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京故宮

鎖定
南京故宮是明朝京師應天府南京)的皇宮,又稱明故宮,舊稱紫禁城,皇城面積6.53平方千米,宮城面積1.16平方千米,是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羣,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 [11]  。南京故宮作為中國宮殿建築的集大成者,是遵循禮制秩序的典範,其建築形制為北京故宮所繼承,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清官式建築的母本。 [1] 
南京故宮始建於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前後歷時二十六年,佈局依《周禮·考工記》中載“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為原則。皇城周長10.23千米,宮城周長3.45千米,洪武門至承天門兩側為中央官署區,承天門至午門兩側為太廟、社稷壇;前朝以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為核心,東有文華殿、文樓,西有武英殿、武樓;後廷以乾清宮、坤寧宮為核心,東有春和宮,西有柔儀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飛龍殿、西宮,兩側為東西六宮。 [2] 
南京故宮開創了皇宮自南而北中軸線與全城軸線重合的模式,這種宮、城軸線合一的模式,既是南京特殊的地理條件使然,也是遵循禮制、呼應天象、順應自然建設的傑作。整體佈局、建築形制都成為後來明中都和北京城的設計藍本,並深遠的影響了中國明代王府、韓國首爾景福宮、越南順化紫禁城、琉球國首裏城等宮殿建築的佈局與形制。其建築風格、裝飾風格作為中國明清官式建築的母版,影響至今。
1956年10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佈明故宮遺址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國務院公佈明故宮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南京故宮
外文名
The Forbidden City of Nanjing
地理位置
南京市主城東部
開放時間
全天 [9]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約 101.25 公頃 [12] 
著名景點
午門奉天殿西安門
始建時間
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
投用時間
明朝洪武廿五年(1392年)

