很受父親司馬睿寵愛。 [3] 
永嘉元年 (307年),司馬紹隨父親司馬睿一同移鎮建業 (後改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建興元年 (313年),晉愍帝司馬鄴繼位,升任司馬睿為左丞相 [4]  ,以司馬紹為東中郎將,鎮守廣陵。 [5] 
建武元年 (317年) 三月初九日,司馬睿即晉王位 [6]  。四月初四日,司馬睿立司馬紹為晉王世子。 [7-8] 
太興元年 (318年) 三月初十日,司馬睿即位稱帝,是為晉元帝 [9]  三月二十四日,晉元帝立司馬紹為皇太子。 [10-11] 
司馬紹性情極為孝順,有文才武略,敬賢愛客,喜好文章辭藻。當時的名臣,從王導庾亮温嶠桓彝阮放等,都被親近看重。曾經與大臣們辯論聖人真假之意,王導等人的意見不能使司馬紹屈從。又好習武藝,善於安撫將士。當時江東人才濟濟,遠近都歸心於司馬紹。
王敦之亂時,王室六軍潰敗。司馬紹欲率將士與叛軍決戰,登上車子將要出發。太子中庶子温嶠堅決諫阻,抽劍斬斷馬套繩,這才作罷。
王敦平素認為司馬紹神武有明略,為朝野人氏所欽佩信賴,打算用不孝的罪名廢黜他。於是大會百官,當眾問温嶠:“皇太子有什麼功德值得稱道?”聲色俱厲,一定要使温嶠説出廢太子的話。温嶠回答説:“探討高深的治國之道,使國家長治久安,這不是見識短淺的人所能認識的。從禮的角度看,這就是孝。”大臣們都認為温嶠的意見是正確的,王敦的陰謀遂被阻止。 [12] 

司馬紹登基

永昌元年(322年)閏十一月初十日,司馬睿去世 [13]  ,閏十一月十一日,皇太子司馬紹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是為晉明帝,尊生母荀氏為建安郡君。 [14] 
太寧元年(323年)二月,司馬紹將父親晉元帝安葬在建平陵 [15]  六月初六日,司馬紹立妃庾文君為皇后。 [16] 
王敦雖於永昌元年(322年)就回到武昌遙控朝廷,但因為圖謀篡位,於太寧元年(323年)暗示要朝廷徵召自己入朝,司馬紹於是以手詔徵召王敦。同年,武衞將軍王允之乘酒宴而知道王敦的圖謀,於是回京告訴其父荊州刺史王舒。於是,王舒與王導一同報告晉明帝,得以早作防備。 [17] 
及後,司馬紹積極準備京師建康的防護 [18]  ,最終於當年七月成功擊敗王敦派出、王含統帥的進攻建康的軍隊,平定了王敦之亂。王敦之亂平定後,司馬紹下令不再問罪於王敦一眾官屬,又分別以應詹江州刺史、劉遐徐州刺史、陶侃為荊州刺史、王舒為湘州刺史,重整各州形勢,消除王敦以琅琊王氏宗族佔據諸州以凌弱皇室的失衡情形。 [19] 

司馬紹去世

太寧三年(325年)三月初二日,司馬紹立長子司馬衍為皇太子。 [20]  閏八月十九日(10月12日),司馬紹健康狀況不佳,召太宰、西陽王司馬羕、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壼、車騎將軍郗鑑、護軍將軍庾亮、領軍將軍陸曄、丹楊尹温嶠,一起接受遺詔,輔助皇太子司馬衍。閏八月二十五日(10月18日),司馬紹病逝於東堂,享年二十七歲。閏八月二十六日(10月19日),皇太子司馬衍即皇帝位 [21]  ,是為晉成帝,為父親司馬紹上諡號為明皇帝,廟號肅祖(《資治通鑑》作肅宗 [22]  )。九月十一日,司馬衍將司馬紹按葬於武平陵。 [23-24] 

