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易俗社劇場

鎖定
易俗社劇場,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案板街26號(近西一路)。始建於民國元年(1912年)8月13日。 [1] 
易俗社劇場為磚木結構,歇山重檐屋頂。外圍南北長42米,計14間;東西寬18米,分6間;南邊5間作戲台,台高1米,台口高6.48米,台口寬8.68米,進深14.34米。廳內沿東北西三面建兩層木質轉角樓,東西樓長15米,寬3米,北樓面寬與進深皆12米。樓下中間設池廳,兩側設偏座;樓上按間設包廂,東西各5間,北有4間,共14間。 [2] 
2006年5月25日,易俗社劇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易俗社劇場
地理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案板街26號(近西一路)
所處時代
民國元年(1912年)
保護級別
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等級
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1066-5-19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易俗社劇場歷史沿革

易俗社劇場是民國元年(1912年)8月13日在西安成立的的秦腔演出及戲曲教育團體,初名“西安易俗伶社學社”,後易名“西安易俗社”。 [1] 
民國三年(1914年)4月,陝西省督軍陸建章獲得此園,予以整修。 [2] 
民國六年(1917年)6月,易俗社秦腔團體購得“宜春園”,對其改建維修。 [1] 
民國八年(1919年)6月,因劇場傾圯,重新修整,10月修理落成,同日舉行紀念會。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由“陸尚德堂”房地,於劇場東南修建露天舞台,磚木蓆棚結構,從劇場舞台東樓至露天舞台架設天橋相通。3月(陰曆二月一日)工竣開演。 [2]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由封至模總設計並監修,對劇場進行了重修。 [1]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由封至模設計並監修了劇場。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日本飛機炸燬劇場的八角飛檐屋頂,抗戰勝利後修補。
1964年,西安市人民政府撥專款重修了劇場。
1966年,拆除池廳兩側柵欄,取消站位,增設靠椅,使全場席位增至900席。 [2] 
易俗社劇場 易俗社劇場

易俗社劇場建築格局

易俗社劇場 易俗社劇場
易俗社劇場為磚木結構,歇山重檐屋頂。外圍南北長42米,計14間;東西寬18米,分6間;南邊5間作戲台,台高1米,台口高6.48米,台口寬8.68米,進深14.34米。廳內沿東北西三面建兩層木質轉角樓,東西樓長15米,寬3米,北樓面寬與進深皆12米。樓下中間設池廳,兩側設偏座;樓上按間設包廂,東西各5間,北有4間,共14間。文武場面隱置在兩邊側幕裏,內設靠背連椅,椅背附有茶几。劇場東南的露天舞台,為磚木蓆棚結構,從劇場舞台東樓至露天舞台架設天橋相通。在二樓東西包廂前續接了1米寬的樓板,設了樓座;實行對號入座;偏座後架設木欄。劇場北門牆為水泥牆,北樓為鋼筋水泥梯形樓面,有12排沙發椅;場地為坡地,池廳設置皮沙發椅;偏座安置木椅。全場座位計902個,舞台部分,拓寬台口為10.68米,附台向北伸延入觀眾席,各佔兩間計18平方米,西邊作樂隊席,東邊作燈光台,架設天橋並添置吊景設備。在舞台東邊為服裝和化妝室。燈光設備有42路可控硅操光台1台,聚光燈40台,新式聚光燈26台,旋轉式幻燈10台,雲燈15台,追光、造型、八格條燈各4台,紫外線、平閃燈各1台,自動換色器1台等;音響設備500瓦主放機、80瓦擴音機、50瓦擴音機各1台,控制放大機2台,601、602盤式錄音機4台,盒式錄音機2台等;舞台固定裝置幕布4道,吊景杆8道,其它風雷雨電器具設備等應有者基本都有。 [2] 

易俗社劇場文物遺存

易俗社劇場 易俗社劇場
易俗社劇場臨街有大門樓,門額豎掛洪子明楷書“易俗社”三字社名之油漆牌匾。劇場北牆開三道門,中門上方牆上鑲砌陝西省督軍陳樹藩楷書,用青石雕刻之社名,台口額枋上貼掛教育部頒發給易俗社的“金色褒狀”。 [2] 

易俗社劇場歷史文化

  • 易俗社
易俗社劇場 易俗社劇場
易俗社是由陝西省修史局總纂李桐軒和孫仁玉兩先生髮起成立的,為中國第一家藝術團體,為世界第三家(第一家是法國芭蕾舞劇團,第二家是莫斯科藝術劇院)藝術團體。她以改革社會、啓發民智、輔助社會教育、移風易俗為宗旨,採取文化與訓練並重,在演出實踐中培養演員,成為全國首創的戲曲學校性質的秦腔劇團。易俗社前身是宜春園劇班,演出漢二黃,民國五年(1916年),劇場賣給易俗社,易俗社改舞台為轉枱,由陝西省督軍陳樹藩題“易俗社”門額,首場演出為孫仁玉編寫的《復漢圖》前本,觀眾坐滿了800個座位並站滿了500個站位,人數雖多但秩序井然。易俗社延請名流做教師和編劇,諸如陳雨農、李雲亭、趙潔民、黨甘亭、趙傑民、劉立傑、唐虎臣、範紫東、高培支、李約祉、呂南仲等先生,培養出學員600名,著名的有劉箴俗、劉迪民、沈和中、馬平民、蘇牖民、劉毓中、王天民、駱秉華、耿善民、王秉中、李可易、宋上華等,劇社演員支衍大西北五省區。民國十年(1921年),赴漢口演出,民國十二年(1923年),給魯迅先生演出《雙錦衣》,博得好評。魯迅先生曾在易俗社看秦腔,一連看了5次,捐助銀元50枚,並贈《古調獨彈》匾額。解放後,1953年出國到朝鮮前線慰問志願軍演出,1959年參加陝西省演出團,在全國13省、市巡迴演出,併到福建前線慰問解放軍演出,赴北京觀摩演出,還出國到日本訪問演出。此外,還拍攝了電影《火焰駒》、《三滴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週年獻禮演出中獲得了創作、演出一等獎。 [3] 

易俗社劇場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易俗社劇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易俗社劇場旅遊信息

易俗社劇場地址

易俗社劇場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案板街26號(近西一路)。

易俗社劇場交通

乘車前往易俗社劇場:從西安環城公園出發,乘坐6號線至永寧門下車,轉乘2號線至鐘樓地鐵站7號口下車,再步行兩分鐘即可到達易俗社劇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