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星甸街道

鎖定
星甸街道隸屬於南京市浦口區,位於浦口區西部,東鄰湯泉街道江浦街道,南接橋林街道,西連安徽省和縣綽廟鄉,北隔滁河與安徽省全椒縣陳淺鄉、滁州市汪郢鄉相望。 [1] 
2013年,星甸街道總面積141.19平方公里,轄9個村、5個社區,居(村)民小組219個。户籍户數14880户,總人口48421人。地區生產總值32.24億元。 [2] 
星甸街道毗鄰老山國家森林公園,有華嚴庵古文化遺址、華嚴寺、九峯寺、斬龍橋、晾夾廟等旅遊景點。 [3] 
中文名
星甸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南京市浦口區
地理位置
浦口區西北面
面    積
141.19 km²
下轄地區
後圩、十里、湯集等
政府駐地
星甸街道
電話區號
025
郵政區碼
211807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48421人(2013年)
著名景點
華嚴庵古文化遺址
華嚴寺
九峯寺等
機    場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
火車站
南京站南京南站
車牌代碼
蘇A
方    言
南京官話

星甸街道建置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星甸地屬楚,後入吳,吳亡入越,楚滅越,重歸於楚。
秦漢時,星甸屬九江郡東城縣。
三國時,星甸屬魏、吳二國邊境棄地。
晉時,星甸屬揚州淮南郡烏江縣。
南朝宋大明五年(461年),星甸屬南兗州秦郡懷德縣。
隋朝時,星甸屬和州烏江縣。
唐初,星甸屬淮南道和州烏江縣。
北宋太宗至南宋紹興年間,星甸屬淮南道和州烏江縣。
元朝,星甸屬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和州烏江縣。
明初,星甸屬廬州府和州烏江縣。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置江浦縣,星甸屬南直隸應天府江浦縣懷德鄉。
清順治二年(1645年),星甸屬江南省江寧府江浦縣。
咸豐八年(1858年),星甸屬太平天國天浦省。
同治三年(1864年),復屬江浦縣
民國元年(1912年),星甸屬江蘇省江浦縣。
民國三年(1914年),星甸屬江蘇省金陵道江浦縣。
民國一十六年(1927年),廢道,星甸屬江蘇省江浦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星甸屬江蘇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江浦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星甸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江浦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日軍侵犯江浦,縣城淪陷,縣政府解體。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12日,江浦縣政府在縣境西部重新成立,星甸屬於重新建立的江浦縣。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5~7月,星甸隸屬中國共產黨抗日民主政權—江浦辦事處,辦事處隸屬蘇皖省。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5月,星甸始隸屬中共江和全工委赤鎮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起,星甸隸屬於江蘇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江浦縣。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3月,星甸屬中共皖江區委江全辦事處北山區。
江全辦事處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5月撤銷。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10日,江浦縣政府還治,仍屬江蘇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星甸屬江蘇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江浦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中共江淮區黨委建立江全督導室。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江全督導室稱江全辦事處,隸屬江淮第五專員公署,星甸隸屬江全辦事處。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中共華東局撤銷江全辦事處,成立江浦縣人民政府,星甸隸屬江浦縣。1949年4月21日,江浦全境解放。6月,星甸屬安徽省皖北行政公署滁縣專署江浦縣。1949年8月,星甸分屬江浦縣星甸區和浦城區。
1950年4月,星甸分屬江浦縣湯泉區和浦城區。
1952年10月,星甸分屬江浦縣星甸區和浦城區。
1953年1月,江浦縣由安徽省劃回江蘇省,星甸屬江蘇省揚州專區江浦縣。
1956年2月,星甸屬江蘇省鎮江專區江浦縣。同年3月,撤區並鄉,8月,重新編併為新的星甸鄉、龍山鄉。
1957年1月,星甸屬揚州專區江浦縣。
1958年7月,星甸屬南京市江浦縣。同年9月,撤銷鄉建制改建人民公社,星甸成立星火人民公社,龍山成立東風人民公社。
1961年,星火公社改稱星甸公社。
1962年6月,星甸屬揚州專區江浦縣。
1966年3月,星甸屬六合專區江浦縣。
1967年初,龍山人民公社改名立新人民公社。
1971年3月,星甸屬南京市江浦縣。
1975年3月25日,立新人民公社複稱龍山人民公社。
1983年3月,政社分設,改人民公社為鄉建制,同年,龍山人民公社改為龍山鄉,5月,星甸公社改為星甸鄉。
1986年2月17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覆,星甸撤鄉建鎮,建立星甸鎮,實行鎮管村體制。
2000年4月3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江浦縣人民政府實施鄉鎮區劃調整。撤銷龍山鄉,將其原轄區併入星甸鎮,成立新的星甸鎮。
2002年4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原浦口區與江浦縣合併,設立新的南京市浦口區,星甸鎮屬新的南京市浦口區。 [4] 
2013年,原星甸鎮與原石橋鎮合併為新的星甸街道

