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不雨

鎖定
《春不雨》是清代文學家、詩人王士禎所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此詩敍寫春季乾旱,家家種不上穀子,而官府仍然緊迫催租,反映出在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壓榨下農民所過的悲慘生活。此詩平淡而精深,語淺而意長;全篇無一言艱澀之詞,無一句豔麗之語,文意流暢,音韻自然。 [1-2] 
作品名稱
春不雨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作    者
王士禎
出    處
《帶經堂全集》

春不雨作品原文

春不雨
西亭石竹新作芽1,遊絲已罥櫻桃花2
鳴鳩乳燕春欲晚3,杖藜時復話田家4
田家父老向我説,“穀雨久過三月節5
春田龜坼苗不滋6,猶賴立春三日雪7。”
我聞此語重嘆息8,瘠土年年事耕織9
暮聞窮巷叱牛歸10,曉見公家催賦入11
去年暘雨幸無愆12,稍稍三農獲晏食13
春來谷賦復傷農14,不見飢鳥啄餘粒。
即今土亢不可耕15,布穀飛飛朝暮鳴16
舂莩作飯藜作羹17,吁嗟荊益方用兵18 [2] 

春不雨註釋譯文

春不雨詞句註釋

1.西亭:漁洋新城故居有西園,園有亭。西亭,或指西園亭。石竹:植物名,竹科,高不盈尺,春、夏、秋三季開花,花有各色,可供賞玩。
2.遊絲:春季蟲類吐的絲,飄遊於空中,叫“遊絲”。罥(juàn):掛。
3.鳩(jiū):鳥類。外形像鴿子。乳燕:新產卵的燕子。乳,鳥產卵叫“乳”。欲:將要。
4.杖藜(lí):藜,植物名,草本, 莖堅實者可制杖,因代稱杖。杖藜,柱着枴杖。時復:時常。
5.穀雨:舊曆節氣名,在陰曆四月二十或二十一日。農家於穀雨前後下種。
6.龜坼(chè):龜背裂成兆文。於此比喻田土乾裂的樣子。滋:生長。
7.立春:舊曆節氣名,通常在正月初。
8.重:一再。
9.瘠(jí)土:澆薄的土地。
10.叱(chì)牛:吆喝趕牛。
11.賦:租税。
12.暘(yáng)雨:春雨。愆(qiān):失錯。無愆,謂雨水得時。
13.三農:泛指農民。《周禮》:“太宰九職,一曰三農,生九穀。”(三農,山農、澤農、平地農也。)”晏食:安逸吃飽飯。
14.穀賤傷農:謂農產品不值錢,影響農業生產。
15.土亢:田土乾旱。
16.布穀:鳥名,四、五月間飛鳴樹上,鳴聲似作“布穀”,如催農家播種,因名布穀。
17.舂莩(fú):搗谷去糠。莩,通“稃”,穀皮。藜羹:藜嫩葉可食,藜葉做的羹湯,叫藜羹。韓非子“糲糧之飯,藜霍之羹。”
18.吁嗟:悲嘆聲。荊益:今湖北省、四川省一帶。方用兵:指滿清政府用兵平定李定國等。 [1] 

春不雨白話譯文

西亭石竹已長出新芽,晴日空中飄動着昆蟲葉出的遊絲黏掛在櫻桃花上。
斑鳩鳴叫,乳燕齊飛,在這春天就要過去的時節,父老鄉親們拄着藜杖自然而然地談論起田家農事。
田家父老向我説,穀雨已過去很久。
但春天的田地乾旱龜裂,連禾苗都沒長出來、至今田地裏仍然依賴“立春”時下了三天的雪。
我聽了田家父老的這番話後,深受觸動,嘆息不已,感到農村土地這樣貧瘠,可是農民們仍是年年歲歲勞勞碌碌,辛勤耕作。
晚上我聽到窮陋的村巷裏農民們趕着牛從田裏歸來,可是早晨就見到官府差役來收租催賦。
去年幸好因為晴雨及時,沒有錯過耕種季節,使得三農勉強能夠吃上晚飯。
但是隨着春天的到來,官府的租賦又使得農民的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和損害,以至看不見飢餓的鳥雀來啄食剩餘的米粒。
雖然布穀鳥從早到晚飛來飛去,不停地鳴叫,似乎在催着人們快些“布穀”,但是現在土地亢旱,已無法耕種。
人們只好搗碎野莩上的果實當飯,用“灰菜”作湯來勉強充飢,可是這時清兵又要從荊、益向雲南發兵進攻了。 [3] 

春不雨創作背景

此篇寫於清順治十四年(1675年)。是年,全國大旱,農業生產鋭減,而清王朝的田賦依照苛刻,仍向百姓徵收銀兩二千四百餘萬,米麥等穀物五百八十餘萬石,牧草二百二十多萬束。再加上連年戰爭,農民擔負着繁重的勞役,給生活帶來較多的苦難,詩人有感即寫此詩。 [4] 