南京故宮歷史沿革

南京故宮宮城復原模型(南京博物院展品) 南京故宮宮城復原模型(南京博物院展品)
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採納大將馮國用金陵“龍蟠虎踞”適宜建都的建議。三年後攻下集慶(今南京),改名應天府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南京故宮開始建造,由精通堪輿術的劉基設計,命劉基等人卜地定作新宮,最終選定這塊地當“鍾阜龍蟠”、“帝王之宅”的風水寶地。徵發軍民工匠20多萬人,填燕雀湖“改築新城”。初稱“吳王新宮”,後又稱“皇城”。南京故宮以紫金山的富貴山為靠山,壯麗巍峨,盛極一時。
明朝吳元年(1367年)1月17日,朱元璋主持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典禮並親祀山川之神。朱元璋召集了駐京部隊數萬人興建宮城,至同年10月23日初步竣工,確立了明代宮城制度的雛形。同時,朱元璋還在宮牆周圍空隙之地建造廬舍,安置軍中士卒因戰鬥而傷殘者居住,擔負着當時宮城外的夜間巡警任務。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稱帝,以應天府為南京,並正式自“舊內”遷入“新宮”。按左祖右社之制,明太祖朱元璋定四親廟之祭於南京,其製為每廟一主,廟皆南向,繚以周垣。
南京故宮宮城復原模型(南京博物院展品) 南京故宮宮城復原模型(南京博物院展品)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在鳳陽興建中都城。由於人力物力全被集中於中都城池和宮殿的興建,因此南京宮殿的擴建工作再度終止。此後數年間只對已有宮殿進行了必要的維修。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下令在宮城內乾清宮東側建造奉先殿,同年十月建成。
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放棄營建中都的計劃,集中力量修建南京。9月29日,下詔改建大內宮殿。此次修建,增設午門左右兩闕(包括左右闕門)及左右掖門,在奉天門左右增加東西角門,並增建文華殿、武英殿等建築。
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建社稷壇、先農壇、山川壇、月將壇、太歲壇、星辰壇、日壇、月壇、祈雨壇。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二月,將東南亞各國使臣及南方官吏進貢的大象,大多集中在南京聚寶門(今中華門)和通濟門外一帶,在南京城南的郊外“創置象房”。經過馴化後的大象,在需要時送進宮中進行表演(故南京外郭城門名有“大馴象門”、“小馴象門”之稱謂)。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再次增建,在皇城外增設宮牆,以新牆之內為皇城,原皇城改稱宮城。在宮城前建造了端門、承天門、金水橋,形成"T"字型廣場,向南直抵洪武門(1373年建造)。廣場東側為五部(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門外),西側為五軍都督府。
南京故宮現狀衞星圖 南京故宮現狀衞星圖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靖難之役經四年戰爭,燕王朱棣攻破京師,結果“都城陷,宮中火起”,燒燬了奉天殿等宮殿,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位,仍居於南京故宮中,後下令以北平(今北京)為行在,準備遷都。
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正式下令在北京元大內宮殿遺址上營建北京宮殿,據《明太宗實錄》記載:“(北京故宮)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
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故宮基本竣工,九月初四,成祖定都北京,並遣户部尚書夏原吉往召皇太子及太孫,限期十二月底到北京。二十二日,又下詔:自下一年正月,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設六部,雲行在之稱。並取南京各印信給京師諸衙門,另鑄南京諸衙門印信,全加“南京”二字。十一月初四,以遷都北京詔告天下。
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正式遷都北京,十一日大祀南效,十五日赦。此後南京故宮仍作為留都宮殿,委派皇族和內臣管理。
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朱棣長子、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欲遷都回南京。《明史·仁宗》就載:朱高熾“洪熙元年三月戊戌,將遷都南京,詔北京諸司悉稱行在……四月壬子,命皇太子(即朱瞻基)謁孝陵,遂居守南京。”南京再次成為明朝的京師。朱高熾還下令重新修葺南京皇城,可是到了5月份以後,卻因突發疾病而死。其遺詔道:“南北供億之勞,軍民俱困。四方仰鹹南京,斯也吾之素心。”從中可見其所念念不忘的遷都南京之情。但這時候南京的皇宮整修工程仍在進行,至次年底才基本完成。
南京故宮宮城航拍舊影(攝於1930年) 南京故宮宮城航拍舊影(攝於1930年)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謹身、華蓋等殿被雷電擊中起火。
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大風拔太廟樹,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門獸吻”。
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秋七月,暴風雨,江溢,郊社陵寢宮闕城垣皆壞”。
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傳教士利瑪竇在訪問北京之後,將北京和南京作了一番比較:此一城市之規模,其房舍之佈置計劃,其公共建築物之結構,以及其防禦工事等,均遠遜於南京。南京明故宮及城市規模可以想見。
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明思宗朱由檢在北京殉國後,其弟朱由崧同年五月初一,騎馬自三山門環城向東,拜謁孝陵和懿文太子陵,隨後經朝陽門東華門,謁奉先殿,出西華門,以南京內守備府為行宮。五月初二朱由崧根據明代宗即位的故事監國。五月初三庚寅自大明門入大內,至武英殿行監國禮。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於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為弘光元年。其國號依舊為“明”,史稱“南明”改元“弘光”。然而此時的南京故宮內大多殿宇已經坍毀無存,南京太廟也早已被焚燬,朱由崧進行了一些修復工作,興建奉天門、慈禧殿等建築。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入關滅南明後,改應天府江寧府,為兩江總督署所在,將南京故宮改為八旗駐防城,設置將軍及都統二衙門於南京故宮中,還從太平門通濟門加築城牆予以隔離,使南京故宮建築遭到很大破壞。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玄燁首次南巡,到達江寧,見到殘破不堪的“明時故宮”大為感慨,作《過金陵論》一文寫道:“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殘壁矣!……頃過其城市,閭閻巷陌未改舊觀,而宮闕無一存者,睹此興懷,能不有吳宮花草、晉代衣冠之嘆耶!”
南京故宮宮城復原圖 南京故宮宮城復原圖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經康熙批准,拆南京故宮宮殿琉璃瓦、九龍藻井、丹陛等物發往浙江菩陀山法雨寺建成九龍大殿(又稱圓通殿),拆除南京故宮琉璃瓦12萬張,仿南京故宮九龍殿蓋成。法雨寺中還保留了原本為南京故宮的丹陛、欄板、九龍藻井以及大量的屋頂琉璃瓦、琉璃構件,每一件都十分精彩,彌足珍貴。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從南京故宮大殿拆來九龍藻井,被安置在法雨寺九龍殿內中間頂部,九條木雕金龍依然完好,經過修葺但還基本保持原樣。 [4] 
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3月29日,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名天京,但沒有使用南京故宮作為宮殿基址,而是在兩江總督府衙舊址的基礎上修建新宮,此間拆取南京故宮大量石料和磚瓦。至太平天國滅亡時,南京故宮的宮殿和宮牆已基本無存。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守,隨後湘軍攻破天京後,太平軍放火燒城,湘軍在大肆搶劫後也到處縱火,南京故宮再次遭到破壞。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於太平軍與清軍的作戰運動,南京故宮又經受一次較大的破壞,除地下埋藏的石構件基礎外,幾乎只剩下一片殘垣碎瓦、蛇鼠出沒的廢墟。1881年至1884年間,左宗棠在南京故宮內五龍橋的北面方孝孺殉節處建方孝孺祠紀念。
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英國人法雷斯從南京故宮遺址中拆走七塊石刻和三對石獅,運往下關揚子飯店進行裝飾。
民國十三年(1924年),因建造明故宮機場,南京午門午朝門)雙闕遭到拆除,僅保留下一座三孔門洞,之前午門之上的五鳳樓也早已毀圮。
民國時期,南京國民政府《首都計劃》中曾計劃以南京故宮地區為中央行政區,後由於財力和戰爭的原因,該計劃沒有全部實現,只是在南京故宮遺址範圍內修建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現為南京軍區檔案館)和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現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民國十八年(1929年),國民政府為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櫬奉安鐘山,歸葬中山陵,修建迎櫬大道,開工時命名中山路,亦稱中山大道中山東路橫跨奉天殿廣場,把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原國民黨主席林森,對南京故宮和明孝陵的建築遺址鍾愛有佳,他在修建自己的別墅“桂林石屋”時,從南京故宮遺址上“調用”一批精美石雕裝飾在石屋前,抗日戰爭時期石屋被日軍炸燬,尚存半壁框架,以及部分南京故宮建築遺構。桂林石屋遺址仍保留相當一部分南京故宮遺蹟,有柱欄、石螭等石雕。
南京故宮宮城衞星復原圖 南京故宮宮城衞星復原圖

南京故宮建築形制

南京故宮綜述

南京城平面示意圖 南京城平面示意圖
南京故宮是以皇城與宮城為主體、以一系列建築旨在突出皇權“神聖”為內容、以全國最高中央行署機構為大明帝國的核心區域,由皇城與宮城兩部分組成,合稱皇宮。皇城在外,宮城在內。
宮城是皇帝起居、辦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見以及皇室成員居住之地,又稱大內、內宮,俗稱紫禁城、紫垣,是南京四重城垣最裏一重,有御河環繞。宮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長方形,主體南北長約0.88千米,東西寬約0.85千米,周長3.5千米,圍合面積1.16平方千米,城高11米,基寬8米,頂寬7米,垛口2370個,城門4座:正門為午門、西門為西華門、東門為東華門、北門為玄武門。
皇城是中央行政機構和國家宗廟、祭壇的所在地,也是中國封建統治中樞的象徵。皇城與宮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築,合稱為“皇宮”,是南京四重城垣有裏向外的第二道城垣。作為護衞宮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皇城環繞宮城,但並非等距而建。永樂年間拓皇城西垣,致使西華門西安門的距離,要比東華門東安門的距離長一倍左右。皇城坐北朝南,平面呈倒凸字形,主體南北長約2.7至3千米,東西寬約2至2.2千米,周長10.23千米,圍合面積約6.53平方千米,城高11米,基寬8米,頂寬7米,城門7座: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承天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
南京故宮宮城核心區遺址 南京故宮宮城核心區遺址

