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易祓

鎖定
易祓(1156年-1240年),字彥祥,一作彥章,號山齋, [1]  與同郡湯璹、王容並稱“長沙三俊”,與著名詞人姜夔“折節交之”。 [2]  潭州寧鄉(今屬湖南)人,中國宋代詞人。 [1]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上舍釋褐,為照慶軍節度掌書記。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為太學正。寧宗慶元四年(1198年),除校書郎,旋升為秘書郎。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除著作佐郎。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遷著作郎、兼實錄院檢討官,出知江州。嘉泰四年(1204年),為樞密院檢詳文字兼實錄院檢討官,除國子司業。開禧元年(1205年),權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除左司諫、兼侍講。 [1]  開禧二年(1206年),權禮部尚書,旋落職與宮觀。開禧三年(1207年),謫融州,移全州。嘉定十三年(1220年),復原官。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易祓卒,時年八十五歲。 [1] 
著有《周易總義》。《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四人選入選其詞2首,《全宋詞》據之錄入,另據石刻輯補1首,共收3首。 [1] 
彥章、彥偉、彥祥
山齋
出生日期
1156年
逝世日期
1240年
本    名
易祓
拼    音
yì fú

易祓個人生平

易祓,字彥章,後改彥祥,行五九,號山齋,南宋紹興二十六年丙子(公元1156年)正月生(據寧鄉譜,三月初四生)。
幾先公之長子,妙公之孫也,以祖綸公僑居溈上,弱冠舉於鄉,不樂仕進,恩例文林郎,翌年轉儒林郎。公博學多才,素工詩詞,文人博士交相傾慕,鹹以望見顏色為幸,尊稱布衣居士。
淳熙乙巳(公元1185年)薦於朝,補文林郎、昭慶軍節度使掌書記。
紹熙甲寅(公元1194年)入荊南師幕,
慶元四年(1198年)除著作郎兼實錄檢討官,掌修國史,位次編修,兼權起居郎,侍從皇帝記錄皇帝言行。
嘉定三年(公元1203年)任尚書佐郎。翌年三月除樞密院檢討,四月磨勘(考績升遷制度)轉朝散大夫郎,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又除國子司業(中央書院國子監副長官)。
開禧乙丑元年(公元1205年)升中書舍人,職掌起草詔令。八月除左司諫議官兼侍講,講論文史,備君主顧問。
丙寅(公元1206年)升右諫議大夫轉朝散大夫。七月除禮部尚書,職掌禮儀、祭享、貢舉等事長官,兼直學士院,負責起草任免將相等機密詔令,並備諮詢要政。
是年南宋伐金,史稱“開禧北伐”,翌年丁卯,師旦失敗貶死,十一月公謫融州,移金州,戊辰移衡州,得旨自便尋敍。
嘉定乙酉(公元1225年)理宗登極改元寶慶,恩賜朝議大夫,提舉玉隆萬壽宮事,安置罷退之臣及閒員。
丁亥(公元1227年)恩賜朝議大夫寧鄉開國男,食邑三百户,賜紫金魚袋。
紹定四年(公元1231年)轉中奉大夫,磨勘大中大夫,贈正奉大夫
嘉熙庚子(公元1240年)三月二十日歿,壽終八十五歲。
御賜祭葬,墓在寧鄉縣原十都三區溈上之下屏山(今寧鄉縣巷子口鄉)寅山申向,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石柱。封碩人,諡文昌。
著有《周禮周易釋義》、《禹貢疆理記》、《易學舉隅》、《周禮釋疑》、《漢南北軍制》、《山齋集》。