司馬紹為政舉措

司馬紹聰明敏捷,能隨機斷事,尤其明白事理。在位期間,兵亂連年,饑荒不斷。死於饑荒戰亂瘟疫者,超過人口之半,國家空虛社會凋敝十分嚴重,國事極端艱難。又值王敦挾兵威而震懾人主,將欲竊奪神器。司馬紹虛與周旋,養成其惡,以弱制強,潛心謀劃,當機獨斷,肅清大凶。又調整荊、湘等四州將領,以分散長江上游地方勢力,撥亂反正,加強根本而削弱枝葉,雖在位時間短暫,但對安定國家大局的影響深遠。 [25] 
東晉自建國以來,北方僑姓士族與南方吳姓士族之間的矛盾一直很尖鋭,吳姓士族往往受到排擠與壓制。明帝為了穩定東晉政權,臨終前一個月,還下詔説:“吳時將相名賢之胄,有能纂修家訓,又忠孝仁義,靜己守真,不聞於時者,州郡中正亟以名聞,勿有所遺。”力圖調解這個矛盾,以期打破宗族界限,為國家選拔人才。在臨終遺言中,他要諸臣為自己治喪時“務從簡約”,不得奢侈。 [26] 

司馬紹歷史評價

曹毗《晉江左宗廟歌》之六:“明明肅祖,闡弘帝胙。英風夙發,清暉載路。奸逆縱忒,罔式皇度。躬振朱旗,遂豁天步。宏猷淵塞,高羅雲布。品物咸寧,洪基永固。” [27] 
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雖略於形色,頗得神氣。筆跡超越,亦有奇觀。”
唐·房玄齡等《晉書》:“帝聰明有機斷,尤精物理。於時兵凶歲飢,死疫過半,虛弊既甚,事極艱虞。屬王敦挾震主之威,將移神器。帝騎驅遵養,以弱制強,潛謀獨斷,廓清大昆。改授荊、湘等四州,以分上流之勢,撥亂反正,強本弱枝。雖享國日淺,而規模弘遠矣。” [28]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明帝不夭,中原其復矣乎!天假五胡以亂中夏,氣數之窮也,帝乃早世!王敦之橫,元帝惴惴而崩,帝以幼衝當多難,舉動偉然出人意表,可不謂神武哉?” [28] 

司馬紹軼事典故

司馬紹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司馬紹年幼時,其父晉元帝閒坐,將他放置在膝前,正遇長安使者來,因問司馬紹説:“你説日與長安哪個遠?”司馬紹回答説:“長安近,不曾聽説過人從日邊來,由此就可以知道了。”晉元帝覺得奇異。第二天,羣臣宴會時又問他這個問題,回答説:“日近。”晉元帝臉色一變説:“怎麼和昨天説的不同呢?”司馬紹回答説:“抬頭就望見日,但卻望不見長安。”由此晉元帝更覺得他是個奇童。 [29-30] 

司馬紹太子西池

司馬紹想挖池塘,修亭台,他的父親晉元帝不答應。當時司馬紹還是太子,喜歡招養武士。有一晚半夜叫這些人挖池塘,到天亮就挖成。這就是當時的太子西池。 [31]  據説是東吳時所挖成的,名叫西苑,後來淤泥積滿,司馬紹時又修復,故俗稱太子西池。

司馬紹遺鞭脱身

太寧元年(323年)六月,王敦將舉兵向京師進發,晉明帝暗中得知,於是騎着巴滇駿馬微服出行,到王敦駐地於湖,沿着王敦的營區走了一圈就出來了。王敦的士兵發現了,説:“這不是普通人啊!”這天王敦白天睡覺,夢見太陽繞其城,受驚而起,説:“這必定是黃鬍鬚的鮮卑奴來了。”司馬紹的母親荀氏是燕代人,司馬紹狀貌類似外族人,鬍鬚黃色,所以王敦這樣説。於是王敦派五個騎兵去尋找追趕晉明帝。晉明帝也策馬奔馳而去,馬拉糞時,就澆上冷水。遇到旅舍賣飯的老婦,送給她一把七寶鞭,對她説:“後面有騎兵來,可把此鞭給他們看。”過了片刻,追騎來到旅舍,問老婦,老婦説:“人已經走遠了。”並把七寶鞭拿出來給他們看。五個士兵傳遞着玩賞,停留了很久。又見馬糞是冷的,認為確實已走遠,便停止追趕。晉明帝因此得以脱身。 [32-33] 

