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鎖定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又稱“晉冀魯豫邊區”。位於同蒲路以東,津浦路以西,隴海路以北,正太、石德路以南。
在這裏召開了華北財經會議、劉鄧大軍南征會議。這裏還是《人民日報》創刊號誕生地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印刷地。
中文名
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別    名
晉冀魯豫邊區
建立時間
1938年以後
面    積
約 180000 km²
1937年11月,八路軍第129師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創建以太行、太嶽兩山脈為依託的晉冀豫邊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發動羣眾,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先後創建晉中、太南、冀西等抗日根據地。
1938年4月,晉東南地區抗日軍民粉碎日軍的“九路圍攻”,收復18座縣城,奠定晉冀豫邊抗日根據地的基礎,併成立晉冀豫軍區(後相繼改稱晉冀豫邊遊擊司令部、晉冀豫邊縱隊)。至8月,晉冀豫邊抗日根據地完全形成,晉冀豫省委改為晉冀豫區委。與此同時,冀南區黨委和行政公署成立,冀南抗日根據地基本形成。
1939年秋,成立冀南軍區。
1940年6月,成立太行軍區,同時成立太嶽軍區。晉冀豫邊抗日根據地分成太行、太嶽2塊。8月,成立冀南、太行、太嶽行政聯合辦事處。
在冀魯豫3省邊界地區,中共各地方組織積極發動羣眾組織武裝,開展抗日遊擊戰爭。1938年上半年,初創魯西北、泰西、湖西和直南等抗日根據地。
1939年3月,冀魯豫邊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
1940年4月,成立冀魯豫軍區和行政公署。同時,成立魯西軍區和行政公署。
1941年7月,魯西軍區合併於冀魯豫軍區,2區黨委和行政公署也隨之合併。
1941年7月,根據北方局的提議,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召開,正式選舉組成包括太行、太嶽、冀南和冀魯豫邊4塊抗日根據地的晉冀魯豫邊區政府。
1942年9月,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成立,統一領導太行、太嶽、冀南、晉豫4個區黨委。10月,晉豫區黨委併入太嶽區黨委。3個黨委仍由太行分局領導。
1943年10月,太行分局與北方局、第129師與八路軍總部分別合併,撤銷太行分局,保留第129師番號。太行、太嶽、冀南區黨委直屬北方局。10月底,北方局決定成立冀魯豫分局,通稱“平原分局”。
1944年5月,平原分局所屬冀南、冀魯豫邊區黨委撤銷,各地委直屬平原分局。冀南軍區與冀魯豫軍區合併,組成新的冀魯豫軍區。冀南行署與冀魯豫邊行署合署辦公。
1945年5月,2行署合併為冀魯豫行署。8月20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撤銷北方局和平原分局,成立晉冀魯豫中央局,同時成立晉冀魯豫軍區。此後,抗日根據地面積進一步擴大,太行、太嶽、冀南和冀魯豫邊4塊抗日根據地基本連成一片。 [1]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在戰略上與友鄰各抗日根據地唇齒相依,相互呼應,成為全國7個較大的抗日根據地之一。到抗日戰爭勝利時,擁有縣城80餘座,面積18萬餘平方千米,人口2400餘萬,軍隊近30萬人,民兵近40萬人。抗日根據地軍民共殲滅日偽軍42萬餘人。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