春不雨作品鑑賞

春不雨文學賞析

詩的開頭四句為第一層,寫的是一派春日景象,新芽、 遊絲、櫻桃花以及鳴鳩乳燕,氣氛濃烈。這是一種欲擒先縱的藝術手法。以此正常現象,反襯“春田龜坼苗不滋”的極不正常的現象,加深旱情嚴重的印象。“杖藜時復話田家”、是過渡句,將詩人與田家父老自然聯繫在一起。“時復”二字,表明詩人對農田的非同一般的關心,以及他和田家父老的非同一般的關係。所以,詩人不是乘興遊賞春色,而是前來訪問田家父老;田家父也不把詩人當作客人,直言自己內心的焦慮和苦惱。
從“田家父老向我説”至“曉見公家催賦入”為第二層,寫的既是詩人與田家父老的對話,更是他們之間感情的交流。田家父老,着重講實情:“春田龜坼苗不滋”。田地因乾旱而發生龜裂,下種的苗兒不見生長。詩人則着重在“嘆息”和感慨上。嘆息田家父老,“消上年年事耕織”。“年年”就是年復一年,即不止“春不雨”的今年。感慨“ 暮聞窮巷叱牛歸,曉見公家催賦入”暮歸窮巷,聽到的是農民叱牛聲聲;曉見公家,想到的則是難以用文字表述的悽慘景象。在這裏,作者由現象揭露出本質,即農家之苦不止於苦在災年上,更苦在朝廷的不斷“催賦”上。這無疑是説,“公家”是田家父老的對頭,“催賦”才是造成“窮巷”的真正根源。儘管詩意宛轉含蓄,但能直接點到“公家”,也確實表現出王士禎早期作品的積極意義和大膽精神。
“去年暘雨幸無愆”至“不見飢鳥啄餘粒”為詩的第三層,寫的是去年光景。去年暘雨無愆,即晴雨及時。可三農(指平地、山、澤三種地方的農民)也只不過“稍稍”能夠吃上一頓晚飯;然而由於農民多收了一點糧食,糧價便被壓低,穀賤傷農。賤價賣了糧食的農民,到了春天就又處在糧荒的境地,以致飢餓的烏鴉在田裏也找不到一粒被收割時丟落的糧食。這景象、正好印證了“瘠土年年事耕織”的苦況,即“年 年”沒有農民的好日子,包括風調雨順能多收幾鬥糧食的年月。一個“幸”字,説明這種年月本來還不多。“不見飢烏啄佘粒”,寫出一種饑荒的場景,以飢烏襯托饑民。場面開闊,形象具體,讓讀者彷彿看到那村連村、户連户一大片災區苦難景象。
“即今土亢不可耕”至末句為第四層,為最後結語。詩人把筆鋒拉回,繼續寫眼前的現實。“即令土亢不可耕”,既與“春田龜坼苗不滋”呼應,又是“去年暘雨幸無愆”的加深,突出“即今”的災難更深。它讓讀者理解到,好年景還是那麼慘,這災年景就更可想而知。而“布穀飛飛朝暮鳴”恰好又與“即今土亢不可耕”構成不諧調音。由這不諧調音中,重筆寫出詩人和田家的悲涼苦澀心境。布穀的鳴聲象是“割麥插禾”,而實際情況卻是禾也插不了、麥也割不成。最後兩句“舂莩作飯賣作羹,吁嗟荊益方用兵”,為全詩作結。既寫目前田家父老生活之困苦,他們搗碎野菜當飯、用“灰菜”作湯;也寫詩人對田家父老生活前景的憂慮,因為清兵正在荊、益練兵,準備進攻雲南。朝廷不會因為年景不好而少徵一粒糧食, 更不會拿出糧食來救濟這裏的災民。而如果説,“曉見公家催賦入”還只是泛泛而言,那麼,“吁嗟荊益方用兵”就是實指,在具體政策上表現出詩人對當朝政府的怨氣。這在文字獄非常嚴重的清代,作者能這樣實寫,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仔細品味此詩,就會感到作者在遺詞造句上功底頗深。“時復”二字,表示經常不斷。説明詩人與田家父老的密切關係。“重嘆息”,不同尋常的嘆息,表明詩人痛苦的心理活動。“稍稍”二字,看似輕輕一筆,實際上卻包藴着田家的苦況和詩人的同情兩方面內含。白描中詩人多用對比,在對比中顯示出驚人的藝術效果。比如一方面是“西亭石竹新作芽”,一方面卻是“春田龜坼苗不滋”;一方面是“暮聞窮巷叱牛歸”,一方面又是“曉見公家催賦入”;一方面是“舂莩作飯藜作羹”,一方面則是“吁嗟荊益方用兵”。不必多作描述,也不必加以解釋,現實生活中的這種種不正常、不合理、不公平,就都表現得淋滴盡致。 [2] 

春不雨名家點評

中國科技大學研究員、教授寧業高、安徽教育學院圖書資料副研究館員桑傳賢:《中國曆代農業詩歌選》:本篇(春不雨)就是一篇典型的現實主義作品,語言簡淨質樸,事實親切具體,風格極近白居易。 [5] 

春不雨作者簡介

王士禎(1634—1711),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生長於山東新城(今桓台)世家,順治十四年(1657) 進士,初官揚州推官,入為部曹,轉翰林,官至刑部尚書。康熙四十三年(1704) 罷官歸裏。王士縝未仕時賦《秋柳》詩,嶄露頭角;官揚州五年,得江山之助,詩名大起。有《帶經堂全集》。 [6] 
參考資料
  • 1.    李毓芙 選注. 王漁洋詩文選注[M].濟南:齊魯書社1982 ,15-16.
  • 2.    張秉成 蕭哲庵主編. 清詩鑑賞辭典[M].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2 ,287-289.
  • 3.    田軍 王洪等主編. 金元明清詩詞曲鑑賞辭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 ,862-863.
  • 4.    潘同生編著. 中國經濟詩今釋[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637.
  • 5.    寧業高 桑傳賢. 中國曆代農業詩歌選[M].北京:農業出版社,11988 ,490.
  • 6.    徐寒主編;湯一介,文懷沙學術顧問. 歷代古詩鑑賞 下 全新校勘珍藏版[M].北京:中國書店 ,2011 ,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