司馬紹晉祚不長

一次,王導和温嶠一起謁見司馬紹,司馬紹問温嶠前代統一天下的原因是什麼。温嶠還沒有回答,一會兒,王導説:“温嶠年輕,還不熟悉這一段的事,請允許臣為陛下説明。”王導就一一敍説晉宣帝司馬懿開始創業的時候,誅滅有名望的家族,寵幸並栽培贊成自己的人,以及晉文帝司馬昭晚年殺高貴鄉公曹髦的事。司馬紹聽後,掩面伏在坐牀上,説:“如果像您説的那樣,晉朝天下又怎能長久呢!” [34] 

司馬紹黃鬚鮮卑

世説新語·假譎》記載,王敦稱司馬紹為:“黃鬚鮮卑奴”,並稱其相貌特徵是“黃鬚”。注引《異苑》所載,王敦語作:“黃頭鮮卑奴”,並加以解釋:“帝所生母荀氏,燕國人,故貌類焉”。黃頭指的是金髮,黃鬚指的是黃鬍子,可見司馬紹的相貌特徵就是金髮黃鬍子,具有白種人的相貌特徵。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亦載,王敦稱司馬紹為“黃鬚鮮卑奴”,並稱“帝狀類外氏,須黃,敦故謂帝雲”,明確指出司馬紹的相貌與其母族相近,説明其母族的相貌具有白種人的特徵。既然司馬紹被稱為“黃頭鮮卑奴”或“黃鬚鮮卑奴”,其生母荀氏應為鮮卑人
司馬紹生母荀氏的身份是宮人,《晉書·后妃傳》未載其出身,《晉書·卷六·帝紀第六》稱其為“燕代人”,據《晉書·地理志上》:“起雁門以東,盡遼陽,為燕代”,則“燕代”一詞顯然指的是地理範疇。但《晉書·劉聰載記》稱“鮮卑之眾星布燕代”,足見燕代地區是鮮卑人的主要分佈區,《晉書》之所以稱荀氏為燕代人,是本着為尊者諱的原則,不直書荀氏為鮮卑人,而以與鮮卑人關係至為密切的燕代地區代指。《異苑》稱荀氏為“燕國人”,此燕國是指鮮卑人建立的前燕政權,也是以此暗示荀氏是鮮卑人。 [35] 
東晉人認為,司馬紹因母親是鮮卑人而相貌類似於鮮卑人,所以才被稱為“黃頭鮮卑奴”或“黃鬚鮮卑奴”,證明“黃頭”或“黃鬚”正是鮮卑人的相貌特徵。金髮是白種人的顯着特徵之一,可見鮮卑人、至少是東部鮮卑人中,存在相當數量的白種人。不僅東晉人把“黃頭”或“黃鬚”看成是鮮卑人的相貌特徵,在唐朝人的觀念中,鮮卑人的相貌特徵仍具有金髮碧眼等白種人的特點。 [35]  [36-37] 

司馬紹家庭成員

司馬紹父母

父親:晉元帝司馬睿
母親:宮人荀氏,死後追贈豫章郡君 [38] 

司馬紹兄弟姐妹

  • 弟弟
二弟:琅邪孝王司馬裒,司馬紹同母弟
三弟:東海哀王司馬衝
四弟:武陵威王司馬晞
五弟:琅邪悼王司馬煥
六弟:晉簡文帝司馬昱
  • 姐妹

司馬紹后妃

明穆皇后庾文君庾琛之女,庾亮妹,生晉成帝晉康帝 [39] 

司馬紹子女

  • 兒子
晉成帝司馬衍
晉康帝司馬嶽
  • 女兒
南郡悼公主,下嫁羊曼之子羊賁 [42] 