南京故宮皇城

南京故宮衞星復原圖 南京故宮衞星復原圖
皇城的正南門為洪武門,位於京城正陽門內北面,進洪武門後,為南北向的千步廊,兩邊建有連續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門前的橫街分別轉向東西而成為曲尺形。千步廊後面兩側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御道西側為高級軍事指揮機構,包括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以及太常寺、通政司、錦衣衞、旗手衞、欽天監等;御道東側為中央高級官署,包括宗人府、史部、户部、禮部、兵部、工部,以及翰書院、詹事府、太醫院等。御道盡頭為外五龍橋,橋下為外御河,橋前東為長安左門,西為長安右門,橋後為承天門。承天門雖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實際上是進入宮城的正南第一道門。
承天門後為端門,端門兩旁的御道東西兩側,建有南北向的宮牆,把東面的太廟、西面的社稷壇隔在外頭,使得這條御道更加森嚴,成為通向宮城的惟一交通線。端門往北即為午門。承天門前南北走向的皇牆上,建有銜接長安街東、西相向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在皇城主城的東面為東安門,西面為西安門,北面為北安門。皇宮內、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內、外五龍橋,還在長安左門外附近建有“青龍橋”,在長安右門外附近建有“白虎橋”,即堪輿術中常用的所謂“左青龍,右白虎”之制。在皇城西南角的皇牆下,為宦官諸監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庫、房、廠等為朝廷服務的機構,有的設置在宮城裏,有的設在皇城內。

南京故宮宮城

南京故宮宮城平面圖 南京故宮宮城平面圖
從午門入,有宮牆環繞,過內五龍橋,橋下為內御河,橋後為奉天門。奉天門左有東角門,右有西角門,門上都有樓閣。東角門的南邊有左順門,可通文華門入宮城左路抵文華殿(太子講學處則稱“大本堂”,疑在文華殿一側),亦可通東華門;西角門的南邊有右順門,可通武英門入宮城右路抵武英殿,亦可通西華門。
奉天門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殿。奉天殿殿旁東有中左門,西有中右門。左廡向西為文樓,右廡向東為武樓。奉天殿後為華蓋殿,再向後是謹身殿,殿旁東有後左門,西有後右門。以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座大殿,構成了宮城“前朝”的主體部分。
往北過乾清門即進入宮城的後廷部分,後廷南面正中的大門為乾清門,門外左右各有金獅一座,乾清門內為乾清宮大殿。宮殿左邊有日精門,右邊有月華門,殿的東西有斜廊,廊後左邊有東暖閣,右邊有西暖閣。乾清宮後為坤寧宮,坤寧宮東、西兩側為東六宮、春和殿和西六宮、柔儀殿、西宮。
此外,宮城內還有大本堂,位於柔儀殿旁的奉先殿,位於奉天門之東的文淵閣,位於後宮西北角的御花園,位於坤寧宮後的內花園,以及一座不算太小的“動物園”。南京宮殿上的所有坊額、匾額,據稱統一由詹希源手書。宮城城牆的城磚,早期由軍工夫在應天府當地燒造,後來在改築宮城時使用了一些其他地方燒造的城磚。
南京故宮三大殿復原模型(南京博物院展品) 南京故宮三大殿復原模型(南京博物院展品)

南京故宮官署

重點官署在南京故宮的分佈 重點官署在南京故宮的分佈
中央一級官署,基本安置於皇城洪武門內千步廊的兩側。從南向北來看,千步廊東側為工部兵部禮部户部吏部宗人府,千步廊西側為太常寺後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基本按照文左武右的格局。《洪武京城圖志·序》稱之為:“六卿居左,經緯以文;五府處西,鎮靜以武。”
千步廊後,東側置有東城兵馬司太醫院詹事府翰林院;西側置有欽天監(其測候台設在雞籠山)、旗手衞錦衣衞通政司。在中央官署六部中,只有刑部沒有設在洪武門內。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並稱“三法司”,設置在南京太平門外的太平堤西側。據稱:“三法司門往北一帶,舊有大牆,總括三法司、京畿道在內。”這裏的“大牆”雖不能與宮城、皇城、京城以及外郭城牆相比,但其耗用的建材和民工,相當可觀。
當時朝廷全面負責南京建造的機構是工部,且作為其首要的任務。具體負責南京建造工程的單位是營繕所,仍歸工部管轄。該項所位於南京通濟門大街上。朱元璋自“舊內”遷入“新宮”後,原來居住的元御史大夫宅成為應天府署的所在地。其他相當數量的中央及地方官署,散佈於南京城的各個地方。

