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初詩文三大家

鎖定
明初詩文三大家,是指我國明朝建國初期的三位文人:宋濂劉基高啓,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被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宋濂著有《宋學士文集》。劉基的作品被後人合編為《誠意伯文集》 。高啓為所著詩歌自編《缶鳴集》,後人據其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
中文名
明初詩文三大家
人    物
宋濂
地    區
浙江
釋    義
指我國明朝建國初期的三位文人:宋濂劉基高啓,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被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

明初詩文三大家生平

宋濂 宋濂
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 [1]  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浙江義烏)人。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著有《宋學士文集》

明初詩文三大家個人履歷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途中病死於夔州(重慶奉節縣)。 [1] 

明初詩文三大家成就及榮譽

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敍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明初詩文三大家主張

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 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
有明一代,開私家藏書風氣者,首推宋濂。

明初詩文三大家社會評價

宋濂藏書始於青年時代。當時,他因元末戰亂遷居浦江,於青蘿山中築室讀書,因名其樓為“青蘿山房”。兵炎之後,官私藏書毀損嚴重,而宋濂因隱居山中,仍能坐擁書城。明祁承漢《澹生堂藏書紅》説:“勝國兵火之後,宋文憲公讀書青蘿山中,便已藏書萬卷。”清載殿泗《風希堂文集》卷二《宋文憲公全集序》則説宋濂“始自潛溪徒浦江,得卷氏藏書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書之精華,有少數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長慶集》,先後為錢曾黃丕烈潘祖蔭所藏。《百宋一廛賦》:“廬山《長慶》,見取六丁;金華太史,獨著精靈。”注:“《長慶集》北宋時鏤版,所謂‘廬山本’者。庚寅一炬,種子斷絕,唯此金華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圖記宛然,古香可愛,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經傳集解》、《史記》、《文選》等流入清宮內府,《天祿琳琅續編》有記。宋濂還曾藏有宋刊《事林廣記》,後歸廣東丁日昌,《持靜齋書目》著錄。

明初詩文三大家劉基

明初詩文三大家人物生平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温,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日,卒於明洪武八年(1375),終年65歲,浙江温州文成縣南田鎮武陽村人(舊屬處州府青田縣),故時人稱他為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為劉誠意。他死後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因而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縣是1948年析置的新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

明初詩文三大家個人其它信息

劉基出身名門望族,自幼聰明好學,有神童之譽。元至順四年(1333年)23歲的劉基,一舉考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生涯。他立志報國,但朝廷昏庸腐敗,使他20餘年的宦海生涯屢遭磨難貶抑。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接受朱元璋的邀請,成為參贊軍務的謀士,為明王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汗馬功勞。他為人剛直,膽識過人,朱元璋尊其為“吾子房(張良)也”。民間有“上有諸葛孔明,下有劉基伯温”的稱道。

