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珠外國語學校

鎖定
路橋區明珠外國語學校創辦於1998年,在創辦之初就提出了校內無差生,教學無副課,育人無小事的辦學宗旨,現經10年來的實踐,學校迅速崛起。憑藉一整套完善的規章制度和切實可行的跟蹤管理,學校成了家長放心的搖籃,學生安心的樂園,教師舒心的家園。現為現為初高中並舉的完全中學。先後被評為路橋區文明單位, 浙江省優秀民辦學校,“台州市“黨建”達標單位”,“ 信息技術教學實驗初中”。
中文名
明珠外國語學校
外文名
LQMZFS
簡    稱
明珠
創辦時間
1998年
主要獎項
中學生籃球比賽會路橋區第二名
類    別
私立普通高中
現任校長
宋軍 [2] 
所屬地區
浙江路橋
佔地面積
60 畝
建築面積
12 畝

明珠外國語學校學校簡介

明珠學校操場 明珠學校操場
學校佔地60多畝,8000多平方的建築物。教室、寢室、多媒體教室、操場、餐廳、會議室等一應俱全,學校實行全封閉管理,每週放假一次。學校因用房緊張,正在興建教學樓600多平方米,辦公室用房200多平方米,學生寢室300多平方米。2005年經台州市教育局(2005)82號文件批准,增設高中部,當年招二個班,100人。高中教育發展迅速,班級數已達16班,學生700多人,教職工60多人。來自大洋彼岸的Abonge女士執教口語課、聽力課,營造如在國外的氛圍。高中畢業生還可直接留學至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外大學。以中學高級、一級教師為骨幹,年富力強,敬業愛崗,團結協作,師生互動,尤其是高中段教師,高級職稱的佔70%,大大超過重點中學的配備。
學校師擁有一支由140多位老中青相結合的高學歷的精幹師資隊伍,本科學歷佔95%,研究生及高級教師佔10%。
二十四年來,學校勵精圖治,務實進取,積澱了濃厚的文化底藴,形成了“校內無差生、管理無疏漏、教學無副課。育人無小事”的“四無”辦學育人理念和“全面管理、全員管理、全程管理”的“三全”特色管理模式,在同類兄弟學校中嶄露頭角。
學校的辦學特色突出:
(1)半軍事化管理,準家庭式關懷。
(2)聘用外籍教師上課,開設英語、日語、俄語、韓語特色班(日語、俄語可參加高考)。
(3)積極探索辦學育人新模式,創新辦學發展思路,與高校“聯姻”、名校“聯誼”,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提升辦學水平,以質量立校,以特色強校。
(4)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學校獨特創新的辦學理念與管理特色,有力地促進了教育思想、管理方法和硬件的現代化。由於教學成果顯著,初中部100%升入高中,高中部每年均向全國各級高等院校輸送人才,高考升學率達96%以上。温嶺、黃岩、椒江、仙居、麗水、舟山等地學生和家長紛至沓來,明珠學子遍佈海內外。 [3] 

明珠外國語學校理念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素質的和諧發展,首屆畢業生平均成績名列路橋第二,普高上線率遙遙領先。2002年省第六屆自然科學競賽路橋賽區第一名出在該校,獲浙江省二等獎。被路橋中學提前破格錄取,自然競賽的團體成績令人矚目。2002年還獲路橋區英語素質競賽團體一等獎,6位參賽選手四位獲一等獎,兩位獲二等獎。該校學生的作文、藝術作品已有50多篇(件)在公開發行的報刊上發表、獲獎,學生共獲得稿費近2000元。明珠之光已經射出路橋,明珠的生源已遍佈台州各縣市(區)。

明珠外國語學校教學

為了形成學校外語教學的特色,使教學質量處於當地領先水平,並逐步躋身於浙江省的先進行列,使所培養的學生能適應中國加入WTO以後社會對英語能力的需求,特於2003年1月申請加入了"中國外語教育網",併成為在台州的實驗基地,聘請外籍教師長期在校任教,以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在外教的組織下,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空前高漲,2005年學校的一個英語口語表演節目獲浙江省二等獎,全國銀獎。
學校的文體活動開展得也有聲有色,2002年上半年成功舉辦了文化藝術節並對社會公演,引起了各界的轟動。廣播體操比賽獲路橋區一等獎,中學生籃球比賽會獲路橋區第二名,文藝會演屢演屢獎,培養了一批特長生,被高一級的學校破格錄取。

明珠外國語學校寧波辦事處

寧波志控科技學院優質生源基地落户台州明珠外國語學校,雙方簽訂了優質生源基地共建協議,並舉行揭牌儀式。
雙方簽署了共建“優質生源基地”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圍繞綜合素質教育、獎學金推薦、協助聯絡、留學實踐、生源輸送、學術科研等方面合作興學。台州明珠外國語學校將為寧波志控科技學院招生宣傳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輸送優質生源。
志控科技學院授牌明珠外國語學校儀式 志控科技學院授牌明珠外國語學校儀式 [1]
寧波志控科技學院院長項明江説,將通過傳幫帶、開展“師徒結對”等活動,促進“明珠”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同時加強校際間學術交流及科研項目合作,為兩校學生的社會實踐、調查等活動提供支持。他希望以此次活動為起點,開啓兩地在專業教研、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開發等方面的新氣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