南京故宮壇廟

其他散落遺蹟
其他散落遺蹟(34張)
在建造殿堂壇廟時,用心良苦,建造極為講究。以祭祀的壇廟為例,先後建造、改建過的主要祭祀壇廟有:圜丘、方丘、天地壇,社壇、稷壇、社稷壇,太廟、帝王廟、功臣廟等,約20多座散步於京城各處。
除了上述這些主要殿堂壇廟之外,在南京最集中建造的廟宇是在雞籠山南邊山腳下的祭廟,共建有十二座廟。除帝王廟和功臣廟外,分別是真武廟、蔣忠烈廟、都城隍廟、祠山廣惠王廟、漢壽亭侯廟(關羽廟)、五顯靈順廟、卞忠貞公廟(卞壺廟)、劉中肅王廟(劉越王廟)、衞國中肅公廟(元衞國公廟)、曹武惠王廟等,統稱“十廟”。集中排列在雞鳴山下的祭廟和所祭祀的對象已遠遠超出了一般廟宇的功能。南京建造的壇廟不僅於此,在金川門外設置的龍江壇、定淮門外設置的晏公廟、神策門外設置的無祀鬼神廟、獅子山上設置的徐將軍廟等等數不勝數。
明南京城建造的這些用於祭祀的殿堂壇廟,反映了當時民眾對這種社會文化的認同程度,為京城的官員和百姓們提供了精神寄託的場所。

南京故宮主要建築

南京故宮城門與橋樑

所屬區域
名稱
簡介
遺址及舊影
宮城
(內禁垣)
午門
午門是南京故宮宮城的正門,明代官員們上朝需通過午門才能到達奉天門廣場,故午門又被稱為“午朝門”。三孔城門中門為皇帝的御道,只走帝后鑾駕,左右側門只有皇族、公、侯、駙馬、文官三品和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員才准許出入,其他品級只能走兩闕門入,兩掖門出。午門除了是官員出入之門外,還是傳達聖旨及朝廷告書的地方,也是皇帝處罰大臣“廷杖”之地。午門之名因“以位當子午”而得名。午門是天子所居的南門,級別高於宮城諸門,平面呈“凹”字形,上有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的城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城樓兩邊有重檐崇樓兩座,和左右兩側闕台上的另兩座崇樓以及午城樓合稱為“五鳳樓”。下有三孔城門,內門設閘一道,中門拱券高8米,寬6米,左右有兩闕,上有闕樓,下有闕門。基座為石質須彌座,高1.2米。須彌座上下均有勒腰,中間為方勝、捲雲等紋飾的淺浮雕。
午門現存城台一座,須彌座和券門均保存完好,城門五孔,東西長89米,南北進深約35米。左右兩闕於1924年被拆除,城門兩側有19年代新建的登城道,城台頂保留百餘座寬大的石礎,城門的底部有青石雕刻而成的須彌座,上有精美的紋飾,簡約大氣,精美的纏枝如意紋須彌座代表了明初最高規格的建築風格,永久的影響了後來的風格,風格完全被北京午門所繼承。
內五龍橋
內五龍橋(金水橋)是五座並列單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拱橋,位於奉天門前廣場內御河上。內五龍橋正中的一座御路橋供皇帝專用,御路橋東西兩側為王公橋,供皇室成員、親王大臣通行,再兩側為品級橋,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功能與承天門前的外五龍橋一致。
內五龍橋現五座橋體均完整保留,石欄已不存。
東華門
東華門是南京故宮宮城的東門,與西華門對應,兩門形制相同。城平面矩形,白玉須彌座,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台上建有城樓,城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
東華門現存城台一座,城台頂完整保留儀鳳樓石礎,能明顯看出廊廡遺蹟,南北兩面有明顯的城牆拆斷痕跡,最南面的門券內仍保留着明代的路面。
西華門
西華門是南京故宮宮城的西門,與東西華門對應,兩門形制相同。城平面矩形,白玉須彌座,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台上建有城樓,城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
西華門現存城台三座門券的須彌座和磚石路面。
玄武門
玄武門是南京故宮宮城的北門,別稱厚載門,現俗稱後宰門。“厚載門”之稱取《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小禁垣
東上門
東上門位於東華門外。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東上北門
東上北門在東華門外北側。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東上南門
東上南門在東華門外南側。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西上門
西上門在西華門外。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西上北門
西上北門在西華門外北側。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西上南門
西上南門在西華門外南側。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北上門
北上門在玄武門外。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北上東門
北上東門在玄武門外東側。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北上西門
北上西門在玄武門外西側。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皇城
(外禁垣)
洪武門
洪武門是南京故宮皇城的正南門,原名廣敬門。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長安左門
長安左門位於承天門前的東側,與長安右門相對,門三闕,券門。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長安右門
長安右門位於承天門前的西側,與長安左門相對,門三闕,券門。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外五龍橋
外五龍橋是五座並列單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拱橋,位於承天門外的外御河上。外五龍橋正中的一座御路橋供皇帝專用,御路橋東西兩側為王公橋,供皇室成員、親王大臣通行,再兩側為品級橋,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功能與奉天門前的外五龍橋一致。
外五龍橋現五座橋體均完整保留,石欄為民國時期補建。
承天門
承天門是南京故宮宮城的正南門,上建門樓五間。承天門雖建在皇城的正南,實際上是進入宮城的正南第一道門。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端門
端門位於承天門之內,規制同承天門,上建門樓五間。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千步廊
千步廊位於端門至午門之間,現為御道街
東安門
東安門是南京故宮皇城的東門,與西安門相對。出了東安門便是朝陽門(今中山門)。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西安門
西安門是南京故宮皇城的西門,與東安門相對。是進出皇城最方便的城門,故其使用頻率較高,門外為玄津橋,西安門的規格很高,僅次於午門,西安門須彌座和午門須彌座完全一樣,都是刻有典型明初風格的卷葉紋樣的裝飾的石構件。
西安門現存城台一座,城台頂完整保留城樓石礎,最北面的門券內還保留着明代的路面。西安門一邊的須彌座一直向南三十餘米,折向東也有二十餘米的須彌座,可以推測出西安門當年規模較大,並且不與城牆在一條線上,整個城門向外凸出,在門內形成了一個小廣場,像個小甕城。
玄津橋
玄津橋位於西安門外,跨古楊吳城濠,為三孔石拱橋,長41.6米,寬19.1米,橋面、橋欄兩端各有一對石獅,明末橋兩側還建有遊廊。
玄津橋現橋體完整保留,橋欄為2001年仿明代風格用漢白玉修復。
北安門
北安門是南京故宮皇城的北門。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南京故宮宮門與宮殿