司馬紹史籍記載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
資治通鑑·晉紀》

司馬紹影視形象

2016年電視劇《書聖王羲之》:張子文飾演司馬紹。
參考資料
  • 1.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明皇帝諱紹,字道畿,元皇帝長子也。
  • 2.    《資治通鑑》作肅宗。
  • 3.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幼而聰哲,為元帝所寵異。
  • 4.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愍帝即位,加左丞相。
  • 5.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建興初,拜東中郎將,鎮廣陵。
  • 6.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辛卯,即王位,大赦,改元。
  • 7.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元帝為晉王,立為晉王太子。
  • 8.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丙辰,立世子紹為晉王太子。
  • 9.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丙辰,百僚上尊號。令曰:“孤以不德,當厄運之極,臣節未立,匡救未舉,夙夜所以忘寢食也。今宗廟廢絕,億兆無系,羣官庶尹,鹹勉之以大政,亦何敢辭,輒敬從所執。”是日,即皇帝位。
  • 10.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及帝即尊號,立為皇太子。
  • 11.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庚午,立王太子紹為皇太子。
  • 12.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性至孝,有文武才略,欽賢愛客,雅好文辭。當時名臣,自王導、庚亮、温嶠、桓彝、阮放等,鹹見親待。嘗論聖人真假之意,導等不能屈。又習武藝,善撫將士。於時東朝濟濟,遠近屬心焉。及王敦之亂,六軍敗績,帝欲帥將士決戰,升車將出,中庶子温嶠固諫,抽劍斬鞅,乃止。敦素以帝神武明略,朝野之所欽信,欲誣以不孝而廢焉。大會百官而問温嶠曰:“皇太子以何德稱?”聲色俱厲,必欲使有言。嶠對曰:“鈎深致遠,蓋非淺局所量。以禮觀之,可稱為孝矣。”眾皆以為信然,敦謀遂止。
  • 13.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閏月己丑,帝崩於內殿,時年四十七,葬建平陵,廟號中宗。
  • 14.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永昌元年閏月己丑,元帝崩。庚寅,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尊所生荀氏為建安郡君。
  • 15.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二月,葬元帝於建平陵,帝徒跣至於陵所。
  • 16.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六月壬子,立皇后庾氏。
  • 17.    《晉書·列傳·第四十六》:敦嘗夜飲,允之辭醉先卧。敦與錢鳳謀為逆,允之已醒,悉聞其言,慮敦或疑己,便於卧處大吐,衣面並污。鳳既出,敦果照視,見允之卧吐中,以為大醉,不復疑之。時父舒始拜廷尉,允之求還定省,敦許之。至都,以敦、鳳謀議事白舒,舒即與導俱啓明帝。
  • 18.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丁卯,加司徒王導大都督、假節,領揚州刺史,以丹陽尹温嶠為中壘將軍,與右將軍卞敦守石頭,以光祿勳應詹為護軍將軍、假節、督朱雀橋南諸軍事,以尚書令郗鑑行衞將軍、都督從駕諸軍事,以中書監庾亮領左衞將軍,以尚書卞壼行中軍將軍。徵平北將軍、徐州刺史王邃,平西將軍、豫州刺史祖約,北中郎將、兗州刺史劉遐,奮武將軍、臨淮太守蘇峻,奮威將軍、廣陵太守陶瞻等還衞京師。
  • 19.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秋七月壬申朔,敦遣其兄含及錢鳳、周撫、鄧嶽等水陸五萬,至於南岸。温嶠移屯水北,燒朱雀桁,以挫其鋒。帝躬率六軍,出次南皇堂。至癸酉夜,募壯士,遣將軍段秀、中軍司馬曹渾、左衞參軍陳嵩、鍾寅等甲卒千人渡水,掩其未備。平旦,戰于越城,大破之,斬其前鋒將何康。王敦憤惋而死。前宗正虞潭起義師於會稽。沈充帥萬餘人來會含等,庚辰,築壘於陵口。丁亥,劉遐、蘇峻等帥精卒萬人以至,帝夜見,勞之,賜將士各有差。義興人周蹇殺敦所署太守劉芳,平西將軍祖約逐敦所署淮南太守任台於壽春。乙未,賊眾濟水,護軍將軍應詹帥建威將軍趙胤等距戰,不利。賊至宣陽門,北中郎將劉遐、蘇峻等自南塘橫擊,大破之。劉遐又破沈充於青溪。丙申,賊燒營宵遁。丁西,帝還宮,大赦,惟敦黨不原。於是分遣諸將追其黨與,悉平之。
  • 20.    《晉書·卷七·帝紀第七》:太寧三年三月戊辰,立為皇太子。
  • 21.    《晉書·卷七·帝紀第七》:閏月戊子,明帝崩。己丑,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增文武位二等,賜鰥寡孤老帛,人二匹,尊皇后庾氏為皇太后。
  • 22.    《資治通鑑·卷九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24]
  • 23.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壬午,帝不豫,召太宰、西陽王羕,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壼,車騎將軍郗鑑,護軍將軍庾亮,領軍將軍陸曄,丹陽尹温嶠並受遺詔,輔太子。………戊子,帝崩於東堂,年二十七,葬武平陵,廟號肅祖。
