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柳社

鎖定
1906年冬成立於日本東京的綜合性藝術團體。包括戲劇、詩歌、美術、音樂等部門,而以戲劇活動為主。主要成員有曾孝谷、李叔同、陸鏡若、歐陽予倩等。他們受日本“新劇派”(即“杜士芝居”)和國內民主思潮的影響,較正軌地介紹歐洲式的話劇。1907年曾孝谷根據林紓翻譯小説《黑奴籲天錄》改編成七幕話劇,在留日學生中演出時受到轟動。辛亥革命後,他們在上海組織新劇同志會,演出《家庭恩怨記》、《不如歸》、《猛回頭》、《社會鍾》、《熱血》、《鴛鴦劍》等,深受觀眾歡迎。1915年解散。 [2] 
中文名
春柳社
外文名
Chunliushe
性    質
中國文藝研究團體
成立時間
1906年
地    點
日本東京

目錄

春柳社歷史沿革

春柳社為清末民初以戲劇為主的綜合性藝術團體。1906年由中國留日學生在日本東京成立。
社務分美術、詩歌、音樂、戲劇等部門,是我國早期話劇(新劇)的第一個演出團體。發起人曾孝谷、李叔同。主要成員有陸鏡若、歐陽予倩、謝抗日、李痕濤、吳我尊、馬絳士等。宗旨為“演藝之大別有二:曰新派演藝(以言語動作感人為主,即今歐美所流行者);曰舊派演藝(如吾國之崑曲、二黃、秦腔、雜調皆是)。本社以研究新派為主。”
1907年起在日本公演了《茶花女》、《黑奴籲天錄》、《熱血》等。辛亥革命後,社員紛紛回國,以“新劇同志會”、“文社”、“春柳劇場”等名稱在上海、無錫、長沙、杭州等地公演了《社會鍾》、《家庭恩仇記》、《不如歸》、《猛回頭》、《熱血》、《鴛鴦劍》、《黃花崗》、《亡國大夫》等許多有進步意義的劇目,表現了民族獨立與民主革命的願望。
在藝術上,春柳社因直接學習和模仿日本新派劇,又間接受了歐州近代浪漫派戲劇的影響,所以比較講求正規和嚴謹。如:排演必須依據完整的劇本或有重要對話的詳細“幕表”,摒棄幕表制(即僅只有劇情的分幕概要);對話與動作多采取更適於表現日常生活的寫實手法,而少用舊戲中的虛擬性或程式化的表現手法;説比較標準的“國語”(普通話)等,這些都為中國話劇奠定了基礎。後由於商業資本衝擊,文明戲沒落,春柳同人苦苦掙扎於寂寞蕭條的劇場。1915年9月,其後期領導人陸鏡若猝然病逝,春柳社遂自行解體。此後,作為原春柳社骨幹兼領導人、筆名為“春柳”的歐陽予倩,不斷摸索前進,為發展中國現代戲劇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 
參考資料
  • 1.    章紹嗣主編:《中國現代社團辭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81-582頁。
  • 2.    泰亢宗主編:《二十世紀中華文學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年,第808-8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