所屬區域
名稱
簡介
遺址及舊影
前朝
奉天門
奉天門是南京故宮正殿的前門,左為左紅門(後更名東角門),右為右紅門(後更名為西角門),門外兩廡有左順門、右順門,南為內五龍橋,北為奉天殿。奉天門是皇帝接見大臣議事的地方,即“御門聽政”之所。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曾在此舉行國宴接見過渤泥國王一行。
奉天門現保留數座寬大的石礎,遺址東西長58米,南北寬30米。
奉天殿
奉天殿是南京故宮前朝的正殿,三大殿的主體,即金鑾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後來北京故宮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南京故宮奉天、華蓋、謹身三殿而建。奉天之名意為“奉天命而統天下”。奉天殿坐落於三台之上,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上蓋琉璃金瓦,雙檐重脊,雕樑畫棟,朱漆描金雕花的門窗,為中國最高等級建築。殿左為中左門,殿右為中右門。殿前為廣庭,東為文樓,西為武樓。
奉天殿現保留數座寬大的石礎。
華蓋殿
華蓋殿是南京故宮前朝三大殿,每逢春節、冬至和皇帝的生日,皇帝都要在這裏先行接受內閣大臣和宮廷執事人員的參拜,然後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賀。華蓋之名出自星象中紫微垣中的華蓋星。華蓋殿坐落於三台之上,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攢尖頂。
華蓋殿現保留數座寬大的石礎。
華蓋殿遺址 華蓋殿遺址
謹身殿
謹身殿是南京故宮前朝三大殿,是皇帝上朝更換朝服以及冊立皇后、皇太子之處,皇帝亦在此殿受賀。謹身之名意為帝王提醒加強自身修養。謹身殿坐落於三台之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殿左為後左門,殿右為後右門。
謹身殿現保留數座寬大的石礎。
文樓
文樓位於奉天殿前廣場東側,與武樓相對,建築形式完全相同。上下兩層,重樓九開間,進深三開間。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文華殿
文華殿位於文樓東側,是皇太子日常辦公的地方。為區別皇帝與皇太子身份之差,文華殿上覆綠色琉璃瓦,門扇上只有七十二顆門釘。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僅留石礎。
武樓
武樓位於奉天殿前廣場東側,與文樓相對,建築形式完全相同。上下兩層,重樓九開間,進深三開間。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武英殿
武英殿位於武樓西側,是皇帝日常辦公的場所。明代中期,殿內曾供奉朱元璋和朱棣的畫像。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後廷
乾清門
乾清門是南京故宮後廷的正門,原名“皇宮門”。大明後宮之制甚嚴,經朱元璋先後五次修訂而成,宮人不僅不得出宮,甚至連書信也不得傳出,違者殺無赦。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乾清宮
乾清宮是南京故宮後廷的主要建築,是皇帝的寢宮。乾清之名出自《道德經》“天得一以清”和《周易·説卦》“乾為天,為君”。皇帝代表着天,而乾即天,故皇帝居住的宮殿稱乾清宮。乾清宮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宮殿左邊有日精門,右邊有月華門。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僅留石礎。
坤寧宮
坤寧宮是南京故宮後廷的主要建築,是皇后的寢宮。坤寧之名出自《道德經》“地得一以寧”和《周易·説卦》“坤為地,為母”。皇后代表着地,而坤即地,故皇后居住的宮殿稱坤寧宮。坤寧宮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宮殿左邊有東暖閣,右邊有西暖閣。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僅留石礎。
坤寧宮遺址石礎 坤寧宮遺址石礎
坤寧門
坤寧門是南京故宮後廷的北門。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東六宮
東六宮是皇帝嬪妃的住所,位於南京故宮後廷中軸的東側,與西六宮相對,是一組由六個相同形式的院落組成的建築。“六宮”之義源自《周禮》,本指皇后居住的宮室,後漸衍生成泛指后妃。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西六宮
西六宮是皇帝嬪妃的住所,位於南京故宮後廷中軸的西側,與東六宮相對,是一組由六個相同形式的院落組成的建築。“六宮”之義源自《周禮》,本指皇后居住的宮室,後漸衍生成泛指后妃。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柔儀殿
柔儀殿是皇帝嬪妃的住所(另一説為皇后日常辦公的場所)。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春和殿
春和宮是皇太子、皇太孫的住所,東宮各有寶座、龍牀,牀皆五彩雕鏤,宮前多植梅樹。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奉先殿
奉先殿是大明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規制依太廟寢宮,設靈牀、懸燈、木椅等。奉先殿南向,正殿五門,深二丈五尺。殿前為軒五間,深一丈二尺五寸。奉先殿的建設起因於朱元璋和禮部尚書陶凱論及父母的養育之恩,感到每年只能“歲時祭享”太廟,為了“晨昏謁見,節序告奠”,遂下令在乾清宮東側建造奉先殿,後遷至柔儀殿旁。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僅留石礎。
奉先殿遺址石礎 奉先殿遺址石礎
西宮
西宮是皇帝燕居的地方,明太祖朱元璋曾駕崩於此。西宮前殿面闊五間,設寶座龍牀,後殿亦面闊五間,中為沉香木寶座,兩旁內間有龍牀,各含小牀,可以週迴。西宮左右廂房十四間,宮後為御用廚,爐灶以銅磚砌成。西宮左右又有十二院,每院宮殿三間,左右廂房八間,廚房三間。出西宮為鬃殿,鴟吻檐脊皆鬃所成,四周為格,凡四十壁。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大善殿
大善殿是皇帝覽讀的地方,宮下為宮城內河石樑,設六門,殿後有石假山,下假山為望江樓,樓後為九五飛龍殿。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九五飛龍殿
九五飛龍殿面闊九間,殿基座有天宮壁,內藏佛龕,後為內花園。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內花園
內花園內有梅竹松柏及各色花卉,中央有亭,四面各有五色琉璃石台一座。(部分假山、石刻及構件已被搬移到太平門白馬公園內)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其他
大本堂
大本堂是珍藏古今圖書,以及皇太子、諸王,功臣子弟、公侯伯子弟讀書的地方,位於左順門東側。(一説其為文淵閣的前身)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文淵閣
文淵閣是珍藏、修編經典書籍的地方,位於左順門東側。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興慶宮
興慶宮內藏衣物、扇子千餘箱,有彩金龍鳳紅箱七八座。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承運庫
承運庫是積貯錢糧的地方。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大庖廚
大庖廚是為皇帝制作御膳以及祭祀時準備祭品的地方。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八寶庫
八寶庫位於文淵閣東側。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古今經籍庫
古今經籍庫位於八寶庫東側。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南京故宮壇廟與官署