易祓人物年表

淳熙二年,易祓在太學讀書。不久後就回到家中,他的妻子曾經寄給他一首詞《一剪梅》“染淚修書寄彥章。貪做前廊,忘卻迴廊。功名成遂不還鄉。石做心腸。鐵做心腸。紅日三竿懶畫妝。虛度韶光。痩損容光。不知何日得成雙。羞對鴛鴦。懶對鴛鴦”來呵責他。
易祓一直在太學讀書10年,淳熙十二年參加兩年一度的太學上舍試,中優等,與內舍試合稱兩優,補上等上舍,取旨釋褐授官,補文林郎、昭慶軍節度使掌書記。
光宗紹熙五年,易祓被召入荊南帥幕。兩個月後即授職太學正。
寧宗慶元二年十一月,易祓為秘書省正字。
慶元四年,易祓為校書郎,旋即又升為秘書郎
慶元五年七月,易祓為著作佐郎起居舍人。十二月以著作佐郎兼實錄院檢討官。
慶元六年二月,易祓為權右侍郎官,後又轉奉議郎。八月,易祓為著作郎。九月,易祓出任知府江州
嘉泰初,易祓在江州任職知府
嘉泰三年,易祓被召赴行在所,又為員外郎、左侍郎官。
嘉泰四年四月,易祓為樞密院檢詳文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同年七月,授職國子司業
開禧元年六月,易祓任職中書舍人。八月,授職左司諫兼侍講。
開禧二年,易祓任職禮部尚書直學士院,立即又落職與宮觀。
開禧三年十一月,易祓得罪權貴被貶融州
嘉定二年十二月,易祓在融州任職,撰有《真仙岩亭賦》。
嘉定四年,易祓撰寫《易學舉隅》四卷。後移全州居住。
嘉定八年,易祓曾為方信孺書寫桂林世節堂扁額,磨崖石刻於龍隱巖。
嘉定九年七月,易祓從全州遷移到衡州,得到聖旨迴歸寧鄉,中途經過祁陽縣浯溪,有題浯溪詩刻石。
嘉定十三年,易祓官復原職。
理宗寶慶元年,易祓轉職朝請大夫,還是在家中居住,實際上被閒置。
寶慶三年,理宗封易祓為寧鄉縣開國侯
紹定元年,易祓撰成《周易總義》二十卷。
嘉熙四年三月二十日,易祓因病去世,壽年85歲。

