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時松海

鎖定
時松海,男,漢族,1973年12月(一説1974年 [6]  )出生於江蘇省東台市廣山鎮(今五烈鎮)廣山村,博士,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院長,北京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PI。 [5-7] 
時松海於1991年高中畢業於東台市時堰中學;1996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1996年至2001年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學習並在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工作,獲遺傳學博士;2001年至200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工作;2006年至2019年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和美國康奈爾醫學院工作;2019年起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院長 [7]  ;2023年成為首批新基石研究員 [3]  ,並在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 
時松海長期致力於運用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等方法研究大腦的發育形成和運行機制。 [7] 
中文名
時松海
外文名
Song-Hai Shi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省東台市
出生日期
1973年12月
畢業院校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
職    業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2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5] 

時松海人物經歷

時松海 時松海
1973年12月,時松海出生於江蘇省東台市廣山鎮(今五烈鎮)廣山村。 [6-7]  [11] 
1991年,在東台市時堰中學高中畢業;同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7] 
1991年至1996年,在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96年至2001年,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學習,並在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工作,獲遺傳學博士。
2001年至200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工作。
2006年至2019年,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工作,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同時期,還在美國康奈爾醫學院工作,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19年起,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院長。 [7] 
2023年1月13日,成為首批新基石研究員 [3]  ;10月,入選2023年“北京學者” [4]  ;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 

時松海主要成就

時松海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時松海長期從事哺乳動物大腦發育和功能研究,其研究團隊運用神經生物學(如電生理和成像)、遺傳學、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等方法研究大腦的有序組裝和有效運行機制,主要集中於活體神經幹細胞的調控、神經細胞的產生分化、神經環路的精準組裝和運行以及動物行為的神經基礎;同時致力於與神經發育相關的重大疾病如小腦症和自閉症的致病機制研究。 [9]  時松海將建立高等實驗動物模型,運用多層次、跨物種系統深入研究正常和病理情況下哺乳動物大腦的發育組裝和功能運行機制,啓發新型腦疾病診療技術和類腦系統的研發。 [6] 
  • 承擔項目
截至2023年11月,時松海已主持基金委創新羣體、科技部“科技創新2030”等重大科研項目。 [15] 
  • 學術會議
時間
會議名稱
會議地點
2019年11月25日—26日
2019細胞、環路和行為神經科學國際研討會
清華大學 [17] 
  • 學術論文
截至2023年11月,時松海已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Science》《Cell》《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等期刊上,共被引用超過12200次,多項研究成果載入神經科學教科書(《From Neuron to Brain》《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等)。 [14-15] 
時松海 時松海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
項目名稱
獎項名稱
1999年
/
《科學》雜誌1999年度十大科學進展(排名第二) [10]  [13] 

時松海人才培養

  • 培養理念
從美國到中國,在時松海看來,硬件上,中國國內和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幾乎沒有差別,唯一的差距在於“軟件”,即科研人員的學術思想和創新性,而這恰恰才是最關鍵的所在。在時松海的頭腦中,中國要成為一流的科技強國必須靠人,創新人才才是一個國家科研界最珍貴的資源。一流的儀器設備可以購買,一流的平台可以打造,但離開一流的創新型人才,這一切都是空中樓閣和無源之水。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腦科學研究上升到國家戰略,顯然不是一兩位出色的科學家能夠實現的事,這需要一代甚至幾代科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求索,向着同一個目標進行一場接力賽。面對全球的競爭,誰擁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取得主動,贏得未來。行業如此,國家也是如此。
在時松海看來,中國是一個人才資源大國,有充足的優秀生源,但如何培養他們是一個關鍵問題。他打算利用從國外帶回來的新思想去組成一支具有國際水準的團隊。 [13] 
  • 培養方式
時松海對於學生的要求很嚴格。他遴選學生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首先是對自己的科研領域有興趣,研究內容對他有足夠的吸引力,能夠使學生屏蔽掉很多外在的紛擾深入到研究裏面,對新的知識和新的發現有一種期許,能夠從中得到最純粹的喜悦或者滿足,而不僅僅是把科研當成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而已。其次是踏實,這是很重要的一種科研態度,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科研的構成是一個相對不可控的過程,大多數情況下是漫長而未知的,所以需要科研工作者有很強的定力,有把冷板凳坐熱的決心和恆心。國際化是時松海對於團隊尤其是團隊裏的年輕人走向未來道路指明的另一個方向。他會鼓勵團隊裏的年輕人去國外深造和交流,吸收和學習國外先進知識才能有助於理論應用的突破。時松海堅持年輕人要到國際平台上接受錘鍊,因為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閉門造車只會窮途末路,所以要主動不斷突破自己,做出高水平的具有創造性的成果,不僅僅在中國國內,還要在國際領域造成影響。 [13] 