明初詩文三大家個人履歷

至正二十年五月,陳友諒攻下了南京外圍的重鎮太平,殺了朱元璋的養子朱文遜及守將花雲。他還在太平立國,自稱皇帝。調集舟師,從江州向東直指應天。聲稱此役有張士誠配合,攻陷應天,指日可待。在陳友諒的囂張氣焰面前,朱元璋的部將感到局勢緊張。有的主張出城決一死戰,有的主張棄城轉移,也有的主張獻城投降。諸説紛紜,莫衷一是。朱元璋也一時拿不定主意,便問站在一邊默不作語的劉基。劉基斬釘截鐵地回答,先斬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敵獲勝。他説,陳友諒劫主稱帝,驕橫一世,其心無日不忘金陵。氣勢洶洶,順江東下,乃是向我示威,逼我退讓。我們不能讓其得逞,只有堅決抵抗。他又説,常言道,後舉者勝陳友諒雖兵驕將悍,但他們行軍千里來犯我,既是疲軍,又是不義,而我們後發制人,以逸待勞,待敵深入後,我以伏兵擊之,自當必勝。這一仗對我們來説關係重大,一定要打好。劉基的一番話,堅定了朱元璋抗擊的決心,他採納了劉基的計策,巧出奇兵打敗了陳友諒的進攻。朱元璋不僅取得了保衞應天的勝利,還一鼓作氣收復了太平。鞏固了金陵這塊根據地。此役僅在劉基投奔後的兩個月,充分顯示了劉基卓越的軍事才能。
陳友諒雖退守江西、湖北一帶,但他和張士誠仍然是朱元璋的主要勁敵。為了掃平羣雄,北定中原,最後推翻元朝政權,朱元璋軍中對東張西陳兩個戰略方向,持有不同的看法。多數將領主張先易後難,即先打張士誠。這一戰略思想對朱元璋也產生了影響。
劉基的主張則相反,他認為張士誠生性怯弱,胸無大志,只求自保,這種人不足為慮。陳友諒野心勃勃,力量也強,又據長江上游,對我威脅最大。若先打張士誠,陳友諒定會乘虛攻我;可是如果先討伐陳友諒,張士誠則不一定敢輕舉妄動。故當先除陳。陳氏一滅,張氏自孤,存亡便由我了。陳張既平,就可擁麾北上,席捲中原,大業便可告成了。劉基的分析高瞻遠矚,應該説是朱元璋掃平四海、建立大業的唯一正確戰略方案。朱元璋採納劉基之計,決定先徵陳友諒,再攻張士誠,在全面勝利的道路上邁出了舉足輕重的一步。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親率三軍溯長江西征陳友諒。先攻安慶不克,劉基知陳友諒重兵駐防安慶,其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空虛,便建言馬上轉攻江州,果然一舉而下,陳友諒棄逃武昌。不久,陳友諒部臣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以保留部隊為條件前來議降,朱元璋從劉基勸,接受胡的條件。胡降,其他守將見此紛紛前來納款,整個江西很快併入朱元璋的版圖。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乘朱元璋北上解小明王韓林兒安豐被圍之際,從武昌率軍傾城而出,圍攻洪都;想守回這一重鎮。守將朱文正力拒抵抗,兩軍相持多日。七月,朱元璋率大軍南下,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上。劉基日夜侍隨朱元璋左右,參與軍機。兩軍鏖戰,血染湖水,雙方死傷慘重,最後在湖面上相持不下。這時劉基向朱元璋獻計,建議派重兵扼守鄱陽湖四周出口之處,以困陳友諒。不久,陳友諒率殘軍突圍。想從小港汊口處逃竄,結果被朱元璋軍扼住。陳友諒戰死,餘軍大潰。消滅陳友諒勢力以後,朱元璋馬不停蹄,立即又揮戈東進,征伐張士誠。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攻佔平江(今江蘇蘇州市),張士誠走投無路,自縊身死。自此長江中下游地區盡歸朱元璋所有。朱元璋對劉基説:“先生是我創立江山的第一等功臣。”
劉基還有許多出其不意的戰術,每遇戰事往往以奇計制勝。在打江州時,他見江州城牆沿江而築,又很低矮,便授意在戰艦上建造雲梯天橋。夜間駛到城牆腳下,將天橋架在城牆上,士兵緣梯而上,順利破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奔母喪從處州返金陵,途經嚴州(今浙江建德縣),正適張士誠部來犯,嚴州守將李文忠要出兵迎擊,劉基勸阻説,不出三日,敵人會自己退走,到時出兵追擊,可獲大勝。李文忠聽從了劉基的勸説。第三天黎明,敵軍果退,李文忠出擊,大勝而歸。
劉基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不僅使同僚下屬欽佩不已,也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與尊敬。朱元璋將他比作漢代謀臣張良、尊稱他“老先生”而不呼其名,經常和他一起商量軍政大事,有時遇有重大決策,僅召他一人進密室相議,一談便是半日。朱元璋有時對他幾乎到了依賴的程度。劉基母親故世,他想告假回鄉奔喪,朱元璋捨不得他離開,婉言挽留而不準假。後來勉強準了,還不時寫信到青田鄉里請教軍政大計,劉基則詳細分析答覆,總使朱元璋非常滿意。儘管這樣,最後朱元璋還是提前召他回來。見人主如此誠意待己,劉基也以朱元璋為不世之遇,悉心輔佐,知無不言,為朱氏大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明初詩文三大家高啓

