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晉冀豫抗日民主根據地

鎖定
晉冀豫抗日民主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西、河北、河南3省邊界地區的抗日根據地。1945年8月,成立了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晉冀魯豫軍區,太行、太嶽和冀南抗日根據地遂成為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文名
晉冀豫抗日民主根據地
根據地
晉冀豫抗日民主根據地
所涉地區
山西、河北、河南
年    代
抗日戰爭時期
晉冀豫抗日民主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西、河北、河南3省邊界地區的抗日根據地。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在山西各地領導人民展開了抗日救亡運動。同年11月,太原失陷後,晉中地區數十萬國民黨軍向西向南撤退。此時,已進入正太(今石太)鐵路以南的八路軍第129師等部,為執行中共中央創建以太行、太嶽兩山脈為依託的晉冀豫邊抗日根據地的指示,除部隊主力保持機動外,組成若干遊擊支隊和工作團,分赴晉東南和平漢路以西的晉冀、冀豫邊以及冀南地區,協同中共地方組織建立抗日政權,組織抗日武裝, 開展游擊戰爭。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第 129師先後派出挺進支隊、東進縱隊和騎兵團深入冀南平原,協同中共冀南特委領導的抗日武裝,創建冀南抗日根據地。至1938年4月,取得晉東南反“九路圍攻”的勝利,收復遼縣(今左權縣)、襄垣、沁縣等18座縣城,將日軍驅逐出晉東南地區。冀南抗日軍民解放了廣宗、曲周、平鄉、南和等縣城及附近各縣廣大地區,解散了“維持會”,建立了抗日政權。從而奠定了晉冀豫邊和冀南抗日根據地的基礎,並擴大了部隊,成立了晉冀豫軍區和冀南軍區。4月下旬,在第129師、第115師各以一部兵力挺進冀南,開展平原游擊戰爭的同時,第129師又以第386旅進至平漢路西側的冀豫邊地區,至8月開闢了漳河以南、道口(今滑縣)至清化(今博愛)鐵路以北的豫北地區。至此,北起正太路、南至道清路,東起平漢路、西至同蒲路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形成。7、8月間,冀南區黨委和行政主任公署成立。至此,以南宮為中心的北起滄石(滄縣至石家莊)路,南跨漳河、衞河,東至津浦路,西至平漢路的冀南抗日根據地也基本形成。1939~1940年,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軍民粉碎了日偽軍多次“掃蕩”,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與發展。1940年6月撤銷晉冀豫軍區,分別成立太行軍區、太嶽軍區,晉冀豫抗日根據地遂分成太行、太嶽兩塊。8月,成立了太行、太嶽、冀南行政聯合辦事處。1941年至1942年上半年,日偽軍對太行、太嶽、 冀南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 “掃蕩”、“蠶食”和“治安強化運動”,根據地逐步縮小。1941年7月,成立了包括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邊的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根據地軍民在邊區政府領導下,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精兵簡政,開展整風、生產運動,實行“敵進我進”和全面對敵鬥爭的方針政策,至1942年底,終於渡過了極端困難時期。1943年,太行、太嶽根據地鬥爭形勢日趨好轉,8月,又恢復和發展了太(行山)南和豫北新區。1945年8月,成立了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晉冀魯豫軍區,太行、太嶽和冀南抗日根據地遂成為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