名稱
簡介
遺址及舊影
太廟
太廟是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位於承天門內之東,與社稷壇隔御道相對,,其位置依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而建。廟前有石橋,門內有東西井亭。太廟丹陛三重,殿宇九間。殿後為寢宮,各有靈牀,牀左右懸懸燈,牀前素壁,壁前各設方木椅,椅上籍黃褥,褥上各設裳衣,椅麓設履。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按左祖右社之制,明太祖朱元璋定四親廟之祭於南京,其製為每廟一主,繚以周垣;四祖各為廟,皇高祖居中,皇曾祖東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東第二,廟皆南向,每座廟中供奉神主,東西兩夾室,旁兩廡,設三門。每門皆設戟二十四,外為都宮,正門之南,別為齋次。正殿兩廊楹室崇深,功臣配享,左有神宮監。洪武九年(1376年)改建太廟,恢復前殿後寢制度,殿翼皆有兩廡。正殿幾座止設衣冠而不奉神主,又以親王配享於東壁,功臣配享於西壁。寢殿九間,分間奉藏神主,為同堂異室之制。“几席牀榻、衾褥軍施、筐笥帷慢器皿之屬,皆如事生之儀”。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北京太廟,規制與南京相同。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僅留石礎及殘構。
社稷壇
社稷壇是皇帝祭祀社稷的祭壇,承天門內之西,與太廟隔御道相對,其位置依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而建。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稱,社是土地神,稷是五穀神,兩者是農業社會最重要的根基。明太祖吳元年(1367年)落成南京社稷壇,為異壇同譴之制,“社壇”和“稷壇”兩座壇共用一個地方。在宮城之西南,背北向。社東稷西,各廣五丈,高五尺,四出陛,第陛五級。壇用五色土,色各隨共方。兩壇相去五丈,太社在東,太稷在西,壇而不屋,若遇風雨,則於齋宮望祭。洪武三年(1370年)於壇北建享殿五間,又北建拜殿五間,以備風雨。洪武十年秋八月癸丑日(1377年9月10日)改建社稷壇於午門之右,社稷共為一罈。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僅留石礎及殘構。
大祀壇
大祀壇即天地壇,明初,建圜丘於正陽門外,鐘山之陽;建方丘於太平門外,鐘山之陰。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感到天地猶父母,父母異處,人情有所未安,遂下旨天地合祀,乃命即圜丘舊址為壇,而以屋覆之,名大祀殿,也就是後人所稱的天地壇,將對天地的祭拜活動合在一起,都在圜丘舉行。天壇(圜丘)是一座圓形建築,共有兩層,四面各有九級台階,枱面和台腳都用琉璃磚砌成,四周為琉璃欄杆,兩重圍牆環繞,內圓外方,暗合“天圓地方”之意。圍牆四面均設有欞星門。圜丘內還建有望祀殿,其西面還建有齋宮、鐘樓、神廚、神庫等附屬建築。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圜丘
圜丘是皇帝祭“天”之所,位於正陽門外鐘山之陽,為壇二成(層),其制式大致與方丘同。圜丘與方丘,一個祭天,一個祭地,取“天圓地方”之意。洪武十年,天地合祀於大祀壇。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方丘
方丘是皇帝祭“地”之所,位於太平門外鐘山之陰,為壇二成(層),其制式大致與圜丘同。圜丘與方丘,一個祭天,一個祭地,取“天圓地方”之意。洪武十年,天地合祀於大祀壇。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山川壇
山川壇是皇帝祭祀山川的祭壇。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神樂觀
神樂觀是負責國家祭祀禮樂的機構,也是國家最高音樂教育機構,負責對王府以及附屬國的音樂教化。有山門、兩邊角門、高真大殿、兩邊畫廊、祠堂、食堂、醴泉亭、來鶴亭、銅雲板房、倉房、東嶽殿、十王殿、住房、提點公房等房屋100餘間,道院147房。基址東至天壇地,南至官河,西至山川壇,北至城河。洪武十一年(1378年)置,屬太常寺,掌祭祀天地、神祇及宗高、社稷時樂舞,由提點、知觀等官主管。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敕建為“神樂觀”,澧泉井碑立於永樂四年,泉水是皇帝到天壇祭天時所用之淨水。
神樂觀現存六角井欄、贔屓及澧泉碑遺物,澧泉碑歷經滄桑,風雨剝蝕,碑文難以辯認,但碑額篆字“瑞應澧泉之碑”仍依稀可識,此六字為明翰林學士胡廣撰寫。兩處遺物保存於白馬石刻公園內。
黃冊庫
後湖黃冊庫是明朝專門收貯全國賦役檔案的中央檔案庫,為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檔案庫。始建於明代初年,位於皇城北部玄武湖中的羣島上。洪武十四年(1381年)推行黃冊制度,規定各地每10年編造一次賦役冊籍,共4套,其中3套用青色封面(稱青冊),由布政司、府(州)、縣各存1套;1套用黃色封面(稱黃冊)上交中央户部。萬曆三十年(1602),後湖冊庫達667間,收貯黃冊153萬餘冊,至明代末年黃冊多達179萬餘冊,同時藏有全國丈量土地繪製的魚鱗圖冊。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其他
先農壇、月將壇、太歲壇、星辰壇、日壇、月壇、祈雨壇等。
現已無存,未進行考古發掘。

