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蜀王陵

鎖定
明蜀王陵,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十陵街道辦正覺山山麓及青龍埂等地,以僖王陵為中心,形成了一處類似北京十三陵的王陵墓葬羣勝蹟,是明代(1368~1644年)藩王蜀王的家族陵墓羣。 [8-9] 
五座蜀王陵分別是僖王陵、成王陵、懷王陵、惠王陵、昭王陵。其中成王陵、懷王陵、惠王陵暫未發掘對外開放。明蜀王陵以明代第三代蜀王僖王陵為中心,圍繞其四周分佈着僖王趙妃墓、僖王繼妃墓、黔江悼懷王墓、懷王墓、惠王陵、昭王陵、成王陵、成王次妃墓、半邊墳郡王墓等十個陵墓,十陵街道也因此而得名。明蜀王陵的發現,對於瞭解明代藩王陵寢制度以及建築、雕刻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  [8] 
1996年11月20日,明蜀王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明蜀王陵
外文名
Ming Tomb of Shu King
地理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十陵森林公園明蜀王陵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9:00—17:00(週一閉館) [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門票價格
12元/人
著名景點
僖王陵
昭王陵
建議遊玩時長
2-3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編    號
4-0076-2-02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明蜀王陵歷史沿革

1958年,興修東風渠時發現香花寺大皇墳,確認是座明蜀王陵。 [7] 
1978年,明蜀王陵首次被發現,經考古發掘,發現了類似於北京十三陵的王室墓葬羣。 [3] 
1991年,修建成渝高速公路時,在龍泉驛區洪河鎮白鶴村發現一座被破壞的明蜀王陵,青磚券頂下是一座全石結構陵寢,系第八代蜀昭王和王妃的夫妻合葬墓。經考古發掘從原洪河鎮白鶴村(成渝高速公路北側)遷建於明蜀王陵內統一保護管理,所以現在看到的昭王陵實為仿古復建。 [3-4] 
1995夏,成都市考古隊與龍泉驛區明蜀王陵博物館聯合調查香花寺大皇墳,並對寢園地面建築的遺基殘跡進行局部勘探和試掘。聯合調查組判之為“成王陵”,正式列入明蜀王陵大遺址保護名單。 [7] 
1998年夏,成都市動工修築三環路,年底發現明蜀定王次妃王氏墓。經研究決定進行考古發掘之後,將地宮拆遷到龍泉驛區十陵鎮大梁村明蜀僖王陵附近復建保護。這一拆遷復建工程於2000年初完成。 [7] 
蜀王陵

明蜀王陵建築格局

成都市龍泉驛區西部黃土隴岡地域,分佈着不少朱明皇族成員墓葬,估計不下百座。這些塋壙的規模不盡相同,大墓地宮的內空面積,一般將近二百平米,規模較小者,塋穴內室面積也在三十平方米左右。每座陵壙,無論磚石結構、全石結構,還是磚石琉璃仿木建築,皆系雕刻精美的地下宮殿。這些墓葬統稱“明蜀王陵”。同時,四川省文物局也將其列為全省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 [7] 
明蜀王陵以僖王陵為中心,形成了一處類似北京十三陵的王陵墓葬羣勝蹟,是明代(1368~1644年)藩王蜀王的家族陵墓羣。根據考古發掘和探測,在這一地域方圓五千米的範圍,已經發掘或者探明的就有僖王陵、懷王陵、惠王陵、昭王陵、成王陵、黔江悼懷王墓、僖王趙妃墓、僖王繼妃墓、定王次妃墓、半邊墳郡王墓等十座明代蜀王、蜀王妃、郡王及郡王妃的墓葬。 [8-9] 