明初詩文三大家人物生平

明代詩人。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曾隱居吳淞江畔的青丘,因自號青丘子。明初受詔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户部右侍郎,他固辭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給。後被朱元璋借蘇州知府魏觀一案腰斬於南京。高啓為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其詩雄健有力,富有才情,開始改變元末以來縟麗的詩風。學詩兼採眾家之長,無偏執之病。但從漢魏一直摹擬到宋人,又死於盛年,未能熔鑄創造出獨立的風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詩質樸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弔古或抒寫懷抱之作寄託了較深的感慨,風格雄勁奔放。有詩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鳧藻集》,詞集《扣舷集》。
高啓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户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啓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啓為此撰寫了《上梁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啓也受株連腰斬。
高啓青年時代即有詩名,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其文學思想,主張取法於漢魏晉唐各代,師古之後成家,認為要"兼師眾長,隨事模擬,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之弊"(《獨庵集序》)。但他死於盛年,尚未能夠達到自成一家的目的。他的詩體制不一,風格多樣,學習漢魏晉唐諸體,均有模擬痕跡。不過他才思俊逸,詩歌多有佳作,為明代最優秀詩人之一。

明初詩文三大家個人作品

高啓作官只有三年,長期居於鄉里,故其部分詩歌描寫了農民勞動生活,如《牧牛詞》、《捕魚詞》、《養蠶詞》、《射鴨詞》、《伐木詞》、《打麥詞》、《採茶詞》、《田家行》、《看刈禾》等。這些詩沒有把田園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階級剝削和人民疾苦。如《湖州歌送陳太守》寫:"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蕪,下田沒,中田有麥牛尾稀,種成未足輸官物。侯來桑下搖玉珂,聽儂試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終闋,幾家愁苦荒村月。"又如《練圻老人農隱》、《過奉口戰場》、《聞長槍兵至出越城夜投龕山》、《大水》等詩,還描寫了農民在天災兵燹下的苦難。這些作品,是高啓詩歌中的精華部分。

明初詩文三大家詩詞風格

高啓詩中十之八九是個人述志感懷、遊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這類詩歌,有時也對統治階級微露諷刺。如五古《寓感》其七雲:"大道本夷直,末路生險□,杯酒出肺肝,須臾起相疑。田□排竇嬰趙高李斯。傾擠不少假,權寵實災基。"對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進行了揭露。又如他去官後的《太白三章》之三:"新豐主人莫相忽,人奴亦有封侯骨。"實際上是譏諷明朝新貴的。但高啓思想比較複雜,他也寫了不少感沐皇恩、遁世消極的詩,未能擺脱自身的階級侷限性
高啓詩在藝術上有一定特色。首先,他的某些詩崇尚寫實,描摹景物時細緻入微。如"江黃連渚霧,野白滿田冰";"鳥啄枯楊碎,蟲懸落葉輕";"犬隨春□女,雞喚曉耕人"等句,均產生於生活實感,新穎逼真。其次,注重含蓄,韻味深長。如《鑿渠謠》:"鑿渠深,一十尋;鑿渠廣,八十丈。鑿渠未苦莫嗟吁,黃河曾開千丈餘。君不見,賈尚書。"只是寥寥數句,收煞處戛然而止,給人以深遠的回味。再次,用典不多,力求通暢,有些只有數句的小詩,更具有民歌風味。如《子夜四時歌》之二:"紅妝何草草,晚出南湖道。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明白如話,親切動人。這些詩的創作,與他鄉居時多與下層人民接近有關。高啓的詩,對明代詩歌影響較廣,以致有人把他譽為明代詩人之冠。
高啓也寫詞,大多內容平泛,情調低沉,遜於他的詩作。他的散文,獨創性不多,但《書博雞者事》一文很有光彩,它塑造了一個敢同豪紳鬥爭的義勇少年形象,語言凝鍊,情節動人,有唐人傳奇之風。

明初詩文三大家成就

高啓著作,詩歌數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餘首;後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蒐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此影印。高啓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於世。

明初詩文三大家個人其它信息

後因為文章觸犯朱元璋,被腰斬於南京城!據傳説高啓被腰斬後並未死去,但是朱元璋親自監斬,高啓被攔腰截斷後,用手蘸自己的血連寫三個"慘"字.自此後朱元璋夜夜做噩夢不久就一命嗚呼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