南京故宮建築特色

南京故宮呼應天象

南京城衞星圖 南京城衞星圖
南京故宮的建設根據中國古代都城營造傳統的“堪輿術”。在“中國即天下,天下即中國”傳統政治理念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對天象星座的長期觀察,將環繞北極和比較靠近中國周圍上空的星象,分為三垣、二十八宿。所謂“三垣”,是指環繞在北極和比較靠近頭頂天空的星象,分紫微、太微和天市三區,由於各區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圍繞成城垣的樣子,故稱“三垣”。
南京故宮的宮城,依照“紫微垣”佈局。紫微垣“天帝坐也,天子之所居”,故而用紫宮來當宮城的名稱,意為“以北極星為中心的紫微垣城”,又因宮廷之內門户有禁,故又被稱為“紫禁城”。紫微垣內有華蓋,位於北極的北面,南京故宮城內三大殿的中殿取名“華蓋殿”。
南京故宮的皇城,依照“太微垣”佈局。太微即“政府”之意,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南京皇城內與太微垣相對應中央官署的佈局是:千步廊東(左)西(右)兩側均為大明帝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端門為太微垣的南門,皇城內故亦設端門。

南京故宮遵循禮制

南京故宮奉天殿復原圖 南京故宮奉天殿復原圖
在宮殿形制上,大明力圖恢復漢族文化傳統的政治主張,集中表現為遵循禮制。即建築形式按照禮制建設:例如採用三朝五門,即《禮記》鄭玄注所稱,周天子及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天子有五門:外曰皋門,二曰雉門,三曰庫門,四曰應門,五曰路門。但實際上,自戰國以後,都城宮室制度中,循此制者無幾,直到唐朝始有其意。這就是唐西內有五門(承天門、太極門、朱明門、兩儀門、甘露門)和三朝(外朝奉天門、中朝太極殿、內朝兩儀殿)。元失此制,明南京皇宮則又用此制,其五門為:洪武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三殿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后妃六宮,按周禮,“天子後立六宮,……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夫人雖不分六宮,變分主六宮之事,或二宮則一人也。”南京皇宮在歷史上兩次建立后妃六宮以交序列的形制,以趨合禮制的要求。關於門闕,《禮記》有“以高為貴”的規定。早在秦漢時期,高台建闕(觀)就作為一種禮儀性的設置,標表入口以壯觀瞻。南京皇宮午門採用“冂”形高大門闕便是吸收這種傳統建築形式建成的。通過門闕的體量和所組成的空間,體現皇帝所需的崇高與威嚴。
此外,還刻意借“天道”來加強禮制在宮殿建築上的作用。所謂“禮者天地之序也”。“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幫天秉陽,垂曰星,也秉陰,窮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曰星為紀,以月為量”。講究天人感應和禮制秩序的大明帝國,在南京宮殿中極力利用這些原則來強化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禮制的權威。如在正殿之後建立乾清、坤寧二宮,象徵帝后猶如天地;在乾清宮之左右立“日精門”、“月華門”,象徵日月陪襯於帝后之左右;在東安門外者曰青龍橋,在西華門外者曰白虎橋,取自星宿二十八宿,以象徵天津之橫貫。在建築的稱謂上也採用一些擬天的象徵手法,如前朝正殿名為“奉天”,意為奉天命而統治天下,明朝人的解釋是“明人主不敢以一人肆於民上,無往非奉天也”,以此強調新王朝的合法性與權威性。“華蓋”本是星名,古稱天皇大帝座上的九星叫“華蓋”,象徵大明統一天下是應帝星之瑞。“謹身”是説皇帝加強自身修養。

南京故宮順應自然

南京故宮在京城的位置 南京故宮在京城的位置
南京故宮在選址上順應自然,權衡各種利弊作出最佳選擇宮城卜地於鐘山之陽,北倚鐘山的“龍頭”富貴山,並以之作為鎮山,放棄了對平坦的中心地帶——原六朝及南唐宮殿舊址的利用,而採用填湖造宮的辦法。究其原因,不外是“(舊內)因元南台為宮,稍庳隘”,不符合新王朝的要求,且舊城居民密集,又有諸多功臣府第,大量拆遷有關人心向背;加之南京屬丘陵地帶,平地難尋,而因地就勢依山而建,能創造出氣象宏偉的效果。這種選址,在金陵有歷史先例可循,六朝宮城便是選擇在雞籠山、覆舟山下的一片高河漫灘上,東瀕青溪,西達五台,雞籠山和覆舟山就旬天然屏風拱衞於宮城之後。明代南京皇宮以富貴山作為依託,並巧用原來的東渠作為皇城西城隍,將午門以北的內五龍橋、承天門以南的外五龍橋和宮城城濠與南京城水系相互連通,取得人工和自然相互輝映的效果。而宮城偏於城之東,則可減緩居中佈局常帶來的交通阻塞問題。因此南京故宮選址是綜合考慮地形地貌和社會心理因素而進行決策的結果。