星甸街道行政區劃

星甸街道區劃沿革

明洪武九年(1376年),江浦行政區劃單位為鄉、裏。
清雍正四年(1726年),江浦行政區劃單位為鄉、保。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江浦縣鄉、保編並。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詔劃自治區域,始行市、鄉制,西鄉改稱星甸市,市公所所在地星甸廟。同年,新增火龍集,為江浦縣新增四集之一。
民國元年(1912年),沿襲清代市、鄉、保制。
民國一十七年(1928年),取消保制,改組新村制,城鎮稱為街,鄉僻稱為村。此後,實行區自治制,原有市、鄉統稱為區,改星甸市為星甸區。區下設村、裏。
國民一十八年(1929年)7月,星甸區按序改為四區,以鄉、鎮替代村、裏,鄉、鎮下設閭、鄰(以5户編為1鄰,5鄰編為1閭)。四區所轄的星甸、龍山鎮及大何、崔糟坊、貓耳秦、侯莊、十里鄒、柳林、山根董、小陳、大劉、胡莊、大壩蔣、大塘張、胡裏邵、趙莊、大毛鄉屬今星甸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擴並鄉鎮,廢閭鄰制,推行保甲制。10户為甲,10甲為保。四區所轄的星甸鎮(6)(括號中數據為保數,下同。)及柳林鄉(6)、龍洞鄉(6)、大平鄉(4)、龍崗鄉(6)、兜率鄉(8)屬今星甸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鄉鎮編並,鄉鎮以下區劃單位仍為保、甲。鎮域由1鎮(星甸鎮)、3鄉(柳林鄉、龍崗鄉、龍洞鄉)的24保284甲編併為1鎮(星甸鎮)11保157甲。
1949年8月,撤銷湯泉區,增設星甸區、永寧區。星甸區所轄的星甸鎮、石窯鄉、萬壽鄉,七里鄉、龍山鄉、雙城鄉屬今星甸鎮。
1950年4月,撤銷星甸區、永寧區,恢復湯泉區。鎮域轄浦城區的龍山鄉、高北鄉、七里鄉、鎮西鄉及湯泉區的星甸鄉、雙城鄉、石窯鄉、萬壽鄉。
1951年5月,鄉鎮改劃,鎮域增建和平鄉(屬湯泉區)。當年冬改村、組製為代表區制。一般15户~25户為一個選區,2個~6個選區為1個代表區。
1952年5月,全縣鄉鎮改劃;10月,改劃湯泉區為星甸、永寧兩個區,區下設鄉、鎮,鄉、鎮下設代表區。鎮域有10個鄉62個代表區。
1955年3月2日,浦城區的龍山鄉劃歸星甸區管轄。
1956年3月,撤銷區制,擴並鄉鎮。8月,重新編並鄉鎮、選區。鎮域轄區由星甸鄉和龍山鄉組成。星甸鄉由湯集大金社、雙城、星甸、和平、石窯、七里、萬壽的斬龍橋以南地區併成,共有34個選區2912户16365人。鄉人民委員會駐地星甸。龍山鄉由天井、上竇、高北、龍山等鄉併成,共有26個選區2192户9608人,鄉人民委員會駐地火龍山。
1957年末,星甸地區有高級社23個,小隊233個,其中星甸鄉13個高級社,即趙龍社(7)(括號內數據為小隊數,下同。)、新金社(7),解放社(13)、大壩社(13)、星益社(9)、和平社(9)、桂花社(8)、餘龍社(9)、星進社(21)、唐龍社(7)、萬隆社(8)、雲橋社(10)、磙橋社(7),計128個小隊。龍山鄉10個高級社,即龍西社(11)、三聯社(8)、龍東社(12)、天井社(20)、團結社(10)、聯合社(9)、龍巫社(7)、五合社(7)、大黃社(10)、孫壟社(11),計105個小隊。
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撤銷鄉建制,建立星甸和龍山人民公社。公社下設生產大隊、生產隊。星甸公社轄有星益、唐龍、和平、星進、解放5個大隊,20個生產隊。龍山公社轄有龍東、龍南、龍西、龍北、龍巫、龍井、龍二、新龍、孫龍、高龍10個大隊。
1959年,星甸公社星益大隊撤銷,劃分為雲橋、萬龍、桂花大隊,和平大隊劃分為和平、民主大隊。
1961年初,星甸公社生產隊由77個調整至156個。至年底,星甸地區轄有兩個公社,22個生產大隊,273個生產隊(其中龍山公社10個大隊117個生產小隊)。
1962年,星甸公社雲橋大隊劃分為雲橋、石窯大隊。解放大隊劃分為解放、團結大隊。至年底,星甸公社有新金、桂花、萬龍、唐龍、餘龍、雲橋、石窯、和平、民主、十里、三里、解放、團結、磙橋14個大隊,172個小隊。龍山公社有龍東、龍南、龍西、龍北、龍巫、龍井、龍二、新龍、孫龍、高龍10個大隊,119個小隊。1962年底,鎮域轄有星甸公社、龍山公社,共26個大隊291個小隊。1964年,星甸公社唐龍大隊改名為山北大隊,餘龍大隊改名為四圩大隊。
