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是,讀作shì,為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1]  最早見於西周早期金文 [2]  ,其本義為正,不偏斜,又可引申出對、正確之義,再引申為應答之詞,表同意、贊成、服從等。漢代以後”是“用作系詞表示判斷。也假借表示這個、這、這樣等義。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shì
部    首
五    筆
jghu
倉    頡
amyo
鄭    碼
kaii
字    級
一級字、常用字 [1] 
平水韻
四紙 上聲 [4] 
異體字
徥,昰𣊒
注    音
ㄕˋ
四    角
60801
統一碼
U+662F
總筆畫
9
結    構
上下結構
筆順編碼
251112134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5] 
字符表
會意字。能夠確認的“是”字見於西周(圖形1,2,3,4)早期(或以為甲骨文已有“是”字),多作圖形A,上部圖形B中有點,個別作圖形C。個別字形上部寫作“子”形,見於西周中期器物婁簋(《集成》 3911蓋銘作圖形D,器銘作圖形E, 3910同銘簋蓋、器銘分別作圖形F、圖形G)。 “是”字最早字形的構意不明,郭沫若認為乃“匙”之本字;馬敍倫、戴家祥等認為字像有矢箸之,圖形H像射鵠形;張日昇以之與“萬”類比,認為“是”本為蟲類。“是”字形體的演變分為兩途:一是圖形I由演變為圖形J、圖形K,字形上部構件發生變化, “禽”(圖形L——圖形M)、 “萬” (圖形N——圖形O——圖形P)等字的演變與之類同;一是上部構件的下半自春秋時期(圖形5,6,7,8,11,12)開始逐漸與下部構件“止”融為一體,整字訛變為從日從正,為小篆形體所本。第一種演變在戰國時期(圖形9,10,13,14,15)中斷,沒有流傳到後世。圖形Q的寫法一直保持到漢代,但已非主流寫法,最終被從日從正的寫法所替代。春秋器徐醓尹徵城(《集成》425)作圖形R,蓋是銀雀山漢簡圖形S寫法之所本。我們現在楷書的“是”其實是糅合了古隸和篆書的寫法而形成的。至於《説文》籀文圖形T,不見於漢代(圖形16,20,21,22,23,24,25)以前的文字資料,似是漢人依“正”字古文而附會。
“是”之意義,《説文》就訛變的字形訓“直”,文獻用義有一個圍繞“正、直”而引申的意義系列。金文中多用為指示代詞,戰國文字資料中或用為“氏”。判斷詞“是”西漢已經出現,但其產生之上限尚有爭議。 [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ì
形容詞
正,不偏斜
right
是,直也。——《説文》。按,十目燭隱曰直,以日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體。——《禮記·玉藻》。疏:“謂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濟》

對的,正確的
correct
王弗是。——《國語·楚語》。注;“理也。”
使目非是,無慾見也。——《荀子·勸學》。注:“謂正道也。”
立是廢非。——《淮南子·脩務》。注:“善也。”
彼人是哉。——《詩·魏風·園有桃》
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林覺民《與妻書》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是非堆;是非垓;是非渦;是非場
概括之詞。凡是,任何
every;any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陶潛《飲酒》詩之十八
是藥皆諳性,令人漸信仙。—— 賈島《送孫逸人》詩
是人;是事;是件;是處
代詞
此,這
this;that
是謂伐德。——《詩·小雅·賓之初筵》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賈誼《論積貯疏》
是日;是夕;是處;是長是短;是月;是年
動詞
贊同;認為正確;肯定
praise;justify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劉開《問説》
是古非今;是是非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訂正
correct
某不自揣,撰有《存性》、《存學》二編,欲得先生一是之,以挽天下之士習而復孔門之舊。——顏元《上徵君孫鍾元先生書》
是正
遵從,以為法則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荀子》。楊柳橋詁:“《爾雅》:‘是,則也。’

關係詞。表示肯定判斷之詞
be
正是四國。——《詩·曹風·鳲鳩》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覺民《與妻書》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表示兩種事情同一,或後者説明前者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衝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沈括《夢溪筆談》

表示陳述的對象屬於“是”後面所説的情況



表示所説的幾樁事物互不相干



表示存在
be;exist


表示讓步
be…,but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柳永《雨霖鈴》

表示適合
be suit


嘗試。用同“試”
try

是猜
像;似
like;resemble


通“視”,審視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老子》
不自視故章。——馬王堆漢墓帛書乙本《老子·道經》作
是彼萬物必有常,國君而無道以微亡。——《逸周書·周祝》

