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昕水河

鎖定
昕水河,《水經注》稱昕川,為黃河中游支流。發源于山西省境內的蒲縣摩天嶺,在隰縣午城附近有東川河和城川河匯入。在大寧縣西注入黃河,昕水河河流全長174公里,流域面積為4326平方公里。昕水河流經黃土殘塬區,水量不大,含沙量高,大寧站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1.84億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55公斤/立方米,年輸沙量2830噸。 [3] 
主要流經蒲縣、隰縣、大寧3個縣,共7個鄉鎮、42個村莊、8.7萬人、耕地面積17.2萬畝。主要支流有蒲縣東川河、中垛河、黑龍關河、南川河、北川河、有棗河、姜家峪河、棗家河、西后河、朱家峪河、石口河、古城河、北溝河、衞家峪河、刁家峪河、城川河、隰縣東川河義亭河和河底溝河等19條河流。 [3] 
昕水河歷史上曾有引河灌溉的歷史。建國後流域內也建設了一些蓄水攔洪工程,但總體水資源利用率不高。 [1] 
中文名
昕水河
別    名
昕川
所屬水系
黃河中游一級支流
地理位置
山西省臨汾地區西部
流經地區
山西省吉縣、蒲縣、隰縣、大寧縣
發源地
山西省蒲縣摩天嶺
主要支流
義亭河、城川河、東川河
河    長
102 km
流域面積
4326 km²
平均流量
5.87 m³/s
河    口
大寧縣古鎮村西北

昕水河幹流概況

昕水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昕水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昕水河,古以大寧縣起為昕川,即正式稱昕水河。在大寧縣以上有兩支:北支隰縣城川河,古稱隰川;南支蒲峪川,即昕水河上游幹流。現代地理皆以南支為正源,而南支的正源,《山西通志》 [1]  《臨汾市水利局》網站 [3]  均指向蒲縣太林鄉(《山西通志》所記摩天嶺在太林鄉,《蒲縣誌》:“摩天嶺位於縣城東北部,分佈於太林、公峪鄉境內,面積21平方公里,主峯海拔1620米。 [21]  ”。而《蒲縣誌》《大寧縣誌》皆指黑龍關鎮的豹梁 [7]  (豹子梁 [10]  ),《蒲縣誌》:“豹子梁位於縣城東南部,在刁口鄉與黑龍關鎮南端交界處,與臨汾市為界,面積10平方公里,主峯海拔1688.6來。為昕水河發源地。” [22]  而《吉縣誌》則認為發源於其境內的義亭河為正源,故昕水河源於吉縣金剛嶺。 [2] 
以《蒲縣誌》《大寧縣誌》為準,昕水河發源於蒲縣黑龍關鎮上火石凹村豹梁東南側,東西流向,流經黑龍關、化樂、城關、薛關4個鄉鎮,於隰縣午城鎮西和隰川水匯合。蒲縣境內幹流長70公里,河牀平均寬70米,流域面積1510平方公里。此河上游10餘公里,處於紫金山斷層地帶,河水由黑龍關村西滲入地下,至肖家溝村西逐漸出露地面。 [7] 
昕水河至隰縣午城鎮納東川河(隰川水)、紫川河,從下胡城村入大寧縣境,西流至縣城南納義亭河,再西流經曲峨鎮、徐家垛鄉,在古鎮村西北注入黃河。全長134公里 [10]  ,大寧境內50公里。縣城以東河道縱坡4.3‰,縣城以西河道縱坡為5.9‰。 [10] 
昕水河,河流全長,《山西通志 卷二 自然地理志》稱174公里,臨汾市水利局網站稱102公里 [3]  ,《大寧縣誌》稱 134公里 [10]  。流域面積,《山西通志 卷二 自然地理志》稱4326平方公里。 [1]  臨汾市水利局網站稱4325.79平方公里,其中隰縣7.1公里、1379.7平方公里,蒲縣45公里、1511.4平方公里,大寧縣50公里、744.4平方公里。 [3] 
昕水河上游南支蒲縣黑龍關鎮段 昕水河上游南支蒲縣黑龍關鎮段
昕水河蒲縣縣城段 昕水河蒲縣縣城段
昕水河蒲縣縣城段 昕水河蒲縣縣城段
昕水河隰縣午城鎮段 昕水河隰縣午城鎮段
昕水河大寧縣城段 昕水河大寧縣城段
昕水河大寧縣城段 昕水河大寧縣城段
昕水河大寧縣徐家垛鄉段 昕水河大寧縣徐家垛鄉段
昕水河大寧縣徐家垛鄉段 昕水河大寧縣徐家垛鄉段
昕水河大寧縣徐家垛鄉段 昕水河大寧縣徐家垛鄉段
昕水河匯入黃河處 昕水河匯入黃河處

