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清戰爭

鎖定
明清戰爭(1618年—1683年),戰爭的雙方,一為明朝,一為後金(後成為清朝),間或涉及第三者農民軍政權。明清戰爭是指在清朝興起和明朝滅亡的過程中,明清之間發生的多次戰爭。從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建立,到1683年明鄭滅亡,大戰小戰連續不斷。
明清戰爭起自1618年四月十三日後金與明朝在撫順首次交鋒,止於1683年九月明鄭政權覆滅,歷時超過六十五年,其間大戰、小戰交替發生,從數十、數百人的武裝衝突,發展為千萬人的激戰,再擴大到幾十萬人的殊死搏鬥。它既有平原曠野上的往來衝殺,也有堅城之下壁壘森嚴的鏖戰,從運籌帷幄,到決勝千里,規模之大,鬥爭之複雜,戰局之多變,皆為亙古所少見。
明清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戰爭中比較典型和突出的一次武裝鬥爭。在這場戰爭中所運用的戰略策略多為其他戰爭所不及,帶給我們豐富的歷史經驗教訓。
名    稱
明清戰爭
發生時間
1618年4月13日
地    點
中國東北、華北及南方地區
參戰方
明朝、清朝(後金)、大順大西 三藩
結    果
清朝入關,滅大順、南明、鄭氏
主要指揮官
明:崇禎帝
熊廷弼
孫承宗
袁可立
袁崇煥 等 清:皇太極 展開
主要指揮官
明:崇禎帝
熊廷弼
孫承宗
袁可立
袁崇煥 等 清:皇太極
順治
多爾袞等 收起

明清戰爭戰爭背景

明末遼東形勢圖 明末遼東形勢圖
明清戰爭的爆發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早在戰爭之前,在明代女真各部就被努爾哈赤所兼併,他們試圖脱離明朝政府的壓迫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明朝政府作為中央政權,不可能允許東北地區的叛亂和分裂。這種尖鋭的對立及其發展必然激化為武裝衝突,明清的長期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明清戰爭戰爭經過

明清戰爭撫順之戰

明清間一系列戰爭中的首次交戰。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四月十三日,經過認真準備後,努爾哈赤(即清太祖努爾哈赤)親自率領兩萬(一説四萬)八旗勁旅,以所謂“七大恨”誓師徵明。分兵為二,左四旗攻取東州、馬根單;努爾哈赤與滿族諸王率右四旗精鋭部隊取撫順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
此前,努爾哈赤令大批部下假扮商人,混入城內,便於裏應外合。包圍撫順城後,邊攻城,邊招降。城破,明遊擊李永芳率守軍五百餘人投降,後金得勝而歸。在歸途,後金兵與明援軍大戰於撫順城外,明軍陷伏,總兵張承胤、副總兵頗廷相戰死,一軍皆潰。撫順之戰,後金大勝,連下東州、馬根單、撫順三城,俘獲人畜三十餘萬。
七月,努爾哈赤又親領大軍從鴉鶻關入明,攻破了清河城,副總兵鄒儲賢所部明軍被殲。這兩次戰爭也稱“撫清之戰”。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建州左衞都督努爾哈赤宣佈脱離明朝統治,並以「七大恨」誓師,歷數大明朝廷對建州女真的七大罪狀以及嚮明朝宣戰。以後便出兵偷襲遼東各堡,四月十五日,連陷撫順、東州、馬根單、撫安堡等地,東州守將李弘祖戰死,馬根丹守備李大成被俘。撫順遊擊李永芳與中軍趙一鶴等及五百守軍乞降於後金,范文程兄弟亦投降後金,撫順守備王命印、把總王學道、唐鑰順等拒降而戰死殉國。遼東巡撫李維翰急命廣寧總兵張承胤、遼陽副總兵顧廷相、海州參將蒲世芳、遊擊梁汝貴率軍前往救援,於四月二十一日遭後金軍反擊而大敗,明軍陣亡3158人,僅三百餘人逃回。戰後,明朝立即派援遼遊擊將軍張旆率領五千兵馬支援清河。七月二十日,後金軍攻入鴉鶻關(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葦子峪鎮),七月二十二日,攻佔清河堡(今遼寧本溪),清河副總兵鄒儲賢、遊擊張旆、守備張雲程戰死,清河守軍達六千四百餘人覆沒。駐紮在靉陽的參將賀世賢聽聞清河有變,疾馳出塞,破後金一柵,擊殺百餘人。撫順、清河的失陷,致使全遼震動。

明清戰爭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
撫順之戰,明廷震驚,決心北征後金。以消除對明朝的威脅。萬曆四十六年冬,明朝調募福建、浙江、四川、陝西、甘肅等地主客兵共約九萬人(明實錄中説明軍共116萬,其中九邊86萬,九邊裏精鋭9萬,全國精鋭約十二萬,薩爾滸之戰出動精鋭九萬),集於遼東。薩爾滸之戰,明朝出盡全力,
次年二月,明軍軍分四路,圍攻後金都城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老城村)。北路由總兵馬林等率領,聯合葉赫兵自開原出靖安堡;中路由勇將杜松等率領,從瀋陽出撫順關;李如柏在平壤幫助其兄李如松擊敗日本,李如柏在薩爾滸之亂前擊敗過努爾哈赤。南路由總兵李如柏等率領,從清河出鴉鶻關;東路由智將劉綎等率領,朝鮮援軍配合他,從涼馬佃出趨寬甸。明遼東經略楊鎬坐鎮瀋陽指揮。明朝師期早已泄漏,後金作了應戰準備。明朝的戰略是分兵合擊,後金則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努爾哈赤集八旗精鋭首先指向杜松主力部隊。三月一日,中路明軍到達薩爾滸。杜松以兩萬人駐守薩爾滸本營,以一萬人攻吉林崖(鐵背山上界凡城)。努爾哈赤便分二旗兵援界凡,親率六旗兵衝向薩爾滸,大潰明軍。隨即回師夾擊界凡明軍,陣斬杜松,大敗明軍主力。杜松於初一自撫順提兵直渡渾河生擒活夷十四名焚克二柵隨乘勝追剿,二日,北路明軍與乘勝北上的後金兵在尚間崖和斐芬山接戰。明軍再次敗北,馬林隻身得脱。劉綎攻克馬家寨。
明朝聽説杜松馬林戰敗,便令李如柏劉綎回師。東路明軍亦於二日經深河至阿布達裏岡,朝鮮援軍到達富察曠野,距赫圖阿拉僅五六十里,沿途明軍頗有所獲,但是努爾哈赤把在中、北兩路已取勝的援軍調來之後,劉綎陷入圍困,力戰而死,全軍盡沒,朝鮮援軍投降。
楊鎬聞三路喪師,急檄李如柏撤軍。薩爾滸之戰,明朝文武將吏死三百餘人,軍士死四萬五千八百餘人。在這次戰爭中,明朝調集了全國的兵力物力,期望通過犁庭掃穴,摧毀後金,阻止其入犯內地。
結果因為號令不一,兵力分散,上下相蒙,軍無鬥志而徹底失敗。在此場戰役中,大批明朝精鋭部隊遭到剿滅,為清兵入關埋下伏筆。 [1] 