時松海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獎項
授予方
2001年12月5日
Science全球生命科學青年科學家特等獎(Amersham Biosciences and Science Prize for Young Scientists, Grand Prize) [11-12] 
美國《科學》雜誌、阿默舍姆生物科學公司 [1] 
2002年
Helen Hay Whitney Foundation Fellowship
/ [12] 
2007年
Klingenstein Award
/ [12] 
2008年
NARSAD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 [12] 
2010年
McKnight Scholar Award
/ [12] 
2010年
美國紐約科學院布拉瓦特尼克(Blavatnik)青年科學家國家獎
美國紐約科學院 [9]  [11-13] 
2012年
生物醫學維爾切克創新入圍獎(The Vilcek Prize for Creative Promise in Biomedical Science, Finalist)
美國維爾切克(Vilcek)基金會 [12-13] 
2016年9月23日
首屆早期學者獎(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 Faculty Scholar Award ) [12]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西蒙斯基金會、蓋茨基金會 [2]  [12] 
2019年
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學家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8] 
2023年2月20日
2022年度拜耳中國科研合作獎—拜耳講席教授
/ [18] 
2023年11月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 [5] 
/
東台市時堰中學傑出校友
東台市時堰中學 [7] 
/
五烈鎮傑出鄉友
五烈鎮人民政府 [20] 

時松海社會任職

時間
職務
2023年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16] 
/
國際發育神經科學學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22] 

時松海個人生活

  • 家庭成員
時松海的父親是時正祥、母親是趙蘭(一説趙蘭英)。 [19-20] 
  • 學生時期
時松海出生於普通農民家庭,早年就讀於他本村的小學和初級中學,因成績一般,且年齡偏小,父親想讓他再讀一年初二。但秋學期開學報名時,要強的時松海還是走進了初三的教室。
高一時,父親時正強把剛剛14 歲的兒子帶到當地最好的高中之一時堰中學。時松海埋頭苦學,成績很快從班級末尾升到中上,學年結束時已進入前五。高二時他因病休學,重讀了一年,此後便一直穩居第一。
時松海從不熬夜,但每天清早4點就悄然起牀了,獨自來到通宵教室自修。從初三起,他就做到了作業不過夜,午休限定半小時,課堂上從來都是心無旁騖。
父親説,兒子的學習全靠他自己上緊。當時由於家境貧寒,時松海從小就很樸素,除了學習,別無他求。有一年暑假,松海偶然釣到一尾大鯽魚,但他沒有留給自己解饞,而是拎去賣了3元多錢,買回一支急需的鋼筆。從家裏到中學要走9公里田埂路,家裏沒有自行車,他每週末都是獨自步行來去,有時直到夜裏9點多鐘才回到家。
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系學習的5年裏,他不僅學習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知識,還學了被引入作為實驗科學的生命科學,接受了生物科學實驗的系統訓練,拓展了在生物科學領域“如何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證明假設”的研究能力。
高考填志願時,時松海跑到秧田邊請教父親,一身泥水的時正強一句“相信你,只要你考好了就行。”最後,時松海在學校校長、老師的建議下,選擇了前沿學科之一的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併成為時堰中學自恢復高考後第一個考取清華大學的畢業生。 [7] 

時松海人物評價

時松海是著名神經生物學家。 [21]  (福建醫科大學評)
像時松海這樣的青年科學家的突破性思想,可以引發一種連鎖反應式的發現,因為其他研究者會謀求重複並拓展新的發現。 [1]  (時任《科學》雜誌執行主編莫尼卡·布萊德福德評)
時松海對受體動力學與神經元突觸的可塑性的精彩研究,展示了下一代研究者的潛力,他的新思想和激情可以激發出重大的根本性的發現。 [7]  (時任阿默舍姆生物科學公司的首席行政官安德魯·卡爾評)
或許是多年海外留學與工作經歷的浸染,讓時松海具有了幾分西方式的直率與坦誠,但在舉手投足間,依然不難發現,留在他身上的那種屬於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內斂與擔當。20多年前(1996年),他踏上了大洋彼岸的土地,在異國他鄉的學術土壤裏紮下了根。先後在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及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及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等高校和院所學習與工作,並一舉拿下了一系列重量級的獎項,成為蜚聲海內外的神經生物學家。這一系列耀眼的成績,即便是在人才濟濟的美國本土科學家中也不常見,足以證明他在國際最前沿的生物科學殿堂裏取得的成功與影響力。時松海的研究不僅從根本上推動了對大腦的理解認識,也對診斷治療與神經發育相關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他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提供了諸多原創性的見解,成為大腦皮層發育領域名副其實的世界級科研領軍人物。時光荏苒,從大學到工作,從中國國內到國外,再到落葉歸根報效祖國,20多年過去了,時松海從未停止和改變過對於生物科學領域的鑽研探索,充分展現了他作為一名科學家的創新執着與家國情懷。 [13]  (《科學中國人》祝傳海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