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智寺

鎖定
《明智寺》是宋代章望之創作的一首詩。
作品名稱
明智寺
外文名
Wise Temple
作    者
章望之
創作年代
宋朝
文學體裁
詩詞

目錄

明智寺詩詞正文

重複青山裏,雙峯鎖寺門。
樓聳排雲閣,松盤過路根。

明智寺註釋

寧海縣梅林鎮山坳小寺——明智寺傳來小男孩朗朗讀書聲: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其間不時還夾雜嬰兒的啼哭聲。
慈眉善目的智良師父長得肥頭大耳,像布袋和尚。他正抱着小不點呵呵地笑,兩頰現出深深的笑渦:好好好!大聲哭,對肺好......抬頭又對義工保姆説:過些天帶小毛頭去拍片,看看這倆指頭能割否?小不點是師父撿來的,這小不點每個大拇指上都多了一個手指,師父考慮到小孩長大後會自卑,所以要給他做手術。
或許是小不點的父母看到生下來的孩子竟然多了兩個指頭,胸口又有兩個大腫塊,不想要了,把嬰兒送給十多年沒生孩子人家;但那户人家看看孩子樣子大概也不想養,就又把他抱到梅林派出所。值班民警看着這剛出生的嬰兒啼哭,頭都大了,不知怎麼辦好。嬰兒送來時正好是休息日,找誰去帶孩子啊?想來想去,想到了明智寺的智良師父,大慈大悲,一定會收養這個孩子,只是這小不點實在太小了,還剛出生的啊!
智良師父雙手合十:阿彌陀佛,罪過罪過!這是一個生命啊!就抱回了寺裏。師父先帶着嬰兒去醫院看好了胸前的兩個大腫塊,但抱回嬰兒時正好是大暑天,胸部的腫塊醫好了(拍片後發現是心臟有問題,經紅十字會幫助去上海做了“搭橋”手術),濕疹又出來了,全身上下沒一處不紅腫,醫院開的藥膏也敷不好,急得師父坐立不安,夜裏都做惡夢。師父的善行感動了村裏的一個阿姨,她來做小孩的保姆,用土辦法治好了嬰兒的濕疹。
民警之所以會想到把剛出生的嬰兒交智良師父撫養,是因為明智寺確確實實是可憐人的福地。當時師父已經收留了好幾個孤寡老人(其中一位是八十八歲老嫗)、一個智障青年(現出家,智良師父的徒弟),還有生癌症的重病人以及一個九歲的小男孩。
那個九歲小男孩是雲南來的,父母離異,家裏很窮,食不果腹。父親在梅林鎮打工,沒錢送孩子上學,更沒時間管孩子;孩子飢餓難耐,到處偷東西,住户家,菜市場,超市裏......被偷的人很惱火,打了他以後就把他扭送到派出所,民警苦口婆心地教育了一番只能又送還他父親;父親對這個頑劣的孩子管教方法除了拳打腳踢還是拳打腳踢。這孩子總是遍體鱗傷,身上沒一處好肉,現在頭頂還留有一條極大的疤痕。但這之後小男孩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偷、偷、偷......已經形成惡性循環。民警苦口婆心之餘已經忍無可忍了,因為他們每天的工作都變成專職處理這小男孩了。
偶然有一次,民警與人聊天時説起這件頭疼事情,其時智良師父正好在場,師父就説:阿彌陀佛,把他送到寺裏來吧,可憐的孩子!
小男孩初到寺裏,上天入地,頑劣的本性一覽無遺,逃跑了三四次,躲在亂石堆裏,豬鴨圈裏、廠房後牆縫......找到後,師父一遍一遍地教他讀《弟子規》。九月一日,梅林小學開學,託人聯繫,送他去讀小學(梅林派出所所長為師父行動所感動,每天親自接送孩子上下學)。師父對眾生的大慈大悲的愛也感化了這小男孩。現在大家看到這小男孩完全不同以往,文明禮貌有教養,看到有客人,“阿婆”、“阿姨”、“叔叔”、“哥哥”、“姐姐”叫得很親切。客人給他食物,他會先交給阿婆去供養佛,供養師父。
小男孩已經把明智寺當成了自己真正的家,下大雨,寺裏場地上到處積水,小男孩揮着鋤頭一處一處地捅陰溝,連續兩小時還乾得很歡,不喊累。
明智寺裏那個智障小師父,是智良師父最早收留的。小師父因為智障,生活不能自理,對家人來説,是個累贅。智良師父知道後,把他帶到寺裏來照顧他,教他念經、學佛,也許是有佛緣吧,智障青年也隨師父出家了。奇怪的是,他是平時連話都説不全的人,跟着智良師父後,竟然學會念大部頭的深奧的佛經,有的甚至能整部整卷地背出來。而且他也像智良師父一樣非常善良有愛心,知道癌症病人病入膏肓很痛苦,他就每天為那個病人唸經迴向,希望她能擺脱痛苦。
智良師父的善行不勝枚舉。有個婦人死了兩個老公,自己也生癌而死。留下一個十一歲、一個四歲的女兒,家徒四壁,連出喪的錢都沒有。師父知道後二話沒説,自己帶頭出錢,信眾募捐幫那可憐的婦人出喪。而師父自己是非常節約的,很老的菜根也絕不捨得扔,總是切細了自己煮了吃,師父用後的碗筷就像洗過一樣乾淨。阿婆感慨地説:普陀山出來的師父都是這樣的啊!對照師父他們,我們是否想過?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説起智良師父善舉,寺裏的阿婆們眼裏泛淚花:幫忙阿姨説抱不動病人(住在寺裏生癌的重病人,女性),師父竟然説讓他抱,罪過罪過!
補記:據海上明月雲,明智寺建於唐代,古時稱明珠寺。寺名很有詩意,濁世遺明珠,看原來的寺名好像是尼眾修行的道場;現改為明智寺,跟智良師父很相符合,世上真正大智慧者往往是大慈悲的人。“惡事向己,好事與他,利他忘己為慈悲之極也”,是為智良師父的寫照。
前段時間聽説那個叫王斌的小男孩又出走了,自由散漫慣了的他,隔段時間就會鬧點事出來,這説明人的感化工作是長期而艱鉅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