昕水河水文特徵

據《蒲縣誌》,清水流量0.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3立方米/秒。徑流量7620萬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970萬立方米/年,洪水量6650萬立方米/年。20年一遇洪峯1560立方米/秒。 [7] 
《大寧縣誌》載:據葛口水文站統計,昕水河大寧境內流域面積796.67平方公里。1958年至1985年年平均徑流量為24378萬立方米,年平均徑流係數絕大部分地區為25%左右,泉水也是重要的地表徑流補充源。 [11]  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19700萬立方米,其中清水徑流量為9747萬立方米。1964年是豐水年,年徑流量41300萬立方米,1980年是枯水年,年徑流量8490萬立方米。最大洪峯流量2900立方米/秒,清水流量平均為3.03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為5.87立方米/秒。 [10] 
受降雨過程的影響,境內河流徑流年內分配很不均勻,主要集中在6-9月,豐水年可佔全年總量的一半以上,其中8月份佔到30%。昕水河最大流量為2900立方米/秒,縣城最高水位海拔694069米,相對水位7.7米,最大流速10米/秒(1958年7月m日)。最小水量常出現於5月,月徑流量僅佔全年總量的5%,昕水河最小流量僅為0.4立方米/秒(1965年5月16日)。
昕水河流域較廣,植被稀疏,夏季雨量集中,且多暴雨,故河水侵蝕嚴重,含砂量較大。義亭河流域植被較好,含砂量較低。據葛口水文站測量,昕水河水系侵蝕模數最大為11100噸/平方公里(1958年),最小為724噸/平方公里(1983年),河水最大含砂量為739公斤/立方米(1973年6月14日),最小含砂量為零(清水)。一般從10月份至翌年4月份均有出現最小含砂量的可能。年平均含砂量55公斤/立方米,年輸砂量為2337.46萬噸。 [11] 

