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時病論

鎖定
《時病論》,清代雷豐(少逸)1882年著成,為時病通論著作。該書為首部關於時病的專著。書中所言時病,是不同於瘟疫的一類因四時不正之氣引起的季節性疾病。其書以“冬傷於寒,春必病温;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8句為全書大綱,羅列各季的疾病、治法、方劑以及作者的醫案,書末附13篇醫論。本書開時病專門研究之先聲。
書    名
《時病論》
作    者
雷豐
出版社
人民衞生出版社
ISBN
9787117086776 [4] 
成書年代
歸屬類別
中醫典籍

時病論內容簡介

《時病論》論述的時病,又稱時令病,也就是四季之中因為感受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之邪所得的疾病。它雖然也有外感病的發熱等症,但卻不同於時疫,不至於流行傳染。因此本書論述的時病,實際上是介紹瘟疫類疾病之外的季節性疾病。本書共8卷,整體是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的“冬傷於寒,春必病温;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為全書大綱,例如卷一為“冬傷於寒春必病温”,依次類推,用八卷以盡《素問》四時常見病。於各卷之中,先羅列常見疾病(如“春傷於風”之下,就列舉了傷風、冒風、中風、風寒、風熱、風温、寒疫7種病),再出示“擬用諸法”(即治療用藥的大法,如辛温解表、涼解裏熱等),繼而列舉“備用成方”,最後附以“臨證醫案”。全書綱舉目張,條理非常清晰,理法方藥齊備,且有雷氏個人經驗治案,因此非常適用於臨牀。在第八卷之末,有附論13篇,表述了作者對於醫學中某些問題的見解。其中的“瘟温不同論”,表明了作者的温熱、温疫不同病的觀點。又如“古今醫書宜參考論”,則對歷代醫書議論縱橫,甚有利於瞭解中醫學術源流,指導後學研讀醫書。

時病論作者簡介

雷豐,字松存,號少逸,又號侶菊、布衣,浙江衢州人。家世業醫,其父雷逸仙為當地名醫,曾向著名醫家程芝田學醫。雷豐自幼耳提面命,得父之傳,以醫名於世。雷氏於醫學之外,嗜古不倦,尤精書畫,詩才超羣。其父曾撰有《醫博》40卷、《醫約》4卷。咸豐四年(1854年),遇兵禍倉皇出走,書稿散失。其父歿後,雷豐收拾其父殘遺之書,詳加研習。經過20多年苦讀及臨牀實踐,撰成《時病論》8卷。

時病論成書背景

歷來醫家論述時病者不為不多,然未有專論時病之書。雖有論及時病者,不過論及温熱,未及瘧痢、秋濕,或附列於雜病門中,雷氏著《時病論》專論時病,開時病專門研究之先聲,實補前賢之未逮。

時病論流傳版本

《時病論》現存早期刻本有光緒九年(1883年)汗蓮書屋刻本及光緒十年(1884年)柯城雷慎修堂刻本養鶴山房藏版,以後者最為可靠。

時病論校注、整理

《時病論》問世後翻印20餘次,出現了一系列後續著作,有加批者、有增訂者、有表解者、有改編者,以清末民初名醫陳蓮舫的《加批時病論》影響最大,該書現存1923年上海廣益書局石印本。