1967年初,龍山公社改稱立新人民公社。同時,高龍改名向東,龍巫改名紅旗,龍井改名前進,龍東改名東風,新龍改名紅心,孫壟改名朝陽,龍二改名自力,龍南改名東方,龍西改名捍衞,龍北改名方明。
1975年3月25日,經南京市革委會批准,立新公社更名為龍山人民公社。
1976年,龍山公社將東風大隊劃出湯橋、歐莊、張村3個生產隊,建種子場大隊。
1977年,龍山公社所屬10個大隊進行改名,向東大隊改名高北大隊、紅旗大隊改名福山大隊、紅心大隊改名大黃大隊、自力大隊改名中竇大隊、前進大隊改名龍井大隊、東風大隊改名龍東大隊、朝陽大隊改名孫壟大隊、東方大隊改名龍南大隊、捍衞大隊改名龍西大隊、方明大隊改名龍北大隊。
1978年,星甸公社將萬龍大隊劃出落莊、聯明、光明、星明、林河、墳馬6個生產隊,建立農科大隊。
1981年12月,星甸公社民主大隊更名為珍珠廟大隊,團結大隊更名為星火大隊。
1983年,實行政社分設,改人民公社為鄉建置。3月,改龍山人民公社為龍山鄉。5月,改星甸人民公社為星甸鄉,鄉以下行政區劃仍為大隊、生產隊。
1985年2月7日,經江浦縣人民政府批准,鎮域轄區原26個生產大隊改建為村民委員會,並確定村標準名稱。星甸鄉15個村標準名稱是:新金村、桂花村、和平村、珍珠廟村、農科村、萬龍村、三里村、十里村、解放村、星火村、磙橋村、山北村、四圩村、雲橋村、石窯村。龍山鄉11個村標準名稱是:龍南村、中竇村、孫壟村、大黃村、高北村、福山村、龍井村、龍北村、龍西村、龍東村、柳堂村。7月31日,經江浦縣人民政府同意,星甸鄉增建菜園村民委員會,轄有菜東、菜南、菜西、菜北、街道5個村民小組。龍山鄉柳堂村更名為柳塘村。至年末,鎮域轄區有27個村318個村民小組,其中龍山鄉有11個村,140個村民小組。
1986年2月17日,星甸鄉撤鄉建星甸鎮。行政區劃未變,實行鎮管村體制。12月8日,江浦縣人民政府轉發南京市人民政府批覆,同意星甸鎮設立街東、街西兩個居民委員會。
1997年12月30日,龍山鄉黨政機關駐地從龍山集遷往新址,新址位於312國道侯莊立交橋向南200米處。
1999年5月21日,經江浦縣政府批准,龍山鄉成立青龍居民委員會,時有居民348户,437人。
2000年3月6日,調整村級區劃。調整後的星甸鎮村級區劃為新金村(桂花村、新金村合併)、萬隆村(農科村、萬隆村合併)、後圩村(山北村、四圩村合併)、石窯村(雲橋村、石窯村合併)、和平村(珍珠廟村、和平村合併)、十里村(三里村、十里村合併)、解放橋村(星火村、解放村、磙橋村合併),撤銷菜園村建制,改設為鎮南居民委員會。龍山鄉村級區劃調整後為大黃村(高北村、大黃村合併)、龍中村(龍南村、中竇村合併)、龍東村(柳塘村、龍東村合併)、孫壟村、龍井村、龍西村、龍北村、福山村。
2000年4月3日,經江蘇省、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銷龍山鄉,將其原轄區併入星甸鎮,成立新的星甸鎮,鎮政府駐星甸集。星甸鎮行政區域為133平方公里,人口4.14萬人,轄4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8月20日,經縣政府同意,撤銷萬隆村民委員會、龍井村民委員會,成立萬隆居民委員會、龍井居民委員會。年末,星甸鎮轄有13個村民委員會、6個居民委員會、323個村民小組,總户數12537户,總人口4023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484人。
2001年4月,合併村民小組。合併後,村民小組由原來的323個減少為129個,減幅為60.6%。全鎮組平均人口為239人,土地為30.7公頃,其中人口最多的小組是後圩村中心組,為644人,人口最少的小組是十里村糟坊組,為84人;土地面積最大的小組是後圩村龍潭組,為64.4公頃,最小的小組為孫壟村尹門竇組,為15.6公頃。6月14日,經縣政府同意,將街東、街西、鎮南三個居委會合併為星興居民委員會。
2004年末,星甸鎮轄新金、後圩、石窯、和平、十里、解放橋、龍中、孫壟、大黃、福山、龍東、龍北、龍西13個村民委員會,星興、青龍、萬隆、龍井4個居民委員會,共129個村民小組。 [5] 