明蜀王陵主要建築

明蜀王陵僖王陵

明蜀僖王陵是一座仿木結構的地下宮殿式建築,三進三重殿四合院佈局,其主要建築均可與親王府宮的建築相對應,整座墓室儼然墓主人生前所住的王宮——墓室大門象徵王城的正門;二門代表王府宮殿的正門;二門之內正殿之前為廣闊的正庭;左右兩廂表示正殿兩廡的左右二殿;墓室寢殿代表王城寢宮等。遍佈墓內的綠色琉璃瓦、琉璃斗拱、脊獸等其他物件,仿的也是當年成都的老皇城建築“蜀王府”的宮廷格局。
墓門外的八字牆,長近1.5米、通高3.1米餘。八字牆之間原來建有一道金剛牆,發掘後被拆除,現可直接見到墓門及上方廡殿頂的門樓。門樓正脊兩端安裝着吻獸,左右垂脊上裝有垂獸,頂部蓋勾頭筒瓦,下方加滴水板瓦,均飾以龍紋。
地宮大門更是高大肅穆,由兩塊巨石鑿成,每扇石門(甬殿)寬1.21米、高2.58米、厚0.16米,重2噸多,陽面各飾9排9行門釘,大門及門柱還隱約顯現出早先的硃紅色。在明代,以藩王的級別,只能享受49顆門釘。但在僖王陵中,硃紅色的石門上不僅有81顆門釘,石門上甚至還雕刻着超出其蜀王地位的五爪金龍圖案。入墓門甬殿依次為甬道、前庭門殿、前庭、中庭門殿、中庭、棺室門殿、棺室。甬道、前庭和中庭,兩邊皆建廂房。棺室兩邊設有耳室。甬道內寬5.88米。前庭和中庭內空寬度一致,皆近7米。棺室內寬3.60米;棺室與兩邊耳室之間的縱隔石牆各厚0.45米;每個耳室淨寬1.20米餘。各殿房皆以明間為過道,設門框立頰、門砧門斗、可以開闔的雙扇石門,前庭、中庭、棺室三殿的門扇寬厚同於甬殿,高度由前往後依次為2.62米、2.66米、2.95米。 [4] 
僖王陵

明蜀王陵昭王陵

昭王陵是昭王和他的正妃的夫妻合葬墓。昭王陵整座墓室是按蜀王府的地面宮殿木結構建築修建的。這對於瞭解明代藩王陵寢制度以及建築、雕刻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從大門而入,依次為前庭、前殿、中庭。因為是合葬墓的關係,中庭後面分為左右正殿、後庭、後殿及棺室。
王陵地宮分左右棺室,左棺室須彌座棺座雕鳳紋,為昭王正妃劉氏的棺室;右棺室須彌座棺座雕龍紋,為昭王棺室。奇妙的是,兩棺室隔牆上有鏤空門扉一孔,據説這是為了方便夫妻二人在陰間的聯繫。 [1] 
昭王陵

明蜀王陵定王次妃王氏墓

原貌遷建於龍泉驛區十陵鎮大梁村的蜀定王次妃墓,原址位於成都東南郊,坐落在錦江區琉璃鄉潘家溝獅子山南坡,墓向178°(接近正南)。地宮後面的殘冢,現存高度不足3米,底部殘徑22米左右。定王次妃王氏,乃蜀僖王友土燻之堂弟媳(妾)也。蜀定王次妃王氏墓,現坐落在明蜀僖王陵東300米餘,當地俗稱朱家大梁子的高坡頂部。根據考古發掘和現場調查資料,其原址塋域的佈局和地宮結構形制如下: [7] 
佈局概況
定王次妃王氏墓寢園,由每邊長約62米的三個正方形園子按墓向縱連而成,總長187米左右。四周建以圍牆,並有分隔三個園子的橫垣。寢園南端牆垣正中,設有大門廊房。三個園子的地面,分別築成自南而北,一園高於一園的三級平台地勢。其中最後一個園子,又自墓門前方12米以遠,再築一台,佔據整個後園之大半部。此乃全塋最高的一級地坪,即第四級平台,縱廣43米。此墓的墓道、墓門前的八字牆、整個地宮及墓坑,皆埋在這個平台下面。地宮後面的墳冢,則壘築在這個地坪上面。定王次妃寢園,總面積18畝左右,合明制二十畝餘。 [7] 
墓坑墓道和地宮
明蜀定王次妃王氏墓原址,其地宮墓坑,南北縱長19.80米、東西橫寬11.40米,南端與墓道對接。墓道之俯視平面呈凸字形,跟地宮相接的一端,為凸字形的寬面,開口橫闊8.50米、縱廣5米餘。以南一段的開口面寬3.35米、縱長3.90米。在墓坑和墓道銜接處的西壁,挖有一條斜坡巷道,自墓坑西壁以西十數米外的地面開始,向東往下斜掘,直到墓坑底部。
地宮建在墓坑之內,系用青磚砌成兩列縱連直通的筒拱券,皆作五券五木伏,總厚1.40米。券頂下面兩邊的蹬牆(墓壁直牆)及後端封口橫牆,皆作內外兩層,內層為青石砌建,外層用紅砂石條砌築。兩邊蹬牆(墓壁)各厚1.62米以上;拱券後端的封口橫牆厚近2米。前面一列筒拱券,進深7.22米,內空通高3.58米,兩邊墓壁內空間距3.12米。入墓依次為墓門前殿、前庭、中庭門殿、中庭、甬道門殿、甬道、棺室門殿、棺室。每座門殿,皆為石雕仿木建築結構。 [7] 

