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月池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城北霧山鄉霧中山明月池)

鎖定
明月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城北霧山鄉,霧中山半山,海拔1200米處,“霧中明月”是大邑著名古八景之一。
明月池,為霧中山最為神奇的景觀,歷史記述甚多:明嘉靖二年,霧中山接王亭僧宗經等撰《霧中山碑記》雲:“……明月池乃娑袈龍王衞護之跡。”;明萬曆年間,範汝梓撰《遊霧中山記》描述:“池不甚廣,……禱雨輒響應,水通西海阿褥達河。時時發金光若月,天晴輒現。”;《四川通志》亦言:“池,古蹟也,源於西海阿褥達池。”
明月池,今呈六角形,直徑5米左右,被山樹環抱。池水終年清澈,乾旱不涸、降水不溢。池上有寺,名“明月寺”。
中文名
明月池
外文名
The moon pool
地理位置
成都市大邑縣霧山鄉 [1]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明月池歷史記述

雪映明月池 雪映明月池
明嘉靖二年,霧中山接王亭僧宗經等撰、法海書《霧中山碑記》雲:“先天太極而有霧中,既判兩儀,獨垂高廣,派自崑崙,脈連靈鷲,七十二峯沖霄漢,百萬岷峨列下風,四季煙雲罩頂,逐月花木芬芳,生成福地,結就梵宮,光明山是阿彌陀佛化現之境,明月池乃娑袈龍王衞護之跡”。
大邑縣文化體育局、大邑縣佛教協會編印,衞復華著《韋行從刊補集》一書中對明月池有諸多的記述:
明月池 明月池
明範汝梓於萬曆年間撰的《遊霧中山記》一文中對明月池還有這樣一段傳奇描述:“自流月橋崎嶇直上,山後絕雨看明月池。池不甚廣,……積旱不涸,積霖不湧,禱雨輒響應,水通西海阿褥達河。時時發金光若月,天晴輒現。餘恨卒卒不能待,因念蜀多聖燈,即此山現光亦聖燈雲。大抵山澤通氣,青熒閃爚,即峨眉佛光亦然,不足深訝。”
明月池 明月池
清同治六年刊印的《大邑縣誌》卷十一《文類》登載有明代御史王圻在《遊霧中山記》裏説:“由(開化)寺後循石梯而無幾,忽見飛泉月池流出。上有短橋,胡廬山題為“流月橋”。去橋僅半里,為“明月池”。池,古蹟也。源通四海,阿耨達池。正統甲戌(1454年),僧會定重甃為八角形,周以石欄,中圓如月,或曰:此中時有金光現。舊譜謂此山為‘光明山’,疑以是耳。”
清代潘元音《遊霧中山記》也説:“池方廣六面,其水清漪,以杖投之不測,以竹投之又不測,乃以樹續投之仍不測,僧雲:‘向來無揮耳底者’”。

明月池景點特色

大邑縣政協編印的文史資料《大邑名勝今昔》,記載了明月池距今最近的一次“發光”奇景:1968年農曆10月初一的晚上,今大邑縣霧山鄉霧山村5組的村民正在生產隊裏開會,忽見明月池方向火光沖天,與會人以為誰家失火,趕去相救,待至近前,才知是明月池裏發出的金光。待金光消失後,此處及周圍仍然伸手不見五指。當地村民講:明月池金光為五彩光環,每當皓月當空,即可見到。這大概就是明代新都狀元楊升庵在《霧中開化寺碑記》中所説的“相傳西漢時,此景時有金色布地,玉砌天巒,景相無窮,庶甿驚罕”的寫照吧。
歷代多有吟詠明月池的詩詞,清乾隆年間大邑知縣,建德人宋載曾寫詩讚美明月池的美景説:
水淨無塵映碧空,
遙從絕頂落高風。
秋光夜散香隨霧,
盡入清池照月中。

明月池旅遊指引

交通:乘車到大邑縣汽車站後,轉乘公交車212路大邑到悦來鎮,改乘鄉村客運車到開化寺,徒步上山可達。
最佳季節:四季皆宜
位置:明月池位於成都市大邑縣霧山鄉霧山村,海拔1200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