時病論書評、序言

自來濟生之道,莫大於醫。非博覽羣書不足廣括見聞,非深明脈理無由動中肯綮。近世淺陋者流,粗閲俗書、本草,抄記十數成方,六經茫然,氣候莫辨,侈口自命曰知醫。一臨證時,幸而獲中,誇功固無足怪。不幸適增其劇,變在俄頃,自問何安?醫慢云乎哉!衢郡雷君少逸,以醫學世其家,名噪遠近,爭相延者無虛日。嘗來署診餘脈,談醫至精且確。立方投劑,服之輒效。於此道誠三折肱矣。心契者久之。一日持是編問序於餘。批閲再四,竊美其恪承先志,亟於濟時。所有一切方書,歷覽不可以數計。妙能由博返約,融會聖經賢訓,採其名言要訣,神明而變化之。法古不泥乎古,宜今不徇乎今。凡先時伏氣,當時新感,後時餘患,以至變證、兼證,錯雜不一,治亦不一。旨宗《內經》,法守長沙。於醫林中讀書得間,獨具隻眼。編中立案用方,瞭如指掌,靡不盡美盡善,所造非偶然也。士君子得志於時,蒼生託命。困則蘇之,危則拯之,災患則捍衞而胥除之。刻刻以民間疾苦為念,惟恐一夫不得其所至。時值未達,有心濟世,權無所藉,而扶持憫恤之懷,曾不能已,則惟精醫一道,有功德於民者匪淺。少逸以布衣軫恤羣生,廑恫瘝而深拯救,猶復不沒先志,抒其心得,著是書公諸世。冀海內學道者,同遵聖經,隨時審證,不至輕視民命,由此夭札之患除,俾斯世壽域同登,太和翔洽。昔陸宣公道在活人,范文正公志在濟眾,燮理陰陽之功,少逸不皆備之耶?然則是書出,其裨益於世者,亦安有既哉!
光緒九年仲秋月
儘先補用道知衢州府事前京畿道監察御史楚北劉國光賓臣氏拜序
餘素未習岐黃而喜讀醫書。諸家立法各異,宗旨不同,豈古今人時代前後各殊,而病亦因之有異?何古人之方施之於今而輒不合?因悟四書中問仁問政眾矣,夫子告之,各因天資學力之高下淺深,氣質之剛柔純駁,未嘗執一説而概施也。醫之道,不當審其時、因其人,辨其受病之淺深而妄用方藥,以冀一遇乎?然而知此意者實少。三衢雷子少逸先生,精於醫道,名噪一時。餘自光緒初年以來,六至柯城龔甥家,觀雷子所開方藥輒中病,始晤面訂交。聆其緒論,實能洞達經旨,不泥古仍合乎法,必審時而論其病,因人定藥,因病立方。後出其所著《時病論》八卷,讀之益知其學有淵源,本自庭授。天資學力,尤能宗主長沙,上究聖經之奧妙,誠醫學之正宗,救世之寶筏也。今議付之剞劂,公諸同道,因問序於餘。餘未涉藩籬,烏足以序雷子之書?但聞之喻西昌曰: 醫者意也。能得其意,無論主温補,主滋陰,主脾胃,主解散,古人之書,皆供我之去取,偏駁淨而良法存。此書一出,海內之知醫者,可以無拘古不化之病,初學者亦不敢有海捕雜施之誤,其功豈不偉哉?且書中“時”字之義大矣!欲知其説者,則司天在泉之説不必刪,五運乘除之氣所必辨。有先時而伏之病,後時而乘之病,立方之變動,不居不猶,是孔子之故進故退,孟子之飲湯飲水之意乎?自維淺陋,敢以管窺蠡測之説,仍以質之雷子焉可。
光緒九年癸未菊秋
儘先選用知府賞戴花翎前內閣中書委署侍讀愚弟吳華辰拜撰
自序
甚矣,醫道之難也!而其最難者尤莫甚於知時論證,辨體立法。蓋時有温、熱、涼、寒之別,證有表、裏、新、伏之分,體有陰、陽、壯、弱之殊,法有散、補、攻、和之異,設不明辨精確,妄為投劑,鮮不誤人。然從古至今,醫書充棟,而專論時病者蓋寡。豐因謹承先志,不憚苦口,而特暢其説焉。豐先君別署逸仙,好讀書,喜吟詠,嘗與武林許孝廉葉帆、龍邱餘孝廉元圃、徐茂才月舲酌酒賦詩,迭相唱和,著有《養鶴山房詩稿》,既而棄儒,從程芝田先生習岐黃術,遂行道龍邱。晚年會集古人諸醫書,匯為四十卷,名曰《醫博》,又自著《醫約》四卷,書中多有發前人之未發者,同人借抄者眾,無不稱善。咸豐十年春,鄰居虞拱辰明經助資勸登梨棗,甫議刊而西匪竄擾於龍,倉皇出走,其書遂失。是時豐父子同返柯城,冀賊退,仍覓原書於借抄諸友處,使數十年心血所萃,不至湮沒無傳。乃未及兩載先君溘然長逝。噫!禮雲:“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耳。”