明蜀王陵文物遺存

  • 綜述
在蜀王陵的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各式各樣的陶俑。這些陶俑數量眾多,種類也較多,是已出土的文物中數量最多的。僖王陵因遭盜墓者洗劫,僅出土了500餘件器物,包括有陶瓷器、銅器、鐵器等,其中陶俑就佔了400餘件。在鳳凰山明代朱悦燫墓中,出土了各類陶俑500多件,在定王次妃王氏墓中也出土了許多各式陶俑。 [6] 
  • 朱悦燫墓出土文物
成都鳳凰山明初蜀王世子朱悦燫墓出土了500餘件各種類型的釉陶俑,除少數被移動破壞外,絕大部分俑的位置均未移動,保存完整。按其身份與服飾的不同,大體上可以分為五種:武士俑、樂俑、儀仗俑、侍俑、文官俑。
這些俑的排列位置如下:大門內前庭左右兩廂中,各置兩個武士俑和三匹陶馬,右廂缺一馬。正庭的左右兩廂各列三排儀仗俑,第一排皆為牽馬俑;第二排為擊鑼鼓、捧畫角和手執各種儀仗的俑;第三排為執刀盾和弓箭的俑。右廂七十一件,左廂六十一件。正庭的正殿門前列兩行武士俑,每行五個(有一行缺一俑)。中庭左右兩廂排列以陶象輅為中心的儀仗俑。象輅前置六匹馬和九個牽馬俑。象輅兩邊各置三排儀仗俑。第一排除牽馬俑外,皆手執樂器,有笛、鼓、簫、笙、琴瑟、拍板等。第二、三排的儀仗俑各執儀釒皇氅、戈氅、戟氅、儀刀、班劍、立瓜、卧瓜、骨朵、金鉞、金鐙、矛肖等儀仗。左廂儀仗俑共一百五十七件,右廂儀仗俑共一百五十四件。中庭正殿後,有四個俑抬着一架大鼓,一個俑正在執鼓杖奮臂擊鼓。在中庭後殿前的台基上,還站有四個拱手侍立的俑。後殿的中室出土陶俑四十八件,沿中室的左右後壁面向棺牀排列,均作叉手或拱手侍立狀。
這些俑可按其身份和服飾分類如下:
①武士俑正殿前的兩行武士俑中,為首的一件高51釐米。黑髯。頭戴三朵纓穗的兜鍪,鍪耳飾鳳翅,後綴頓項。身着鎧甲。上系項巾。披膊、身甲均作黃褐色。腰繫帶。腿裙下露出草綠色的戰袍。足着黑靴。左挎弓囊,右挎箭袋,雙手立執鐵矛。前庭兩廂的武士俑高84釐米,是俑羣中最高的俑。
②樂俑在中庭兩廂的第一排,包括正殿後的抬鼓擊鼓俑。以兩廂的擊鼓俑為例,高31釐米,頭戴黑色金鵝帽,額前緊束黃褐色絛帶,結垂於腦後;身穿盤領窄袖黃褐長衫,腰繫絛帶,結於腹前,鼓亦平置腹前,兩手執鼓杖擊鼓。
③儀仗俑有兩種服飾,第一種都在中庭兩廂,高32釐米,頭戴黑色無樑冠,身穿黑色或草綠色盤領窄袖長衫,腰繫帶。有的並將長衫的前襟向上折作三疊,繫於帶內,以便行走。第二種高31釐米,頭戴黑色六瓣小帽,或穿右衽窄袖長衫,或穿盤領窄袖長衫,腰繫帶。正庭兩廂的儀仗俑全是這種頭戴六瓣小帽的,在中庭兩廂的儀仗俑中,如象輅前的牽馬俑,也是這種裝束,似乎它們的身份比頭戴無樑冠的俑要低一些。
④侍俑在後殿門外和後殿中室內,高32釐米。頭戴黑色烏紗帽或裹方披巾,身穿盤領窄袖長衫,腰繫帶。應是王府中的內使或侍者。
⑤文官俑發現於中庭圜殿附近,原置何處不詳,頭部已殘缺,殘高26釐米。身穿褐色右衽寬袖長袍,頸掛牙牌,腰繫革帶,兩側佩玉佩,足着雲頭履。叉手侍立。似為王府中的官吏。
除上述五種俑以外,尚有陶馬和象輅等。陶馬一般高24、長30釐米,下附底盤。馬身作黑色或褐色,也有未上釉者。多數為誕馬,有一件備鞍韉,也有是架象輅的馬。