星甸街道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星甸街道下轄:後圩、十里、湯集、雙山、山西、九華、王村、石村、高廟9個村,石橋、星興、萬隆、解放橋、石窯5個社區,居(村)民小組219個。 [6] 

星甸街道地理環境

星甸街道位置境域

星甸街道位於南京市浦口區境西部,鎮人民政府駐地星甸街道,圖距區政府駐地江浦街道17公里,路程25公里。東鄰湯泉街道江浦街道,南接橋林街道,西連安徽省和縣綽廟鄉,北隔滁河與安徽省全椒縣陳淺鄉、滁州市汪郢鄉相望。街道總面積141.19平方公里。 [1] 

星甸街道地質

星甸街道自上元古界震旦系統起,往上至中生界三迭系中統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地殼下沉,形成廣闊深海或局部淺海域,沉積巨厚的海相含鎂碳酸鹽巖地層。其後淺海相石灰岩及碎石屑巖地層繼續沉積,成為較老的沉積覆蓋層,不整合覆蓋於前震旦紀古老基底之上;經過加里東、海西造山運動,地殼上升,海水退出,形成陸地,繼之劇烈的褶皺、斷裂活動,使震旦繫上統地層隆起,形成老山山系,老山山系以南相對下坳,形成沉降帶,星甸西山以西、滁河以東一帶位於沉降帶邊緣,隨後進入中生代中上期,經過燕山運動,地殼緩慢上升,爾後迭加喜山運動,地殼持續相對穩定,地表經過風化剝蝕作用,第四系殘積、坡積、衝洪積粉沙、黃土層廣泛交蓋。 [7] 

星甸街道地貌

星甸街道位於老山山脈以南及以西地區,臨山地區為崗、塝、衝相間的波狀崗地,沿滁為低平的河谷平原,西山北麓由於洪流切割或冰川侵蝕風化作用,常見“凹、衝”的地貌,其特點大致相似,坡面起伏較大,呈指狀長梁分佈,沖溝發育,谷低切入基岩,溝深50米~100米,溝沿重力作用活躍,滑坡地貌甚為普遍。 [8] 

星甸街道氣候

星甸街道屬北亞熱帶氣候區,高空南北環流和副熱帶高壓等行星風系流的交替控制下,近地面且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呈明顯的季風性氣候。全年氣候温和,無霜期長,嚴冬季節短,具有冬乾冷、春温涼、夏炎熱、秋乾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平均氣温12.5攝氏度,日照2000小時,降雨量1030毫米,全年無霜期227天。 [9] 

