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易聲禹

鎖定
易聲禹(1926 ~2000),我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二級教授,中國共產黨黨員。湖南醴陵人,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全軍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副總編輯。1950年畢業於湖南湘雅醫學院,曾任附屬一院神經外科主任,在神經系統疾病診治方面造詣較深,尤其在重型顱腦損傷救治方面曾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文名
易聲禹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性    別

易聲禹生平事蹟

易聲禹(1926~2000) 祖籍湖南醴陵市南橋鎮,民國15年(1926)4月3日出生於長沙市。民國32年(1943年)10月考入中央大學醫學院。期間,參加中國遠征軍赴印度、緬甸抗日。1950年6月畢業於湖南湘雅醫學院。1952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華東軍區總醫院、南京軍區總醫院外科住院醫生和外科住院總醫生。先後參加抗美援朝、解放一江山島、中越自衞反擊戰和抗震救災醫療隊。1958年3月以後,一直在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工作,歷任主治醫師、講師、科室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等職。198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年進入第四軍醫大學專家組。1991年獲首批享受國家特殊貢獻科學家津貼。

易聲禹學術成就

易聲禹從醫執教半個世紀,勇於開拓創新,善於吸取國內外先進科學技術,在神經外科專業方面具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牀醫療經驗,手術技藝精湛,學術造詣精深,主編、參編了許多神經外科專著,撰寫和指導撰寫專業論文80餘篇,是《中華神經外科雜誌》等13家醫學期刊的主編或編委。在手術上勇闖“禁區”,曾成功地切除異常巨大垂體瘤、蝶骨嵴腦膜瘤,在脊柱裂合併尿失禁的治療研究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先後榮獲國家、軍隊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12項,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易聲禹是中華神經外科學科創始人之一,國內神經外科首批博士生導師,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質量的醫學專業人才,其中有11名博士生、14名碩士生,有的成為總後勤部“科技金星”、“科技銀星”,有的成為新一代神經外科學科帶頭人。1989年,易聲禹被總後勤部授予“伯樂獎”,所在科室已發展成為全軍唯一的神經外科研究所。
易聲禹在醫療教學科研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績,為我國神經外科專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國內外神經外科學界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全軍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西北五省及陝西省神經外科學會主任委員。曾多次應邀出國訪問、講學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4次擔任國際神經外科學會專題會議主席,為發展我國神經外科事業和促進國際學術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0年1月12日15時50分,易聲禹教授因病在西安西京醫院不幸逝世,享年74歲。

易聲禹學生憶恩師

學生憶恩師 [1]  大家風範無盡追懷——憶我的導師易聲禹教授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的神經外科專家張健寧
“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神經外科醫師,易教授是我國、我軍著名專家。他記憶力過人,學養深厚,出口成章。無論主持會議或講學從不需講稿,講課繪聲繪色,邏輯嚴密。他曾擔任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全軍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學術地位很高,但他從不固步自封,學習進取,樂於接受新知識、新技術,可謂虛懷若谷,大家風範。”
“易教授手術技巧精湛,我們無不為他快速利落、解剖層次清晰的手術風格所折服,觀摩易教授手術是一種藝術享受。難忘1986年導師為我師兄準備碩士論文答辯的情景,那年夏天格外炎熱,當時辦公室也沒有空調,在反覆聽取預答辯時,導師的汗水濕透了衣服,但他一絲不苟,從彙報論文時的眼神、表情、激光筆指向幻燈片上的位置,到彙報內容的組織、注意事項等都一一親手指導、示範。”
“導師對於工作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只要他不出差,除了日常工作外,晚上九點及週末早上必定到病房,巡視全科病人,然後到辦公室審稿、寫文章、處理各種事務,即使出差在火車、飛機上也是手不釋卷。為了準備重要論文、報獎材料,我曾陪導師多次通宵達旦地工作,第二天他仍照常上手術,看不出一點疲憊的樣子。他常對我説:"人沒有累死的,只有閒死的"。”
“導師過人的精力源自他健康的體魄,他早年曾參加中國遠征軍赴印度、緬甸抗日作戰,中年時騎自行車從西安到北京長途跋涉,練就了一身鋼筋鐵骨,雖然身材瘦小,但體質、力量過人,論掰手腕、賽自行車,常使年輕人汗顏。當時搶救外傷病人,多用咬骨鉗咬除部分顱骨形成骨窗,年輕醫生雙手握鉗有時也費力耗時,他卻可以單手握鉗快速咬開骨窗,我們都敬佩地暗挑大拇指。”
“導師英語水平很高,經常參加國際會議並擔任專題會議主席,在國際神經外科界享有很高聲望。在一次國際會議中他據理力爭,挫敗了主辦方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贏得了與會各國專家的尊重。導師口碑極好,平易近人,記憶力超強,只要他見過一面的人,下次相見一定能叫出對方的名字,這使得許多同道十分敬佩和仰慕。”
“導師曾親口對我講過,從他第一次向黨組織遞交申請書那天起,就一直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並開始每月留出專款作為黨費。我曾親眼見到導師放在辦公桌抽屜一角,碼放整整齊齊留作黨費的錢幣,承載着他對黨的忠誠及博大的胸懷,至今仍使我感動不已。1999年初他被發現左下腹包塊,當時有關專家建議立即住院手術治療,但他為了如期參加當年6月在韓國漢城召開的亞洲立體定向與功能性神經外科學術大會,等到7月手術時無情的癌魔已迅速擴散。即便如此,術後2個月還抱病主持了全軍神經外科高級講習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