南京故宮文物價值

南京故宮範圍內的歷史古蹟、文物建築分佈圖 南京故宮範圍內的歷史古蹟、文物建築分佈圖
南京故宮開創了皇宮自南而北中軸線與全城軸線重合的模式。南京宮殿和衙署都沿着這條軸線結合在一起。從《洪武京城圖志》載京城圖中可見,以南端外城的正陽門為起點,經洪武門至皇城的承天門,為一條寬廣的御道,御道兩邊為千步廊,御道的東面分佈着吏部、户部、禮部、兵部和工部等中央行政機構(只有刑部在皇城以北太平門外),西面則是最高的軍事機構——“五軍都督府”的所在地。御道心頭承天門前是長安左、右門形成的東西橫街——長安街(廣場)和外五龍橋,向北引延,經端門、午門、內五朧橋至奉天門,進入宮城。經三大殿兩大宮抵宮城北門玄武門,至皇城北門北安門出皇城,正對鐘山“龍頭”富貴山,而以者城的太平門為結束。這種宮、城軸線合一的模式,既為南京特殊的地理條件使然,亦突出地表達出封建集權統治唯我獨尊的精神。南京故宮是隆崇封建集權統治和嚴格的禮制秩序的典範,也是呼應天象、結合自然、順應地勢佈置城、宮的傑出典型,成為後來明中都和北京城的設計藍本,並且深遠的影響了中國明代王府、韓國首爾景福宮、越南順化紫禁城、琉球國首裏城等宮殿建築的形制。南京故宮的建築風格、裝飾風格為中國明清官式建築的樣板,影響至今。

南京故宮文物保護

南京故宮考古修繕

部分出土文物
部分出土文物(7張)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後劉伯承、陳毅等同志即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座談,徵求保護意見。與會者一致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明朝皇宮遺址,應該予以保護,因此決定將約350個石礎就地深埋,埋入路北側中軸線及其兩側;將中山東路北側約60萬平方米的地闢為南京軍區教練場進行保護;並將當年被英國人法雷斯劫至下關揚子飯店的石雕運回遺址重加修整。
1964年初春時節,在南京故宮玉帶河的疏浚工程中出土一塊珍貴的白釉紅彩龍紋盤,明代洪武年間的陶瓷龍紋存世稀少,彌足珍貴,而南京故宮出土的白釉紅彩龍紋盤最具代表性。
1990年代,南京軍區教練場遷出明故宮遺址,僅恢復南北中軸線部分。
1995年8月中旬,在明故宮皇城遺址內,玉帶河西側施工工地發現一口古井。井直徑3米,井壁使用了楔形磚砌成,古井早年荒廢,在淘井過程中發現井底橫放一排方木,在木排上淤泥中出土了一批白瓷,有白釉瓷盞、白釉瓷盤、白釉瓷爵杯和中國首次發現在白釉上用紅色書寫“賞賜”的梅瓶,這是中國惟一的一件明賞賜梅瓶,現存於南京博物院,為國家級國寶藏品。特別是白釉瓷爵杯,是帝王祭祀用品,生產數量極少,非常珍貴。這批白瓷的出土,證明了明早期洪武官窯的存在,反映了明早期白瓷的面貌。
1997年5月,為配合江蘇大劇院工程選址,南京博物院在明故宮遺址公園北部進行局部考古發掘,發現明故宮三大殿中謹身殿的建築台基。後原選址於明故宮遺址地區的江蘇大劇院改址另建。
2001年,發掘出西華門遺址,僅存三座門券的須彌座和磚石路面,這使得西安門被長期以來被誤傳為西華門的現象徹底被證實。從位置上來看,西華門緊鄰護城河;從形制上來看,西華門僅存的須彌座和東華門一模一樣。
2003年6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建設工地發現一座古水井,出土了大批明代珍貴文物,其中有件龍泉青瓷大罐,製作甚精,堪稱明代龍泉青瓷少有的發現,對於探討明代龍泉官窯燒造以及元明龍泉青瓷器型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2005年和2006年,對明故宮遺址地區進行環境綜合整治。
2010年7月,在御道街施工時意外上發現南京故宮端門遺址,處於南北方向,在城牆的北側,有一道東西走向的明代城牆的排水溝。

南京故宮保護規劃

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
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6張)
1956年10月,明故宮遺址被公佈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3月,經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籌建處。
1992年5月,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佔地67000平方米,由中軸線綠地和東西兩側林帶組成,園內建有南、北大門、三大殿象徵性殿基和明故宮展覽館等。
1998年2月,遺址公園南部分建成臨時性市民廣場免費對外開放。
2000年7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對遺址公園重新規劃建設,基本恢復了原來的景觀,對外免費開放。
2005年5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投資對遺址公園實施環境綜合整治,拆除了遊樂設施和臨時經營用房,新建了北門東西角亭,新增樹木700餘株,基本形成遺址性公園景觀。
2006年,明故宮遺址正式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南京午門防滲維修完成,以確保排險成功。 [5] 
2011年,南京市人民政府規劃論證新的保護利用明故宮遺址的方案,並打造成國家級遺址公園。 [6] 
2012年7月,在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國際競賽中,《南京明故宮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12~2032)》東南大學規劃方案勝出。 [7] 
2015年2月初,國家文物局公佈《關於明故宮遺址核心區環境整治及重點遺蹟標識展示工程立項的批覆》。 [8] 
2021年10月12日,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10] 

南京故宮交通指南

開放時間:全天
門票:免費
公交:明故宮站:17路、65路、115路、118路、Y17路、觀光巴士東郊1線
明故宮東站:5路、34路、34路區間、55路、Y5路、觀光巴士東郊1線
明故宮西站:5路、34路、34路區間、55路、65路
明故宮南站:17路、65路、115路、118路、Y17路
後宰門南站:17路、Y17路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