星甸街道自然資源

星甸街道礦產資源

石灰岩礦
石灰岩礦分佈於老山山脈星甸境內的西山地段。西山段產於陡山沱組上段石灰岩地層中,西起獨山,經西亭子山、獨峯寺,止於高祖廟,長7.5公里。礦層厚50米-75米,儲量有10億噸。一般品位為氧化鈣佔46%-50%,氧化鎂佔0.48%-0.7%,二氧化硅佔5.4%-7.02%,三氧化二鋁佔1.42%-2.61%,三氧化二鐵佔1.09%-2.03%,三氧化硫佔0.01%-0.05%,五氧化二磷佔0.04%-0.26%,氧化鈉、氧化鉀佔0.27%-0.58%。礦石質量以東部為好,品位達Ⅰ級,中部為Ⅱ級。礦層中夾泥灰岩,頁岩12層,厚2-5米。已開採的馬鞍山石灰岩礦,探明儲量為89.47萬噸,品位為氧化鈣佔51.04-55.41%,為優質水泥原料,同時也是燒製石灰的主要原料。
黃沙
黃沙主要集中在龍山鄉的龍中、孫壟、大黃、福山、龍東等村,成片狀和點狀分佈,一般在土層下10米左右。2004年,年產量在200萬噸左右,是當地及周邊地區用於建築不可缺少的材料。
粘土礦
粘土礦產於第四繫上更新統地層,稱下蜀土。其成份二氧化硅佔65.59-71.49%,氧化鈣佔0.58-1.16%,三氧化二鋁佔12.78-15.83%,三氧化二鐵佔5.25-6.59%,為優質的水泥配料,也可以制磚瓦。
磷礦
磷礦屬海相沉積型礦牀,以星甸等地段含磷層最厚,品位一般在3%左右,品位較低,又為粒度極細的膠質磷礦,不易選用。
鍺礦
鍺礦主要有萬壽山礦點。產於陡山沱組與燈影組白雲岩之間的層面上。主礦體長900米,厚5.42米。
石英砂及石料
石英砂及石料產於西山、老山一帶。石灰岩礦、白雲岩礦及石英礦用做建築石料,用於建築房屋時打地基、江堤防護、築路護坡等。 [10] 

星甸街道植物資源

星甸街道植物種類繁多,包括水稻、玉米等糧食類;棉花苧麻等棉麻類;油菜、花生、芝麻等油料類;各種蔬菜、瓜果;短穗竹、剛竹、銀杏、金錢松等竹木類;茶花、茶梅、牡丹、白蘭花等花卉類以及明黨蔘、桔梗、柴胡、黑三稜、丹蔘、夏枯草、南沙蔘、威靈仙、何首烏、杜仲等藥材類植物。 [10] 

星甸街道動物資源

星甸街道動物資源包括狼、狐狸等野獸;白鷺、八哥、喜鵲、白眉翁等鳥類;烏龜、甲魚、蛇水等爬行類;蟾蜍、青蛙等兩棲類;白鰱、鯿魚、非洲鯽魚等水生動物;螃蟹、蝴蝶等節肢動物。 [10] 

星甸街道人口民族

星甸街道人口

2000年,星甸鎮總人口36094人;2004年,星甸鎮總人口38814人; [11]  2012年,星甸街道户籍人口5.03萬人; [12]  2013年,星甸街道總人口48421人。 [2] 

星甸街道民族

星甸街道居民歷來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以回族居多,其他民族極少。2004年,有回族、黎族、彝族、苗族、壯族、瑤族、傣族七個少數民族。 [13] 

星甸街道經濟

星甸街道綜述

2012年,星甸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96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4.65%。三大產業比重由2011年的16.28:50.7:33.02調整到16.17:49.54:34.29。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5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0.51%。 [12] 
2013年,星甸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24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5.34%。三產業比重為16:49:3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73億元,增長19.67%。 [2] 

星甸街道第一產業

星甸街道素有“南京市郊小糧倉”之稱,廣袤的腹地更適宜進行種植業和養殖業。農業和農副業產品主要有水稻、小麥、油料、蔬菜、茶葉、蠶桑、乾鮮果、家禽、特種水產等。
2012年,星甸街道實現農業總產值80680萬元,較上一年增長35.7%,其中林業26732萬元,畜牧業9085萬元,漁業14967萬元;農業增加值46253萬元,較上一年增長32.5%,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4196元。 [12] 
2013年,星甸街道實現農業總產值9.18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4.27%。其中,農業總產值5.49億元,林業總產值728萬元,牧業總產值2.32億元,漁業總產值1.1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153元,較上一年增長13.79%。 [2] 

星甸街道第二產業

2012年,星甸街道實現工業總產值54.4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2.74%;利税總額4.28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2.07%;工業固定投資21.55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2.27%。 [12] 
2013年,星甸街道完成工業總產值65.14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9.73%;實現利税5.16億元,較上一年增長20.68%,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1.67億元。 [2] 

