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昌黎郡

鎖定
昌黎郡,中國古代郡級行政區劃,位於今遼寧省西部的遼西走廊地帶,郡域相當於今遼寧省遼河西部的朝陽市、阜新市、錦州市等地。三國魏改遼東屬國置郡,以郡有昌黎縣而取名,屬幽州。西晉泰始十年(274年)分幽州置平州,昌黎郡屬平州。十六國時期,昌黎郡為慕容氏鮮卑所據,築龍城為國都,建立前燕政權,並將昌黎郡徙治於此,先後為前燕、前秦後燕北燕昌黎郡治。
魏太武帝滅北燕,置和龍鎮,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置營州,昌黎、建德、冀陽三郡並屬州。北齊廢昌黎郡,置建德郡隋朝又將舊昌黎郡地改為遼西郡,自此昌黎郡不復置 [1] 
昌黎郡有渝水中游渤海流經龍城、平剛、白狼城,上游又古稱白狼水。昌黎郡東界遼東郡,以遼河為界,西界屏遼西郡,北方為鮮卑、契丹、庫莫奚等少數民族部落,南方為渤海海域,昌黎郡境內有醫巫閭山,為《周禮·職方》中幽州之山鎮。
中文名
昌黎郡
設置時間
三國魏正始四年(244年)
上級州
平州(三國魏-西晉)、營州(北魏)
廢止時間
約北齊初年(551年)
地理區域
今遼寧省西部、遼西走廊地區

昌黎郡歷史沿革

昌黎郡前身為遼東屬國都尉,下轄有昌黎縣(漢朝置)三國魏正始五年改都尉置遼東屬國,尋改置昌黎郡,屬幽州
西晉太康年間,昌黎郡屬平州刺史部,下轄昌黎、賓徒二縣,户九百。
西晉末年,東部鮮卑領袖慕容廆率眾割據於昌黎郡,駐於昌黎郡境內的大棘城,鹹康七年(341年)燕王慕容皝在今遼寧朝陽市地方修築龍城,第二年徙國都及昌黎郡治於此,自此昌黎郡治於龍城不改。又於昌黎分置冀陽(治平剛城)、營丘(治富平縣)等郡安置僑民。
十六國時期,昌黎郡曾為前燕前秦後燕北燕數個政權所統治、後燕為平州刺史治,後燕帝慕容寶被拓跋珪所攻,率眾北徙龍城故都,置昌黎尹,馮跋建立北燕於昌黎地區,仍置昌黎尹,又於昌黎地分置石城郡、建德郡(治白狼城)。
太延二年(436年)北魏滅北燕,置和龍鎮,有龍城、柳城昌黎、棘城、廣興、徒河、燕昌、永樂八縣,後並省至龍城、廣興二縣。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改和龍鎮營州,昌黎郡龍城縣為州治所,又劃冀陽郡的平剛、柳城二縣屬昌黎,時昌黎郡下轄龍城、廣興、平剛、柳城四縣。
北齊時昌黎郡廢,營州唯置建德、冀陽二郡,永樂、龍城、帶方、大興等縣。
隋開皇元年(581年)又省併為建德郡,治龍城縣,不久廢建德郡。大業元年改置遼西郡,治柳城縣(即舊龍城縣,改名)。
昌黎郡歷史沿革地圖——引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昌黎郡行政區劃

屬縣概況
昌黎郡曾經為三國魏、西晉、前燕、前秦、後燕、北燕、北魏多個政權所統治,政區變革頻繁,以下列出所有時期昌黎郡曾經統轄過的縣級政區。
  • 昌黎縣,正始五年(244年)改交黎縣置,城址即遼寧義縣,西晉為昌黎郡治,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廢入龍城縣。
  • 賓徒縣,西漢置縣,城址在遼寧錦州市北英城子,西晉沿屬,後廢。
  • 徒何縣,西漢置縣,城址即今遼寧錦州市,魏晉時廢,十六國三燕政權短暫復置縣,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併入廣興縣。
  • 龍城縣,鹹康七年(341年)燕王慕容皝龍城,徙都於此,城址即遼寧朝陽市,北魏仍置縣,為昌黎郡治。開皇元年(581年)改名龍山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柳城縣
  • 柳城縣。西漢置縣,城址在遼寧朝陽市大淩河(古稱渝水)南,東漢初廢縣,十六國五燕時復置縣,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併入龍城縣。
  • 廣興縣,城址在遼寧錦州市,十六國五燕時期置,北魏沿置屬昌黎郡,北齊廢。
  • 棘城縣,城址在遼寧義縣西磚城子,後為東部鮮卑慕容氏所居,置縣,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廢入龍城縣。
  • 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南有故城遺址,前燕置冀陽郡處冀州流人,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廢郡,劃屬昌黎郡。武定五年(547年)復置冀陽郡,歸治。
  • 燕昌縣,十六國五燕時期置縣,址不詳,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廢。
  • 永樂縣,十六國五燕時期置縣,址不詳,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廢。
  • 定荒縣,北魏正光年(520年~525年)置屬昌黎郡,北齊廢。

昌黎郡史籍記載

《晉書·地理志》
《魏書·地形志上》
《隋書·地理志》
參考資料
  • 1.    《隋書·地理志》後魏置營州於和龍城,領建德、冀陽、昌黎、遼東、樂浪、營丘等郡,龍城、大興、永樂、帶方、定荒、石城、廣都、陽武、襄平、新昌、平剛、柳城、富平等縣。後齊唯留建德、冀陽二郡,永樂、帶方、龍城、大興等縣,其餘並廢。開皇元年唯留建德一郡,龍城一縣,其餘並廢。尋又廢郡,改縣為龍山,十八年改為柳城。大業初,置遼西郡。有帶方山、禿黎山、雞鳴山、松山。有渝水、白狼水