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

是必;是須;是致
是”不重讀時,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


副詞
用作虛詞,在回答問題、命令或要求時表示同意
yes


很,非常
very

是處
連詞
表示讓步,有雖然的意思
although
是夜勿言歸,相攜石樓宿。——白居易《遊平泉宴浥澗宿香山石樓》詩
人是宿,前村館,想鴛衾今夜,共他誰暖?——柳永《滿江紅》詞之四
則俺那山壽馬侄兒是軟善,犯着的休想他便肯見憐。—— 李五《虎頭牌》第二摺
是則;是則是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詞



有雖然的意思。用於轉折句

吳起對曰:‘河山之險,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業,不從此也。’——《戰國策·魏策一》

表示原因、目的。“是”後可加“因為、由於、為了”
because (of)
夫禮非克不承,非樂不竟,民是乏生。——《逸周書·常訓》

選擇問句的格式是:“還是…還是…?”“是…還是…?”“…還是…?”“是…是…?”
(whether)…or


或者
or


回答選擇問句,要重複問句的一部分,一般不連“是”字



有時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回答也可能超出問句的範圍。如:你的表走得快還是慢



名詞
商業、職業或政府的事務、業務或國務
affairs
君臣不合,則國是(國家正確的方針大計)無從定矣。——范曄《後漢書》
是事;國是
通“氏”

‘孰為之次?’‘智是為次。’——《孫子·吳問》
欲以取勺(趙),勺(趙)是不得。——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一》

助詞
幫助賓語提前

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劉開《問説》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丘遲《與陳伯之書》

猶“夫”,表發端

今是大鳥獸,則失喪其羣匹。——《禮記·三年問》
是,猶夫也。——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九
是何一奮而不顧,以至於斥,一斥而不復,以至於死。—— 蘇軾《祭陳令舉文》

shí
代詞
通“時”。此時,這時候。

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髮屋。——《史記·項羽本紀》
於是諸郡縣苦秦吏暴,皆殺其長吏,將以應勝。——《漢書·陳勝傳》

形容詞
通“寔”。實在;真實

是繆力同心。——《古文苑·秦惠文王〈詛楚文〉》
故有符於中,則貴是而同今古。——《淮南子·修務訓》
寬饒坐舉奏大臣非是,左遷為衞司馬。——《漢書·蓋寬饒傳》

副詞
通“寔”。足,滿

吾將遂是其逆而僇其身。——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正亂》

參考資料 [3]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直也。從日正。凡是之屬皆從是。𣆞,籒文是從古文正。承旨切。 [7] 

説文解字注

(是)直也
直部曰。正見也。
從日正。
十目燭隱則曰直。以日為正則曰是。從日正會意。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左傳曰。正直為正。正曲為直。五經文字是入曰部。則唐本從曰也。恐非。承旨切。旨當作紙。十六部。凡是之屬皆從是。
(𣆞)籒文是。從古文正。
按此知籒篆皆從日。 [8] 

康熙字典

〔古文〕𣆞《唐韻》:承紙切。《集韻》《韻會》:上紙切,𠀤音姼。《説文》:作昰。直也。從日正。《釋名》:是,嗜也,人嗜樂之也。《玉篇》:是,是非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又《博雅》:是,此也。《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
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驕。
又姓。《姓氏急就篇》:是氏,吳有是儀,唐有是光。
又《集韻》:田黎切,音題。《公羊傳·僖十六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注:是,月邊也。魯人語也。《釋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
又與氏通。《前漢·地理志》:氏為莊公。注:氏,與是同。古通用。
又《韻補》:葉市之切。蔡邕《釋誨》:予惟悼哉,害其若是。天高地厚,跼而蹐之。 [9] 
説文解字 説文解字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説文解字注》書影 [10] 
《説文解字》書影 [11] 
《康熙字典》書影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3]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篆書是書法 [13] 
隸書是書法 [14] 
楷書是書法 [15] 
行書是書法 [16] 
草書是書法 [17] 

音韻彙集

韻書成集


字頭
小韻
聲符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擬音
聲調
上古音系




djeʔ

廣韻

承紙切
支A開
紙A

ʑje
上聲
蒙古字韻







ʐi
上聲
中原音韻



支思開
支思
ʂï
去聲
洪武正韻牋

士紙切


二紙
ʒie
上聲

時吏切


二寘
ʒie
去聲
集韻


田黎切



d••ɛi
平聲


上紙切



ʥiɛ
上聲
韻略


上紙切




上聲
增韻


上紙切




上聲
中州音韻


詩至切


支思


去聲
分韻撮要



第三幾紀記

陽去
參考資料 [18-19]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jiei


ji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ʑ
ie̯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ʑ
ǐe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ʑ
je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ź
jĕ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ʑ
ǐɛ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ȡ
i̯ĕɡ
先秦
王力系統
ʑ
ǐe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ʑ
je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jie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jigx
兩漢
東漢


參考資料 [18]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