易祓人物概況

易祓 (一一五六~一二四○),字彥章(一作彥祥、彥偉),號山齋居士,湖南寧鄉巷子口鎮巷市村人。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上舍釋褐,為昭慶軍節度掌書記。寧宗慶元六年(一二○○),累遷著作郎兼實錄院檢討官。嘉泰四年(一二○四),擢國子司業(《南宋館閣續錄》卷九)。開禧元年(一二○五),權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遷左司諫兼侍講。二年,除禮部尚書,尋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三年,謫融州,移全州。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復原官。理宗嘉熙四年卒,年八十五。事見清同治《寧鄉縣誌》卷九《禮部尚書易祓墓誌》。有《周易總義》、《周官總義》、《禹貢疆理記》、《易學舉隅》、《山齋集》等傳世。
祓公,字彥祥一字彥章,號山齋。長沙寧鄉人(萍鄉譜作雄公長子鵬舉後裔待考)。祖父妙,字道微,郡守累闢不就。父畿先字季崇,承奉郎,致仕贈朝奉大夫,生有至性,定省温清,朝夕無間,學者稱為純孝公。其長子也,弱冠鄉舉,遊太學,工詞賦。
宋孝宗淳熙十二年乙己(1185)釋褐,依殿試第一人,恩例初仕文林郎,昭慶軍節度使掌書記,累官至禮部尚書,兼翰林院直學士。以時論不合,謫融州,移全州,復移衡州。得旨自便,家居三十年。著書自娛,築樓於溈山之南,取東坡“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意,題曰:“識山樓”。日夕遊息其間。零陵唐如晦,博學士也,遠來受業,公題其書室曰善齋。開禧二年(1206)本南唐剌史贇(斌/貝)公舊譜,作慶源集,考受姓之源,世系悉加刪訂,存信闕疑,書為三冊,分給長沙、吉州、袁州三部,是為綾譜。尋復原官,轉朝議大夫,賜紫金魚袋,封寧鄉開國男,食邑三百户。著書最多,載在藝文志。著有《周易總義》廿卷、《周官總義》三十卷(此二種編入《四庫全書》)、《禹貢疆理記》、《漢南北軍制》、《易學舉隅》、《周禮釋疑》、《山齋集》等書行世。周禮總義盛傳於時,樂聲遠謁山齋詩曰:淳熙人物到嘉熙,聽説山齋亦白髭,細嚼梅花讀總義,祗應姬老是相—。年八十五卒。
附現存易祓部分詩詞文
如下:
蕭、曹、丙、魏就優論 (易祓狀元御試論文)
早幾年在一種寧鄉玉堂鋪太原堂易氏支譜殘卷中,發現狀元易祓御試論文,題為《蕭、曹、丙、魏就優論》,討論大臣的治國之道,甚為珍貴。易祓,字彥章,號山齋,南宋紹興二十六年丙子(1156年)三月初四生,淳熙十二年乙巳狀元,開禧二年丙寅(1206年)任禮部尚書,開禧三年(1207年)修易氏綾譜《慶源集》,寶慶二年(1226年)封寧鄉開國男,嘉熙四年庚子(1240年)三月二十曰卒於寧鄉崇祀鄉。易祓著述甚豐,留世極少,此狀元論文是其一。
大臣之用天下,當維持天下之治體,而末節不與焉。即區區之末節,而較其一時之所長,則其著見於事業者,固不能無等級之辨,然非所以論大臣任天下之道也。治天下有定體,大抵寬大樂易者有經久之謀,而剛鋭果敢者皆迫切之計。為大臣者,固當培植國本,固結人心,使天下之治,至於千萬世而不窮焉可也。苟惟治體不察而一切嚴毅者,究心焉則其目前之效非不聳然,其可嘉也,而治道之元氣索矣。昔者漢家之治,源流深長,誠不可以一時之嚴毅為之也。蕭何之畫一,曹參之清淨,丙吉之長者,是固足以維持漢家仁厚之政。而魏相獨以嚴毅聞,嚴毅非不足以為政,而漢家之治體果如是乎?君子於是而考明之,則四子之所以用漢者,殆不容無所辨。蕭、曹、丙、魏孰優?請因班固之説而申之。
有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之治體,而其所以輔贊彌縫於不可終窮之地,要必有以任其責也。苗民之弗率,聲其罪而誅之,無難也,而禹之相舜,乃急急於班師之舉;商民之弗靖,雖鋤而絕之弗恤焉可也,而周公之相成王,乃諄諄乎姑為教之之言,夫(非)優容和緩之不足以制天下之變固也。而聖人之心,因乃委其自安,待其自定何也,蓋不如是則不足以維持天下之治體也。
然則三代之所以為有道之長者,其以此歟?西漢之興,固不可以三代之治責之也。然高祖天資仁厚,出秦民於水火之餘,而納之於衽席之上。蕭、曹二子亦且靜厚少事,而足以為安養休息之政,夫是以一代之治可以久傳而無後患。自武而宣,則其渾厚之氣以少蠹矣。丙吉之長者,猶足以扶其顛而支其墜,至於魏相之嚴毅,則又益甚焉,是不可以不辨也。而世之論治者曰,蕭何以民田自濡,其視乎相之稱上者為孰愈;曹參以醇飲而自肆,其視夫相之總眾職者為孰優;丙吉聞匈奴之警而後任科瑣邊吏之責,其視夫相之職兵略為孰勝。自是而觀之,則相之才智自足以震耀於一時,而非三子所及,而深考其維持治體之所在,則優劣之辨始有可得而論者。
採明月令之説,而不知其品式之繁,誠不若三章之約為簡且易也;奏賈誼、晁錯之言,而不知其限於刑民之過,誠不若獄市不擾者之為安且久也。稔霍氏之禍而不能駒輝,蓋楊韓之誅,誠不若三公不接吏者之為無後悔也。三子之所以維持治體者,相果能之乎?相當宣帝嚴毅之朝,而不守高帝仁厚之治,顧乃耗天下之脈滋天下之變,則三子之智,必不如是。君子於是而視之,則其人品之優劣蓋有定論矣。雖然漢家仁厚之治是固不可以不守也。然文帝之朝,公卿大夫風流篤厚,恥言人過,其仁厚可知也。至於周勃之椎魯,申屠之木強,是雖不至於激天下之變,而亦何補於漢家一代之治哉。籲治天下之道,不病於法制之不詳,而病於法制之過詳也;不病於政令之不嚴,而病於政令之過嚴也。用天下者苟能因其一代之體而守其一定之法,則仁厚之政至今存可矣。
蕭、曹遠矣,丙吉之長者固莫得矣,與其為魏相之嚴毅至於虧天下渾厚之氣,固不若周勃、申屠之徒,雖不足以聳天下之觀聽,而亦不至於激天下之多事也,君子其不可不為之辨明乎?今觀班固之於數子一概而論之,且曰君臣一體相待而成,則夫蕭、曹、丙吉之得君行道,是固不可以優劣論者,而獨於魏相之嚴毅而謂其不如丙吉之寬,則班固之論,蓋亦深智。夫治體非泛然之論也,猶之身焉,於康強無事之時而投之以決裂瞑眩之藥,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此治體之説也,固之論數子,亦主乎此而已矣,學者當以是求之,謹論。
識山樓記
嘗觀坡翁《廬山》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蓋以此山之人,終日耕桑樵牧為生,於是所見益狹,所處益陋,豈識山之所以為山?予于山外求之,左江右湖,諸峯聳然,千巖萬壑,層見疊出。雖未周曆遍觀,而廬山高致已瞭然胸次,此坡翁識山之意也
僕於嘉定已卯歲,自湘城歸溈浦,復尋三徑之舊,正在溈山之外,作樓於所居之南。其下為讀書堂,旁舍環列於其間,設花檻與樓相對。僕老矣,日遊息於是。溈山在望,紫翠交錯,若拱若揖,相為酬酢。山間以四時代謝,煙雲變化,朝暮萬狀,不越指顧之頃,洞察秋毫之微,茲果山所特識者歟?系以詩曰:“山外如何便識山,白雲出岫鳥知還。更看面目知端的,卻在先生几杖間。”若質老泉,當為領頷一笑,遂摘坡翁詩句以為一匾。