明清戰爭開鐵之戰

萬曆四十七年六月,後金兵萬騎從靜安堡入,乘開原疏於防守之機,一舉而下,明總兵馬林戰死,來自鐵嶺的援兵也被擊敗。後金從這裏掠回的人畜財物運了三日猶未盡。
七月,努爾哈赤親自領兵攻佔鐵嶺。明遼東經略熊廷弼説:“開原,河東根柢也”。他把開原、遼瀋和京師視作一條不可分割的防守鏈條。而且開原城大民眾,是明朝聯絡女真和蒙古一些部落的重鎮。萬曆四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619年9月3日),後金開始攻打鐵嶺。明軍堅守英勇抵抗,從寅時血戰到辰時,但被後金內應開城,遂陷,參將丁碧以下,將士殉國者頗多,有千總盧孔時手執鐵棍,殺死數十名後金軍,力戰身亡。鐵嶺被圍時,同時向瀋陽總兵李如楨和駐虎皮驛的總兵賀世賢求救,李如楨路近卻不去,賀世賢路遠卻急馳往救,遇到援助後金的東蒙古各部聯軍,大戰一場,因城陷而還。
後金佔了開原,既形成了進取遼瀋的有利態勢,也導致明朝邊患日益嚴重,還有了牽制蒙古的條件,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有深遠的意義。
萬曆四十八年,八旗軍兩入明邊,略花嶺山城,俘獲約四百人。六月,八旗軍“共二萬餘分為二股,一股自撫順關進境,總兵賀世賢御之;一股從東州地方直抵奉集堡,總兵柴國柱御之”(《明光宗實錄》第4卷)。後金旋退掠王大人屯等十一屯寨(國榷記載掠王大人屯等十一屯發生在七月十七,)“挖取窖裏糧食”,抓走3人而歸。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死,朱常洛即位,年號泰昌,朱常洛即位後,便借皇帝遺詔的名義,發內帑(朱常洛的工資)百萬犒勞邊防將士,由大內銀庫調撥二百萬兩銀子,發給遼東經略熊廷弼和九邊巡撫按官,讓他們犒賞將士;並撥給運費五千兩白銀,沿途支用。朱常洛還專門強調,銀子解到後,立刻派人下發,不得擅自入庫挪為它用。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即泰昌元年八月,努爾哈赤帶領諸王大臣統兵圍懿路、蒲河(焚掠很慘,引自明實錄),兵臨瀋陽城下。熊廷弼乘馬趨救,督將策應,八旗兵在瀋陽被擊敗,八旗兵退屯灰山(國榷記載),熊廷弼進攻灰山,努爾哈赤撤回建州界凡。努爾哈赤因師行不利,令將十餘名官將捆綁,額亦都自縛請罪。九月,八旗兵又進入懿路、蒲河地方,搶掠糧食,被賀世賢率兵斬殺八十九人。
但是,正當明朝遼東形勢初步好轉,後金揮戈南進屢受挫折的時候,明統治集團內部發生重大政治變化。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死去。其長子朱常洛於八月初一日繼皇帝位,是為光宗泰昌帝。
天啓元年,(後金天命六年,1621)三月十日,後金在有利形勢下,開始向瀋陽進軍。努爾哈赤親率大軍順渾河而下,水陸並進,十二日抵瀋陽城下。明總兵賀世賢、副將尤世功等分兵守城。努爾哈赤遣偵騎挑戰,賀世賢率部出城迎擊,中伏敗亡。尤世功出兵相救,亦戰死。十三日後金佔領瀋陽城。此時,明援軍行至渾河,其中川兵欲營橋北,浙兵營橋南。但結營未就,後金兵至。先戰敗橋北明軍,後在橋南展開激戰,明軍以萬餘人當後金數萬人,終因寡不敵眾,彈盡援絕,大多英勇戰死。遼陽是東北的首府,瀋陽是它的屏蔽,瀋陽一失,遼陽岌岌可危。明朝為保住遼陽,調集了附近營堡的兵將,挖了三四層城濠,引太子河水注濠,環城列炮把守。三月十八日後金髮兵攻遼陽。明遼東經略袁應泰督催總兵官侯世祿、李秉誠等出城紮營與後金兵對壘,本人也宿營中。二十日後金兵分兩路攻城,右翼攻東門,左翼攻小西門閘口。努爾哈赤在右翼指揮。他們堵塞入水口,城濠開始乾涸,遂佈列楯車攻城。明朝步兵在前,騎兵在後,騎兵先動搖,步兵力戰不支,向城內敗退,人馬擁擠、踐踏及墮水而死者極為慘重。攻小西門的後金兵欲挖開閘口,為明軍炮火所阻,又冒着炮火奪橋而入並登上城牆。二十一日後金髮起更猛烈的攻勢,袁應泰督諸軍應戰失利。傍晚,城內起火,守軍大亂,袁應泰知城已陷,遂自焚。巡按御史張銓被俘,勸降不服,自縊死。瀋陽、遼陽既被攻佔,遼河以東大小七十餘城都迅速降服。後金從此完全走上與明朝爭奪統治權的道路。當年後金遷都遼陽。天啓五年遷都瀋陽。遼瀋成了清朝征服中國最高統治權的中心和根據地。

明清戰爭廣寧之戰

遼瀋被後金攻佔後,廣寧(今遼寧北鎮)成為明在關外的最大基地。為了挽救殘局,明朝再次起用熊廷弼為兵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駐山海關經略遼東軍務,又用王化貞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廣寧。熊廷弼議用“三方佈置策”,集馬步兵於廣寧,綴敵全力;天津、登萊各置舟師,乘虛入南衞,動搖其人心;登萊設巡撫如天津制,首任陶朗先因涉髒遭免,明廷以袁可立代之;經略駐山海關節制三方。
王化貞卻佈置諸將沿三岔河設營,畫地分守,企圖利用遼人對後金的反抗、西部蒙古的援助和降將李永芳為內應,以不戰取勝,對一切防守俱置不問。而熊廷弼認為“河窄難恃,堡小難容”,要求調集二十萬兵馬和充足的武器糧草加強防禦。但是明朝內閣和兵部都支持王化貞的主張。其時廣寧有兵十四萬,熊廷弼僅有四千,徒具經略虛名。經撫不和,直接危害了廣寧的防守。天啓二年正月,後金開始向廣寧進軍,二十日渡過遼河,包圍西平堡,守將羅一貫城破被殺。鎮武堡、閭陽驛兵皆潰,王化貞棄廣寧,踉蹌而走,至大淩河遇熊廷弼,王化貞痛哭流涕,議守寧遠及前屯。
熊廷弼説:“已晚,惟護潰民入關可耳!”二十三日後金下廣寧,並佔遼西四十餘城。因廣寧失守,明朝逮捕王化貞,罷免熊廷弼。時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於天啓五年八月逮斬熊廷弼,傳首九邊,王化貞緩刑至崇禎五年(1632)處死。廣寧之戰使後金得以鞏固其在遼瀋地區的統治,而明朝實際上是喪失了整個遼東
此後,明廷用孫承宗為督師,袁可立巡撫登萊備兵遼海。