昕水河主要支流

城川河隰縣縣城一段 城川河隰縣縣城一段
城川河,古稱蒲水、蒲川、隰川,發源於交口縣石樓山(古蒲子山),從殺人溝口入隰縣縣境,向南流經下李、城關、城南、水堤、午城5個鄉鎮,在午城村南匯合蒲峪川(即蒲縣川,昕水河上游幹流)後稱昕水,經大寧縣注人黃河。境內長70.5公里,境內流域面積867.98平方公里,河道縱坡平均1.2%,境內流域地貌在下李鄉界是黃土丘陵,往南為殘城塬溝壑區。河牀多呈基岩和砂礫石,城南至午城有沙頁岩露頭。河牀寬1~300米,平水期水面寬20~40米,水深0.3~0.5米,流速0.5米/秒,洪水期水面寬100~200米,水深1~3米,流速4米/秒,洪水延時3~4小時。多年平均徑流量458萬立方米,枯水期清水流量0.2195立方米/秒。含沙量高達55公斤/立方米。 [16] 
東川河,古稱紫川。上游由兩條支流組成,右側紫峪河發源於隰縣大坪村後,左側克城川起源於蒲縣公峪鄉摩天嶺平頭吃塔。兩條支流在黃土鎮上莊村相匯,向西流經縣境黃土鎮、寨子鄉、水堤鄉,於午城鎮川口村注入蒲峪川(即蒲縣川,昕水河上游幹流)。境內全長60公里,流域面積436.25平方公里,流域地貌諳正村以上為土石山區,以下為黃土丘陵殘源溝壑區,河牀底質為砂卵石,河牀寬20~100米,平水期水面寬1米,水深0.1~0.3米,流速為0.5~0.8米/秒;洪水期水面寬20~30-米,水深1米,流速3~4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2286萬立方米;枯水期清水流量0.021立方米/秒。 [16] 
克城河,東川河支流。主流發源於蒲縣公峪鄉後頭溝南側,東西流向,流經克城、磨溝等村,於隰縣上莊村與東川河上游紫峪河合流。魔內幹流長19公里,河牀均寬20米,流域面積147.5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1立方來/秒,洪水流量92.3立方米/秒。徑流量1200萬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156萬立方米/年,洪水量1044萬立方米/年。 [5] 
刁家峪河,發源於永和縣卧牛嶺,入隰境後經刁家峪鄉流至午城鎮胡城村納於昕水,全長34.4公里,縣內流域面積103.7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543.5萬立方米,枯水期徑流量0.7立方米/秒。流域內均為黃土丘陵區。 [16] 
義亭河,發源于吉縣金崗嶺北麓,流經明珠鄉、屯裏鎮、窯渠鄉,於小回宮村流人大寧境。境內長43.5公里,流域平均寬12.44公里,流域總面積為509平方公里。正常年清水總流量1763.25萬立方米;洪水6178.26萬立方米,該水系內有10公里以上溝河5條。 [2]  義亭河,黃河二級支流,發源于吉縣東部金剛嶺,至川莊流入縣境。北流經茨林、三多、前後樓底、聞喜、上下吉亭,至縣城南匯入昕水河。義亭河在縣境內長20公里,河道縱坡5.7‰,年平均徑流量4851.7萬立方米。 [10] 
安樂溝河,義亭河支流,發源于吉縣石頭山西南麓,流經武莊、安樂、圪魯村,在五龍宮村口與義亭河匯合,長10公里,流域平均寬2.1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1立方米/秒。
吳家溝河,發源于吉縣石頭山西麓,在圪魯村後與安樂溝河匯合,長18.9公里,流域平均寬1.76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3立方米/秒。
土樓溝河,義亭河支流,發源于吉縣石頭山,全長10公里,流域平均寬2.12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6立方米/秒。
放馬嶺河,義亭河支流,發源于吉縣盤龍山與石頭山之間,流經放馬嶺在縣底東與義亭河匯合,全長22公里,流域平均寬2.84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4立方米/秒。
柴家川河,義亭河支流,發源于吉縣人祖山東麓,在桃園村南與義亭河匯合,長13公里,流域平均寬3.1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45立方米/秒。 [2] 
堡子河,義亭河支流,主流發源於蒲縣山中鄉南駱駝山西側,東西流向,流經羊道角、曹家河、川南嶺、杜家河等村,於大寧縣南堡鄉後樓底村匯入義亭河。境內幹流長16公里,河牀均寬8.5米,流域面積53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02立方米/秒,洪水流量34.5立方米/秒。徑流量265萬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31.8萬立方米/年,洪水量233.2萬立方米/年。 [5] 
黑龍關河,主流發源於蒲縣曹村鄉前坡村南側,北南流向,流經後坡河、辛莊溝、耙子溝等村,於黑龍關村東側匯入昕水河。幹流長26公里,河牀均寬20米,流域面積170.43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05立方米/秒,枯水期河干,洪峯流量100立方米/秒。徑流量1360萬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176.8萬立方米/年,洪水量1183.2萬立方米/年。 [7] 
中垛河,又稱蒲伊河,主流發源於蒲縣太林鄉後西溝村南側,五鹿山東麓,北南流向,流經蒲伊、纓峽、山底等村,於化樂鄉肖家溝村東匯入昕水河。幹流長23公里,河牀均寬30米,流域面積85.58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03立方米/秒,枯水期河干,洪峯流量92立方米/秒。徑流量1200萬立方米/年,其中,倩水量144萬立方米/年,洪水量1056萬立方米/年。 [7] 
喬家灣河,黃河二級支流。主流發源於蒲縣太林鄉南柏村北側嶺上,北南流向,流經東河、斜坡四、井上、喬家灣、和尚、峽村等村,於化樂鄉岔上村北側匯人昕水河。幹流長32公里,河牀均寬20米,流域面積133.75平方公
裏,清水流量0.2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05立方米/秒,洪水流量115.1立方米/秒。徑流量1672萬立方來/年,其中,清水量200.6萬立方米/年,洪水量I471.4萬立方米/年。 [6] 
南川河,主流發源於蒲縣刁口鄉中豹梁瓦窯溝村西側,南北流向,流經南暇、刁口、茹家坪、吃台上、棗林、胡家莊、夭嘉莊等村,於城關鎮荊坡村北200米處匯入昕水河。幹流長25公里,河牀均寬20米,流域面積181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1立方來/秒,洪水期流量105.5立方米/秒,最高洪峯流量934立方米/秒。徑流量1472萬立方來/年,其中,清水量191.4立方米/年,洪水量1280.6立方米/年。 [6] 
北川河,主流發源於蒲縣克城鎮安凹村東北,五鹿山東南麓,北南流向,流經陽山、後峽、前峽、辛莊、返底、古坡等村,於南屏山腳下匯入昕水河。幹流長24公里,河牀均寬25米,流域面積155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4立方來/秒,枯水流量0.02立方米/秒,洪水流量58.2立方米/秒,最高洪峯疏量842立方米/秒。徑流量580萬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75.4萬立方米/年,洪水量504.6萬立方米/年。 [6] 
有棗河,主流發源於蒲縣石頭山北麓,南北流向,流經關家坡、韓家櫻、有棗河等村,於薛關鎮喬子灘南溝北匯入昕水河。幹流長17公里,河牀均寬10米,疏域面積50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0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02立方米/秒,洪水流量37.3立方米/秒。徑流量250萬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30萬立方米/年,洪水量220萬立方米/年。 [6] 
棗家河,主流發源於蒲縣山中鄉東駱駝山東南側,南北流向,流經蔡家溝、前梁、老草坡、棗家河、賀家河、軍地凹等村,於薛關南溝北匯入昕水河。幹流長18公里,河牀均寬13米,流域面積61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1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03立方米/秒。徑流量305萬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36.5萬立方米/年,洪水量213.5萬立方米/年。 [6] 
西后河,主流發源於蒲縣五鹿山主峯南麓,北南流向,流經古縣鄉後河、西河、古縣溝等村,於薛關村西側匯入昕水河。幹流長14公里,河牀均寬8米,流域面積91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1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05立方米/秒,洪水流量49.5立方米/秒。徑流量455萬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54.6萬立方米/年,洪水量400.4萬立方米/年。 [6] 
耙子河,發源於蒲縣古縣鄉古縣村,自東向西流淌,至隰縣午城鎮龍化村轉向西南,於蒲縣薛關鎮張莊村西側匯入昕水河,河流全長16.787公里。 [4] 