星甸街道第三產業

2012年,星甸街道從業人員2100人,街道境內商鋪504户。全年,星甸農貿市場服務有限公司銷售額2920萬元,石橋農貿市場服務有限公司銷售額438萬元。婁子商業用房佔地面積5333.3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1334平方米,共三層,每層約3700平方米,其中一層約有30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及農民蔬菜直銷點。實現旅遊接待量29.13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3380萬元。 [12] 
2013年,星甸街道從業人員3000人,街道批發與零售業1535户,住宿與餐飲業167户,房地產中介服務2户,室內休閒娛樂4户。星甸農貿市場服務有限公司銷售額2920萬元,石橋農貿市場服務有限公司銷售額438萬元。實現旅遊直接收入2605萬元,旅遊接待量28.06萬人次。 [2] 

星甸街道交通

星甸街道轄區內,有星和線、星河線、星陡線、龍橋線四條鄉級公路和17條村級道路。鐵路有京滬高速鐵路、寧西鐵路、滬漢蓉鐵路,水路上,滁河、駟馬河常年通航,航空有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到星甸街道30分鐘車程,交通十分便捷。 [14] 

星甸街道社會

星甸街道教育

2004年,星甸鎮有小學6所,在校學生2338人;中學2所,在校學生2561人;中心幼兒園2所,村小附設學前班3個,在園幼兒334人。 [15] 
2013年,星甸街道有小學2所、中學2所,佔地12.88萬平方米,設有69個教學班,在籍學生2484人,教職工291人。 [2] 

星甸街道衞生

2004年,星甸全鎮有衞生院2所,並設立2個門診部(星甸街道1個、龍山街道1個)。衞生院有職工48人,牀位32張。有村衞生室7個,醫生21人。 [16] 
2013年,星甸衞生服務中心醫技樓完工,建築面積630平方米。投入資金50萬元,改建九華、山西衞生服務站,新建王村衞生服務站。 [2] 

星甸街道文化

星甸街道文化機構有星甸文化站和廣播電視站。至2004年,星甸建有圖書室、書店、影劇院、遊戲機室、村文化室、歌舞廳等文化場所。 [17]  2013年,投入50萬元,新建文化站,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設書畫創作室、展覽廳、健身房、棋牌室、排練廳、圖書閲覽室、乒乓球室等功能室。投入120萬元,新建婁子小區市民廣場,佔地6000平方米,設演出舞台1個、健身路徑1套、涼亭1個及綠化花壇。 [2] 

星甸街道旅遊

古文化遺址
華嚴庵古文化遺址位於星甸街道萬隆居委會。屬周朝的古文化遺址。遺址上曾建有華嚴庵。面積約1.35萬平方米,高約6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1984年被列入江浦縣古文物保護單位古文化遺址名錄,2002年被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萬隆居委會大何村民組的周朝時期古文化遺址上,原名華嚴庵,始建於北宋年間。2004年,重建後更名為華嚴寺。1984年,被列為江浦縣古文化保護單位。寺前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十丈,樹身四五個人也難以合圍,樹齡有500多年,仍年年結白果。樹南面樹根處有一個因常年燒香而形成的洞。洞內長出一個酷似卧佛的樹根,洞外亦有一樹根,形似黿頭。洞的東側有兩條形似蒼龍的樹根。形成了“古洞卧佛、一黿守門、二龍護法”的奇特景觀,另有一株樹齡200多年的貓耳刺樹。
九峯寺
九峯寺(含佛字摩崖石刻)位於街道西北四公里翠雲山的北面,舊名獨峯寺、翠雲庵、中定寺、竹峯寺。約建於明中期。寺前溪邊有九龍槐,樹幹屈曲自成龍形。寺下山路旁石崖上有1.5米見方的摩崖石刻“佛”字,形成於明代,為明世宗所書。現陸續建寺宇20多間。建有大殿,共三進,建築面積600多平方米。寺內供佛像30多尊,常有香客慕名前往燒香拜佛。有住持1人,負責日常管理。
清真寺
清真寺位於星甸街道西面的回民清真寺是江浦縣內現存的、唯一的伊斯蘭教教堂,有房屋7間,其中大殿3間,水房4間,是周邊地區回民舉辦宗教活動的場所。回民入住星甸有200多年曆史,形成了星甸特有的清真文化。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