明清戰爭遼南之戰

明末袁可立軍收復遼南形勢圖
遼南之戰是明登萊巡撫袁可立組織毛文龍、沈有容和大將張盤等收復大明遼南國土的系列戰爭,是明清戰爭史上少見的明軍主動出擊叫戰使後金蒙受重大損失的自衞戰爭。
明天啓年間“三方佈置”示意圖 天啓二年初,廣寧失陷,遼東經略袁應泰自殺,熊廷弼和巡撫王化貞遭逮捕論死。朝野震動,京師戒嚴。天啓帝日夜為邊事所憂,先後將孫承宗和袁可立兩位帝師忍痛推出赴邊。天啓二年四月十四日,帝以“彈壓登萊非公不可,於是以節鉞授公。” [2]  “使(袁可立)持節視師海上”。 [3] 
袁可立從內地多方募兵創建東江鎮,練兵用戚繼光“水軍先習陸戰”之法,積有戰船四千艘,組成了一支五萬餘人的水師陸戰軍隊,與樞輔孫承宗、津撫李邦華、畢自嚴、總兵毛文龍、沈有容及大將張盤戮力策應。“一方豪傑皆在老公祖幕下,士氣自倍,人心自歸。” [4]  而兵戎之盛甚稱規模:“劃城一面,出納戰艦,黃龍青雀,首尾相接,萬櫓千帆,簇簇其中。” [5] 
袁可立整肅軍紀,操練水師,打造戰艦,在沿海增置炮台,形成“百里棋佈,鼎足傳烽”的犄角之勢,使登萊武備大為增強,成為遼東前線的海島基地。袁可立拓地築城,招集安置大量逃難流民,屯兵各島間,步步向前推進防禦,使努爾哈赤就地蜷縮無以西窺,三年不能跨越河西一步。
明廷令袁可立“節制兩鎮,凡一應兵馬錢糧、徵收調遣、防剿功罪盡歸經理”。 [6]  “今登萊新撫(袁可立)蒞任,正改觀易聽之時。…兩路之師須與文龍會合,並王紹勳、管大藩俱聽登萊撫臣催督,結縱連衡,相為犄角。” [7]  戰線綿延至千餘里,多次挫敗後金對明朝沿海一帶的侵擾。
天啓二年,後金“出沒於長山、旅順間,漕艘賈舶多為所梗。”袁可立在“去鼉磯島四百里”的水域廣佈水師,“逾鐵山聯廣鹿島”,又“於皇城島設參將、守備各一員,練兵三千,以為登萊外藪。又設遊兵兩營,飛檣往來策應於廣鹿諸島。制炮設墩,旌旗相望。” [8]  “奴小至則避之洲,大至則遁之海,用三肄疲敵之法,然後用登、萊兵圖四衞之南。”“無事則更番防守,有事則合併策應。又設南遊、北遊兩營,各分訊地,偵邏於廣鹿諸島之間,時東時西,忽遠忽近,使敵望之不知所攻,亦不知所守,因勞為逸,反客為主,布帆草筏於是絕跡。” [9]  又“如遇運艘經過,便當撥兵防護,期保無虞” [10]  從此琉球、朝鮮海運得通,開創了中國軍隊國際護航的先河歷史。
天啓三年(1623年)春夏間,努爾哈赤下令“發兵三萬” [11]  大肆屠戮旅順和金、復一帶的百姓,袁可立令登萊水師大兵出海,“聯絡諸島,收復旅順”,以圖解救淪陷區內的離散百姓。天啓三年三月,袁可立奏報朝廷:“登萊之水師實榆關之犄角,臣與鎮道圖畫者數月。諸凡操練將士、修驗船隻、合併營伍、簡汰官兵稍有次第。”他親自挑選出精兵“三千六百人,俾總兵沈有容領之先發”,“出海於旅順、皇城、廣鹿、平山等島,相機進勦”。而副將李性忠所領數千遼左健士,袁可立“於三月十二日餞而送之,囑以相機進止以固榆關,以聯毛帥。”大兵所到之處,“舳艫相接,奴酋膽寒。” [12]  後金放棄“金、復不守。”
天啓三年六月初四,袁可立令屬下的兩鎮兵馬千帆齊發,奇兵出襲,“督兵過海,乘虛搗之”。“時星馳至壘,恍光弼之按子儀軍也。” [13]  沈有容起兵“自皇城島掩襲旅順南四衞”策應於南,毛文龍“自皮島掩襲鎮江九連城”抄襲於北。“巡撫袁可立使總兵沈有容以舟師赴島上,與毛文龍連兵應之。” [11]  “命總兵沈有容於三月十三日率兵出海相機接應。去訖四月內,賊見登兵北來,毛帥之兵又交相接應,……五月登兵與島帥佈置相應。” [14]  ”洎大司馬(袁可立)建牙渤海,東定汛波,西廓妖黨。島帥(毛文龍)借挽輸力,數挫奴鋒,累俘相繼而至。“ [15]  ”當年七月初二日,張盤率領軍隊和登萊招撫的遼民混編的隊伍一舉打下金州,並乘勝收復要塞旅順、望海堡和紅嘴堡等戰略要地。 [16] 
天啓三年六月十八日,總兵毛文龍自統八千馬步精鋭,從鎮江、湯站一路進擊剿殺,二十八日“至鎮江、湯站、鳳凰城等處安營下寨,以圖進剿”, “四面出奇以躡其後”,“從昌城過滿浦以搗其巢”。朱家龍從千家莊出擊,王輔從鳳凰城進軍,曲承恩出兵昌城,易承恩直搗滿浦。 [17]  “復地自金州至永寧堡、旅順、岫巖、蓋州……湯站、鳳凰城並鎮江一帶,計地千有餘裏。” [18] 
袁可立以“反間計”策反後金女婿劉愛塔,夜襲金州,收復旅順,連克金、復、蓋三衞及紅嘴、望海、永寧等多堡要地,收復遼南三衞及海島疆土千餘里,明朝遼南要地失而復得,後金“四衞已空其三,沿海四百餘里之地奴盡棄之而不敢據,所餘者酉虜千人而已。” [19]  金州、旅順和復州、永寧等地的收復,在遼海開闢了遼東戰場的新局面,使登萊、旅順、皮島、石城、寬靉等地連為一條弧線,對後金形成了一道新的屏障和包圍圈,形成了對後金的海上軍事封鎖。
天啓三年九月,後金軍再次大肆侵略旅順和金、復等地,掠奪搶收秋糧,駐守復州的李永芳部四面出擊擄掠百姓。“當秋成熟,(虜)猶率眾至南衞收穫。公(袁可立)移書沈帥,乘其收割藴崇之時,用火攻(虜),將吏用命,於是年九月乘風縱火,(焚)其積聚,舉兩月之捆載為之一空。公曰:‘怨深矣!忿兵可防也。’” [20] 
天啓三年十月,後金調集更多軍隊對明軍進行反撲。袁可立上言“謀貴萬全,兵須審勢,知彼知己,能為可勝。” [21]  他綜合諜情,“先期集兵分道以應,並夜酣戰,俘斬無數”。 [22]  “十月,(虜)果馱載(火炮),分兵兩路襲我,而諸將亦分兵以應,逼夜酣戰,大獲全勝 ,(虜)遂移營遁去。” [23]  袁可立利用遼民對後金的痛恨,令明軍兩路設伏,乘夜以火把襲城,“於松山(復州楊官堡松山台一帶)諸處” [24]  以火箭射焚敵營秋禾,徹夜透明,殺聲震天,後金大敗而去。十月初五,大將張盤和登鎮沈有容聯兵配合,再於城外設伏,夜三更火攻大敗後金軍,乘勢收復復州和永寧及相鄰數堡。後金“器械、銃炮俱擲棄而奔。” [25]  明朝野相慶,以為“設鎮以來自未有此捷也。” [26]  袁可立“乘寧前駐防之眾,朝鮮助兵之初”“大兵出關東下,旅順犄角夾攻”的空前戰力擴大戰果,以圖實現“恢復之功”。 [27]  “每出奇兵,馘俘累累” [28]  。“乘風縱火而狡奴之屯聚空,設伏夜戰而憤兵之營壘撥。” [29] 
天啓四年(1624年)正月初三,後金利用海水結凍的時機,派出萬餘騎兵繞襲旅順。袁可立據諜報待敵而動,他對登萊和東江兩鎮的水師進行了新的佈局,令明軍在旅順城外險關設伏,而沈有容則率水師遊離於沿海近島間奇襲策應,明軍在張盤的帶領下死守城池,直到火藥用盡,猶堅守不降。後金無計可施,遣使議和,被張盤立斬于軍前祭旗,後金再次大敗,“奴兵大敗而去”。 [30-31] 
天啓五年春,袁可立離職登萊半年,最有潛力的大將張盤因為調度和後援不及身陷重圍力戰而死。又三月,孫督師發生柳河之敗。袁可立的去留天壤有別,“凡公所發軔者,率視旋轍為重輕如此” [32]  ,前後對比已高下立見。惜哉!
袁可立是明金交戰史上罕見的能向前推進防線並收復失地的傑出將領。自後金與明交戰以來,攻城掠地,戰無不克,明將談金色變,袁可立出鎮登萊節鎮遼海,直接把戰線推進到後金既佔領土南四衞北端腹地,而劉愛塔被策反更讓金人蒙羞。黃道周説:“公去登萊不數載,而登萊遂敗。公一意治師,塞要害,焚盜糧,聯絡諸島,收復旅順,而海上晏然。 ……公去又十餘年,而朝鮮淪陷。” [33]  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崇禎四年刊本《豹陵集·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因以數得志於奴,使不敢西向關寧一步,先生力也。“(此項內容清刊本全刪除) [35]  首輔孔貞運評價道:“公(袁可立)久歷海上,凡地形險易,軍儲盈縮,將吏能否,虜情向背皆洞若燭照,故登萊終公之任銷鋒卧鼓。” [34] 