豐求先君手澤而不可復得,清夜自思,未嘗不泫然流涕,今僅留方案數百條,皆隨侍時見聞所錄,其中亦有論時病者,悉以授之從學程曦、江誠,細加詳註,編成四卷,展誦之餘,猶彷彿趨庭問答時也。因憶先君嘗謂豐曰:“一歲中雜病少而時病多,若不於治時病之法研究於平日,則臨證未免茫然無據。”豐謹志之,至今耿耿不忘。嗟乎!自先君見背,又二十餘年矣。豐歷覽諸家之書,引伸觸類,漸有心得,每思出鄙論以問世,俾世之知我者以匡不逮,又自慚一介布衣,才同襪線,為大雅所譏,輒復中止,奈同志者固請時病之論,刺刺不休,爰不揣淺陋,將《陰陽應象大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温;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八句經文為全部綱領,兼參先聖後賢之訓,成一書以塞責。首先論病,論其常也;其次治案,治其變也。竊謂能知其常,而通其變,則時病不難治矣。所望知時者按春温、夏熱、秋涼、冬寒之候,而別新邪、伏氣之病,更審其體實體虛,而施散補之法,則醫道雖難,能難其所難,亦不見為難,願讀是書者之無畏難也。是為序。
光緒八年歲次壬午中秋前一日三衢雷豐少逸氏題於養鶴山房
小序
稿甫成,客有過而誚日:“子何人斯,積何學問,敢抗顏著書以問世,真所謂不知慚者矣!”豐笑而謝曰:“吾乃一介布衣,未嘗學問,成書數卷,聊以課徒,若雲問世,以後有劉、李、朱、張及諸大家之書,不下數千百種,就中堪為後學法程者,何可勝道,子必亹亹焉,著《時病論》以授受,儘子之道,亦不過一時醫也,何許子之不憚煩耶?”豐曰:“由子之言,固非大謬,而以時醫為輕,則又不然,豐請陳其説焉,子姑聽之。夫春時病温,夏時病熱,秋時病涼,冬時病寒,何者為正氣,何者為不正氣,既勝氣復氣,正化對化,從本從標,必按四時五運六氣而分治之,名為時醫。是為時醫必識時令,因時令而治時病,治時病而用時方,且防其何時而變,決其何時而解,隨時斟酌,此豐時病一書所由作也。若夫以時運稱時醫,則是時至而藥石收功,時去而方術罔驗,病者之命,寄乎醫者之運,將不得乎時者,即不得為醫,而欲求醫者,必先觀行運,有是理乎?然則豐於斯道,業有二十餘年,誠恐不克副時醫之名也,子亦何病乎時醫?”言未畢,客蹙然改容,恍然大悟,作而言曰:“鄙人固陋,幸聆子言,昭然若發矇矣。”客既退,因述問答之辭弁諸簡端,並質之世之識時者,未知河漢豐言否也?
少逸山人識於養鶴山房

時病論章節目錄

卷一冬傷於寒春必病温大意
擬用諸法
備用成方
臨證治案
卷二春傷於風大意
擬用諸法
備用成方
臨證治案
卷三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大意
擬用諸法
備用成方
臨證治案
卷四夏傷於暑大意
擬用諸法
備用成方
臨證治案
卷五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大意
擬用諸法
備用成方
臨證治案
卷六秋傷於濕大意
擬用諸法
備用成方
臨證治案
卷七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大意
擬用諸法
備用成方
臨證治案
卷八冬傷於寒大意
擬用諸法
備用成方
臨證治案
附論

時病論影響評價

《時病論》為首部關於時病的專著,首開時病研究之先河,對近代醫學影響極大,百餘年間翻印多次。
[1-3] 
參考資料
  • 1.    曹洪欣.《温病大成》: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 2.    賈維誠.《三百種醫籍錄》: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
  • 3.    李湘雲.《温病學辭典》:中醫古籍出版社,1991年
  • 4.    文津搜索  .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