昕水河治理開發

昕水河河道治理

清乾隆十八年版《蒲縣新志》載,“明天啓間,知縣羅永新,在北川河增築堤堰,後為河流所衝,堰毀渠童而水阻矣!”乾隆十五年(1750)五月,“知縣巫慧新建石堰一千餘丈,殺其水勢,民頗賴之”,民稱“巫公堤”。清光緒六年版《蒲縣誌》載:“知縣托克托歡組織饑民,以工代娠,修築縣城南河灘防洪堤壩,民稱託公堤。”
1962年,蒲縣縣投資在大東關橋南側昕水河西岸修築縣城防洪堤。1965年,修築北川河東岸,小東關橋北側縣城防洪堤壩。1968年冬,縣投資修築北川河西岸、小東關橋北側防洪堤壩。1972年,縣成立農田基本建設專業隊展開昕水河流域治理。同時,縣革命委員會利用枯水季節,在全縣15個人民公社抽調5000名民工,治理昕水河流域。當年,全縣修築防洪堤壩5公里,投工30萬個,動用土石方55萬立方米,投資10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50萬元。
1977年,蒲縣縣革命委員會提出“昕水河120華里一條線”治理方針,並集中15個人民公社,1萬個民工,展開昕水流域治理。當年,修築防洪堤9000餘米,投工110萬個,動用土石方工00萬立方米,累計投資100餘萬元,其中國家累計投資60萬元。1980年,全縣有防洪堤39公里,保護耕地666.67公頃。1985年,全縣有防洪堤43.97公里,保護耕地1030公頃,其中,黑龍關鎮有防洪堤10.1公里,保護耕地100公頃;薛關鎮有防洪堤6.08公里,保護耕地153.33公頃,化樂鄉有防洪堤15.05公里,保護耕地86.67公頃;城關鎮有防洪堤9.64公里,保護耕地356.67公頃;喬家灣鄉有防洪堤2公里,保護耕地333.33公頃;縣直有防洪堤1公里。
1975年,採取國家投資,社、隊投工,縣水利部門統一設計,統一指導施工的方針,始建縣城南河灘滾水壩。之後,先後建成薛關、峽村、桃灣、喬子灘、古坡、胡家莊、北關滾水壩。1985年,全縣有滾水壩7座,總長458米,投資25.8萬元,投工11.7萬個,動用土石方10.2萬立方米。 [8] 
昕水河從東到西繞大寧縣城而過,城垣屢屢被洪水沖毀,歷代曾多次修補。新中國建立前,護城壩已殘破不堪,名存實亡。1968年,洪水曾溢入城內,原縣醫院院內積水深達1米。1968年開始修建護城壩,到1969年共建成石砌壩o.s公里。1980年到1985年起逐步對原有護城壩進行加固和續建,到1985年,東起接官亭,西至五金廠2公里長的護城壩全部建成,有效地控制了洪水沖刷,保護了縣城。護城壩動土石方3.5萬立方米,總投資40萬元。 [14] 