明清戰爭入塞之戰

寧錦大捷以後,閹黨藉口袁崇煥不救錦州,迫使他一度辭職。崇禎元后(後金天聰二年,1628)閹黨事敗,袁崇煥升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他的用兵方略是:“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着,戰為奇着,和為旁着。”袁崇煥到寧遠整頓兵馬,訓練騎卒,加強戰守。此時,皇太極決心佔領全中國,一統天下。因有袁崇煥在寧遠堅守,直接進兵北京的道路受阻,便改從長城各口入塞,長驅南下,於是明清間發生了多次“入口之戰”。
明崇禎二年十月,後金十餘萬大軍以蒙古兵為先鋒,繞道喀喇沁部落,攻破長城線上的大安口、龍井關。明朝重兵皆在寧前、錦右,山海關以西軍伍廢弛。後金大軍來攻,明總兵趙率教、督師袁崇煥、總兵滿桂等相繼率兵入援。十一月,後金軍圍遵化趙率教戰死,後金兵進迫北京城下,袁崇煥見狀急領軍趕至廣渠門外,與後金軍大戰,取得廣渠門之捷。皇太極設反間計以陷袁,明朝內部也有人藉此攻擊袁崇煥縱敵入侵,袁被逮下獄,祖大壽心生不滿領軍東歸。次年八月袁崇煥被崇禎帝以“通虜謀叛”的罪名磔殺。不少草根明粉懷疑反間計是否屬實,但史學界一般都認可反間計。主要是明、清甚至朝鮮的史籍都有記載後金實施反間計。後金在永定門之戰全殲滿桂、孫祖壽、黑雲龍和麻登雲等四總兵明軍援軍後轉而東去,內閣大學士孫承宗勸服祖大壽後聯合各路明軍,陸續收復了灤州、永平、遵化、遷安四城。三年六月,後金兵還至瀋陽。
崇禎七年七月,後金再次發動入口之戰。兵分四路嚮明朝腹地進攻,以宣府、大同為主要攻擊目標,影響所及至於北京戒嚴。這次入塞,蹂躪逾五旬,殺掠無計其數。
崇禎九年四月,後金國號為大清,皇太極稱帝,改元崇德。當年六月,清軍由武英郡王阿濟格等率領,分路入獨石口,進抵居庸關,攻克昌平,直逼北京。明兵部尚書張鳳翼、宣大總督梁廷棟皆按兵不敢戰。清軍遍蹂畿內,攻略城堡,掠奪人畜十八萬。九月清軍從建昌冷口出邊。
崇禎十一年九月,皇太極令睿親王多爾袞、克勤郡王嶽託等率領清軍分兩路,一入牆子嶺,一入青山關,至通州會師,到涿州分為八道,一路沿太行山,一路沿運河,山河之間六路並進。明督師盧象升十二月在鉅鹿賈莊被清軍包圍,突圍奮戰,馬蹶遇害。次年初,清軍攻下濟南,明德王被執,全城焚燬一空。二月清退兵。入口共五個月,轉掠二千里,攻下七十餘州縣,俘獲人口四十六萬餘,金銀百餘萬兩。
清軍入關前的最後一次深入腹地是崇禎十五年,在貝勒阿巴泰率領下,分路從牆子嶺入,會於薊州,然後分道,一趨通州,一趨天津。十一月,北京戒嚴,明勳臣分守九門。清軍鐵騎繼續南進,直入山東,連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俘獲人口三十六萬餘,牲畜五十五萬頭。次年四月北還。明朝將帥擁兵觀望,無一敢戰。

明清戰爭松錦大戰

松錦大戰,又稱松錦之戰,是由皇太極發動,明、清雙方各投入十多萬大軍,從崇禎十二年(1639年)二月持續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經歷了三年,成為明清雙方的最後關鍵一役。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明廷調任洪承疇薊遼總督,系東北邊防,防衞清朝。崇禎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極命濟爾哈朗、多鐸等人領兵修築義州城(遼寧義縣),“駐紮屯田,令明山海關外寧錦地方不得耕種”,錦州守將祖大壽嚮明廷報稱:“錦城米僅供月餘,而豆則未及一月,倘狡虜聲警再殷,寧錦氣脈中斷,則松、杏、錦三城勢已岌岌,朝不逾夕矣。”明廷命洪承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總兵,步騎十三萬,援錦州解圍。洪承疇不敢冒進,駐紮寧遠,窺探錦州勢態。由於當時明朝財政困難,兵部尚書陳新甲主張速戰速決,催承疇進軍。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承疇在寧遠誓師,率八總兵、十三萬人,二十八日抵錦州城南乳峯山一帶,二十九日,命總兵楊國柱率領所部攻打西石門,楊國柱中箭身亡。後雙方在乳峯山戰事膠著,“清人兵馬,死傷甚多”,清軍失利,幾至潰敗。
崇禎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皇太極帶病急援,“上行急,鼻衄不止”,晝夜兼行500餘里,到達錦州城北的戚家堡(遼寧錦縣齊家堡),緊緊包圍在松山一帶,洪承疇與清軍決戰於松山、錦州地區,皇太極秘令阿濟格突襲塔山,趁潮落時奪取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十二堆。明軍“因餉乏,議回寧遠就食”,決定分成兩路突圍,屆時“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總兵吳三桂王樸等逃入杏山,總兵馬科、李輔明等奔入塔山。承疇等人突圍未成,困守松山城,幾次組織突圍,皆告失敗,不久“轉餉路絕,闔城食盡”,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密約降清,以為內應。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城陷,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洪承疇祖大樂兵敗被俘至瀋陽,三月八日,祖大壽率部獻城歸降,清軍佔領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用紅衣大炮轟毀杏山城垣,副將呂品奇率部不戰而降,松山、錦州、杏山三城盡沒,至此松錦大戰結束。洪承疇為表示忠於明室,宣佈絕食,到了五月剃髮降清。洪承疇投降以後,明朝不知道他已經變節,思宗聞之大震,輟朝特賜祭九壇,祭到第九壇的時候,又得到軍報,説洪承疇降清了,京城大譁。據《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松錦大戰標榜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明朝在遼東的最後防線僅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部。從此,明朝山海關外,僅剩下寧遠一座孤城.關寧錦防線徹底被摧毀。
松錦之戰使清朝取得了進佔遼西的決定性勝利,為佔領北京進一步掃除了障礙。但在清軍入關之前,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軍已於崇禎十七年三月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清入關後便轉入同大順南明的作戰了。

明清戰爭歷史記載

明清戰爭萬曆朝記載

《明神宗實錄》:萬曆四十八年六月, 大學士方從哲又奏適接遼東巡撫塘報達賊以二萬餘眾深入犯搶離瀋陽只二十餘里此時遼瀋之間不知作何光景乞允經略請賞之以鼓舞軍士俾拚命殺賊實今御虜安邊之急務不報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 昨六月十二日之舉雖被堵截(迎面攔截)怏怏而去(很不高興的回去)然大眾(軍隊)尚全屯撫順城下圖為再計。

明清戰爭泰昌朝記載

《明光宗實錄》:遼東巡按御史陳王庭疏言東夷入犯查劾失事官員本年六月十二日(萬曆四十八年六月十二)奴賊共二萬餘分為二股一股自撫順關進境總兵賀世賢御之一股從東州地方直抵奉集堡總兵柴國柱御之斬級四顆賊退去其所屬王大人屯百官人屯共十一屯盡破擄去男婦三口(七月十七後金攻克王大人屯等十一屯並抓走男女三人,此段引自國榷。)查核失事遊擊祖天壽周守廉革職戴罪立功遊擊馮大梁酌議降處是役也按臣言賊謀不在搶掠而在攻克志不在村屯而在沈奉幸經略屯兵豫設二帥力御賊始少卻然屯堡一空中朝不無異議而經略熊廷弼遂萌謝事之志又廷弼疏言各官功過不掩有,明實錄中的這段話的意思是後金進攻瀋陽和奉集堡被賀世賢和柴國柱擊退,但是後金進攻不歸賀世賢和柴國柱防守的王大人屯等十一屯時,後金攻克十一屯,在當地防守的祖天壽周守廉馮大梁被擊敗並受到降級等懲罰。 滿文老檔對這場戰爭的記載: 十二日,率步兵掠糧,入撫順路,直至瀋陽城外十里處,殺明兵百人,俘獲四千,掘取窖糧載歸。明清戰爭史略:六月十二日後金進一步採取的軍事行動證明它不想捨近求遠。那時後金乘熊廷弼巡閲邊境,離開遼陽的機會,分兵兩路,一路由撫順入,一路由東州堡入,進至僅距瀋陽十里的渾河,搶走了大批的糧食和人口。當時瀋陽有總兵賀世賢、柴國柱防守《明光宗實錄》,卷4,又《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譯註,第2冊,230頁。。這是後金一次真正進攻瀋陽的預演。明朝文武將吏對此非常重視,經略熊廷弼先奏報:“奴賊招降榜文一紙,內稱後金國汗,自稱曰朕,皆僭號也。大略賊自言為天所祐,中國為天所怪,逾各將率城堡歸降,各屯堡人民,縱投山海關西,我兵不免隨後又到,不如投朕保全家室。”《明神宗實錄》,卷595。繼而又對努爾哈赤的新動向作了認真分析,看出後金的目標不把遼瀋得到手不會罷休。他指出:“惟傾巢引其人馬,移住新寨,添築山城,扎屯關口,專心併力以圖我遼瀋。謂遼瀋得,而寬、靉、鎮江可無更舉,此賊扼要之計。昨六月十二日之舉,雖被堵截,怏怏而去。然大眾尚全屯撫順城下,圖為再舉。”熊廷弼:《扶病看邊疏》,見陳子龍:《明經世文編》第6冊,5285頁。遼東巡按御史陳王庭也有同樣的看法,認為“賊謀不在搶掠,而在攻克,志不在村屯,而在沈、奉(集堡)”《明光宗實錄》,卷4。泰昌元年十月是萬曆四十八年十月,泰昌元年八月(萬曆四十八年八月),熊廷弼因為在王大人屯等十一屯的戰爭中失敗,馬上被彈劾,十月朝廷派袁應泰代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熊廷弼在統治集團政治鬥爭中被擠下台。

