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經新簿

鎖定
亦稱《晉中經簿》,為西晉荀勖所著,此書以鄭默《中經》為依據,是一部綜合性的國家藏書目錄。 [1] 
中文名
《中經新簿》
別    名
《晉中經簿》
《晉中經新簿》
作    者
荀勖
朝    代
西晉
依    據
《中經》

中經新簿內容簡介

《中經新簿》,亦稱《晉中經簿》,約成書於西晉武帝咸寧五年(279)。據阮孝緒《古今書最》載,該書正文14卷,附佛經2卷,共16卷,共著錄圖書1885部20935卷(《隋書·經籍志》載為29945卷),比《七略》和《漢書·藝文志》著錄圖書多出800多卷。分甲(經)、乙(子)、丙(史)、丁(集)四部,記書名、卷數、撰人及簡略説明,為我國第一部四部體系分類目錄。今佚。
在《中經新簿》中,荀勖對目錄學做了創新,開創了經、子、史、集四部分類法的體例。據《隋書·經籍志》記載,《中經新簿》分為四部,一為甲部,紀六藝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曰景(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贊、汲冢書。又將佛經另編了兩卷目錄,附在《中經新簿》之後。
《中經新簿》著錄書名、卷數和撰者,有簡略的説明,並記錄圖書的存亡,有助於後世查考圖書存秩流傳和考辨圖書真偽,開後來目錄書著存亡的先例
首次將史部單獨列為一部,又將類書《皇覽簿》歸入丙部,對後世目錄書中史部的獨立分類有一定的啓示意義。荀勖將書籍分為甲、乙、丙、丁四大類,大致相當於後世的經、子、史、集,突破了《七略》的文獻分類格局,勾畫出四部分類法的雛形,為後世四分法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是學術史上的創舉。
約半個世紀後,中書侍郎李充在編《晉元帝四部書目》時,將乙丙兩部所容納的著作互換位置,即乙部收錄史部書,丙部收錄子部書,使原來經、子、史、集之次,變為經、史、子、集之序。自此,經、史、子、集之次始定,秘閣以為永制 [1] 
西晉末年已經散佚。“惠、懷之亂,京華蕩覆,渠閣文籍,靡有孑遺。東晉之初,漸更鳩聚。著作郎李充以勖舊簿校之,其見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 [4] 

中經新簿創作背景

晉武帝泰始年間,中書省內中書令張華中書監荀勖開始依漢劉向編撰《別錄》的體例,整理國家藏書。這次圖書整理活動準備充分,首先,為了更好地瞭解圖書情況,荀勖首先請人核對了藏書的數量,得國家藏書共有十萬餘卷,因此上《讓樂事表》,請求辭去其他執掌,更加專注於圖書的典校,言:“臣掌著作,又知秘書,今覆校錯誤,十萬餘卷書,不可倉卒;復兼他職,必有廢頓。”其次,荀勖雖然依照漢劉向整理藏書的步驟,但是卻放棄了《別錄》所使用的圖書七分法,而使用曹魏秘書郎鄭默所撰的《中經》為編目底本,啓用了圖書四分法。最後,荀勖廣採眾本,確定各書書名,審定篇章,校勘文字,然後以湘素抄寫,縹囊盛放。這次圖書整理活動歷時約五年,最終形成了《中經新簿》。 [2] 

中經新簿作品影響

《中經新簿》雖然編撰於西晉時,但確實反映了漢魏三百年之間圖書事業的發展情況,記錄了由於時代變遷、學術發展而造成的圖書編撰方面的變化,注意到了魏晉之際史學這一學科的發展,歷史著作的體裁開始多樣化,出現了紀傳體編年體史書,還有起居注地方誌譜牒等,因此荀勖變革了劉向所採用的七分法,將史學著作從經部春秋類分離,單設一部,順應了當時的學術發展和典籍收藏情況。
此外,“《中經新簿》還開闢了目錄書著錄存亡之先例,在目錄學史上起到了一個承上啓下的作用,對後來的目錄學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中經新簿》的體例較為簡單,“但錄題及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至於作者之意,無所論辯。”僅僅著錄圖書的書名、卷數、作者,而省略了對作者編撰思想的論辯,從國家藏書整理的角度來説,這樣做有一定的合理性,且開創了登記式的書目體裁,但就辨析學術發展源流角度來看,這一書目失之簡略。
最後值得指出的是,《中書新簿》將佛經著作以附錄形式著錄其中,使得佛教典籍首次進入了國家藏書著錄體系之中。 [2] 

中經新簿作者簡介

荀勖(xù)(?-289年),字公曾。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三國至西晉時音律學家、文學家、藏書家,西晉開國功臣。為東漢司空荀爽曾孫。
荀勖少年時聰慧好學。初仕於魏,為大將軍曹爽掾屬,後遷中書通事郎。曹爽被誅後,歷任安陽令、驃騎從事中郎、廷尉正等職。又任大將軍司馬昭記室,屢進策謀,深見信任,與裴秀、羊祜共掌機密。西晉建立後,封濟北郡侯。後拜中書監兼侍中,領著作。累官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守尚書令。在尚書枱時,核罷省中不稱職之人。太康十年(289年),荀勖去世。獲贈司徒,諡號“成”。
荀勖善於逢迎,被時人比作傾覆國家、攪亂時局的貳臣。但他為人謹慎,每有參預的國家大政,都閉口不言,不願讓別人知道他參與其中。荀勖博學多才,曾與賈充一起修訂法令;掌管樂事時,又修正律呂;領秘書監時,曾與張華一同按劉向《別錄》整理典籍。有文集三卷,今已佚。 [3] 
參考資料
  • 1.    韓永進.中國圖書館史(附錄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10-24
  • 2.    郭偉玲.中國秘書省藏書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 3.    《晉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九》
  • 4.    《隋書·經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