易祓其他信息

安靈龍潭
流水淼無際,其源偏坤輿。
壓這以山麓,壅淤誰與疏。
神物夜上宅,風雷發欷噓。
擘開蒼玉峽,瀉作清泠渠。
安得探其穴,扁舟武陵魚。
吾聞覆載閒,不過一身如。
九竅互開合,血膚乃張舒。
其間或積滯,氣鬱成癰疽。
山澤本通氣,自然厥中虛。
明河轉地軸,喬嶽並郊墟。
脈絡無不寓,地行乃其餘。
請觀千丈瀑,高出康谷廬。
我無適俗韻,濫剖江成竹。
惟有南山雲,對這若要掬。
秋堂風露清,豈不念羈獨。
行年四十九,亦復此棲宿。
二子亦有契,茲期定前卜。
泛觀穹壤間,物剝繼以復。
消息固常然,天地非反覆。
姑置勿復言,新篘已清熟。
千歲蟾蜍猶得仙,百年枸杞足延命。
也須點鐵自成金,未信磨磚能作鏡。
示從侄茂
萬事皆從忙處錯,寂然不動乃能通。
君看開濟規模事,卻屬南陽高臣翁。
不今不古不朝昏,只與南山伴白雲。
我既無聲亦無臭,眾生當以不聞聞。
湘江東西直浯溪,上有十丈中舉碑。
誰鑑豐碑鎮山曲,溪邊美人美如玉,
想當歌頌大業時,胸蟠星斗光陸離。
蠶須蠆尾更清勁,凜凜襟懷冰雪瑩。
水部之文魯公書,兩翁寥寥千載餘。
後來更有黃太史,健筆題詩起翁死。
一派溪流徹底清,溪邊鏡石堅而明。
我思古人不事見,水石猶作瓊瑰聲。
朅來名山訪遺蹟,煙雨悽迷山路濕。
野叟矇頭看打碑,君其問諸水邊石。
和黃山谷龜殼詩韻(其一)
支休納息三百年,也勝刳賜貯金屋。
問子多智亦多窮。何如蓮葉安巢宿。
和黃山谷龜殼詩韻(其二)
一枝自足鷦鷯巢,一居猶勝蝸牛屋。
道人身外本無求,況有龜軒可棲宿。
我醉欲眠郡罷休,誰能倚杖聽江流。
蕉花當户不知午,梧葉滿庭疑是秋。
吾首人來無物累,此心何處不天遊。
鴻邊幸有音書至,春在江南雲夢洲。
題識山樓
山外如何便識山,白雲出岫鳥知還。
更看面目知端的,卻在先生幾格閒。
題唐裴休
萬重雲捧古人墳,花木爭奇紫翠紛。
神氣麗天經夜月,山光映水度秋雯。
田猶荷鍤耕羅漢,法有金城賴相居。
挪卻金魚逢佛選,至今完壁頌元勳。
讀唐中興頌
唐家基業重於山,甯許胡雛據九關。
當日人心旋□堵,異時世變卻循環。
壤分旄鉞誰能制,政出貂璫不復還。
千古高巖銷蒼蘚,空留遺蹟蹈元顏。
驀山溪(春情)
海棠枝上,留得嬌鶯語。雙燕几時來,並飛入、東風院宇。夢迴芳草,綠遍舊池塘,梨花雪,桃花雨。畢竟春誰主。
東郊拾翠,襟袖沾飛絮。寶馬趁雕輪,亂紅中、香塵滿路。十千斗酒,相與買春閒,吳姬唱,秦娥舞。拚醉青樓暮。
喜遷鶯(春感)
帝城春晝。見杏臉桃腮,胭脂微透。一霎兒晴,一霎兒雨,正是催花時候。淡煙細柳如畫,雅稱踏青攜手。怎知道、那人人,獨倚闌干消瘦。
別後。音信斷,應是淚珠,滴遍香羅袖。記得年時,膽瓶兒畔,曾把牡丹同嗅。故鄉水遙山遠,怎得新歡如舊。強消遣,把閒愁推入,花前杯酒。
況周頤《蕙風詞話》曾評此詞:
易祓喜遷鶯雲:”記得年時,膽瓶兒畔,曾把牡丹同嗅.”語小而不纖.極不經意之事,信手拈來,便覺旖旎纏綿,令人低徊不盡.納蘭成德浣溪沙雲:“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道是尋常.”亦復工於寫情,視此微嫌詞費矣.喜遷鶯歇拍雲:”強消遣,把閒愁推入,花前杯酒.”由”舉杯消愁”意翻變而出,亦前人所未有.
祓奉陪判府府判諸丈為淡巖之遊,回視融之仙岩,全之礱巖,殆相長雄。使祓向不以罪斥,則安知天下有此清勝。謹以小詞紀其實。祓皇恐再拜。
自古清勝地,江帶與山篸。誇娥擘此石罅,不獨嶺之南。初見仙岩第一,再見礱巖第二,今見淡巖三。邱壑皆有分,品第不須談。
望前驅,陪後乘,破晴嵐。出城一舍而近,峭壁與天參。不使塵埃涴腳,忽覺煙雲對面,鶴馭可同驂。杖履從歸去,此樂□湘潭。
另附易祓妻詩詞各一首如下:
對雪
紛紛瑞雪壓山河,特出新奇和郢歌。
樂道幽人方閉户,高歌漁父正披蓑。
自嗟老景光陰速,誰使佳時感愴多。
更念鰥居憔卒客,映書無寐奈愁何。
染淚修書寄彥章。貪做前廊。忘卻迴廊。功名成就不還鄉。鐵做心腸。石做心腸。
紅日三竿懶畫妝。虛度韶光。瘦損容光。不知何日得成雙。羞對鴛鴦。懶對鴛鴦。
附部分相關資料
日下:
1,《氏族大全》卷二十一:"易祓,字彥偉,長沙人.工小詞.春詞《驀山溪》雲:'東郊拾翠,襟袖沾飛絮.寶馬趁雕輪,亂紅中,香塵滿路.十千斗酒,相與買春閒,吳姬唱,秦娥舞.拚醉青樓暮.'宋淳熙乙巳,祓為釋褐狀元.丁未湯璹為省元,王容為狀元.潭州有三元坊.祓官至尚書.有《周禮總義》行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王鰲《姑蘇志》卷五十一:"湯璹字君寶,本瀏陽人,淳熙中第進士.與王容、易祓號'長沙三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按,王容為淳熙十四年殿試狀元,湯璹為省元.參何忠禮《宋史選舉志補正》附錄《宋代科舉一覽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第298頁.
3,《全宋詩》第51冊易祓小傳已採用此墓誌.謹註明以志其先發現之功
4,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二《姜堯章自敍》載姜夔自稱:"金陵吳公及吳德夫、項平甫、徐子淵、曾幼度、商翬仲、王晦叔、易彥章之徒,皆當世俊士,不可悉數,或愛其人,或愛其詩,或愛其文,或愛其字,或折節交之."中華書局1983,第211頁.
5,《續修寧鄉志》卷三十一即作"乙巳"易祓,字彥祥,一字彥偉,號山齋,始祖歡,宋貞宗祥符時由太和遷寧[鄉].祓弱冠鄉舉遊太學,工詞賦,淳熙乙已釋褐,依殿試第一人恩例,初仕文林郎昭慶軍節度使掌書記.
6,《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按,此狀元非殿試狀元.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殿試狀元為衞涇.淳熙十五年乙巳無省試,淳熙十四年丁未殿試狀元為王容,省元為湯璹.參何忠禮《宋史選舉志補正》附錄《宋代科舉一覽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第298頁.
7,易祓《真仙岩賦》,在融縣桑悦《仙岩記》亦提及此賦石刻:“嘉定間,守融州鮑粹然建亭其上,如魯靈光之獨存,屢欹斜復正,疑有神護.舊插木版於巖為橋以渡,今版將腐,人無敢過.名亭從巖名,長沙易祓為之賦.碑藏巖中如新刻.”
8,《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廣西通志》卷四十四亦有相同記載:"世節堂在龍隱巖,宋嘉定八年二月莆田方信孺桂林西漕台廳事為世節堂,長沙易祓書三大字扁磨崖於巖側."又見謝啓昆《粵西金石略》卷十一.
9,同治《續修寧鄉縣志》卷三十一易祓傳.同書卷九易祓墓誌注云:"舊志作男,食邑三百户,與墓誌微異同."
參考資料
  • 1.    易祓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25]
  • 2.    易祓  .寧鄉網[引用日期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