明清戰爭天啓朝記載

《明熹宗實錄》裏的天啓六年二月:○兵部尚書王永光奏據:山海關主事陳祖苞塘報:二十四五兩日,虜眾五六萬人力攻寧遠城,中用紅夷大炮及一應火器諸物奮勇焚擊,前後傷虜數千,內有頭目數人酋子一人遺棄車械鈎梯無數,已於二十六日拔營從興水縣白塔峪灰山菁處遁去。三十里外紮營李卑授兵尚在中後李平胡援兵不滿六七百人已退在中前並無進援,虜退未遠,尚宜戒嚴逗遛,諸將亟當正法,得旨寧遠以孤城固守擊退大虜厥功可嘉,賊勢進退尚屬叵測,援兵不集孤城安能壯膽,且兵少不濟事還著經督鎮臣星夜亟發,重兵出關直趨寧遠,以為後勁相機追截務收萬全。”
○乙亥兵部尚書王永光言:“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蓋緣道臣袁崇煥平日之恩威,有以懾之維之也。不然何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乎本官智勇兼全,宜優其職級一切關外事權悉以委之,而該道員缺則聽崇煥自擇,以代若周守廉歷年哨探在在先逃宜梟示軍前,以為慣逃者之戒得旨袁崇煥已獎諭,加升周守廉情罪待經督奏報定奪 。”
○丙子經略高第報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放聲大哭,分兵一枝攻覺華島焚掠糧貨二十八日,總兵滿桂開南門追剿,去訖得旨虜遭屢挫打死頭目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關門既已無虞宜亟發重兵,相機追剿以收全勝所獲功次一體優敍。”
○丁亥大學士,顧秉謙等題昨晚接經略高第塘報奴賊潰敗東歸,已於初十日,盡數過河去訖臣等伏思奴賊,自撫順發難於今九年彼大入大利小入小利遼瀋廣寧相繼陷,失而我兵非望塵奔北,則聞風先逃曾不能以一矢加遺以全力,而屈於一隅之醜虜豈強弱之勢殊哉法不立誅,不必文武不和調度無法故鮮克濟耳 ,皇上年來勵精圖治,朝列既清紀綱大振喪師,失地者斷以嘗刑,宣力封疆者時加體恤懲,柳河之失亟易馬世龍而威令,克張念寧前之重責,成袁崇煥而緩急有賴一時中樞經督鎮道諸臣孰非 ,皇上所特簡而新任者乎惟委任方新故精神振勵且一聞賊報人心皇皇,我皇上本之以憂勤出之以鎮定懸有功之賞嚴失事之誅, 聖諭一頒士氣百倍無何而寧遠捷音至矣是役也遏十餘萬之強虜振八九年之積頹四夷,共凜 天威九塞鹹稱廟筭所關恢復大計實非眇小臣等,備員密勿力短心長但見兩旬以來 皇上宵旰焦勞披覽章奏隨上即下事無留行固知, 九重雖高而於邊疆之事未嘗頃刻忘也,因得奴賊敗歸過河之報輒敢具揭恭慰 聖懷,伏惟 慈鑑抑臣等又有説焉功或隳於垂成病每加於小愈今之東事是,小愈之時非垂成之日也關門兵力單虛西虜乘機窺伺,且奴賊失利以去其計益深捲土重來,更為可慮前 皇上獎諭邊臣而戒其毋以小勝自滿,真大聖人之用心超出尋嘗萬萬者安不忘老有備無患,是今日第一著數臣等夙夜兢兢業與大小臣工共相規勉,復因恭慰而並及之伏惟 聖明留意封疆幸甚。”
○辛卯薊遼總督王之臣,查報犒賞優恤山海寧前軍士用過銀一萬八千三百六十六兩,有奇兵部覆敍寧遠功次先是巡關御史洪如鍾題據袁崇煥報正月十八日奴賊率眾渡河左輔蕭昇鄧茂林陳兆蘭等俱從右屯等處收回二十一日城外收聚畢時城中士卒不滿二萬總兵滿桂副將左輔參將祖大壽皆習見奴兵未可爭釒夅以死守爭大壽遂發塞門之議諸將朱梅徐敷奏並王喇嘛皆主大壽議而何可綱按劍決之於是王喇嘛請撤西洋大炮入城彭簮古率勍兵挽而登之盡焚城外民舍積蒭令同知程維模查察奸細通判金啓倧按城四隅編派民夫供給飲食衞官裴國珍鳩辦物料諸生守巷口有一人亂行動者即殺城上人下城者即殺滿桂提督全城而以東南首衝身任之左輔分西面祖大壽分南面朱梅分北面蓋二十二日而城中部署定二十三日賊薄城矣先下營西北遠可五里大炮在城上本道家人羅立素習其法先裝放之殺賊數十人賊遂移營而西二十四日馬步車牌勾梯炮箭一擁而至箭上城如兩懸牌間如蝟城上銃炮迭發每用西洋炮則牌車如拉朽當其至城則門角兩台攢對橫擊然止小炮也不能遠及故門角兩台之間賊遂鑿城高二丈餘者三四處於是火球火把爭亂髮下更以鐵索垂火燒之牌始焚穴城之人始斃賊稍郤而金通判手放大炮堯以此殞城下賊屍堆積次日又戰如昨攻打至未申時賊無一敢近城其酋長持刀驅兵僅至城下而返賊死傷視前日更多俱搶屍於西門外各甎窯拆民房燒之黃煙蔽野是夜又攻一夜而攻具器械俱被我兵奪而拾之且割得首級如昨二十六日仍將城圍定每近則西洋炮擊之賊計無施見覺華島有煙火而冰堅可渡遂率眾攻覺華兵將俱死以殉糧料八萬二千餘及營房民舍俱被焚次日賊引去是役也守城力戰之功滿桂提督四面功宜首敍左輔獨當西面功次之朱梅當北面而應援西北角次之祖大壽當南面而應援西南角次之徐敷奏又次之正面亦有陳兆蘭槍手功又次之蕭昇功又次之張邦才功又次之鄧茂林功又次之劉邦功又次之竇承功率援兵五百名在城下至午時方調之上城功又次之呂應蛟李永培蕭昇之所屬功又次之其都司以下官守中千把百如孫紹祖等各有可見之勞者也通判金啓條派城內士民供守兵飯食手自擊賊至火傷而死此為文職首功程維楧次之經歷孫正氣劉應鶴訓導張大觀又次之而掌印屯捕衞所官生□民人如裴國珍等各有可見之勞者也西夷不撫奴勢不狐王牧民與朱梅祖大壽孫懷忠王世忠王喇嘛李喇嘛此撫夷有功者也然中右不堅寧遠失其據矣參將劉永昌力居多苦馬爌挺身赴援松錦本道令回守中右與都司尤岱孔登科張奇化王承蔭俱與有功中後不堅中右亦搖其壁而勁守者副總兵楊應乾王牧民都司孫懷忠等之力也中千把等官與馬前屯則總兵趙率教發其屬兵一千五百名守備陳應元等援錦松而貼守寧遠此寧遠後勁首功也參將徐應垣都司金國奇鄭一麟加御都司任韜與閒住遊擊婁雲龍加銜遊擊楊朝文及守千把等官皆與有力也中前所加銜遊擊鄭世彥亦能堅壁本所遼民西徙者多依之其合營之勞自不可泯若同知毛宗萇訓導賀君卿經歷滕自新與印捕陳志尹等俱與有力者也然經略部院之運籌實多而總督部院之纓冠往救巡關御史之執法詰戎及主事陳祖苞牢閉關門不放一逃卒參政石維屏等總兵許世臣等俱與有勞者也角□羊送軍器至寧遠太監劉應坤胡良輔紀用陶文等俱有成勞其有功死而當恤者金啓倧與廣武營千緫守備王勝材官嘗明德與寧遠城內陣亡各官兵是也其覺華島敗而死忠足錄者姚與賢李士登王錫斧王鰲李一葵張其性翟繼皋徐國蕃金冠金士麒與中千把諸人俱當錄者也計上首虜至二百六十有九皆得其名系降夷與回鄉所識認者西虜乘隙肆暴邀絕吾□賈擄掠我堡軍我軍極力逐殺割首級亦一百一十五顆功亦非細覺華島兵之喪者七千有餘□民男婦殺戮最慘與河東堡筆架山龍官寺右屯之糧無不焚燬其失非小但此番奴氛甚惡攻寧遠不下始遷戮於覺華倘寧城不保勢且長驅何有於一島哉且島中諸將金冠先死而姚與賢等皆力戰而死視前此奔潰逃竄之夫尚有生氣金冠文□□子會武舉金士麒以迎父喪出關聞警赴島遣其弟奉木主以西而率義男三百餘人力戰三百人無生者其忠孝全矣今宜厚恤者也至是尚書王永光議奏恢邊勝筭以寧遠為第一功而滅奴要會以敍寧遠為第一務文武將吏從此立為腳富貴功名從此發軔 皇上深嘉清野堅壁之偉伐酬報於前而姑免失糧棄島之深求策勵於後將有功大小文武諸臣論功升賞以普 皇仁傷亡軍丁照例議恤並將失事在逃者正法革職庶功罪不淆而激勸無窮矣得旨寧遠挫賊恢復有機朕心嘉悦內外文武各官功既經勘明具覆宜加褒敍元輔顧秉謙特加進光祿大夫太保蔭一子錦衣衞正千户世襲賞銀五十兩紵絲四表里加賜坐蟒一襲次輔丁紹軾黃立極馮銓各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改户部尚書進武英殿大學士各蔭一子錦衣衞副千户世襲還各賞銀四十兩紵絲三表裏仍各賜坐蟒一襲原任輔臣孫承宗改吏部尚書餘官如故蔭一子錦衣衞正千户世襲賞銀四十兩紵絲三表裏都照新銜給與應得誥命廠臣魏忠賢緝獲鉅奸潛消釁孽預發大器大壯軍威功雖奏於封疆謀實成於帷幄特加恩三等賞銀五十兩紵絲四表裏蔭弟侄一人與做錦衣衞都指揮使世襲給與應得誥命其先角□羊軍器劉應坤賞銀三十兩紵絲二表裏蔭弟侄一人與做錦衣衞正千户世襲胡良輔紀用陶文各賞銀三十兩紵絲二表裏蔭弟侄一人與做錦衣衞百户世襲俱與應得誥命王永光加太子太傅蔭一子錦衣衞正千户世襲賞銀四十兩紵絲三表裏袁崇煥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照舊巡撫蔭一子與做錦衣衞正千户世襲賞銀四十兩紵絲三表裏給與應得誥命巡關御史洪如鍾升京堂用滿桂趙率教各升右都督蔭一子本衞副千户世襲各賞銀二十兩左輔實授都督僉事賞銀二十兩朱梅授署都督僉事祖大壽授副總兵各賞銀一十五兩何可綱升都司僉書賞銀十兩彭簮古鄧茂林蕭昇陳兆蘭各授遊擊各賞銀十兩徐敷奏實授都司僉書實承功授遊擊靳國臣鍾宇王成曹參成加都司僉書職銜陳應元孫繼武張弘謨高如彩孟繼孔實授守備程維楧補員外郎仍加俸一級金啓倧贈三級襲陸三級仍給優恤銀八兩羅立授把緫賞銀二十兩王勝等十員各照本職贈一級襲升一級各給優恤銀一兩嘗明德給優恤銀十兩王家倫賞銀十二兩孫紹租等二百八十一員名各撫夷大小武職官各賞銀六兩劉定邦呂應蛟李永培張邦才準復原官王喇嘛給副緫兵廩給增其徒從餘俱依擬