象輅僅有2件,中庭左右廂各一件,形制相同,高70、長78、寬34釐米。無釉,上塗深褐色漆,轅之頭尾飾以金色的龍頭、龍尾,輅亭的前左右三面裝格扇,開門,輅亭的圓盤上飾一週仰覆蓮座,頂飾寶珠。輅亭內置坐椅和腳踏。輅前置踏梯,輅前後各支一行馬架。輅頂尚殘留有金屬的小圓環,似乎原來還繫有攀頂紅線圓絛之類。 [6] 
  • 僖王陵出土文物
僖王陵出土的陶俑共計425件,皆系無釉之暗紅陶胎俑。種類有將軍俑、文官俑、儀仗俑、侍俑等。
①將軍俑6件。頭戴盔,身着綠色窄袖戰袍,肩系披巾,腰束革帶並扎纏腰,袍下露出甲衣,足穿長靴。依據頭飾分為2型。A型:手握板斧站立。B型頭盔與A型略有差異,留長鬚,手握方天畫戟。均高57.8釐米。
②儀仗俑407件,可分為6型。A型頭戴瓜皮小帽,身穿右衽交領窄袖長袍,腰繫帶,足着靴。可分2式。1式腰間別長刀,雙手持獸面圓盾站立,標本高21.4釐米。2式拱手持長矛站立,標本高21.6釐米。B型:頭戴黑色高冠,身穿交領或圓領的窄袖長袍,腰繫帶,足着靴。可分為4式。1式身穿黃色交領長袍,雙手持長方形盾牌站立,標本高21.9釐米。2式身穿綠色圓領長衫,前襟上提,束於革帶內,拱手執長矛站立,標本高22.4釐米。3式身穿綠色或黃色的圓領長衫,前襟折於腰間革帶內,足着靴,雙手持刀站立。標本高21.7釐米。4式頭戴網狀高冠,身穿黃色、黑色或綠色的長衫,拱手站立,標本高22.3釐米。C型:可分為2式。1式頭戴圓頂笠帽,身穿薑黃色右衽交領窄袖長袍,腰繫帶,足着靴,拱手執長矛站立,標本高21.4釐米。2式頭戴圓頂笠帽,身穿薑黃色圓領窄袖長袍,腰繫帶,足着靴,拱手站立,標本高20.9釐米。D型:頭裹平巾幘,腦後有飄帶,身穿圓領窄袖長袍,腰繫帶,足着靴,拱手站立。可分為3式。1式帶頭垂於腰前,衣着顏色有綠、黃和醬青色等。標本高20.5釐米。2式頭裹黑色平巾幘,身穿綠色長袍,前襟上折於腰帶內,標本高20.7釐米。3式頭裹黑色平巾幘,身穿綠色長袍,標本高20.9釐米。E型:頭戴黑色平頂冠,身着黃色圓領窄袖長衫,前襟折於腰帶內,足着靴,拱手站立,標本一件高20.9釐米,另一件高20.2釐米。F型:頭戴黑色矮檐帽,腦後有飄帶,身穿綠色圓領窄袖長衣,束帶,着靴,拱手站立。標本高20.1釐米。
③文官俑8件,可分3型。A型:頭戴黑色高冠,上飾一朵兩葉花,身穿圓領窄袖長袍,腰束革帶,足着靴,拱手站立。一標本無須,一標本長鬚下垂,均高21.5釐米。B型:束髮,頭戴蓮花狀束髮冠,身穿綠色或銀白色圓領窄袖長袍,腰束革帶,蓄短鬚,拱手站立。一標本高20.9釐米,一標本高22.6釐米。C型:頭戴烏紗帽,帽後橫置短筒狀插翅管,身穿黃色圓領窄袖長袍,腰束革帶,足着靴,拱手站立。可分2式。1式高21.5釐米。2式留長鬚,高20.7釐米。
④侍俑14件,可分3型。A型:頭戴幞頭,帽後橫置短筒狀插翅管,身穿圓領窄袖長袍,腰束革帶,足着靴,雙手搭紅巾捧物,站立。分為2式。1式留長鬚,身穿黃色長袍,手捧圓盒,高21.4釐米。2式頭戴黑幞頭,穿黑袍,手捧花瓣形鏡,高21.8釐米。B型:均為女性。頭梳螺髻,身穿黃色或綠色的圓領窄袖長袍。有的腰束革帶,着靴;有的則腰間無帶,尖足。多數雙手搭巾,捧物站立。標本高21.1釐米。C型:均為女性。頭梳中分短髮辮,身穿綠色圓領窄袖長袍,腰束革帶,足着靴。其中2件拱手站立,另一件捧巾站立。標本高19.6釐米和21.1釐米。