  • 24.    《晉書·卷七·帝紀第七》:辛丑,葬明帝於武平陵。
  • 25.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帝聰明有機斷,尤精物理。於時兵凶歲飢,死疫過半,虛弊既甚,事極艱虞。屬王敦挾震主之威,將移神器。帝騎驅遵養,以弱制強,潛謀獨斷,廓清大昆。改授荊、湘等四州,以分上流之勢,撥亂反正,強本弱枝。雖享國日淺,而規模弘遠矣。
  • 26.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八月,詔曰:“昔周武克殷,封比干之墓;漢高過趙,錄樂毅之後,追顯既往,以勸將來也。吳時將相名賢之胄,有能纂修家訓,又忠孝仁義,靜己守真,不聞於時者,州郡中正亟以名聞,勿有所遺。”
  • 27.    宋書·卷二十 志第十◎樂二.國學導航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7-22]
  • 28.    《讀通鑑論·卷十三·明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9-19]
  • 29.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年數歲,嘗坐置膝前,屬長安使來,因問帝曰:“汝謂日與長安孰遠?”對曰:“長安近。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也。”元帝異之。明日,宴羣僚,又問之。對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異間者之言乎?”對曰:“舉目則見日,不見長安。”由是益奇之。
  • 30.    《世説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羣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 31.    《世説新語·豪爽》:晉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許。帝時為太子,好養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曉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
  • 32.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六月,敦將舉兵內向,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駿馬微行,至於湖,陰察敦營壘而出。有軍士疑帝非常人。又敦正書寢,夢日環其城,驚起曰:“此必黃鬚鮮卑奴來也。”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狀類外氏,須黃,敦故謂帝雲。於是使五騎物色追帝。帝亦馳去,馬有遺糞,輒以水灌之。見逆旅賣食嫗,以七寶鞭與之,曰:“後有騎來,可以此示也。”俄而追者至,問嫗。嫗曰:“去巳遠矣。”因以鞭示之。五騎傳玩,稽留遂久,又見馬糞冷,以為信遠而止不追。帝僅而獲免。
  • 33.    《世説新語·假譎》:王大將軍既為逆,頓軍姑孰。晉明帝以英武之才,猶相猜憚,乃著戎服,騎巴賨馬;齎一金馬鞭,陰察軍形勢。未至十餘裏,有一客姥居店賣食,帝過愒之,謂姥曰:“王敦舉兵圖逆,猜害忠良,朝廷駭懼,社稷是憂,故劬勞晨夕,用相覘察。恐形跡危露,或致狼狽。追迫之日,姥其匿之。”便與客姥馬鞭而去,行敦營匝而出。軍士覺,曰:“此非常人也!”敦卧心動,曰:“此必黃鬚鮮卑奴來!”命騎追之,已覺多許裏。追士因問向姥:“不見一黃鬚人騎馬度此邪?”姥曰:“去已久矣,不可復及。”於是騎人息意而反。
  • 34.    《世説新語·尤悔》:王導、温嶠俱見明帝,帝同温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温未答,頃,王曰:“温嶠年少未諳,臣為陛下陳之。”王乃具敍宣王創業之始,誅夷名族,寵樹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貴鄉公事。明帝聞之,覆面著牀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長!”
  • 35.    楊軍.鮮卑人中白種人來源考[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7,6
  • 36.    張籍《永嘉行》:“黃頭鮮卑入洛陽,胡兒執戟升明堂。晉家天子作降虜,公卿奔走如牛羊。”
  • 37.    蘇軾在觀賞唐人韓幹的畫時賦詩,其中一句是:“赤髯碧眼老鮮卑”。
  • 38.    《晉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豫章君荀氏,元帝宮人也。初有寵,生明帝及琅邪王裒………
  • 39.    《晉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明穆庾皇后,諱文君,潁川鄢陵人也。父琛,見《外戚傳》。後性仁慈,美姿儀。元帝聞之,聘為太子妃,以德行見重。明帝即位,立為皇后。
  • 40.    《晉書·卷九十八·列傳第六十八》:温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面有七星………選尚南康長公主
  • 41.    《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及惔年德轉升,論者遂比之荀粲。尚明帝女廬陵公主。
  • 42.    《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羊曼)子賁嗣,少知名,尚明帝女南郡悼公主………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