明清戰爭崇禎朝記載

度支奏議》卷9 :回奏督師軍中糧料疏 :二十日戌時,始聞督師戰捷,收兵札營於廣渠門下。
《平虜傳》:又兵部一本,奏逆酋被事。奉旨:據奏逆酋敗,截其遺孽。督師總領將士,用此奇捷,朕心嘉悦。奴如潛遁西山一帶,相機尾孽。袁崇煥、孫承宗、劉策,着偵探出奇制勝,務使匹馬不還。祖大壽子陣亡,深可憐憫,念着即與優恤,該部知道。
明季北略》:“都中又喧言崇煥導虜入犯,上甚切齒。先是,虜出獵,擄我多人。中有二璫,上命偵崇煥者,亦被擄。虜視之,知為璫也,乃設一計,佯為袁遺書約犯邊,答雲:“知道了,多謝袁爺。”又佯驚雲:“乃為璫聞,縛璫亟斬之”又故遺一奴私放璫歸。璫歸,上其事。上再召崇煥入,即下詔獄。此言周延儒親語餘者,延儒久與虜比,虜每輸情,故知其言不誣。又餘鄉一縉紳從虜歸,言前遼事甚悉,以語卧子,卧子奮臂而毆其紳者,即此時之事也。”
《清太宗實錄》:“先是。獲明太監二人。令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巴克什違海監守之。至是還兵。高鴻中。鮑承先。遵上所授密計。坐近二太監。故作耳語云。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敵有二人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時楊太監者。佯卧竊聽。悉記其言。
○庚戌。縱楊太監歸。後聞楊太監。將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主。明主遂執袁崇煥入城。磔之。”

