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谷縣

鎖定
漢春谷縣。今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青弋江西南部分、繁昌區和銅陵市及其銅陵縣,直至池州市貴池區清溪河流域瀕江部分(含池州市主城區)、青陽縣東北部這一大片狹長的沿江區域。
中文名
春谷縣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安徽省
地理位置
今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青弋江西南部分
下轄地區
南陵縣
時    代

春谷縣春秋

春秋時,為吳地西南隅邊陲。楚莊王在其十三年(公元前601年)滅江北羣舒,把楚國邊界拓寬至江北濱,此地西南面接壤的江南地界,是“山處水行”、以其山居文化而異於華夏族和受華夏文化影響較深吳、楚二國的越國人佔據的山地,西北面則是隔江與楚國相望。楚靈王四年(前537年)冬十月,楚發起多國部隊伐吳,吳人曾在鵲岸(今銅陵市銅陵縣與蕪湖市無為縣相對的江段中洲渚,鵲頭在屬銅陵的南支江岸,鵲尾在北支江岸)打敗過楚國一支冒進的楚國孤軍。公元前472年吳為越滅,是為越地;公元前334年楚又滅越,楚人按其懸地而治的傳統,於此立縣,其縣名,蓋因此地氣候適合春天種植的早稻生長。該縣的治所,今人按明清之交的學者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多指稱在今繁昌區的赭圻城址,而據唐人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則在今池州市主城區的範圍內。楚人還在鄰越國遺民的“保留地”(請允許編者借用美國給印地安人居留地的名稱)邊界,即今池州主城區西北部的十里長崗瀕江處設南陵戍城,其名稱意為此地朝南面對九華山脈的大山。當時,九華山脈為越遺民“保留地”,其主峯餘脈諸峯的專有名稱,因越人語言與楚人語言“待譯而後通”的隔閡,楚人不得詳知,故以山的普通名稱“陵”統而稱之。他們在九華山脈南邊古涇縣西北境所設的戍城稱作“陵陽”,也是這麼來的。由於境內多濕地丘陵,雖然幅員較廣,但直東漢末年,其主官仍稱“長”,人口、田畝不多。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1],以楚地分為故鄣(前人皆稱“鄣郡”,北師大教授辛德勇力作《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應為“故鄣郡”)、會稽、九江三郡。春谷屬九江郡。
張楚時,項羽封為英布九江王國地。

春谷縣秦漢

漢高祖滅英布後,封為其子劉長淮南王國地。漢文帝前六年(前174年),廢劉長淮南王國,設直屬朝廷的廬江郡,春谷屬之。前十六年(前164年)五月,漢文帝再次下詔,將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國(淮南、衡山和廬江),分別封劉長的3個兒子劉安、劉勃、劉賜為王,劉賜得江南豫章、廬江二郡為廬江國,春谷屬廬江國廬江支郡。漢景帝四年(前153年),平 “七國之亂”。廬江國王劉賜雖未參加叛亂,但利用“邊越”的區位,派使者到參與叛亂的越國,被視為首鼠兩端,移為衡山國王,廬江郡收歸朝廷直轄。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詔令:遷主動請求內附的甌越民至“(長)江淮(水)之間”,即今青弋江上游諸支流與長江之間,亦即春谷南境西段外的九華山區。元封元年(前110年)年底,漢武帝又下詔:“東(閩)越險阻反覆,為後世患,遷其民於江、淮間。”九華山區越人人口再次驟然機械增長。尤其是後一次遷來的閩越人是漢家宿敵,因而元封二年(前109年),朝廷採取行政區劃調整措施,來加強對這些政治移民的鎮守,將本屬廬江郡的春谷和宣城縣(今南陵縣青弋江以東境域)、涇縣和析涇縣西北部新建的陵陽縣與原郡治在今浙江省安吉縣的故鄣郡合併成立丹陽郡,郡治秣陵(今宣城市區內)。
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孫策率軍渡江破劉繇,平定宣城以東,即以黃蓋、周瑜周泰、韓當、呂蒙等東吳將領相繼為春谷長。建安八年(203年),時任蕪湖令的徐盛率兵討其南境外的山越,奪越地在其城子山(今青陽縣新河鎮境內)建臨城縣。整個孫吳政權和西晉時期,春谷縣仍之。

春谷縣魏晉南北朝

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3),元帝司馬睿即位建康(今南京市),因其襄城郡繁昌縣(故治河南省臨潁縣西北三十里)士族隨其南遷,流聚春谷,遂在春谷境內僑置襄城郡繁昌縣,從此南方便有了繁昌縣,故治在移風鄉普照院(今蕪湖縣陶辛圩)。其時繁昌就像南遷士族的“殖民地”一樣依附於春谷境內。至太尉檀温專政時“土斷”,割蕪湖、春谷二縣地為繁昌縣“實土”。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年),詔追封晉元帝司馬睿之夫人、簡文帝司馬昱之母鄭阿春為簡文宣太后,為避其名諱,春谷縣改為陽穀縣。東晉末期,經桓玄之變和盧(循)徐(安覆)之亂,陽穀縣老百姓在兵燹中大部逃歸淮北故土,成為民政真空地帶,名存實亡,唯餘沿江鵲戍、梅根、貴口、南陵等單純軍事戍壘。安帝“義熙土斷”,輿圖玉冊不再列該縣,而為戰亂中南下的山西流民組成的定陵僑縣,在該縣故地內列置實土,屬襄垣郡,縣治設在今青陽丁橋鎮定陵村。東晉安帝義熙九年(公元413)省襄垣郡,繁昌隸屬淮南郡,定陵屬宣城郡。入劉宋,二僑縣皆歸宣城郡。
東晉和南朝時,因長江中上游及廣、交等州地方軍閥往往發起針對盤踞於建康(今南京)的朝廷的武裝叛亂,陽穀縣內沿江從古南陵戍往下,貴口(池州市主城區,秋浦河入江處)、梅根(今池州市貴池區梅龍街道辦事處,梅根河入江處)、錢溪(今池州、銅陵二市交接的青通河入江處)、鵲岸、赭圻(今蕪湖市繁昌縣內)等,都是軍事駐點,戰略要地。在梁代武帝天監二年(公元503)陰曆五月壬申日(二十三日,陽曆6月21日),“土斷郡縣,獻諸二宮(皇宮和太子的東宮)”因古南陵戍(漢春谷晉陽穀故地)置南陵郡,治所在今池州市主城區西北部分。領南陵、石城(吳黃武二年即公元223年,由其石城侯韓當討伐山越,奪越人“保留地”開拓的孫吳新領土,今池州市貴池區、石台縣、東至縣3縣區的秋浦河、黃湓河、堯渡河流域上游水源地域)二縣。普通六年(525年),臨城、定陵2縣從宣城郡劃歸南陵郡統領。宋人樂史《太平寰宇記》載,大同二年,又以石城縣南部古石埭場建石埭縣,仍隸屬於南陵郡。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統一南北後,將南陵郡所領五縣(其中石埭縣在《隋書》地誌中改稱“故冶縣”)合併為南陵縣。十九年(599年),又以南陵西五鄉置秋浦縣(梁石城縣全部與梁南陵郡縣治所周邊,後改貴池縣),唐代後,成立的新縣涉及春谷縣故地的還有蕪湖市南陵縣、銅陵市及其銅陵縣、池州市青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