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滑國故城

鎖定
滑國故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府店鎮滑城河村附近台地上,原為春秋時滑國都城,後被秦所滅。 [1]  [6] 
滑國故城依據地形特點而修建,故城南北長,東西窄,北部依地形又向西突出一部分。城垣屈曲呈弧形,平面略作長方形,總面積14萬平方米。城垣臨近台地邊緣,因歷年河水沖刷,大部分已經倒塌。滑國故城遺物豐富,城牆夯土層內含戰國陶片和布紋瓦,下壓前種夯層和布紋瓦層,城內採集有鬲、罐等春秋陶片,盆、豆等戰國陶片,城東北角有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修建青磚城門1座,門額石上刻“古滑城”3字。滑國故城的形制及規模,可以作為中原地區小諸侯國都城的一個代表。 [4-5] 
2006年5月25日,滑國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滑國故城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府店鎮滑城河村附近台地上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144-1-144
面    積
140000 m²

滑國故城歷史沿革

滑國故城
滑國故城(2張)
滑國故城原為春秋時滑國都城,古滑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姬姓小國,後被秦所滅。
196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對滑國故城遺址進行了初步調查和發掘,發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周、西漢及唐代遺物。 [3] 

滑國故城遺址特點

滑國故城
滑國故城(3張)
滑國故城依據地形特點而修建,故城南北長,東西窄,北部依地形又向西突出一部分。城垣屈曲呈弧形,平面略作長方形。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北部約1000米,中部約700米,南部約500米,總面積14萬平方米。城垣臨近台地邊緣,因歷年河水沖刷,大部分已經倒塌,現存部分地段城垣高2米餘,殘垣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夯層厚13~17釐米,下層夯層厚4~7釐米。南牆東段,與東牆北段的下層,北牆和部分東牆夯層較薄,土質堅硬,其上壓有布紋瓦層。它的建造年代應在漢代以前。南牆東段與東牆北段的上層,西牆和部分東牆的夯層較厚土質鬆軟,其建築年代,應在漢代或漢代以後。滑國故城的形制及規模,可以作為中原地區小諸侯國都城的一個代表。 [4] 

滑國故城文物遺存

青磚城門 青磚城門
滑國故城遺物豐富,有仰韶、龍山文化及商代,東周、西漢和唐代等時期的遺物,而以漢代遺物分佈最為普遍,堆積最厚;其次是東周時代的遺物;仰韶、龍山文化和商殷時代的遺物最少;東周和西漢的遺物在城址南部發現較多,東漢的遺物以城址北部較為豐富。城牆夯土層內含戰國陶片和布紋瓦,下壓前種夯層和布紋瓦層,城內採集有鬲、罐等春秋陶片,盆、豆等戰國陶片,城東北角有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修建青磚城門1座,門額石上刻“古滑城”3字。 [4]  [5] 

滑國故城歷史文化

《春秋左傳注》記載:魯莊公三年(前691年),“冬,公次於滑,將會鄭伯,謀紀故也”。注為:“滑,姬姓,國於費,故一名費滑,見成十三年、襄十八年傳,故城當在今河南省偃師縣之緱氏鎮。”《辭海》介紹,滑,“古國名。姬姓。建國於費,亦稱費滑,今河南偃師南緱氏,即其地”。滑國原屬周,後屬鄭,又依附於衞國,再屬於鄭國。 [6] 
《左傳》記載,魯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鄭之入滑也,滑人聽命。師還,又即衞。鄭公子士、洩堵俞彌帥師伐滑。王使伯服、遊孫伯如鄭請滑”。表述了滑國當時國小民弱,難以自持的境地。魯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記載,“秦國的軍隊去偷襲鄭國,被發覺,遂滅滑而還”。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上説,緱氏縣城就在春秋時代的滑國都城。 [4]  [6] 

滑國故城文物保護

1963年6月,滑國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06年5月25日,滑國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滑國故城旅遊信息

滑國故城地理位置

滑國故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府店鎮滑城河村附近台地上。 [1] 

滑國故城交通信息

自駕:從偃師區出發經華夏路—S539—營君路—滑國故城,全程大約22千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