明清戰爭結果

明清戰爭的結果,清朝入關並逐步佔領全中國。
參考資料
  • 1.    孫文良 .歷史教學 .天津市 :歷史教學社 ,1964-08 :薩爾滸之戰 .
  • 2.    河南美術出版社.王鐸分類全集·碑刻卷·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誌銘.河南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22年:《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誌銘》.河南睢州:睢陽尚書袁氏家族,1637:時東夷犯順,蓮妖生心。上謂彈壓登萊非公不可,於是以節鉞授公。公即叱馭行,靈旂過兗,賊遂鳥獸散。往,客兵戕民有甚於賊。公至登,即行白射之法以練土著,盡汰客兵使還鄉井。以故蜚鴻安堵,而流亡者歸如流水矣。
  • 3.    梁雲構.豹陵集.河南蘭陽:梁雲構,1644-1722:《豹陵集》卷十四序.:梁雲構,明:《豹陵集》卷十四序·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斯才旣奏,我御孔良,上並才冏卿,使持節視師海上。
  • 4.    高攀龍.高子遺書.無錫:陳龍正、高世泰,崇禎五年(1632):《高子遺書·答袁節寰中丞 上》 :“ 今天下難聯者人心,難得者人才,難鼓者士氣,得老公祖一點真精神不難矣。太平之塗轍,非艱危之行徑。須是廓而大之。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博而收選,擇而使又何害乎?損冗兵百可養壯士十,平時養壯士十,臨事可得精兵百。 一方豪傑皆在老公祖幕下,士氣自倍,人心自歸。與老公祖共此者,其地方賢士大夫乎!不審有其人否?腐儒之談無當也。而涓埃可佐高深,故不敢以膚言而以衷語。”
  • 5.    洪翼漢.花浦先生朝天航海錄.朝鮮:朝鮮,1624:閣在城東角丹崖上。崖下瀦為大池。內呑疏渠。外引遠潮。劃城一面。出納戰艦。黃龍青雀。首尾相接。萬櫓千帆。簇簇其中。
  • 6.    温體仁 張至發 張貞運 賀逢聖 黃仕俊等.明熹宗實錄.台灣: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大明熹宗哲皇帝實錄卷之四十二 天啓三年十二月(初七)上○壬辰 督理軍務大學士孫承宗言:“目今文龍累有捷報,既成牽制之功,再得登鎮(沈有容)與覺華為備,則其勢更大。伏乞皇上敕該部分部兩鎮汛地,酌給登鎮(沈有容)兵丁,敕登萊撫臣(袁可立)用心料理,仍令節制兩鎮,凡一應兵馬錢糧、徵收調遣、防剿功罪盡歸經理。”
  • 7.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江蘇:江蘇國學圖書館,1930年:《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壬戌·七月至八月止》272頁:“(天啓二年七月——八月)今登萊新撫(袁可立)蒞任,正改觀易聽之時。…兩路之師須與文龍會合,並王紹勳、管大藩俱聽登萊撫臣催督,結縱連衡,相為犄角。其劉國縉所練之遼兵,可發檄令渡海以合遼民,俾奴酋見之有登、鮮合擊之狀,遐邇並進之形,則諸島未降之民,可成聯屬,奴雖強有不自顧其巢穴者乎。”
  • 8.    河南美術出版社.王鐸分類全集·碑刻卷·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誌銘.河南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22年: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誌銘.河南睢州:睢陽尚書袁氏,1637年: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誌銘:“時虜盡有南衞,布帆草筏,常出沒於長山、旅順間,漕艘賈舶多為所梗。公於皇城島請設參將、守備各一員,練兵三千,以為登萊外藪。又設遊兵兩營,飛檣往來策應於廣鹿諸島。制炮設墩,旌旗相望。而虜遂遠徙,烏鰂之帆不復逍遙海上矣。”
  • 9.    《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修四庫全書·吳越所見書畫錄·節寰袁公行狀.續修四庫全書·吳越所見書畫錄·節寰袁公行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節寰袁公行狀:“當□□喪失之後, 布兵沿海□□□□(按《節寰袁公墓誌銘》:長山、旅順)之間,布帆草筏出沒不常。公籌度□□(按《墓誌銘》應為“皇城”),雖為 □,而皇城實海洋之要衝,登萊之門户也。乃設 (參)將一員,守備一員,領兵三千,嚴加訓練。無事則更番防守,有事則合併策應。又設南遊、北遊兩營,各分訊地,偵邏於□□□□(按《墓誌銘》應為“廣鹿諸島”)之間,時東時西,忽遠忽近,使敵望之不知所攻,亦不知所守,因勞為 ,反客為主,布□(按《墓誌銘》應為“帆”)草筏於是絕跡。”
  • 10.    温體仁 張至發 張貞運 賀逢聖 黃仕俊等.大明熹宗實錄.台灣: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明熹宗實錄卷之三十二 》:“天啓三年三月(十三日)癸卯,總理遼餉户部右侍郎畢自嚴言,……五議防護,聞賊多駕漕船在海潛伏,恐其知我鮮運之行,糾眾要截。目今登萊總兵沉有容新議出海於旅順、皇城、廣鹿、平山等島,相機進勦,如遇運艘經過,便當撥兵防護,期保無虞。”
  • 11.    王在晉/彭孫貽.先清史料·三朝遼事實錄·山中聞見錄.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山中聞見錄》36頁:“建州將復州總兵劉愛塔使金應奎輸款於登萊,請以復州內應。巡撫袁可立使總兵沈有容以舟師赴島上,與毛文龍連兵應之。四月,建人聞舟師集渡海,恐金州被襲,盡收沿海兵民赴復州。五月,愛塔復使人期以六月己卯二十夜取復州。愛塔部將備禦王丙貪暴,愛塔揭之,敵縛丙去。丙因發愛塔內應事,建人發兵三萬圍復州,執愛塔去,屠復州,空其城。並驅永寧、蓋州人民北去,棄南衞膏腴地四百里。”
  • 12.    温體仁 張至發 張貞運 賀逢聖 黃仕俊等.明熹宗實錄.台灣: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三十三 天啓三年四月 丁卯 平遼總兵毛文龍塘報言職前後挑兵駕船欲襲金復等處俱為颶風阻回奴酋懼職乘虛搗襲分遣李永芳等各路設防仍遣奸細王世傑至皮島詐降謀為內應約以五月舉事為加銜參將唐堯卿發覺以將世傑梟示正法見今各兵已兩月乏糧嗷嗷待哺乞賜兵餉接濟登萊巡撫袁可立具疏為請且言各島守凍淮兵已報開洋三山島未發之眾亦已陸續登舟總兵沈有容統率精鋭於三月十二日出海舳艫相接奴酋膽寒但恐糧糈匱乏兵難用命乞敕該部及山東布政司將應用錢糧速行給發 上命兵部知之仍諭海上傳報情節虛實不得發抄
  • 13.    梁雲構.豹陵集.河南蘭陽:梁雲構,1644-1722:豹陵集·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河南蘭陽,明:《豹陵集》卷十四序·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先生夙有小范,胷中握奇。六花久諳之,調鶴坐隱間。時星馳至壘,恍光弼之按子儀軍也。
  • 14.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江蘇省: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1930年: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天啓三年七月,登萊巡撫袁可立報:三年二月內,復州總兵劉興祚即劉愛塔欲反正內應,使金應魁齎送密稟,求登撫(袁可立)免死加銜牌票,登撫以因間用間計給與之。 命總兵沈有容於三月十三日率兵出海相機接應。去訖四月內,賊(見)登兵北來,毛帥之兵又交相接應,疑其攻襲,將金州沿海兵民掣驅復州。及劉愛塔又差張應科通約獻城求船接應,大抵言七月來歸也。 五月登兵與島帥佈置相應,六月續有復州劉愛塔、穆允文並金州生孫應武 、王國佐等各差人同原差哨探回鄉,高飛等仍通款訂期。已會議於六月二十五夜先取復州,仍令高飛約定愛塔。 不意有復州備禦王丙貪暴,愛塔具揭憨怒,將王丙縛去。丙■口首愛塔內應情事,憨發夷兵三萬,圍復州縛愛塔等,去其復州居民。剿殺不盡者趕往北去,並將永寧蓋二城男婦盡驅北行,南衞四百里膏腴之地奴一旦棄之。聞奴已將劉興仁、王丙斬,訖心腹潰而羽翼剪,諸偽將當人人自危矣,此可乘之隙也”。
  • 15.    梁雲構.豹陵集·袁環中詹錄錦旋序.金陵: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刊本,明崇禎四年:明 崇禎本《豹陵集·袁環中詹錄錦旋序》:”洎大司馬建牙渤海,東定汛波,西廓妖黨。島帥借挽輸力,數挫奴鋒,累俘相繼而至“
  • 16.    王在晉/彭孫貽.先清史料·三朝遼事實錄·山中聞見錄.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六月中,奴以劉愛塔之故將金、復等處遼民盡行殺戮,逃難人民甚多。守備程鴻鳴等帶領船隻俱往青山嘴接渡。盤招撫遺民,男婦老幼共計四千名口,並無尺布遮身,挑選壯丁,列有三十五隊。 因哨探金州城內有達賊五六百餘守城,亦有鳥槍火炮等器,再探的確。於七月初二日,統領該部島兵,並帶壯兵三十餘隊,以及老幼遼民助張聲勢,黑夜上岸,晝伏夜行,於初三夜三更時分齊至金州南門城下,各舉火把一齊吶喊放炮,軍聲震天。賊從北門逃出,天明進城。安撫居民畢,又於南城丁家寨搜糧,得谷二三千石,當時給散各兵。前後共得大小炮銃一千零十四位,硝黃連藥五百六十斤,大小鉛炮子七千三百零二個,因帶領兵丁住紮金州城地。但船隻少,力量薄,火藥少,糧食寡。申報毛鎮,乞奏請劄付銀牌等項,大發兵將協守金州等情。”
  • 17.    毛承鬥.東江疏揭塘報節抄.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天啓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塘報》:“看得奴酋出沒無常,秋高馬壯,思欲一逞,故分賊以防東江,又恐四衞內應,適劉愛塔之機一發,盡為屠戳。推其心,併力西向,未可知也。 職因四面出奇以躡其後,從昌城過滿浦以搗其巢。又差官收南四衞殘破軍人,令其虛聲響應。此時奴雖狡詐,必四顧狼狽矣。且殺戳太慘,人心已失,徒有空城,野無耕作,以至石米升金,豈堪坐食。或者天厭其虐,致誇顛例□費,失鎮將還,以釋聖天子東顧之憂,閣部大臣蒿目之慮耶!”