昕水河自流灌渠

清光緒六年版《蒲縣誌》載:“東小河舊有通會渠,開自明知縣韓超然。水自庫拔村(現古坡)南入渠溉田,漸導至城北,甃石為暗渠,引水伏流,經縣治由學宮出,復溉民田。未幾童塞,知縣鄭可引復硫通。明天啓年復雍塞”。民國10年(1921),昕水河流域上游蒲縣有古坡、城關、薛關3條渠,全長6.5公里,灌溉面積99公頃。日軍侵佔期間,渠道失修。新中國建立前,全縣有1條臨時性渠道,長0.5公里,灌概面積18公頃。1959年底,全縣清水灌溉渠道有北關渠、古坡渠、天嘉莊渠、石堆渠、洛陽渠、古蜂渠、桃灣渠等9條,全長9.7公里。1978年底,全縣有17條渠道,全長30.6公里,灌概面積549公頃。1985年底,全縣有自流渠道43條,全長59.4公里,其中,防滲渠道7條,全長3.51公里,灌溉面積366.67公頃。在43條渠道中,薛關鎮10條,乾渠長16.4公里,澆地114.33公頃,城關鎮23條,乾渠長28公里,澆地205.67公頃,刁口鄉9條,千渠長14公里,澆地38.67公頃;化樂鄉1條,乾渠長1公里,澆地8公頃。 [20] 
清末到1930年(民國19年),昕水河下流大寧縣流域內,農民以個體或聯合的方式先後興修自流灌渠24條,可澆地4306畝。其中昕水河沿岸18條,總長11.5公里,澆地3564畝;義亭河沿岸6條,長6.8公里,澆地724畝。但因年久失修,缺到1947年大寧解放前夕,已無法使用。土地改革後,在政府貸款,修復一部分自流渠,到1949年恢復水澆地2276畝。
農業合作社時期,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由國家資助,社員投工,對舊渠道進行加固、擴建、改修、延長,水澆地面積逐年增加。到1957年全縣12條幹渠總長度達到37公里,水澆地4538畝。1960年代初,曲峨渠、道教渠、北桑峨渠、川莊渠、上吉亭渠、三多渠、茨林渠、聞喜渠都修建水泥漿砌攔河壩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渡水橋,乾渠進行了水泥防滲處理,水澆地面積穩定在4500畝左右。後期,由於灌渠缺乏維修,加之發展機灌,自流灌概面積逐年下降。1969年全縣水澆地3780畝,其中自流灌溉面積僅1064畝。1970年,機灌電灌開始迅速發展。 [12] 
據《中華民國統計提要》民國22年(1933)統計,隰縣城川河、東川河流域內有蔡溝渠、小河渠、寺陰渠、桑峨渠、午城渠5條自流引水灌溉渠道,均始建於光緒三年(1877),主幹渠總長為8.3公里,灌溉面積1342.3畝。其中桑峨渠最長4.3公里,灌溉720畝。
至民國34年(1945)抗戰結束時,均處於廢棄狀態。新中國成立後,復對桑峨渠、午城渠進行維修,恢復使用。1959年修留城一石家莊渠。1960年全縣新發展小型灌溉渠道1條,年底擁有大小灌渠48條。對小型渠道逐年加工整修和改造。1990年底全縣有固定渠道7條,總長18.1公里,有效灌溉面積13463畝。 [19] 

