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時間概念史導論

鎖定
《時間概念史導論》德文版的主要文本來源是馬丁·海德格爾1925年夏季學期的馬堡大學講課稿。中譯本於200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中文名
時間概念史導論
作    者
(德國)馬丁海德格爾
譯    者
歐東明
出版時間
2009年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頁    數
459 頁
ISBN
9787100057974
原作品
Prolegomena zur Geschichte des Zeitbegriffs
定    價
29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目錄

時間概念史導論內容簡介

時間概念史導論》德文版的主要文本來源是馬丁·海德格爾1925年夏季學期的馬堡大學講課稿(由海德格爾本人手書但尚未按音標抄寫)以及經過海德格爾授權同意並增補的西蒙·摩塞爾(SimonMoser)的聽課筆記,由佩特拉·耶格爾(PetraJaeger)負責整理、編輯並於1979年初版問世(本譯本所依據的是1994年的第三版)。《時間概念史導論》是海德格爾劃時代鉅著《存在與時間》的第二稿,同時又被認為是海氏的一部完全獨立的代表作。
1925年夏季學期,馬丁·海德格爾在馬堡大學開辦了一個每週四學時的系列講座。在課程預告中,該講座的標題為“時間概念史”,副標題是“關於歷史和自然的現象學引論”《時間概念史導論》就是講座的主要內容:第一章:現象學研究的興起與初步突破;第二章:現象學的基本發現,它的原則和對其名稱的闡明;第三章:現象學研究的初步成型和對現象學的一種既深入其裏又超出其外的徹底思考的必要性。

時間概念史導論目錄

導言講座的課題及其探索方式
第一節作為科學對象域的自然和歷史
第二節以時間概念史為線索的關於歷史和自然的現象學引論
第三節講座的大綱
準備性部分現象學研究的意義和任務
第一章現象學研究的興起與初步突破
第四節十九世紀下半葉哲學的形勢。哲學與科學
(a)實證主義的立場
(b)新康德主義——從科學論立場重新發現康德
(c)對實證主義的批判——狄爾泰對於人文科學獨立方法的探求
(d)文德爾班和李凱爾特對狄爾泰問題的膚淺化處理
(c)哲學作為“科學的哲學”——作為哲學基礎科學的心理學(關於意識的學説)
(α)弗蘭茨?布倫塔諾
(β)埃德蒙德?胡塞爾
第二章現象學的基本發現,它的原則和對其名稱的闡明
第五節意向性
(a)作為體驗之結構的意向性:對此的揭示和初步闡明
(b)李凱爾特對現象學與意向性的誤解
(c)意向性本身的根本樞機
(α)感知中的被感知者:自在自足的存在者(寰世物、自然物、物性)
(β)感知中的被感知者:被意向狀態的方式(存在者的被感知狀態,親身具體的一在此之特徵)
(γ)關於意向性基本性向之為Intentio(意向行為)與Intentum(意向對象)之共屬一體的初步闡明
第六節範疇直觀
(a)意向式意指與意向式充實
(α)自證作為呈示性的充實
(β)明見作為自證性的充實
(γ)真理作為呈示性的自證
(δ)真理與存在
(b)直觀與表達
(α)感知的表達
(β)簡捷的和多層的行為
(c)綜合行為
(d)觀念直觀行為
(α)防止各種誤解
(β)這一發現的意義
第七節先天的原初含義
第八節現象學的原則
(a)“朝向事情本身”這一座右銘的意義
(b)現象學自我理解為對先天的意向性的分析性描述
第九節對“現象學”這一名稱的闡明
(a)對這個名稱各構成成分源本含義的闡明
(α)(此處為特殊符號)(現象)的源本含義
(β)(此處為特殊符號)(邏各斯)的源本含義(此處為特殊符號)(陳示性邏各斯)與(此處為特殊符號)(意會性邏各斯)
(b)關於“現象學”的意義整體的規定和與之相切合的研究
(c)排除幾種對於現象學的典型誤解——這些誤解就產生於“現象學”這個名稱
第三章現象學研究的最初成型和對現象學的一種既深入其裏又超出其外的徹底思考的必要性
第十節課題域的釐定:關於意向性的基本規定
(a)解釋胡塞爾和舍勒對現象學課題域的界劃和對現象學研究視域的限定
(b)關於課題域之本源結構的基本思考:將純粹意識看作獨立的存在領域加以廓清
第十一節現象學研究的內在批判:有關純粹意識四個規定的批判性討論
(a)意識是內在的存在
(b)意識是在絕對的被給予性意義上的絕對的存在
(c)意識是在“nullareindigetadexistendum”(無需存在者也可達到存在)意義上的絕對既與的存在
(d)意識是純粹的存在
第十二節現象學耽誤了對作為現象學研究基本領域的意向式存在者之存在的追問
第十三節現象學耽誤了對存在的意義本身和對人的存在的追問
(a)與自然主義心理學相對,關於現象學的必要的界定以及對這種心理學的克服
(b)狄爾泰的“人格主義心理學”嘗試——他的作為人格之人的觀念
(c)胡塞爾在《邏各斯一論文》中對人格主義傾向的接納
(d)在現象學基礎上對人格主義心理學的原則性批判
(e)舍勒規定行為與行為實行者之存在方式的不成功嘗試
(f)上述批判性思考的結論:對存在本身的問題和意向式存在者之存在問題的耽誤植根於此在本身的沉淪
主幹部分時間現象的分析和時間概念的界定
第一部對研究領域的準備性描述,藉此顯露時間現象
第一章植根於存在追問的現象學
第十四節依據對現象學原則之意義的一種徹底的理解而對存在問題所作的闡發
(a)把傳統接受為真正的重演
(b)通過對存在本身的問題的批判性思考而對現象學的課題域、它的科學的研究方式以及今日現象學的自我理解作出修正
(c)依循時間線索展開存在問題
第二章通過對此在的初步闡釋釐定存在問題
第十五節存在問題起源於此在的無規定的前理解——存在問題與存在理解
第十六節存在問題的問題結構
第十七節存在問題與發問的存在者(此在)之間的關聯
第三章由此在的日常狀態出發對此在進行最切近的闡釋。此在的根本樞機即為在一世界一中一存在
……
第四章對之中-在的更為原始的闡釋:此在的存在即為牽掛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