  • 18.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江蘇: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1930年: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甲子》:“(天啓四年十二月)“七月,平遼總兵毛文龍題:臣自上年秋冬兩次牛毛寨之捷,敵愾倍增,於是部將營兵鼓舞練膽,率之深入,冬底有烏雞之捷,今春夏金州官屯、上下把官寨、鹽堡、妙家峪、甜水站、高嶺、復州東南二門、海州、刃(刀)兒嶺、愛陽、柴皮峪、分水嶺、橫頭寨、班勃烈寨等地之捷,復地自金州至永寧堡、旅順、岫巖、蓋州以及清河、寬甸、愛陽、湯站、鳳凰城並鎮江一帶,計地千有餘裏,已經遣將分守,設防數月以來即奴有報怨之舉,我兵先發制人屢挫其鋒,先後共斬首級七百二十六顆,生擒活夷十四名,韃婦五名,叛黨奸細一名,金重德據有札付符驗一併驗確,除備開功次首級外,伏乞皇上,俯念海外效悃,抽腸血戰用命諸士極,?賜上允,敕下該部速為題覆,其陣亡官兵王德柏等共三百三十八員,所當優敍,以表優䰟者也。”
  • 19.    温體仁 張至發 張貞運 賀逢聖 黃仕俊等.明熹宗實錄.台灣: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明熹宗實錄》卷三十六:“天啓三年七月二十六日甲寅,巡撫登萊右僉都御史袁可立言:今二月內,總兵沈有容執有生員金應魁到,奴酋偽授世襲總兵駐復州劉興祚即劉愛塔密稟一紙,內稱彼欲反正內應,以報中國。因求臣免死加銜牌票,臣念遼陽以納降陷城,廣寧以判官誘敗,興祚之言未可憑信。又思因間用間,實兵家妙用。隨於二月二十三日寫免死票一紙,加銜荅付一張,移付沈總兵轉給金應魁。往沈總兵於三月十三日,率兵出海相機接應,去訖其後續接塘報,皆雲愛塔於七月來歸也。 奴四月間以金州近海盡趕人民退處復州,以王丙之故致奴覺察,將愛塔並李永芳長子械而去,殺其弟劉興仁暨王丙。閤域屠戮所未盡者悉趕而東,且並永寧,蓋州俱行趕徙。而四衞已空其三,沿海四百餘里之地奴盡棄之而不敢據,所餘者酉虜千人而已。 當此時也,乘寧前駐防之眾,朝鮮助兵之初,大兵出關東下,旅順犄角夾攻,宣川擁鮮眾而應,恢復之功似有可圖者。但謀貴萬全,兵須審勢,知彼知己,能為可勝,是又當慎圖之耳。得旨:據奏逆奴情形已多離叛,攻守機宜還加祥慎,着該部酌議具奏。”
  • 20.    陸時化·董其昌.續修四庫全書·吳越所見書畫錄·節寰袁公行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節寰袁公行狀:“(虜)雖徙幕,當秋成熟,猶率眾至□□(按《墓誌銘》應為“南衞”)收穫。公移書沈帥,乘其收割藴崇之時,用火攻□(虜),將吏用命,於是年九月(天啓三年九月)乘風縱火,□(焚)其積聚,舉兩月之捆載為之一空。公曰:‘怨深矣!忿兵可防也。’ ”
  • 21.    温體仁 張至發 張貞運 賀逢聖 黃仕俊等.明熹宗實錄.台灣: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1962年:程泰.明熹宗實錄.江蘇:1940年影印江蘇國學《明熹宗實錄》卷三十六:“當此時也,乘寧前駐防之眾,朝鮮助兵之初,大兵出關東下,旅順犄角夾攻,宣川擁鮮眾而應,恢復之功似有可圖者。但謀貴萬全,兵須審勢,知彼知己,能為可勝,是又當慎圖之耳。得旨:據奏逆奴情形已多離叛,攻守機宜還加祥慎,着該部酌議具奏。”
  • 22.    孔貞運.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誌銘.河南睢州:睢陽尚書袁氏,1637年:孔貞運《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誌銘》 時虜盡有南衞,布帆草筏,常出沒於長山、旅順間,漕艘賈舶多為所梗。公於皇城島請設參將、守備各一員,練兵三千,以為登萊外藪。又設遊兵兩營,飛檣往來策應於廣鹿諸島。制炮設墩,旌旗相望。而虜遂遠徙,烏鰂之帆不復逍遙海上矣。迨秋奴復至,南衞收穫,大肆侵略。公命將設伏,乘風縱火芻茭,糗糧盡歸一炬。奴忿甚,於秋杪載火炮,分兵二道以圖報復。而公先期集兵分道以應,並夜酣戰,俘斬無數,虜為奪氣,東人以為設鎮以來自未有此捷也。
  • 23.    《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陸時化·董其昌.續修四庫全書·吳越所見書畫錄·節寰袁公行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節寰袁公行狀》 □(虜)雖徙幕,當秋成熟,猶率眾至□□(按《墓誌銘》應為“南衞”)收穫。公移書沈帥,乘其收割藴崇之時,用火攻,將吏用命,於是年九月乘風縱火,焚其積聚,舉□兩月之捆載為之一空。公曰:“怨深矣!忿兵可防也。” 十月, □(虜)果馱載□□□□(按《墓誌銘》應為“火炮”),分兵兩路襲我,而諸將亦分兵以應,逼夜酣戰,大獲全勝 ,□(虜)遂移營遁去。
  • 24.    王鐸.擬山園選集.台灣: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秋兵來獲,公命夜火箭於松山諸處,焮其積,得首功三十二,牛馬倍焉。”
  • 25.    王在晉/彭孫貽.先清史料/三朝遼事實錄.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江蘇省: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據私藏本影印。,1930年: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甲子》三十八:“守金州都司張盤探得復州奴賊摽掠恣淫,於三年十月初五日夜半領兵襲之,奴眾奔竄,永寧等堡俱下,奴憤,益眾來攻,盤領兵伏于山間,俟其入城(應該是復州?)棲息已定,復兵圍之,斬獲無數,器械銃炮俱擲棄而奔。兵少糧乏,不敢回覆州,遂移兵至旅順三山海口,偶有風損南船,得浥爛豆米一千餘石,賴以存活。”
  • 26.    孔貞運.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誌銘.河南睢州:睢陽尚書袁氏,1637年:孔貞運《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誌銘》 時虜盡有南衞,布帆草筏,常出沒於長山、旅順間,漕艘賈舶多為所梗。公於皇城島請設參將、守備各一員,練兵三千,以為登萊外藪。又設遊兵兩營,飛檣往來策應於廣鹿諸島。制炮設墩,旌旗相望。而虜遂遠徙,烏鰂之帆不復逍遙海上矣。迨秋奴復至,南衞收穫,大肆侵略。公命將設伏,乘風縱火芻茭,糗糧盡歸一炬。奴忿甚,於秋杪載火炮,分兵二道以圖報復。而公先期集兵分道以應,並夜酣戰,俘斬無數,虜為奪氣,東人以為設鎮以來自未有此捷也。
  • 27.    温體仁 張至發 張貞運 賀逢聖 黃仕俊等.明熹宗實錄.台灣: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明熹宗實錄》卷三十六:“當此時也,乘寧前駐防之眾,朝鮮助兵之初,大兵出關東下,旅順犄角夾攻,宣川擁鮮眾而應,恢復之功似有可圖者。”
  • 28.    梁雲構.豹陵集.金陵:梁雲構,崇禎四年(1631):《豹陵集》卷十四序·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長城克壯,更呼吸島帥,駛千帆繼其糒。上思帷幄臣,乃使使召先生入贊戎樞,授策海外。每出奇兵,馘俘累累。先生封之,京觀嶽如也。
  • 29.    陳繼儒.陳眉公文集.上海:上海中央書店,1936年: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節撫登萊,感激上恩,慷慨時事,議收遼左之殘兵,汛掃鄒藤之妖黨,乘風縱火而狡奴之屯聚空,設伏夜戰而憤兵之營壘撥。
  • 30.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江蘇: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據私藏本影印,1930年: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甲子》三十八:“本年(天啓四年)正月初三日,賊又率萬騎來攻旅順堡,我兵奮擊,賊不能下,遣一使來招降,盤即斬之以殉,守禦火藥炮石將盡,盤設伏南北兩山夾攻之,奴兵大敗而去。”
  • 31.    王在晉/彭孫貽.先清史料/山中聞見錄.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山中聞見錄:“張盤拒守,不能拔。遣使招盤,盤斬其使 山中聞見錄記載:天啓四年甲子正月丙寅初三,建人以玩騎攻旅順堡,張盤拒守,不能拔。遣使招盤,盤斬其使,火藥將盡,盤開堡伏出兩山間,建人入堡,伏起夾擊之,大敗引去。”
  • 32.    黃道周.黃漳浦文選.台灣: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黃漳浦文選/節寰袁公傳:“是以東事一視公,……凡公所發軔者,率視旋轍為重輕如此。”
  • 33.    黃道周.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8輯.黃漳浦文選.台灣:台灣大通書局,1987年:節寰袁公傳:“於時毛文龍譸張於島上,劉愛塔恫疑於沓渚,熊王之案持於內,崔霍之交盤於中。公一意治師,塞要害,焚盜糧,聯絡諸島,收復旅順,而海上晏然。 又猝有朝鮮廢立之事,公毅然請討。既而李倧銜太妃命,稱李琿通□失國人心,改步自贖也。公因請正詞質責之,以濟師助剿為券,與廷議合。是以東事一視公。公去又十餘年,而朝鮮為□陷。凡公所發軔者,率視旋轍為重輕如此。”
  • 34.    孔貞運.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誌銘.河南睢州:睢陽尚書袁氏,1637年:孔貞運《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誌銘》 公久歷海上,凡地形險易,軍儲盈縮,將吏能否,虜情向背皆洞若燭照,故登萊終公之任銷鋒卧鼓。今海水幾沸,天子拊髀思熊羆不二心之臣,安得起公於九原也!
  • 35.    梁雲構.豹陵集·袁環中詹錄錦旋序.金陵: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刊本,明崇禎四年(1631):明 崇禎本《豹陵集·袁環中詹錄錦旋序》:”洎大司馬建牙渤海,東定汛波,西廓妖黨。島帥借挽輸力,數挫奴鋒,累俘相繼而至“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