昕水河蓄水工程

太仙河水庫,位於大寧縣南堡鄉太仙河村東1.5公里處。河道清水流量15立方分米/秒,河谷海拔850米,溝深200米,流域內年平均降水量512毫米,平均年徑流315萬立方米,平均年輸沙量27.7萬立方米。水庫工程由土壩、溢洪道、涵卧管組成。水庫建成後,總庫容534萬立方米,墊底庫容222萬立方米,淤沙水位36.7米,汛限庫容276萬立方米,汛限水位38.9米,最高洪水水位46.1米,灌溉庫容108萬立方米。按設計指標可使3個公社的16個大隊1.3萬畝農田受益,並可解決7000餘人、850頭大牲畜的飲用水。整個工程投工219萬個,投資93萬元。水庫建成後因缺乏資金,提水設備和灌渠無法配套,未攔洪蓄水,沒有發揮效益,但所取得的重粉質壤土。 [13] 
堡村水庫,位於大寧縣太德鄉堡村幸福溝內。流域面積8平方公里,至分水嶺與永和、隰縣接壤。溝長3.9公里,縱坡為13%,年平均徑流33.8萬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4萬立方米,清水流量2立方分米/秒。設計水庫總工程量12.95萬立方米,其中石方0.53萬立方米。投工4000餘個,投資25.85萬元。受益面積3000畝,.並可解決1000.多人和iso多頭大牲畜飲用水問題。水庫於1977年動工,調用縣專業隊隊員100多人,推土機兩台。工程技術由水利局負責,以水力衝填方法施工築壩。1979年完成建庫任務,蓄水面積100餘畝,後因資金短.缺,高灌設施未建,沒有發揮效益。1979年4月投放魚苗3萬尾,1984年捕撈1500餘公斤。同年又投放魚苗2萬尾。 [13] 
明月泉塘壩,位於隰縣縣城北7.5公里處,溝進長2.5公里,寬280米,流域面積2.1平方公里,年清水流量12.6萬立方米,全部工程上游築攔洪土壩1座,對溝內洪水全攔全蓄。壩高20米,底寬100米,上下游邊坡比為1:3,壩頂寬5米,總長85米。下游為蓄清砌石壩。1977年10月1日動工,集中城關公社各大隊勞力300餘人投工,次年3月主體工程竣工。蓄水5萬立方米,可灌溉耕地200餘畝。 [17] 
石馬溝水庫,位於隰縣下李鄉石馬溝村,距縣城22公里處,1957年動工,次年4月竣工。流域面積36.3平方公里,流域長11.6公里,平均寬3.2公里,清水流量0.008立方米/秒,設計洪水位110米,正常水位107.8米,死水位98米,調洪庫容8.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3.5萬立方米,累計淤積量達3萬立方米。壩高19米,子堰高1米,壩長15米,壩頂寬2米,底寬1.0米,溢洪道長70米,寬4.5米,溢洪水深2米,最大泄量22立方米/秒,石砌涵洞內安有直徑0.15米的鑄鐵管道,最大泄量達70立方米/秒。總庫容達100.6萬立方米。 [17] 
下莊水庫,地處東川河上游,隰縣黃土鎮下莊村前。距縣城40公里,海拔約1100米。總控制流域面積25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253.3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萬畝。該水庫屬小型(一)類型,興建於大躍進年代,1959年11月動工,調集呂梁縣各公社勞力萬餘人。原設計壩高41.5米,第一期攔洪壩高30米,總庫容1295萬立方米。1960年4月第一期工程結束時,完成壩高22米。1961年第二期施工時,依照上級精神,縮短基建戰線,設計壩高改為27.2米,總庫容435萬立方米。1962年4月上旬工程竣工,實際完成壩高26.35米,總庫容410萬立方米。死水庫容78萬立方米,泥沙庫容217萬立方米,調節庫容65.92萬立方米,防洪庫容236萬立方米。涵洞長15米,縱坡比1:100,寬2。2米,高2.3米,涵洞泄量11立方米/秒,溢洪道泄量4.立方米/秒。同年4月28日,10公里長躍進渠建成,水庫首次放水。 [17] 