⑤陶馬38件,有黃、白、綠、黑等多種顏色。多數的馬帶馬鞍、腳蹬,少數馬背上馱包袱、布匹、箱子等。長17、高18釐米。 [6] 
  • 定王次妃王氏墓出土文物
定王次妃墓出土隨葬物品300多件,主要是陶器,種類有俑、模型和生活器皿。俑可分為武士俑、騎馬俑、樂俑和侍俑。俑的面部塗粉紅色彩,嘴唇為紅色。
①武士俑:4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形體較大。其中一標本頭戴褐黃色兜鍪,頂上有纓飾,兩側鍪耳部各飾一上翹的鳳翅形裝飾。頜下長髯,雙眼微微下視,怒目圓睜。上身着黑色緊袖上衣,雙肩披護肩,腰繫帶,帶壓護腰。下身着黑色腿裙,腿間由腹部下垂黑色倒三角形鶻尾,腿裙下露出褐黃色鎧甲。足穿黑色齊膝長靴。雙臂彎曲,雙手於胸前作握物狀,所握當是一長把兵器。立於抹角方形座上。俑高69釐米,座高2釐米。
②騎馬俑:約45件。大部分出土於前室,騎馬者有身着鎧甲的,有頭戴烏紗帽、三梁冠而身着盤領緊袖長衫束革帶的,也有戴笠帽着交領長衫而繫帶的。皆昂首挺胸,兩眼平視,端坐於馬鞍之上,足踏馬鐙之中。馬皆四蹄踏座,身上配鞍,鼻上和臀部上方各有一圓形纓飾。標本一:騎馬者頭戴兜鍪,形制同武士俑。身着鎧甲,端坐於馬上。左手置於腹前作握物狀,拳心有一圓孔,可能執兵器。右手置於膝前,拳心也有一孔,可能執盾。俑高30釐米,座高1.1釐米。標本二:騎馬者頭戴烏紗帽,身着黑色盤領緊袖長衫,腰束革帶,足穿靴,端坐於馬鞍上,雙手姿勢同前俑。俑高31.2釐米,座高1.7釐米。標本三:頭戴無冠,身穿綠色直領寬袖長衫,雙手合抱於腹前,足穿靴,端坐於馬上。俑高32釐米,座高1.2釐米。此式俑只一件。
③樂俑:皆立姿,於胸腹前或懸掛或手執各種樂器。標本一頭戴笠帽,帽檐殘。兩眼平視前方。身着綠色右衽交領緊袖長衫,腰繫帶,襟下露出靴頭。於腹前挎一扁圓鼓,鼓面朝上,揹帶顯於右肩,雙手於腹前鼓上,各執一鼓槌,立於抹角方形座上。俑高28.2釐米,座高2.5釐米。標本二頭戴黑色金鵝帽,帽口系絛帶於腦後打結,帶頭下垂至肩背。兩眼圓睜平視前方,鼻下留一小撮黑色鬍子。身着黑色盤領緊袖長衫,腰繫帶,靴頭露於襟下。腹前橫置一杖鼓,鼓面在兩側,鼓身上覆一件披巾。雙手各撫一側鼓面,立於抹角方形座上。俑高26.3釐米,座高2.6釐米。
④侍俑:約有240餘件。主要出土於中室,後室出土較少。皆立俑,絕大部分為男俑。侍俑着長衫,以綠、淺綠和黑色為主。標本一頭戴笠帽,身穿淺綠色右衽交領緊袖長衫,腰繫帶,叉手侍立於基座之上。俑高27.4釐米,座高2釐米。此式俑數量最多。標本二頭戴巾帽,帽後刻劃四出方孔錢形裝飾,身着綠色右衽交領緊袖長衫,腰束革帶,叉手侍立於基座之上。俑高28.6釐米,座高2釐米。標本三,女侍俑。頭戴黑色帽,形制近似於烏紗帽,頂上有一花飾,兩側各有一鳳翅狀飾物,帽後有兩帶下垂及肩。身着綠色盤領緊袖長袍,腰繫革帶,襟下露尖狀靴尖。雙手於胸前託一紅巾,巾上有一卷成筒狀之物。立於基座之上。俑高27.6釐米,座高2.4釐米。標本四與標本三基本相同,惟帽兩側無鳳翅形裝飾。雙手託紅色長巾。標本五,女侍俑。發於頭頂作鬟髻,身着褐色右衽緊袖交領衣,下着綠裙,裙下露尖狀鞋頭。叉手持立於基座之上。俑高25.8釐米,座高2釐米。 [6] 

