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禊

鎖定
春禊,讀音chūn xì,漢語詞語,意思是古時民俗。 [1] 
中文名
春禊
拼    音
chūn xì
出    處
《侍宴華光殿曲水奉敕為皇太子作》
注    音
ㄔㄨㄣ ㄒ一ˋ

目錄

春禊解釋

漢族節日習俗,於夏曆三月上旬的巳日即上巳日(魏以後始固定為三月初三)在水濱舉行盥洗祭禮,以祓(音fú。除惡祭也。——《説文》)除不祥,謂之“修禊”,也叫“春禊”。後來“修禊”的原始精神已去,反而是到水邊嬉戲遊春的風俗大受歡迎。士人們在開春出遊、踏青除邪之外,後來又有了所謂“曲水流觴”之俗 [2] 
古時民俗,官民於三月上巳(魏以後為三月初三)在水濱舉行盥洗祭禮,以除不祥,謂之春禊。禊,潔。 [1] 

春禊出處

南朝·宋·謝朓《侍宴華光殿曲水奉敕為皇太子作》詩之五:“秋祓濯流,春禊浮醴。”
隋·江總《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詩:“上巳娛春禊,芳辰喜月離。”
唐·王維《奉和聖制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龍池春禊應制》:“故事修春禊,新宮展豫遊。”
清·錢泳《履園叢話·譚詩·以人存詩》:“蘭亭去此一千里,春禊故事知誰修?”
參閲漢應劭《風俗通·祀典·禊》、《晉書·禮志下》。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