昕水河水力發電

1972年,蒲縣水利局在桃灣村建水力發電站1座,安裝48千瓦發電機1台,混流卧軸式水輪機1台,機房4間,管道40米。當年投產,年發電量2萬度。1974年,修建化肥廠時拆除。 [9] 
1957年8月大寧古鄉水電站動工興建,翌年10月1日運行發電,為大寧水力發電的開端。電站引水渠長1500米,設計流量1立方米/秒,裝機容量60千瓦(1台)。國家投資18萬元,地方投工6300個。電站輸電可供縣城機關照明及糧油加工使用。1965年裝機容量增為141千瓦(2台),供電範圍隨之擴大。其中縣城照明39千瓦,縣糧油加工廠60千瓦,城關農用電30千瓦。古鄉水電站生產受季節影響較大,冬季水渠冰封后流量減少,汛期泥沙堵塞水渠,都不能正常發電,甚至停產。 [15] 
1966年12月紅旗水電站(石城電站)動工興建,1972年10月竣工投產,與古鄉水電站併網發電,先後投資123萬元,投工17.8萬個。紅旗水電站裝機容量3台、600千瓦,引水渠全長5000米,其中渡槽兩座總長50米,隧道長300米,設計流量2.1立方米/秒。紅旗水電站與古鄉水電站有1500米共用引水渠,冬季河水結冰,夏季洪水氾濫,都不能正常發電。紅旗電站年發電量最低15.9萬度(1973年),計265小時;最高54.75萬度(1976年),計913小時;年平均發電量37萬度。 [15] 
除大寧縣辦水電站外,1967年後昕水河沿岸的北桑峨、南桑峨、李家垛、花崖、道教、甘棠、葛口、川莊、徐家垛、黑城等10個村莊相繼利用水輪泵發電,供本村農副產品加工和生活照明使用。 [15] 
1965年隰縣水堤村在城川河上籌建小型水力發電站,總投資30餘萬元,“文革”期間中斷。1973年續建竣工投人使用,配有28千瓦發電機,供水堤、上司徒、賈家村照明及水堤村米麪加工用電。後因電網輸電,小水電站廢棄。 [18] 
參考資料
  • 1.    山西通志 卷二 自然地理志.山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中華書局,2000:193-197.
  • 2.    吉縣誌.吉縣誌編纂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35-36.
  • 3.    昕水河  .臨汾市水利局[引用日期2022-05-25]
  • 4.    隰縣人民政府關於耙子河隰縣段管理範圍劃界公告  .-通知公告-隰縣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2-05-25]
  • 5.    蒲縣縣誌編纂委員會.《蒲縣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49
  • 6.    蒲縣縣誌編纂委員會.《蒲縣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48
  • 7.    蒲縣縣誌編纂委員會.《蒲縣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47
  • 8.    蒲縣縣誌編纂委員會.《蒲縣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218-219
  • 9.    蒲縣縣誌編纂委員會.《蒲縣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234
  • 10.    大寧縣誌編纂委員會.《大寧縣誌》:海潮出版社,1990:36-37
  • 11.    大寧縣誌編纂委員會.《大寧縣誌》.:海潮出版社,1990:38-39
  • 12.    大寧縣誌編纂委員會.《大寧縣誌》.:海潮出版社,1990:144
  • 13.    大寧縣誌編纂委員會.《大寧縣誌》.:海潮出版社,1990:148-*149
  • 14.    大寧縣誌編纂委員會.《大寧縣誌》.:海潮出版社,1990:151
  • 15.    寧縣誌編纂委員會.《大寧縣誌》.:海潮出版社,1990:168
  • 16.    隰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隰縣誌》:方誌出版社,2007:67-68
  • 17.    隰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隰縣誌》.:方誌出版社,2007:216-217
  • 18.    隰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隰縣誌》.:方誌出版社,2007:256-257
  • 19.    隰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隰縣誌》.:方誌出版社,2007:220
  • 20.    蒲縣縣誌編纂委員會.《蒲縣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212
  • 21.    蒲縣縣誌編纂委員會.《蒲縣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35
  • 22.    蒲縣縣誌編纂委員會.《蒲縣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3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