明蜀王陵歷史文化

  • 相關歷史
首代蜀王蜀獻王朱椿,是朱元璋的庶十一子,始封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死後,子孫次第襲傳王位。至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64年)八月,張獻忠農民軍攻破成都,十三代蜀王朱至澍偕妃妾投井自盡,蜀藩遂絕。 [9] 
  • 相關墓主
明蜀成王朱讓栩(~1547年),為明朝第九代蜀王。系第八代蜀王昭王朱賓瀚之嫡長子,第一代蜀王朱椿的第四代孫,下德三年(1508年)昭王朱濱瀚去世,正德五年(1510年)朱讓栩襲封為蜀王。
明蜀懷王朱申支,(~1471年),為明朝第六代蜀王。系第五代蜀王定王朱友垓之嫡一子。第一代蜀王朱椿之三世孫。據《明史.諸王世表》記載,天順七年(1463年)定王朱友垓去世,天順八年(1464年)朱申支襲封為蜀王,成化七年(1471年)去世,賜諡懷,在位七年。
明蜀惠王朱申鑿(1459~1493年),為明朝第七代蜀。系第五代蜀王定王朱友垓之庶三子,獻王朱椿之三世孫,第六代蜀王懷王朱申支之弟。天順三年(1459年)六月十九日生,成化七年(1471年)三月初一冊封存為通江王,因其兄懷王申支死後無子,故而成化八年(1472年)襲封為蜀王。弘治六年(1493年)八月三十日去世,賜諡惠。在位21年,弘治八年(1495年)正月初一葬於芳山。
黔江悼王朱友付(~1432年),為悼莊世子朱悦之嫡二子,獻王朱椿之孫,靖王朱友育之弟,僖王朱友之兄,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封黔江王,宣得七年(1432年)去世,賜諡悼懷。
汶川懿簡王朱友詹(~1473年),為第四代蜀王和王朱悦 五子,獻王朱椿之孫,定王朱友垓之弟,天順四年(1460年)封汶川王,成化九年(1473年)去世,賜諡懿簡。葬成都府華陽縣東靈溪山之原。 [10] 

明蜀王陵文物價值

在蜀王陵出土的陶俑,其數量之多,是同時期的其他王陵中所沒有的,因此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首先,通過研究儀仗俑可以瞭解明代親王府的儀仗制度。在僖王陵出土了由400多件陶俑和數十件陶馬組成的儀仗隊伍,通過這些儀仗俑的擺放位置、服裝、武器、數量等,可以瞭解當時親王府儀仗隊伍的規模、構成、裝備和排列等。其次,通過研究樂俑,可以知道當時所使用的樂器種類及樣式,樂隊構成、規模、服飾等。第三,為研究明代的衣冠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這些陶俑為研究明代服飾提供了素材,通過對不同時期王陵出土的人物俑的服飾進行對比研究,可以瞭解明代各個階段服飾的特點,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服裝樣式、顏色、飾物等的區別。第四,這些陶俑發掘出土,為研究明代的陵墓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6] 

明蜀王陵文物保護

1996年11月20日,明蜀王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明蜀王陵旅遊信息

明蜀王陵位置信息

明蜀王陵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十陵街道辦正覺山山麓及青龍埂等地。 [8] 

明蜀王陵交通信息

乘車路線:1、桂溪公交站乘坐97路到終點站成都大學下車;2、五桂橋乘坐219、80路到成都大學下車;3、地鐵4號線到明蜀王陵站下車。
自駕路線:三環路由十陵立交出口沿成洛路往洛帶方向三公里。 [2] 

明蜀王陵票務信息

上午09:00——下午17:00,16:30停止售票(每週一閉館,如遇節日,節後第一天為閉館日)。
參觀僖王陵、昭王陵地宮、文物展廳通票12元,一人一票。老年證、學生、現役軍人半票,70歲以上、革命傷殘軍人以及1.1米以下兒童免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